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目標】
結合實例,說明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教材分析】
本節的知識要求是“結合實例,說明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理解晝夜長短及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為進一步學習四季、五帶的產生打好基礎,甚至于為第三章《大氣的運動》的學習做好鋪墊。“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是選擇性必修一重要的一節,其在自然地理基礎內容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需要在前面知識學習的基礎上,運用黃赤交角及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的原理、晨昏線的特點等知識來分析,而后面的氣候、天氣知識的學習也需要結合該部分知識來分析。為了能讓學生掌握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教師需要通過引導學生想象晨昏圈的運動,理解晝弧和夜弧的變化,進而歸納晝夜長短的變化分布規律,以避免死記硬背。
【學情分析】
高二學生雖然經過高一必修一的學習,具有一定基礎,但知識掌握比較淺顯,空間想象能力不足,因此在教學中有的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這就要求教師要化繁為簡,層層推進,加強講解便于學生的理解,再通過多媒體的輔助教學加深學生對知識的鞏固,效果會更好。
【學習目標】
1.結合演示,觀察晝夜長短的變化;
2.通過繪制二分二至日光照圖,總結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
3.能夠運用晝夜長短變化規律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重點難點】
1.能夠說明晝夜長短的時空變化規律;
2.理解晝夜長短變化規律產生的原因;
3.能夠用學到的晝夜長短時空變化規律解釋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教學方法】
本節課主要通過演示實驗、設置情境問題鏈、讀圖繪圖等活動,培養學生獲取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初步形成空間思維能力,落實地理實踐力的核心素養要求。
【教學過程】
課堂導入:創設以下問題情境:1.第一節晚自習上課時自然光線怎么樣?2.回憶冬季晚自習時與現在一樣嗎,為什么?
學生活動:思考出現該現象的原因。
設計意圖:從生活實例出發,引出晝夜長短的變化現象。
一、演示實驗觀“晝夜長短變化”
(一)教師活動:展示地球公轉導致的晝夜長短變化過程,讓學生獨立思考。
1.根據太陽直射赤道的圖片,總結春分日全球各地的晝夜特點。
2.根據太陽直射北回歸線的圖片,總結夏至日全球各地晝夜特點以及南北極圈內出現的特殊現象。
3.根據太陽直射赤道的圖片,總結秋分日全球各地的晝夜特點。
4.根據太陽直射南回歸線的圖片,總結冬至日全球各地的晝夜特點。
學生活動:學生代表回答,師生補充。
合作探究:根據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動畫,總結下列規律。
5.春分日到夏至日南北半球晝夜長短的變化特點。
6.夏至日到秋分日南北半球晝夜長短的變化特點。
7.秋分日到冬至日南北半球晝夜長短的變化特點。
8.冬至日到春分日南北半球晝夜長短的變化特點。
學生活動:各小組代表回答,其余學生補充。
(二)教師活動:呈現知識點:晝夜長短的時空變化特點。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能夠讀圖總結出全球晝夜長短變化,培養學生的圖文轉換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
二、繪制光照圖
(一)展示北極俯視的經緯網圖,讓學生繪制二分二至日的光照圖,要求標注晨線、昏線、夜半球。
操作:在學案上繪制二分二至日的晨昏線。
小組合作得出以下結論。
1.太陽直射北半球時,北半球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北極地區有極晝現象;南半球各緯度晝短夜長,緯度越高晝越短,夜越長,南極地區出現極夜現象。
2.太陽直射南半球時,南半球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南極地區有極晝現象;北半球各緯度晝短夜長,緯度越高晝越短,夜越長,北極地區出現極夜現象。
3.太陽直射點向北移動時,北半球各地的晝漸長,夜漸短;南半球晝漸短,夜漸長。
4.太陽直射點向南移動時,南半球各地的晝漸長,夜漸短;北半球晝漸短,夜漸長。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地理繪圖能力,提高空間思維能力。
(二)將太陽直射點的運動和晝夜長短的時空變化結合起來高度概括兩者的關系。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總結概括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教師活動:教師引導,得出結論:太陽直射點的位置決定晝夜長短;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方向決定晝夜長短的變化。
課堂小結:本節課重點學習了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之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及產生原因。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用思維導圖建立知識框架。
板書設計:
課堂練習:完成學案上習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