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圣陶先生在《小學國文教授的諸問題》一文中指出:“教育所以可貴,乃在能為兒童特設境遇使他們發生需求,努力學習。所以國文教授也須為學童設備一種境遇,引起他們的需求。”
小學語文課文大都是經過大浪淘沙沉淀下來的名篇佳作。在教學過程中應創設一種充滿生命活力的教學情境,引領學生去感悟文中蘊蓄著的人文內涵和價值取向,去品味隱匿于語言文字深處的作者的情意,積累妙語佳句,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個人情操。
一、憑借情境,突破課文重點難點
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文,學生對于課文所描繪的圓明園這一“園林瑰寶”“建筑精華”較難體會,對于英法聯軍毀滅圓明園的罪行,也不容易理解和想象。教學時,我充分利用圖片、錄音、影視等媒體,創設情境,讓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進入一定的情境,產生一定的內心體驗,受到情感震撼。
(一)借助圖畫想象。出示圓明園平面圖,讓學生觀察,弄清圓明三園的大小、方位及其周圍小園的分布,結合對“眾星拱月”的理解,再遠觀圖畫,分辨哪是“月\",哪是“星”。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借圖想象,談觀感,體會圓明園的宏偉壯觀。
(二)借助音樂想象。學習第三自然段,在理解“金碧輝煌”“玲瓏剔透”等詞語的基礎上,我配上音樂朗讀第三自然段,讓學生微閉雙眼,邊聽邊想象。音樂聲把學生帶入所創設的情境之中,然后讓他們談談自己想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學生通過交流,領略了圓明園景觀的輝煌。
(三)借助影視讓學生直觀感受到侵略者是怎樣毀滅這座藝術寶庫的。“1860 年10月6日,英法聯軍侵入北京,闖進了號稱萬園之園的圓明園……”教師用低沉悲憤的語言作“旁白”,放映電影《火燒圓明園》中侵略者“搶掠”“毀壞”“放火”等片段。然后讓學生說說侵略者是怎樣搶掠、毀滅這座藝術殿堂的。此時,教師的情感對學生來說是導體、是火種,教師將自己對教材的感受及情感體驗傳導給學生,以情導情,撥動學生心靈的琴弦,加深他們對侵略者野蠻行徑的認識,增強愛國強國的感情。
根據課文重難點創設教學情境,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生對于課文重難點的理解、感悟也就能水到渠成。
二、創設連續情境,引導學生融入課文
情境教學要注意依據作者的思路、情感的脈絡以及語言活動,創設有序的連續的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投入、熱情參與,在其間充分活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去理解和運用課文語言,激發潛在的智慧,并在其間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培養審美的情感。
例如,在《鳥的天堂》一課的教學中,我創設了以下連續的情境:帶學生去公園欣賞散發著陣陣清香的大樹,欣賞鳥的群起群落,想象自己仿佛是一只靈動的小鳥,在無憂無慮地起飛降落。讓學生在完整連續的情境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體會“鳥的天堂”的意境,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的快樂。
(一)看圖片感受。太陽落山,河水無浪,大榕樹獨木成林、生長茂盛。這情景營造了一種寧靜優美的藝術氛圍,讓人感受到“鳥的天堂”獨特而詩意的美。作者敘事狀物,抒發感情,手到擒來,渾然天成,絕不故作多情、長篇累牘、夸大其詞,而是點到為止,真實自然,對“鳥的天堂”的喜愛與贊美之情溢于言表,體現在字里行間。
(二)情境對比,體會作者的動靜描寫。如:“那么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兒縫隙。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再如:“有的站在樹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在撲翅膀。”作者寫鳥的動作姿態,分別用了“站”“飛”“撲”三個動詞,實質上是把鳥的動作姿態進行分類,有“飛”的,有不飛的“站”,還有待飛、欲飛的“撲”。這些動詞,用排比的修辭方式構成句子,讀來朗朗上口,清新流暢。這些詞句如果不是借助情境理解,很難體會作者高超的描寫藝術。
(三)結合視頻、圖片和范文朗讀進行情景交融。激情之下學生情不自禁隨堂朗讀,在朗讀中啟發引導學生進行形體表演,增加學習興趣。
整節課,學生始終沉醉于教師所創設的情境中,情緒非常熱烈,從而使學生更善于觀察生活、更熱愛生活。
總的來說,教學中創設情境,能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點燃智慧的火花,能讓學生的情感在課堂中自然流淌,讓課堂充滿著人文情懷,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