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傳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及其相關實物、場所,是文化多樣性中最活力的部分,承載人類智慧與歷史文明。隨著現代化進程加速,許多傳統文化和手工藝正面臨消失危險,亟需保護。
關鍵詞:非遺傳承;傳統文化;手工藝
一、歲月印記與時代華章
(一)竹藝傳承,編織文化--以曹崗村為例
曹崗村竹編技藝歷史悠久,可追溯到明朝末年,上塘曹崗村已經有這種編織工藝,那時的竹編是曹崗人民世代相傳的技藝。
1.學竹編工藝,品工匠精神。曹崗竹編的“篩”,它在日常生活中用來篩選農作物和裝農作物,主要制作步驟有劈竹、去葉、破竹、鋸竹、去節、刮平、劃竹、棱篾、編篩托、編篩框和剪邊等十一個步驟。每一個步驟看似簡單卻考驗師傅的耐心和手法,手法熟練的師傅制作一個簡單的篩也需大半天時間。
2.竹編工藝的現狀。村中技藝的流失由于村中人口數量少、正統傳承人位置空缺;老一輩受思想觀念、現代生活和市場發展的影響下缺少創新性,保持竹編技藝的傳統性,而新時代的進程逐步淘汰傳統實用性竹編;新一輩思想觀念轉變,追求經濟效益且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認同感逐漸減弱,傳統竹編無法注入新鮮血液;村中不少村人辦起了工廠,從事塑料、五金行業,隨著時間的累積,村中人們更接受塑料、五金制業為村中所帶來的收益和發展和更喜愛塑料品的廉價和耐用性;村中家戶選擇外出打工或興辦工廠早已把屋內竹林荒廢和改造,原材料的缺少和成本上升等因素也制約了竹編產業的發展。
(二)漁舟唱晚,水潤文化--以疍家文化為例
疍家人“以船為家,以漁為生”,船一動則全家跟著一起移動,生活起居均在船上,仿佛是現實版的“哈爾的移動城堡”。據疍家人自己的說法,之所以被稱之為“疍家”,主要是因為他們生活的漁艇像是一個蛋殼,以及他們常年與風浪搏斗,生命難以得到保障,如同蛋殼一樣的脆弱。
三水疍家文化歷史悠久,三水疍家的先民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在過去的數百年中,疍家人長年累月在西江上打漁或從事水上運輸,官府不把流動漁民入冊,是沒有戶籍的。新中國成立后,疍民開始陸陸續續地上岸開啟定居生活,疍家艇也漸漸擱置在港口。
(三)疍家文化的現狀
1.疍家艇工藝。疍家人以船為家,較為寬闊平坦的船板主要用來修補漁網,船艙則是主要的生活空間。疍家船制作工序有選料、備料、剪料、破料、分板、拼板、投船(組裝)、打麻、填灰、油船、下水等幾十道工序,程序細致復雜,必須有經驗豐富的制船師傅指引,方能完成每道工序。
傳統疍家艇大部分是由松木做艇底,杉木做艇身、桐油灰填艇縫,檀木做拱蓬、青竹做蓬頂;而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傳統造船廠漸漸沒落,傳統的建造疍家艇技藝方法也在不斷改變,制作疍家艇艇身的材料也由木材逐漸轉向由鋼與鐵這類堅實、穩定、不易腐爛的材質制作。除造船技藝、船只本身的形制與內部結構或客人的特殊定制需求,制作漁艇模型的材質并不會1:1的按照以往的疍家艇配置,而是會選擇更加利于漁艇模型保存的材質去進行制作。
2.疍家艇傳承情況。由于現代社會的進步以及時代的發展,目前疍家人所用的漁船已經漸漸遠離了疍家艇的傳統形制,疍家人出海航行的船只也更加現代化,原有的有實力的疍家艇制船廠也轉變方向為制作鋼船,實力較差的船廠則紛紛倒閉了,而其余疍民則僅會制作疍家艇些許皮毛,不能夠完全制作精細。目前林森華先生是三水區內唯一一位疍家艇制作技藝傳承人,但由于年紀等原因,退休后的他應政府的邀約,在河口百年火車站主題公園開辦了疍家艇工作坊,帶領徒弟開始疍家艇的模型制作,在制作疍家艇模型的同時,也向來訪的客人與觀眾們宣傳逐漸消失在水面的疍家文化故事。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困境待解難
(一)政策織網難密實。法律保護框架不完善,使其面臨侵權和盜用的風險。同時,政策執行與資源投入匱乏。部分地區政府在非遺保護上的政策執行力度不夠,缺乏足夠的資源投入,導致保護措施形如虛設。
(二)規劃缺失長路遠。在傳承機制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缺少一種可持續的工作機制。在非遺傳承人方面,一是許多非遺項目資金不足,傳承人面臨生活困窘等情況,對傳承工作難以投入。在與曹崗村村民的訪談中了解到,目前竹編花費時間長但收益低,因此更多人選擇了轉行;二是傳承人才的斷層,導致缺乏后繼者持續傳承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1]。
