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第一大河錢塘江,《莊子·外物》中稱“淛河”,《漢書·地理志》《說文解字》《水經》稱“漸江”,《山海經》稱浙江,酈道元《水經注》不說“漸江”,統稱“浙江”。“淛”、“漸”、“浙”,均是越語的一音之轉。三國時始見“錢唐江”,當時僅指流經古錢唐縣(今杭州)的河段。唐代為避諱,改稱錢塘江。漸水,漸江水,羅剎江,之江,曲江,都是指錢塘江。而以錢塘江統稱全條河流,則是民國年間的事。錢塘江全長668千米,流域面積55558平方千米。
錢塘江的曲折無序,其實自有其邏輯走向,但一切都是大自然的最佳安排,從源頭到入海口,那一千多里的逶迤,抒發著無數的精彩。
壹、六股尖東坡與青芝埭尖北坡
六股尖東坡與青芝埭尖北坡,兩坡都在安徽省的休寧縣,它們是錢塘江干流北源新安江與南源蘭江的發源地。
北源與南源,流至建德市梅城鎮匯合,向東北流出七里瀧峽谷,進入有潮汐影響的河口區,穿桐廬、富陽、蕭山、杭州城,繼續往東北方向流,經口門(上海南匯蘆潮港與寧波鎮海外游山之連線)注入東海。
錢塘江在杭州市境內河長322.7千米,流域面積13227平方千米,約占全市總面積的百分之八十。
六股尖東坡,海拔1350米,高山上泉眼密布。真正的涓涓細流,是雨水降落之后,經過巖石長時間的層層過濾,最終涌現出地面,如發絲般的細,它們不只是清澈,而且如少女眸子般的明凈。那細流從地平線上汩汩而出,冒出的泡泡,歡樂而開心。這些快樂的泡泡跌入荊棘叢生的溝坎,與別的細流,匯合而成粗一些的流泉,再往下傾瀉,接納更多的湍流,于是,它們就開始膽大起來,開始在山澗里奔騰,遇巖石激起的浪花,使雜樹也生花,遇到幾百丈高的大巖石,它們毫無畏懼,集體俯沖,如練的長虹,氣壯山河。
六股尖東坡的泉流,也有北流與東流兩支。
北流近二十千米,左匯龍溪,水就稱大源,再稱率水、漸江,蜿蜒東北流至歙縣浦江,左納練江后始稱新安江,新安江干流長359千米。
新安江東流折東南流,沿途左納棉溪、昌源、大洲源,右納街源,在街口附近進入杭州市淳安縣境內,續東南流,經淳安、建德,其間,左納云源港、東源港,右納郁川、武強溪、鳳林港,穿銅官峽谷(今新安江水庫大壩壩址),右納壽昌江,流至梅城鎮東,與南源蘭江匯合,始稱富春江。
青芝埭尖北坡,海拔810米,它的地質構造,與六股尖東坡一樣,山林間皆流泉細涌,這些泉水形成了龍田溪,進入浙江境內,流經開化(稱齊溪、馬金溪、常山港),常山,衢州(稱衢江),龍游至蘭溪南郊的馬公灘,右納金華江后,始稱蘭江。蘭江干流長303千米,經蘭溪后折向北流,進入建德的梅城東,與北源新安江匯合。
南源北源,在建德梅城鎮快樂地交纏,江面寬闊,富春江橫空出世。
梅城至桐廬間,高山峽谷連綿不絕,此段河谷稱七里瀧,又稱桐江,現為富春江水庫庫區,兩岸高山,中流碧水,風景絕佳,嚴子陵釣臺就在庫區左岸山崖上。富春江出富春江水庫后,在桐廬境內左納清渚江、分水江,東北流左納淥渚江、莧浦,右納壺源江、大源溪,繼續東北流,經富陽——下行至西湖區雙浦鎮的東江嘴,全長102千米,區間流域面積7176平方千米。
富春江有多美,南北朝吳均那封寫給朋友朱元思的著名書信,雖只有144個字,但足可以說明一切,開頭幾句,就令人神醉,古今無數人為之傾倒: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再說源頭休寧。
休寧的歷史,不算太長,我關注它兩點,一是森林覆蓋率,二是歷史文化。
休寧的森林覆蓋率達83.52%。這個數字漂亮,在全國也是居前列的,我家鄉桐廬也算是生態比較好的地方,森林覆蓋率也只有75%。我查了資料,2005年,中國生態環境第一縣,是浙江麗水市的慶元縣,森林覆蓋率高達86%,全國第一。而休寧境內,林深樹茂,泉流遍布,有26座山峰超過千米,大小河流達237條。如此地理,它能孕育出大江,也是情理中事。
