


摘 要:由于部分職業院校學校對體育社團的認知有偏差和定位不精準等原因,存在管理松散、效應疲軟、社團思政弱化等現象。學校探索興趣驅動、課程靈動、進階推動、社交互動、體教聯動、評價促動的籃球社團育人實踐,打造從匯趣到育德的籃球社團文化,以點帶面優化了校園體育生態,實現了學校體育工作的迭代升級和生態化轉向。
關鍵字:“三全育人”;體育社團;以體育人;籃球社團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education of sports associ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 full education\"
-- Take professional college basketball association as an example
WU Xuya"" JIANG Bin
Ningbo Second Technician College, Ningbo 315000, Zhejiang, China
Abstract: Due to some vocational schools' biased cognition and inaccurate positioning of sports associations, there are some phenomena such as loose management, weak effect, and weakening of social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e school explores the cultivation practice of basketball clubs driven by interest, flexible curriculum, advanced promotion, social interaction, sports and teaching linkage, and evaluation, builds a basketball club culture from interest to morality, optimizes the campus sports ecology with points and aspects, and realizes the iterative upgrading and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of school sports work.
Key words: \"three aspects of education\"; Sports association;To sports people; Basketball club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中圖分類號:G812.1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24.27.000
基金項目:2024年浙江省職業技能教學研究所重點課題(2024-01-012)。
備注:無
作者簡介:吳旭亞(1974—),女,碩士研究生,副高級-高級講師; 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
通信作者:吳旭亞(1974—),女,碩士研究生,副高級-高級講師; 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337608128@qq.com。
普通作者:江賓(1981—),男,碩士研究生,副高級-高級講師; 研究方向為體育教育。
基金項目:2024年浙江省職業技能教學研究所重點課題(項目名稱:育德馭技:技工院?!暗录疾⑿蕖比瞬排嘤龣C制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024-01-012)
作者簡介:吳旭亞(1974—),女,碩士,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
江" 賓(1981—),男,碩士,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體育教育
《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中指出:“學校體育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性工程,是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和體育強國的重要工作?!睘槁殬I院校構建以體育人、以體育心的體育教育生態體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體育社團作為職業院校課外體育活動的關鍵載體,日益成為校園的“活力團體”。加強社團思政、優化運行管理、融合活動資源、培育協同育人生態,是建設“三全育人”學校的重要舉措之一。
1校園籃球社團育人現狀及紓困思路
1.1 以“眾”生智紓解社團管理粗放的問題
