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目的和宗旨,決定了它是一種理論教學,又是一種情感教學。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師必須把理論教學與情感教學結合起來,遵循美的規律,依據美的原則,創造教學藝術的情感美,這是創造性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教學藝術的情感美,是教師的教學實踐所追求的一種境界,創造教學藝術的情感美,在美的教學中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學中的各種道德因素。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探索和實踐。
一、用真情打動學生
教師要想激發出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自己就必須有真情、用真情,把自己的真情用于教學之中,去感染學生、激勵學生,灌溉學生的心田。教師的真情從哪里來?不是生來就有的,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從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來,從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大好形勢中來,從對教學內容的深入研究感悟和體驗中來。
教師只有積極投身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深切關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并為之感動,才能產生真摯而高尚的情感,進而把這種深情傾注到教學內容之中。在教學過程,這種深切的教學情感會自然地、真實地、合乎情理地流露出來,并作為情感信息傳輸給學生,學生經過體驗、感悟、回味,就會使心靈得以凈化,使情感獲得升華。
教師還必須鉆研教學內容,把握其情感內容,深刻領悟和體驗這種情感。關注學生用情感動他們也就是要用教師的情感和教學內容中所蘊含的情感去激勵學生的情感。而教學內容中的情感,要靠教師對教學有真實情感,還要靠教師對教學內容有真情實感。
二、用真理說服學生
道德與法治課不但要以理育人,還要以理感人。所謂“曉之以理”,就是要用真理教育學生,感動學生,使學生的情感發生積極向上的深刻變化。要做到“以真理動情感”,教師自己就必須有真理,信真理。只有自己深深理解和把握了真理,才能被真理的魅力所感動,才能以發自內心的深刻體驗去闡釋真理、揭示真理。也只有把自己深刻的情感融入真理,使真理帶上濃烈的情感色彩,才能使學生產生深刻的情感體驗,引起真摯的情感共鳴,從而感動和征服學生的心,進而達到教育性的目的。
用情感感動學生,用真理征服學生,很多教師都做過或正在做著積極的探索。“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一教學內容,看似簡單,實則不然,要達到讓學生“動心”“動情”“動容”的境界就更難了。要讓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撼,要讓學生動情,要讓學生的情感獲得升華,關鍵是教師要做到“以理帶情,以情入理,融情于理,情理交融”。只有用真理的光輝和真摯的情感,才能使學生“動心”“動情”“動容”,產生情感之美,產生能夠征服人的魅力。
三、用情境感染學生
道德與法治課應該是思想政治教育與情感教育的統一。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應借助一定的教學手段,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全身心地置于這種情境氛圍之中,以便把教師的情感和教學內容中蘊含的情感傳導給學生,使學生產生情感體驗和共鳴,從而使情感獲得升華。
可以創設語言情境,充滿情感色彩的語言具有激勵性、邏輯性、藝術性,再輔之以豐富的表情和恰當的動作,使教師要表達的情感得到充分的渲染和烘托。
用影像情境動情感。教師可運用電視、多媒體等現代化技術手段創設影像情境。比如,講“一國兩制”可放映香港政權交接儀式等影像資料,創造一種特殊的氛圍和情境,讓學生充分體驗、感悟和回味,從而增強學生熱愛祖國的崇高情感。還可以運用新聞情境動情感。新聞以其新、奇、趣對學生有著特殊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所以,運用新聞創造情境,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知識教育和情感教育,會產生特殊的教育功能。
總之,道德與法治教學應遵循教育教學規律,體現它的教育性,以關注學生的發展為核心,做到政治教育、知識教育、情感教育相統一。因為沒有情感教育的道德與法治課,是“有理無情的”——只剩下“知”“理”軀殼的政治課,必定是沒有生命力的。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中努力創設情境,充分重視情感教育,努力探索和實踐情感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做到德育、智育、情育相統一,創造有理有情、寓情于理、以理生情、情理交融的完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