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籠,這一蘊含深厚文化底蘊的中華民族瑰寶,承載著豐富的民俗情感與文化寓意。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設有“漢字真有趣”猜字謎活動,美術教材中設有扎花燈的手工活動,數學課程中設有關于立體圖形的教學內容,這為教師們提供了一個絕佳的跨學科教學契機。北京市海淀區清河第四小學三位不同學科的教師經過深思熟慮,決定以“燈籠”為主題開展一次跨學科的項目式學習——“燈籠情思”,旨在通過這一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深入探究燈籠文化的內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并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認識燈籠:文化之韻,寄托情思
項目之初,學生們通過搜集資料和閱讀相關文本,了解到燈籠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起源于西漢時期,最初的功能主要是照明。隨著時間的推移,燈籠的功能逐漸演變,不僅在民間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更是重要節日和慶典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成為彰顯皇家威嚴與富貴的標識,其制作工藝之精湛、圖案之豐富,都令人嘆為觀止。
此外,學生們還深入探究了燈籠所承載的文化寓意。在傳統節日里,掛紅燈籠寓意著新的一年家庭幸福、事業興旺。而且,不同形狀和圖案的燈籠也有不同的含義。比如:帶有魚圖案的燈籠寓意著年年有余,象征著富足與豐收;而有花卉圖案的燈籠則象征著美好、青春與活力,傳遞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
在猜燈謎的環節中,學生們積極搜集各類文字謎、圖畫謎和故事謎等,不僅鍛煉了思維能力,還增強了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熱愛。
制作燈籠:匠心獨運,創意無限
制作燈籠的環節不僅考驗學生的動手能力,也是一次傳承與創新傳統文化的嘗試。在制作過程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分析了不同形狀花燈骨架的制作方法。學生們了解到,無論是正方體、長方體,還是三棱錐、四棱錐等形狀的花燈骨架,都有其獨特的制作技巧和工藝要求。之后,他們結合課前準備的材料以及教師提供的材料,開始分小組嘗試制作立體式花燈骨架。在制作過程中,他們不僅學會了制作骨架和捆扎的方法,還體驗到了傳統工藝的魅力與樂趣。
接下來,進入花燈裝飾的環節。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們嘗試畫出燈籠罩的展開圖并標注對應的數據。通過測量數據求出燈籠罩的表面積后,他們開始裁剪并粘貼燈面。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不僅學會了如何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更展現出了獨特的創意和審美能力。
在花燈的裝飾圖案上,學生們更是大膽創新。在傳統的魚、花等圖案之外,部分學生另辟蹊徑選擇了“掛碎”這一獨特設計。“掛碎”寓意著“歲歲平安”“碎碎平安”,是學生們在深入理解傳統文化內涵之后的創新表達。它顯示出學生們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能夠結合自身的思考與創意,賦予花燈新的生命力。
展示燈籠:五彩斑斕,創意飛揚
花燈制作完成后,學生們迎來了展示燈籠的時刻。在展示過程中,學生們講述著花燈的造型設計、燈面裝飾以及所蘊含的寓意等內容,不僅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也讓他們對自己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和理解。
在項目的最后階段,教師們采用了學生自評、同伴評價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對項目式學習的成效進行了全面評估。
在自評階段,學生們思考著自己在制作過程中的優點和不足,并嘗試提出改進的方法和建議。這個過程不僅提升了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還培養了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同伴評價階段,學生們為彼此的作品提供了多元視角和反饋,有助于他們拓展思維并豐富自己的學習經驗。教師評價則為學生們提供了準確、全面的反饋和指導。其中,積極的評價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動力,適當的批評和建議則促使學生反思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進。
此外,教師們還設置了小組項目合作學習評價表,以了解小組成員的分工和貢獻情況,不僅促進了成員間的相互監督與激勵,還提升了學生們的團隊合作意識。同時,它也便于教師客觀衡量項目成果,并調整教學策略。
“燈籠情思”跨學科項目式學習實踐是一次富有意義的教育探索。通過這個項目,學生們在傳統文化的海洋中暢游,在跨學科的學習中成長,在實踐的磨煉中提升能力。盡管項目實施過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但通過反思和改進,教師們相信這樣的項目式學習將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可以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供更廣闊的平臺。希望“燈籠情思”能在學生們心中種下傳統文化的種子,讓這盞文化之燈永遠閃耀在他們的人生道路上。
(作者單位:北京市海淀區清河第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