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專業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教育質量的提升和學生的全面發展,影響教育強國建設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強師必先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
抓黨建、強師德,以教育家精神涵養教師高尚人格。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切實做好思政工作。一是堅持黨建工作的核心地位,實施黨總覽全局的工作機制,把支部建在備課組,開展“三會一課”和主題教育活動,教育學生聽黨話、跟黨走,保證紅色基因自然流淌。二是堅持師德師風違規“零容忍”。學校在教學管理中,堅持“德高為師,身正為范”的價值引領,抓牢抓實師德師風建設各項重點工作,打造師德高尚、業務精湛、樂于奉獻的教師隊伍。三是堅持教育家精神的內涵引領。在日常教學管理中,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為教師立德修身提供豐厚滋養,提升教師安心從教、長期從教的價值認同。
抓研修、促成長,以終身學習理念引領教師專業成長。從青年教師成長為成熟型教師,再由成熟型教師蛻變為卓越型教師,需從以下幾點著力。一是自主研修激發內生動力。教師的成長,主動作為是關鍵,只有激發了成長的內生動力,多讀書、多反思和多寫作,才能更快成長。二是同伴互助吸納外部力量。同伴互助的研修方式,對于培養年輕教師效果特別明顯,學校采取拜師結對的方式幫助年輕教師成長,在日常教研中通過磨課、沙龍等方式促進年輕教師專業發展。三是積極展示形成經驗成果。給老師壓擔子,結合教師的不同成長周期,要求其展示學習收獲、發表研究成果,通過任務驅動倒逼教師專業成長。
抓常規、提師能,以“四有”好老師培育學生全面發展。學校常規工作圍繞德育常規、教學常規和教研常規開展,這些常規工作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保障。抓好常規工作,能讓國家的辦學方針政策得到貫徹落實、學校教育教學理念落地生根,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我們通過德育常規培育學生良好習慣,從學生進校起狠抓文明禮貌、一日常規、規范書寫、社團活動等,培養學生良好習慣、健康身心、卓越潛能。通過教學常規轉變教師教學觀念,學校形成了“自主預學、自主生疑、自主探究、自主交流、自主測評”的“五自”課堂教學范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教研常規啟迪教育智慧,學校規定教師的業績考核30%基于團隊貢獻,70%來自自身努力,教師獲得嘉獎的前提是其所在的年級組、教研組考核優秀。
在這種氛圍的感染和熏陶下,學校的教學科研工作取得了顯著效果,現有省市區名師工作室6個、省市區在研課題18個,有省級優質課一等獎獲得者14人次、省級骨干教師5人、市級骨干教師與名師20人、區級骨干教師與名師45人,各級骨干教師人數達70人,占學校教師總數的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