休寧有中國狀元博物館,敢建這樣的博物館,說明此地狀元應該不是個位數。果真,自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的第一位狀元開始,至清光緒六年(1880),六百多年時間里,休寧共出了十九位文武狀元。
我好奇,對那些狀元,一一細觀,結果,清朝的十四位狀元中,乾隆朝就出了七位:金德瑛,乾隆元年狀元;畢沅,乾隆二十五年狀元;黃軒,乾隆三十六年狀元;吳錫齡,乾隆四十年狀元;戴衢亨,乾隆四十三年狀元;汪如洋,乾隆四十五年狀元;王以銜,乾隆六十年狀元。清朝共有14位狀元,都是文狀元。這些狀元,從翰林院修撰起步,有數人官至左都御史、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總督等。
再細看年份,黃軒、吳錫齡、戴衢亨、汪如洋,四人是連續霸榜,我覺得,這在中國的科舉史上,應該絕無僅有。可以想見的場景是,這十年會試中,全國的舉子,人人皆在說休寧。
所謂地靈才會人杰,這休寧的山水,實在了得。不僅發源了新安江、富春江、錢塘江,而這些要去京城會試的舉子,一般也都是從新安江出發,沿江直抵杭州,再從京杭大運河至北京城參加會試。
好一條靈動的江啊!
貳、“建德人”與獨木舟
《圣經》的《創世紀》中,上帝用六天的時間創造了世界。其實,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一種比喻,實際上指的是地球誕生至今為止的四十億年。
照此推算,一天等于六億六千六百萬年。從周一開始,至周二的中午,地球誕生并正常運轉,這個中午,生命起源了。而地球要真正變成活力無窮且無限美妙的大千世界,則要在隨后的四天內形成,到了周六下午的四點整,大型爬行動物出現了,五個小時后,美國西太平洋沿岸的紅杉樹、中國南方的中華桫欏同時出現,而大型爬行動物則已經滅絕。這是一個漫長而短暫的前奏,接下來,有奇跡要出現:午夜前三分鐘,人類誕生。
根據已發現的古猿和古人類化石材料,最早的人類,可能出現在距今300萬年或者400萬年前。
現在,我將這條河的歷史,濃縮在十萬年內,因為在新安江流域的建德市李家鎮新橋村后的烏龜山上,有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人稱烏龜洞遺址,它是“建德人”生活的地方。
此處遺址,1962年被發現,1974年研究確認,目前是全國文保單位。
遺址洞口,坐北朝南,高出河面約15米,深7米,洞頂大部分已經坍塌,洞內面積約34平方米。洞內上層,已采集到人類右上犬齒化石一枚及第四紀哺乳動物最后鬣狗等11種化石,洞內下層,采集到劍齒象等17種動物化石。
那枚人類右上犬齒化石,屬于智人類型,科學家將其定名為“建德人”,距今約5萬至10萬年左右。此人牙化石,系浙江省內首次發現,它的重要意義在于,它為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找到了歷史的先導,“建德人”從而成為無可爭辯的浙江歷史源頭。
富春江的支流,分水江中游江岸的深山里,桐廬縣分水鎮盛村延村自然村的西鷹排山,也有一個神奇的山洞。2000年5月,延村村民開發延村洞時,發現了大批動物化石及一塊人類頭蓋骨化石。這塊人類頭蓋骨化石,在開挖時雖遭到破壞,但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鑒定,他的年代為晚更新世,距今約1萬年。他被確定為桐廬縣最早出現的人類。
一萬年的“桐廬人”之后的兩千年,錢塘江、富春江、浦陽江三江交匯的三江口東岸,古湘湖地區,跨湖橋那廣袤的水域中,常有粗大的獨木舟,在湖面上快速行過。湖邊蘆葦搖曳,水鳥時而騰空驚起,湖岸上,跨湖橋先民已經排水辟田,水稻成片種植,田野上,時有勞作者往來期間,一派祥和景色。
這跨湖橋獨木舟,號稱中華第一舟,舟體保存基本完整,殘長5.6米,最寬處約為0.52米,由整根馬尾松制作而成。舟的內外光潔,舟頭上翹,比舟身窄,舟頭有約十厘米的“擋水墻”,舟身內是大片的黑焦面,這是因為制作者已經開始使用“火焦法”,先用火燒,再用石錛刳。