職業院校學生社團一般以學生自主管理為主,管理相對松散,未建立相應的考量機制,社團文化相對缺失。[1]破解“一人一團”的現實瓶頸,組建由技術顧問、專業教練和社長構成的指導團隊,指導團隊以“眾”生智創新管理機制,使社團自治更加精細化。
1.2 以“趣”啟蒙緩解社團效應疲軟的問題
籃球社團是把跨專業、跨班級但有特長的學生聚集一起,社團效應往往局限于組織內部。聚焦學生濃厚的個人興趣,以“趣”啟蒙搭建成長平臺,破解唯特長招錄的門檻,只要對籃球有興趣愛好的學生均有機會進入籃球社并找到適合自己的“活動角色”。
1.3以“網”紀實消解社團思政弱化的問題
學生往往更追捧文化娛樂類的社團,但社團之間一般缺乏“聯手運營”的意識,社團思政的作用未受到足夠重視。[2]充分運用網絡媒體平臺,以“網”紀實發揮育人功能,積極探索思政元素并融入社團活動,使學生在籃球運動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3]
1.4 以“史”為基破解體教分離壁壘的問題
學校組建籃球社團的目的一般以球隊能否在比賽中獲獎來考量指導教師的執教能力,對如何把競技人才的培養(體)融合到國民教育體系(教)之中的考量甚少。與八一雙鹿男籃再續十年“情緣”,以“史”為基深化體教融合,建立“校-企-協”協同共贏的合作機制,擴大社團在社會上的影響力。
2校園籃球社團文化育人的實踐路徑
2.1.興趣驅動:搭建“美美其美”的展示平臺
社團建立“1+3+5”(1個指導團隊+3名指導成員+5個部門)的組織架構(如圖1),聘請寧波富邦職業俱樂部主教練、原國家隊男籃隊員為學?;@球社團的技術顧問,由學校國家C級籃球教練員和級裁判員擔任社團專業教練,主要職責是提升“集訓部”和“競賽部”隊員的競技能力。
2.2.課程靈動:搭建“互通共享”的資源平臺
完善社團課程思政結構框架,從不同角度來構建學校體育課程思政的目標體系(如圖2)。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重點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集體主義教育、民主法治教育、奧林匹克精神教育。[4]堅持直線式和螺旋式、縱向組織和橫向組織、邏輯順序和心理順序為主的課程內容組織方式。[5]
2.3.進階推動:搭建“教-練-賽”的成長平臺
以《全國校園籃球特色學校標準》為準則,圍繞“教”、“練”、“賽”三環節實施“學訓一體化”實踐。[6]在“教”的環節上,將籃球納入體育日常教學并保證每學期的課時量。在“練”的環節上,建立“進階式”梯隊培養機制,按專業水平推進兩隊之間的升降機制,隊員每月根據訓練測試的積分情況進行“升降級”。在“賽”的環節上,在校內建立了涵蓋系部、班級、年級的校園賽事體系;校外則形成了“校內選拔+市級爭先+省級創優+國級參賽”的賽事體系。
2.4.社交互動:搭建“社團思政”的聚合平臺
開通“抖音”“短視頻”等社交互動平臺,定期創作發布學生喜聞樂見的社團活動視頻,如招新活動、趣味沙灘籃球比賽、研學活動等,以高質量內容傳播社團文化。積極挖掘記錄學生勤學苦練、奮發向上的素材,打造具備正能量的新時代“網紅”,積極引領校園網絡文化風潮,如慶祝國慶專輯《用最美‘中國紅’鋪就德育底色》登上《技能中國》公眾號,讓精品短視頻真正走進青年學生的“朋友圈”。[7]
2.5.體教聯動:搭建“校-企-協”的協同平臺
通過強化體能夯實教學基礎,持續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能和體質健康水平,學校與寧波市籃球協會、寧波海曙區籃球協會合作共建培訓基地、與寧波富邦男籃俱樂部合作共建訓練基地,構建了“校—企—協”共建共贏的合作共同體,成為教育系統內“體教融合”的典型性和示范性窗口單位,實現學校體育生態的迭代升級。
2.6.評價促動:搭建“四能并育”的共進平臺
為解決社團活動賦“值”泛濫、賦“能”缺失、賦“維”單一等問題,[8]建立“四能并育”評價組織架構,組建由相關職能部門、專業指導教師和各社團長構成的評價團隊,從品正、心健、學進、行穩四個維度構建評價指標,評價采用自評、他評和老師評的方式,根據相關數據分析社團育人成效,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總結,引導社團確立適切的發展目標。
3校園籃球社團文化育人的實踐成效
3.1.以主體需求為驅動,從匯趣到育德打造社團文化
作為學?!芭d趣素養、體藝專技和公益服務”三大社團群落和“匯趣、健體、強技、賦能、守禮”五類課程群之一,創建了“五維五向”的課程群落。社團競賽部學生負責策劃、編排和執裁,集訓部學生負責參賽團隊的組織和集訓,宣傳部學生負責比賽視頻媒體制作和宣傳,所有同學或成為啦啦隊或成為觀賞者,讓每個參與者都能得到和諧發展。
3.2.以籃球文化為引領,以點帶面優化校園體育生態
堅守以“體”育人的功能與價值,突破固有體育傳統項目建設路徑,籃球社團特色項目案例入選浙江省職業院校學校特色體育活動優秀案例并在省級層面進行交流和推廣。在籃球項目的引領下,帶動乒乓球、排球、田徑等體育運動項目的內涵發展,“一校多品”的學校體育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3.3.以校-企-社為協同,從校內到校外深化體教融合
