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文化自信理念的深入,職業學校對民族傳統體育運動課程的關注度日益提高。各所職業學校也不斷加大對民族傳統體育運動課程的改革和創新,不僅重視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的體育價值,而且同樣重視該課程的文化傳承價值。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民族傳統體育運動課程在職業學校實際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改革策略。
關鍵詞:文化自信;職業教育;民族傳統體育運動課程;實施現狀;改革路徑
Study on the reform path of ethnic traditional sports curriculum in vocational schools under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confidence
Fang Yuan
(Nanjing Jinling Technical Vocational College, Jiangsu Nanjing 210017,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confidence, vocational schools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traditional ethnic sports courses. The vocational schools are also increasing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sports curriculum, attaching importance not only to the value of the traditional sports curriculum, but also to 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value of the curriculum.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actual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courses in vocational schools, and puts forward the reform strategies for these problems.
Key words: cultural confidence; vocational education;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status; reform path
1文化自信理念下職業學校民族傳統體育運動課程的價值
2016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提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1]”在該篇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還闡明:“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1]”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向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大會致賀信時明確提出:“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連,對促進就業創業、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增進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義。[2]”職業教育是培養技術技能人才、促進就業創業創新、推動中國制造和服務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職業學校的學生與社會關聯度大,職業學校的在校學生正處于理想信念、意志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職校生在校階段培養學生文化自信心以及民族認同感對于職校生和社會而言都非常重要。在文化自信的理念下,職業學校的教育者需要將文化自信的種子根植于職業學校學生的心中,從而激發職校生的文化認同感和文化自信心,培養符社會期待的未來勞動者。
體育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社會文化活動,中華民族有著燦爛輝煌的古代歷史文化,其中,豐富多彩的古代傳統體育是重要組成部分[3]。因此,文化自信理念下在職業學校實施民族傳統體育運動課程除了具備和其他體育運動課程同樣的課程價值,提高職業學校學生學科核心素養——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精神外,還具有其獨特的價值和意義,具體如下:
1.1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民族傳統體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歷史的長河中,民族傳統體育運動受到中華文化的滋養,充分展示了“止戈和平、整體為上、崇德重義、自強不息”等民族精神。通過民族傳統體育類運動課程的實施,使職校生了解和掌握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為文化的持續傳承打下基礎。在教學的實施過程中,向學生不斷傳遞豐富的民族文化知識,在練習的過程中,職校學生能夠邊練習邊感受,從而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例如:在武術中體會“止戈之心”,在引導術中體會“天人合一”,在拔河運動中體會同心同德的集體主義精神等等。民族傳統體育運動以其獨特的神韻、氣度、魅力,讓習練的職校學生感受到中華民族精神的博大,職校學生的民族認同感、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也油然而生。以學練民族傳統體育類運動項目為手段,把無形的文化具體化實體化,幫助職校學生傳承民族技藝,促進職校學生感受民族精神,從而真正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讓文化自信的種子在職校學生心中生根發芽。