(三)非遺宣傳未盡傳。當前大部分人民對非遺的認知淺薄,文化自信和保護意識不足。這使得人們難以理解和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與意義,減少了他們對其的參與欲望。
(四)創新乏力難重燃。非遺創新不足是現實問題,關乎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一是因非遺價值在保持純粹;二是因社會發展使非遺難以滿足現代需求;三因傳承人重生存輕創新,動力削弱[1]。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策略
(一)構建與完善非遺相關政策與保障體系。為促進非遺傳承發展,政府和社會各界應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完善立法與政策;二是政府需加大扶持傳統技藝,提升手藝人地位待遇;三是加強保護傳承和定期普查評估,建立檔案名冊;并投入資金、培養人才,建立傳承機制與培訓體系[2]。
(二)提升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參與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公眾參與度不足源于傳統文化認知淡化、現代生活方式影響及傳承活動限制等。應采取以下解決措施,一是教育與宣傳。通過學校、社區、媒體等提升公眾認知與興趣;二是社區參與互動與多樣化傳承。通過舉辦傳統節慶、市集、技藝展示以及技藝工作坊等活動,讓公眾親身體驗傳統文化,提升非遺公眾參與度。
(三)構建特色文化體系,創新傳承方式
1.將非遺項目融入當代藝術創作。非遺作為歷史文化承載體,在當代創新傳承至關重要。其中,一種極其重要的創新方式則是將非遺融入現代藝術創作,成品于美術館等場所展出,實現文化傳承與藝術創新雙贏。藝術家通過學習傳統技藝,結合現代藝術表達,創作出保留傳統文化核心價值又融入現代審美的新作品。美術館展示不僅提升非遺藝術性與觀賞性,也為公眾提供了解傳統文化的機會,促進非遺與當代藝術的跨界互動,為非遺傳承注入新活力。
2.利用數字化技術和新媒體進行傳播和保護。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可通過以下方式傳播保護非遺。一是建立數字化檔案和數據庫記錄非遺信息。二是利用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創建虛擬展覽和體驗。三是通過數字方式與虛擬體驗,跨越地域時空限制,吸引全球觀眾。這些創新傳承方式不僅推廣非遺知識,還吸引年輕人參與保護傳承,為優秀傳統文化貢獻力量。
四、結語
保護和傳承非遺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堅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對現代社會有重要意義。實地走訪佛山市三水區,學習當地非遺和探訪手藝人,并通過調研和分析可以看出,竹編技藝、疍家文化作為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價值高、市場潛力大,但面臨傳承危機和市場困境。在未來保護工作中,需政府、專家學者、商界、新聞媒體、民眾等多元主體參與,形成合力,促進非遺創新與保護,探索新市場應用和發展途徑,促進其繁榮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曉巍,周典恩.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以潁州枕頭饃制作技藝為例[A].安徽大學,2024.
[2]張龍.港澳地區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歷史研究[A].深圳職業技術大學,2024.
[3]《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2011.
[4]《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解讀.中國人大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