我曾數次走進跨湖橋博物館。
我的猜想,這應該是一個依山傍水的河谷村落,不遠處就是三江口。干欄式的木構房屋,設計科學,上面住人,下面養豬養雞養各種動物,他們借助獨木梯上下,冬暖夏涼,抵御寒冷,抑御江南潮濕的雨季。江灘上到處都是大小不一的鵝卵石,他們會在村落的小徑上,將鵝卵石鋪成太陽或新月的形狀。他們會使用帶眼的陶甑,用蒸汽來蒸熟食物。他們會用窖藏的方法儲存食物。他們制作出了彩陶,還有便于清洗、干凈衛生的黑光陶。
我在遺址博物館遇到了許多的驚喜:有一件神秘的陶釜,釜內有一捆被煮過的植物莖枝,有學者認為,這很有可能是最早的“中藥罐”;還有跨湖橋漆弓,這也是中國最早的漆器,雖長期浸泡在水中,弓身已呈挺直狀態,但弓的特征依舊明顯,弓柎完整。
專家如此斷定:跨湖橋文化,代表著人類尋求生存與發展的時代方向,奠定了浙江人“弄潮兒”的血脈,凝固著中華文明在長江流域的智慧光芒。我深以為然。
叁、始皇渡江
盡管賈誼《六國論》中將六國的滅亡,歸結于六國自己造成的惡果,但強秦似乎在統一全國后,表現得更加所向披靡。比如郡縣制,比如大規模修筑馳道,以咸陽為中心,向全國四面八方延伸。秦始皇的真實目的其實也簡單,有了好的道路,可以很輕松地跑向全國各地,他先后五次巡視全國,考察軍事與政務,求神問仙,祭祀天地,這一切都是為了示強,要威服海內。
司馬遷《史記》這樣記載: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十月癸丑,秦始皇第五次南巡,也是最后一次巡游,丞相李斯、少子胡亥跟隨。十一月,行至云夢,遙望祭祀虞舜于九疑山。沿著長江而下,觀沿途景象,渡過了一個叫海渚的地方。再過丹陽,就到了錢塘,臨浙江。水波惡,乃西百二十里從狹中渡。上會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頌秦德。
那么,關鍵句:水波惡,西百二十里狹中渡。到底在哪里?
一定是富春江狹窄的地段。
宋元之際,史學家胡三省,他在《資治通鑒音注》中這樣認為:“(秦始皇)西狹中渡,則今富陽、分水之間”,直接將過渡地點定位在今富陽淥渚鎮新桐村(古稱新浦)(北岸)——桐廬窄溪(南岸)。歷史上新桐村地界曾屬分水縣,因此符合胡三省觀點的富春江北岸過渡地點,只有富陽淥渚鎮新桐村。根據當代學者研究,“浙江狹中渡”的地點,主要有富陽湯家埠、桐廬窄溪兩種觀點。
秦始皇從丹陽到錢塘(縣治),再到錢塘江邊渡口,這應該是錢塘縣治附近的錢塘江畔某古渡口。只有明確了該渡口的具體位置,才能根據往西120里的行程,推算出“浙江狹中渡”的終點。兩千兩百多年過去,這個秦代古渡口會在哪里?古今學者研究出五種觀點:
一是南朝宋文帝時期錢塘縣令劉道真的“靈隱山下說”,歷代杭州史志大都沿襲其說。
二是清代學者倪魯玉的“栗山說”(一名新石頭山),認為秦代錢塘縣治在唐代錢塘縣治的栗山上。
三是石塘說,該說認為秦代錢塘縣治位于今天的余杭石塘。此地有詔息湖,一名御息湖,相傳秦始皇當年在此停船休息,并召集百官議事。
四是錢塘湖門外說,該說認為秦代錢塘縣治就在今西湖古錢塘門外一帶。
五是當代學者奚柳芳提出的轉塘說,他認為秦代錢塘縣治應該在杭州市西南的轉塘附近一帶。
以上五種學說,或因沒有確鑿的史料,或因距離遠,或因只是傳說,大多被否定,不過,從地理位置上看,轉塘說比較靠譜。
轉塘有個古定山渡,此渡遺址就在今天轉塘的象山社區。
秦漢之際,定山渡外還是錢塘江與富春江水域,南岸即春秋越國水師基地固陵城(今蕭山區越王城山、湘湖一帶),此地水域,正是春秋時期吳越水師兩軍對峙的水上戰場,北岸定山渡,也是戰國至秦漢時期先民南北往來最重要的渡口之一。至六朝時,從定山渡到蕭山漁浦,再到蕭山、山陰、諸暨這條交通要道路線,已是眾所周知的史實。
秦代的1里,相當于今天的415.8米,120里,折合為今天的49.89千米。如果以定山渡為起點,向西行120里會是哪里?