1.2培養職校學生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具有專注執著、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深刻內涵,在新時代具有較強的精神驅動力[4]。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程度的日益提高,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勞動者是職業教育的一項重大課題。雖然當代工匠精神隨著社會發展一直被不斷賦予新的時代精神,但它源于傳統工匠精神,與傳統工匠精神一脈相承。工匠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其內涵與民族傳統體育運動中所蘊涵的民族精神有著相同、相類似、相融合或相貫通的部分。例如:民族傳統體育運動中所蘊涵的“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與工匠精神中的“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相類似;民族傳統體育運動中所蘊涵的“崇德重義”與工匠精神中的“德藝雙馨”有相重合的部分;民族傳統體育運動中所蘊涵的“天人合一”、“寧靜致遠”與工匠精神中“專注執著”都強調一種通過專注達到忘我的境界。因此,通過實施民族傳統體育運動課程,能夠幫助學生傳承與工匠精神相通的民族精神,在體驗、參與、實踐民族傳統體育運動課程的過程中傳承民族精神,培養職業學校學生的工匠精神,為職校學生成為有益于國家、社會的合格勞動者打下良好的職業素養基礎。
1.3促進職校學生社會融入
社會融入是一個廣泛研究的社會學概念,它涉及個體或群體在社會中的參與和整合水平。職校生的社會融入在當前中國教育體系中具有重要意義,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向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大會致賀信時明確提出:“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連,對促進就業創業、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增進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義。[5]”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職校生是否能夠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層面上深度融入社會,對社會、家庭、職校生個人來說都至關重要。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社會基礎好,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掌握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技能有助于職校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和文化生活。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往往伴隨著豐富的社會文化活動,在校期間,職校生能夠通過民族傳統體育運動課程學習中華傳統類體育運動項目,走上社會后,通過參與民族傳統體育活動進一步開闊學生的人際交往范圍,提升學生的社交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與此同時,通過民族傳統體育運動課程和職業學校其它課程的共同實施將職校學生培養成為既有專業技能又有文化底蘊的復合型人才,提高其個人綜合素養和社會競爭力。
2職業學校民族傳統體育運動課程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缺少對家庭、社會力量的調動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明確指出:“辦好教育事業,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6]”目前,在民族傳統體育運動課程教學實施上,還僅僅是學校單方面努力,沒有調動家庭、社會的力量。家庭是學生生存的首要基地,學校是學生受教育的主要平臺,社會是人謀生發展的基本環境,三者對于學生的發展而言,環環相扣,缺一不可。職業學校要想培養出合格的未來勞動者,必須聯合家庭、學校、社會的力量。且學校單方面的力量是有限的,僅僅依靠學校的人力、物力、財力,一定程度上只能維持目前的教育水準和教學水平,對于進一步加強師資培訓、進一步開發校本課程、進一步完善教學場地設備,就現階段的學校而言,心有余而力不足。把教學局限于學校的課堂時空,忽視家庭和社會力量,是一種巨大的資源浪費。
2.2政策支持不夠,資金投入欠缺
教育和體育部門應給予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鼓勵職校開展民族傳統體育運動課程。缺少政策的支持,導致學校對于民族傳統體育運動課程的重視程度有待提高,在課程建設的資金投入上比較欠缺。主要表現在:1、教師在民族傳統體育運動課程專項方面的培訓較少,因此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師資欠缺,教師在民族傳統體育運動課程教學方面的專業素養很難得到提升。2、鑒于線上資源良莠不齊,而真正適合職業學校的民族傳統體育運動課程需要根據職業學校每個專業的特點進行自主研發,教學模塊需要進一步重構,顯然目前的研發程度比較有限。3、教學場地設備跟不上,缺少資金投入,學校室內外場地有限,項目實施受天氣情況以及場地面積情況的影響很大;另外,部分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需要配備專門的運動裝備和設施,現階段也比較欠缺。
2.3開設課時過少,教材固化
