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缺乏詩意的語文教學課堂是蒼白無力的,只有在詩意化的教學模式下才能幫助學生感受語文學習的魅力,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從而幫助學生實現“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發展。教師也要合理地在高中語文課堂上滲透“詩意化”的教學策略,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水平?;诖耍疚膹脑谝魳非榫持蟹棚w詩情、在朗讀環節感受詩趣、在經典作品中揮灑詩性幾個方面論述了高中語文“詩意化”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高中語文" 教學模式" 詩意化" 策略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是具有審美和詩意的教育。教師也要在為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審美創造能力的培養,以更新穎的教學方法去感染學生,培養學生語文課程學習的情趣,進而帶領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走進語文學習的天地,深入挖掘學生的求知欲,在語言文字的輔助下讓詩意在學生心中得到傳播,推動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持續健康開展。
一、在音樂情境中放飛詩情
音樂具有情境性和感染力強的特點,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人們的情感共鳴。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巧妙地運用音樂情境能夠讓學生想象力的發揮有更廣闊的平臺,以此來營造詩意化的教學氛圍,挖掘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情感共鳴點,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比如,在教學《再別康橋》時,教師在課堂上首先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的音頻功能為學生播放同名歌曲《再別康橋》作為課堂導入,讓學生在悅耳動聽的樂曲中體會到詩人傳達出的離愁別緒。接下來,教師就可以為學生播放經典的朗讀錄音,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標注自己掌握不到位以及不會讀的字詞,在作品范讀中欣賞詩歌的音樂美、建筑美。在完成基本的朗讀和分析教學之后,學生就能在更加舒緩的背景音樂下對詩歌描繪的意境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對走近作者、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產生強烈的求知欲,讓學生對作者傳達出的對康橋愛得深、愛得真、愛得純的思想感情有更透徹的把握。這樣一來,就能以音樂來營造更富有詩意的教學氛圍,在為學生帶來更直觀的學習體驗的同時,幫助學生升華自身的情感,推動高中語文教學朝著既定的方向發展。
二、在誦讀訓練中挖掘詩趣
朗讀教學一直以來都是語文教學活動中最為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可以幫助學生在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同時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記憶,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礎上用心去感受文章中的意境和情感,有效提高學生文本領悟的能力。
比如,在學習高中語文課程《雨巷》時,教師可以采用多樣化的誦讀訓練幫助學生加深對這篇課文的理解和記憶,在朗讀的基礎上深入感受課文傳達的思想情感,把握作者高超的寫作手法。在這節課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借助角色朗讀、學生齊讀、自由朗讀、分組朗讀等多種形式完成對文本的朗讀感知,在自由朗讀中掌握詩歌的主要內容,初步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欣賞其中的語言。接下來,教師就可以為學生播放朗讀錄音,在此基礎上教會學生掌握語速、節奏、語氣、語調的處理技巧。最后,教師則要在個性化朗讀中引導學生思考不同的句子要怎樣完成朗讀才能突出其“舒緩悠揚、低沉哀婉”的節奏和情感。結合學生齊讀完成對詩歌意向的分析,站在作者的角度體會詩歌的內在情感,為師生提供更多互動的機會,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讓課堂彌漫濃厚的詩趣。
三、在經典作品中揮灑詩性
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文學經典作品,通過對經典作品的學習可以為學生傳授更多的生活哲理和智慧。因此,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帶領學生在分析經典作品的過程中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增強對學生揮灑詩性能力的培養。
比如,在學習高中語文課程《祝?!窌r,除了帶領學生完成這篇課文的閱讀學習之外,教師還要為學生推薦作者其他的文學作品,如《阿Q正傳》《藥》《狂人日記》等,并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完成自主閱讀,在其中體會作者簡約凝練、含蓄幽默的寫作風格。在更多文學經典作品的閱讀學習中,學生的心靈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熏陶,也能讓學生的情感更加豐富。長期借助這種教學模式完成教學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在與文學作品的密切接觸中感受語文課程濃濃的詩意,不僅幫助學生提高了課堂學習的質量,還為學生更加深入的學習活動奠定了堅實基礎。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借助互聯網技術的優勢完成知識的拓展延伸,有效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實現對文學作品的深入解讀,以此來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推動高中語文教學取得更全面的發展。
為了實現高中語文詩意化的教學,教師就要從言語、情感、想象和審美多個方面出發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引導。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把這種教育理念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通過營造富有詩意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感受語文課程學習的魅力,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激發其學習靈感,有效促進學生語文知識的建構,確保高中語文教學朝著更加積極向上的方向發展,為培養“文思泉涌”“詩書豪氣”的全面發展的人才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