常規推斷,秦始皇沿江走的古驛道,大致應該與明清“富陽縣境圖”所示古道走向基本一致:即沿著北岸江畔,從古定山渡—富陽縣治—鹿山—湯家埠—程墳—新浦。這條古道,按今天的里程換算,剛好是50千米左右。
而新浦,即今富陽區淥渚鎮新桐村。此地位于富春江北岸,淥渚江和梅蓉沿江山脈等地貌,阻斷了秦始皇繼續西行的路線。且此地是富春江最為狹窄的地段,對岸即桐廬縣江南鎮窄溪村。
另外,有專家認為,秦始皇因錢塘江“水波惡”改道,恰巧是碰到了錢塘江大潮期。每月陰歷十四、十五、十六,涌潮最大。錢塘江潮在定山渡一帶仍屬于潮頭界,潮涌浪高時可達數米。在富陽縣治到湯家埠一段屬于潮流界,這一段大約十千米左右,江面寬直,潮涌仍可達一米。只有富春江中上游的新桐——窄溪段潮區界,富春江經過大小桐洲兩次轉彎,涌潮趨于平緩,最適合渡江。
富春江水溫柔地拍打著船艙的木板,雖已是冬季,但兩岸青山依舊蔥青顯翠,與北方的萬木肅殺形成鮮明對比,秦始皇心情大好,他們一行人既浩浩蕩蕩,又小心翼翼地過了江,到對岸窄溪稍作調整,即沿著富春江南岸驛道,馬不停蹄往會稽方向趕去。
2022年12月14日,“桐廬發布”消息:桐廬縣社區調整優化,新增社區15個。其中江南鎮,新增安定社區,鼓樓社區改為秦渡社區。秦渡社區的四至范圍是:東至江南路,南至320國道,西至窄石路,北至金浦路。
秦渡社區,就在富春江南岸,為的就是紀念秦始皇南巡的那一次渡江。我上面所寫的大部分內容,在秦渡社區的大廳里,都用宣傳圖板標示著,秦始皇“浙江狹中渡”行進路線示意圖,非常清晰,還有明萬歷《錢塘縣治》中的定山渡圖、清《富陽縣境圖》中的沿江古道路線圖等。
光緒《富陽縣志》則這樣記載:“史記秦始皇至錢塘……乃西從狹中渡。所謂狹中者,即今富陽縣。絕江而東取紫霄宮路是也。江流至此極狹,去岸才一二百步,水波委蛇。始皇正從此渡,取諸暨界至會稽山。”
研究者將此渡確定為湯家埠。
或湯家埠,或窄溪,秦始皇狹中渡,應該是最接近事實的兩個地方。
有人說,秦始皇南巡還有一個重要目的是尋求長生不老藥。對于熱衷追求長生的人來說,他絕對珍惜生命,他一定在富春江邊徘徊很久,因此,尋找合適的渡江口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富陽臨江的地方,有秦望山、秦望橋、秦望閘等與秦始皇有關的地名,地名也是某種事物發生的留痕。
大禹陵碑廊中,有一塊李斯用小篆書寫的《會稽刻石》。刻石內容,先敘述秦國兼并六國戰爭的正義性,后著重宣揚法治,歌頌秦始皇兼聽萬事,運理群物,整治不良社會風氣,使天下人皆遵軌度,國家得以長治久安的功績。此刻石,與《嶧山刻石》《泰山刻石》《瑯琊刻石》,合稱“秦四山刻石”。專家評說,此刻石風格,與秦始皇剛統一中國的施政理想頗協調,字體表現出一種均衡和諧、秩序井然的美感。
秦始皇在會稽祭奠完大禹,北上抵達瑯邪(今臨沂),遇見了多年不見的方士徐福,徐福告訴他說:仙藥已經找到,可是有大鮫魚作亂。徐福帶著秦始皇賜給的童男童女,百工,百谷之種,第二次出海,并且秦始皇也親自出海,射殺了一條大魚。此后不久,南巡隊伍到了山東平原縣,秦始皇就開始生病,且越來越嚴重,至沙丘(河北廣宗縣),秦始皇病故。
秦始皇的故事結束,他渡富春江地點的不確定也成了傳奇。江水日夜奔流向前,自此后,富春江開始增添越來越多的人文因子,因為人的主動介入,它就要開始抒寫自己的人文歷史了。
肆、漁浦及其他
春秋時代,浙江分屬吳越兩國。秦始皇一統中國,將天下設為三十六郡,浙江16縣分屬三郡:會稽郡、彰郡、閩中郡。西漢時,浙江20縣,也屬三郡:會稽郡、吳郡、丹陽郡。