當前大部分職業學校的體育課程以體能教學、球類項目教學、田徑類運動項目教學為主,民族傳統體育運動課程開設較少,且民族傳統體育運動課程多以太極拳和長拳教學為主,教材內容較為單一,開設課時數較少,一般情況下學生在校期間,全部民族傳統體育運動課程課時數不超過32課時,不及學校所開設體育課程總課時數的十分之一。鑒于民族傳統體育運動課程有著其他體育課程無法代替的文化價值,特別是在培養職業學校學生的中華民族認同感、文化自信等方面表現出的重要價值,目前所開設的民族傳統體育運動課程課時是遠遠不夠的,且教材固化,多以武術教學為主,多樣性欠缺。
2.4課程評價體系不完善
目前民族傳統體育運動課程的評價仍以教師評價為主,教師從學生的平時表現、技能掌握、理論掌握這三個方面分別對學生進行百分制評價,并測算出綜合得分,其中平時表現占20%、技能掌握占70%、理論掌握占10%。該評價體系中技能掌握和理論掌握均是絕對性指標,占比80%,占比過大,對學生努力程度和進步幅度的評價不足,缺少增值評價;另外學生核心素養包括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精神三個方面,該評價體系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情況評價不全面;該評價體系以教師評價為主,評價主體過于單一。
3 文化自信理念下職業學校民族傳統體育運動課程的改革路徑
3.1構建社會大課堂教學模式
毛振明教授認為體育教學模式是通過體育教學思想和理論構建起來的體育教學活動程序,它包含相對穩定的教學過程和一定的教學方法體系[7]。本文提出的社會大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能夠適當調動社會力量和家庭力量的教學模式。構建社會大課堂教學模式意義重大。就國家宏觀層面而言,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明確提出,堅持政府主導、全社會多元參與,堅持人人盡責、人人享有,多渠道擴大教育供給,構建全社會共同參與建設、共同參與治理、共同分享成果的教育發展新格局。就體育教學層面而言,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源于歷史,流傳至今,很多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深受群眾喜愛,民間不乏有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能手,因此,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有著非常良好的群眾基礎。如果能夠適當調動家庭、社會的力量,將更有利于教學,同時教育成果也由家庭、學校、社會共享;對于職業學校學生而言,也更能夠加深學生與社會的聯結,促進學生社會化進程;在實現體育學科教學目標、發展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同時,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培養親社會親家庭的文化自信的未來勞動者。
每一種教學模式都包含相對穩定的教學過程和一定的教學方法體系。隨著“互聯網+教育”的發展,為創建社會大課堂教學模式提供了可能。社會大課堂教學模式突破原來教學模式的時空限制,轉變為線上線下、校內校外、課內課外的泛在學習。以太極拳教學為例,太極拳項目群眾基礎好,網絡資源充裕,對于場地要求不高。因此教學可以走出校門,走向家庭和社區。課前,由教師發布學習任務,教師可適當提供一定的學習資源也可讓學生自主尋找資源,學生線上學習,在家庭或社區環境中練習;課上,學生與同學、教師交流分享學習成果,互助合作學習,教學相長,共同進步;課后,學生回到家庭或社區環境中,進一步反饋、鞏固學習成果,并向教師提供家庭或社區的反饋評價意見,強化學習成果的同時,通過完成這一學習任務,搭建起聯通社會、家庭和學校的橋梁,構建起太極拳社會大課堂教學模式。
3.2構建師生學習共同體
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人們獲取知識的渠道和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不論是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在網絡時空中,隨時隨地都會受到各種信息的沖擊,有時甚至需要直面信息風暴。學校不再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唯一場所,教師更不再是知識的壟斷者。職校學生在很多方面的知識儲備已超越老師。學校師資培訓投入不足,教師可以借助網絡資源和社會資源,尋找其他渠道進行自主學習、自我培訓、自我提升。于此同時,當代學生作為數字化時代的“原著民”,他們在使用網絡資源方面有著先天的優勢。
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因此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在學習民族傳統體育運動課程時,其渠道和途徑已發生改變。教師應順應時代變革,轉變角色,變從前的知識傳授者、課堂的主導者,為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者和指導者,做學生的學習伙伴和幫助者,與學生共同學習,教學相長,構建師生學習共同體,從而順應時代變革。
構建師生學習共同體,能夠充分發揮學生數字時代“原著民”優勢,彌補學校師資培訓投入不足的劣勢;借助網絡資源,師生共同學習,提高老師和學上的個人信息素養,學會篩選和驗證信息;還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傳統體育課堂上無法比擬的師生平等感,促進學生自尊水平和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與此同時,幫助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合作學習,共同完成任務,促進學生的社會化進程,從而讓學生獲得更好的課堂體驗。
3.3構建第三方評價模式