引入社會、企業形成多元開放的合作體系,2022年,學校再次與改制后的寧波富邦男籃俱樂部攜手合作共建訓練基地、與寧波市籃協和寧波海曙區籃協共建培訓基地,建立了校-企-社協同的籃球人才育訓基地。
3.4.以價值引領為導向,以增值評價實現適切性培養
社團活動給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學業滿意度等方面的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隨著學生年級的增高,他們的思想道德意識和對未來職業的認同也有著明顯的變化。如“是否更樂意參加志愿者公益活動?”(如表1)調研情況來看,高三學生比高一學生更愿意參加志愿者活動,說明學生在參與社團活動中耳濡目染中形成了大德大愛大情懷;在“加入籃球社團后是否對改善人際關系有幫助?”(如表2)調研結果看,隨著年級的增高學生越來越覺得加入社團后獲益良多。
經過多年的實踐,共培養了學生籃球國家一級裁判4人、二級裁判35人,學生裁判多次執裁浙江省青少年籃球錦標賽、寧波市籃球乙級聯賽等省市區各類賽事;培養了籃球國家一級運動員1人、二級運動員9人、籃球體培教練(社會體育指導員)59人,向省內各高職院校輸送了大量的優秀運動員。
4校園籃球社團文化育人的反思與建議
4.1校園籃球特色文化育人的實踐反思
(1)社團群落化課程內容需要整體性規劃。社團的群落化課程雖然已納入日常教學課程體系,但社團課程的整體性規劃還有待進一步的完善,需要補充更加豐富的實踐內容來提高學生對社團的粘合度。如在“策劃部”中可以加入關于活動策劃和組織的內容;在“宣傳部”中可以加入關于宣傳技巧和媒體運用的內容;在“外聯部”中可以加入關于人際交往和合作的內容,讓學生學習如何與其他社團和機構進行合作,全方位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2)籃球運動普及化受限需要多項目補充。由于籃球項目更適合絕大部分男生和部分女生的參與,在學校層面無法達到所有學生參與的全覆蓋。為此,需要開發諸如羽毛球、排球、乒乓球、足球等其他體育特色項目,由于體藝教研組團隊通常還要承擔更多的教學任務,通常會增加他們業余時間的工作量。
4.2校園籃球特色文化育人的優化建議
(1)立足學校實際是發展特色項目的基石。“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校特色的打造應當依據當前體育工作現狀做出合理有效的資源整合和整體規劃,深度打造優勢項目而非好高騖遠、求大求全。如可以加強師資培訓,需要調動體育老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并提供更多專業發展機會,以使教師更好地適應并推動特色項目的發展;可以積極與相關企業合作爭取更多資源支持,并為特色項目建設提供更多條件和機遇。
(2)實施科學評價是持續創新發展的關鍵。要積極探索推行職業院校“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為實現社團育人功能提供制度保障。如建立學分互認機制,通過獲得學分、達到畢業要求等條件帶動更多的同學參與到社團活動中來,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同時樹立學生積極的社團參與觀。
參考文獻
[1]楊詩穎.“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學生社團建設路徑探析[J].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5(03):16.
[2]陳中華.“五育”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社團育人模式研究[J].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3(05):129.
[3]周鈺. 體教融合背景下四川省中學校園籃球特色學校建設現狀及發展路徑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23.
[4]張邦偉.數字轉型背景下高校課程溢出效應的內涵、形態與表征[J].江蘇高教,2023(02):82.
[5]傅軒,呂凌.認識“以體育人”的重要價值[J].人民教育,2022,(Z2):76-78.
[6]陸炎,史曙生,方萍.體教融合背景下以體育人的三重維度解析[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第八屆中國體育博士高層論壇論文匯編(專題報告).南京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2022:3.
[7]王傳領.短視頻賦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媒介特征與文化使命[J].中國編輯,2024(05):93.
[8]趙洪波,張貝爾.“五育融合”視域下學校體育以“體”育人的邏輯理路及實踐路徑[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23,39(01):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