體育課堂教學評價最為常用的評價方式是教師評價,即體育教師根據學生的平時表現、技能水平以及理論掌握情況三個方面對學生進行綜合考評,按照一定的比例給出學生最終學科成績。該評價從課堂出發,從教師和學生的視角,以教師評價為主,適當結合學生評價。該評價模式局限于課堂,傾向于運動能力,對學生的評價不夠全面。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評價應根據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精神三個方面,對學生的學習和鍛煉行為進行觀察、診斷、反饋、引導和激勵,并衡量課程目標的完成情況。”顯然,目前的評價模式對于學生的健康行為和體育精神方面的評價是不足的。其中,健康行為是身心健康和社會適應的綜合表現,是提升健康狀況并逐漸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關鍵,是實現終身健康的基礎[8]。能否形成健康行為關乎職校學生的終身健康,同時影響著學生未來的職業體能,沒有良好的職業體能是無法滿足職業需求的,更談不上成為合格的職業人。體育精神是通過體育運動形成的體育意識、品德風貌和健康心理的綜合表現[9-11]。體育精神包含拼搏進取、公平競爭、誠信友善、團隊協作等等,是否具備這些精神決定著職校學生的品德水平,也決定著職校學生未來能否承擔起家庭的責任、在職場上能走得多遠、又或者在社會中能否得到認可。職校學生需要得到診斷和反饋,通過診斷和反饋才能更好的能動的指引學生努力的方向,激勵學生提高運動能力、養成健康行為、發揚體育精神。因此,一定要重視全面的教學評價,絕不能忽視對健康行為和體育精神方面的評價。但僅靠體育教師在課堂觀察并給出評價,是遠遠不夠且非常片面的。
民族傳統體育運動群眾基礎良好,民間不乏有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能手,也不乏有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的愛好者。因此在評價時,除了教師評價和學生評價外,我們還可以借助第三方評價,這里的第三方可以是家庭、社區、實習單位等等。第三方評價可以有效的聯通學校、家庭和社會,彌補了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的局限性,將評價輻射到學生的家庭生活與社會互動中,從而調動了家庭與社會的力量。通過第三方評價可以促進學生加強與家庭、社區或實習單位的連接和互動,加速職校學生的社會化進程,以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類文化活動為媒介,讓職校學生更好的適應社會、融入社會。
4 結語
綜上所述,民族傳統體育運動課程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培養職校學生工匠精神方面以及促進職校學生社會融入方面具有重要價值。然而現階段,職業學校民族傳統體育運動課程實施過程中存在缺少對家庭、社會力量的調動、政策支持不夠,資金投入欠缺、開設課時過少,教材固化、課程評價體系不完善等問題。根據這樣的現狀,本文提出了以下建議策略:1、構建社會大課堂教學模式;2、構建師生學習共同體;3、構建第三方評價模式。在文化自信理念下,廣大體育教育工作者應深度挖掘民族傳統體育運動課程的價值,進一步重視民族傳統體育運動課程的實施,使之與職業教育相結合,發揚民族精神和體育精神,強身健體的同時促進未來勞動者生產力的提升,增強未來勞動者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為培養文化自信的未來勞動者找到有力抓手,開辟新的教育途徑。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EB/OL].(2021.4.15)[2024.6.27].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1-04/15/c_1127330615.htm.
[2]習近平.習近平向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大會致賀信[EB/OL].(2022.8.19)[2024.6.27]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22-08/19/c_1128930307.htm.
[3]李金梅.體育與健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8.
[4]王佳慶,曲亞輝.新時代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策略[J].職業技術,2022,21(12):69-74.
[5]習近平.習近平向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大會致賀信[EB/OL].(2022.8.19)[2024.6.27]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22-08/19/c_1128930307.htm.
[6]習近平.習近平出席全國教育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2018.9.10)[2024.6.27]https://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7]毛振明.體育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中等職業學校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4
[9]高昕.中華傳統體育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內容資源開發模式構建與實證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24.
[10]肖瑤.新時代中華傳統體育運動理論研究“熱”與教學實踐“冷”的探究[C]//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體育衛生研究會,中國巖畫學會體育巖畫研究專業委員會,全國學校體育聯盟(中華武術).首屆中華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發展論壇論文摘要集——墻報交流(五).[出版者不詳],2023:2.
[11]高佳佳.粵港澳大灣區校園傳統體育再生產及其促進青少年文化認同機制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24.
作者簡介:方媛(1988-),女,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