西漢時,設富春縣,其境包括今天的富陽、桐廬、新登、昌化、分水等地。《郡縣釋名》曰:“富春江在邑南,為浙江上流。邑蓋以此得名焉。”那時的桐廬縣,僅為一鄉,名桐溪鄉,三國時東吳孫權黃武四年(225),始析富春縣置桐廬縣,屬吳郡。東晉太元十九年(394),富春縣因避簡文帝生母太后鄭阿春諱,又因縣治在富春江北面,山南水北為陽,故富春改富陽,富春江仍舊稱。
江兩岸往往聚集著大量的人口,富春江兩岸的谷地,平坦肥沃,自然人口眾多,隨之發展起來的就是港口、碼頭、渡口。以前的人們,將這些地方,基本都稱作“漁浦”,去遠方,兩岸通便利,都得從漁浦開始。
自秦始皇渡浙江以后,富春江兩岸的碼頭與渡口,就逐漸興盛起來。
以我所在的桐廬縣桐廬港為例。
桐廬港古為江濱荒村。唐開元二十六年(738),桐廬縣治由分水江邊的舊縣,遷到桐廬縣城,城東沿江岸地段,逐步形成港區。通過分水江、富春江航道,人們可以輕松到達杭嘉湖地區,航運連接起浙西,過錢塘江再進運河,入長江,生意一直可以做到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廣東等地,甚至全國。
唐朝越州女子劉采春,寫給思念中情郎的詩句是這樣:“那年離別日,只道住桐廬。桐廬人不見,今得廣州書。”(《唐詩三百首》之《啰唝曲六首·其四》)拋開別的不說,單從交通而言,采春姑娘本以為情郎在桐廬,或許是與嚴子陵一樣,被桐廬的山水迷住了,不愿意回越州,卻沒想到的是,情郎早就跑到廣州去了。布衣猜測,采春的情郎從桐廬去廣州,十有八九,為游歷,更為做茶葉生意。桐廬有好茶名茶呀,弄個幾大箱,從桐廬港搭上船,一直往廣州,可以賣個好價錢。
從桐廬港出發,順江而下,距富陽45千米,距杭州90千米。溯江上行,距梅城45千米,距白沙75千米,距蘭溪99千米。
八百多年前的一天,南宋著名詩人楊萬里過桐廬,他眼中桐廬港的景色是“人家逼江岸,屋柱入滄波”(《舟過桐廬其三》)。錢塘江水系中,桐廬港是重要港口,特別是南宋,京畿之地,它是南來北往水路交通樞紐與客貨運輸集散地,平常時候,泊港船只可達千余艘。帆檣上下,繞城聚泊,重疊連擠,常常環繞四五里,這種熱鬧的景色,一直延續到民國周天放與葉淺予那個時代,他們將繁盛的桐廬港景象形象收入文字與攝影集中(《富春江游覽志》)。
自桐廬港至杭州,輪船停靠碼頭依次為:窄溪、東梓、場口、中埠、富陽、靈橋、里山、漁山、三江口、聞堰、杭州南星橋。
民國元年(1912)3月,分水縣設立分桐快船公司,初有6艙劃船兩只,每日輪回,計程35千米,票價上水2.8元,下水2.6元。
民國三十年(1942)前后,分水江、桐江各埠快船公司(行)有新新、泰來、久興、華興、順記、普益、協記等三十余家,船七十余只。
在《富春江游覽志》中,周天放與葉淺予還將橫港的繁榮詳細記錄。
橫港就是分水港。桐廬至分水可通舟楫,但要經過飯籮、舊縣、牛厄、臨源、茆渚、郭渚、馬浦、盛渚、浪石、虎跑、潮逆、袁闡、洪石、四公、派溪、椒山、金潭、凍等十八灘。凌晨五點,天剛放亮,從桐廬港開往分水港的船就出發了,行行復行行,經過十八灘,到達分水時,已近傍晚六點。不過,從分水出發往桐廬的船,則順風順水,快得很,上午八時開船,下午三點就到了。分水江灘水淺,上溯舟行,牽挽極艱,但兩岸山巒層疊,漁舟往來,至晚常聞歌聲,名“桐溪漁唱”。陸游有詩贊曰“吾船雖褊小,尚可著一榻。溪風吹醉頰,高枕墮紗帢。南山浮濕翠,偃蹇呼不答”(陸游《自東津泛舟至桐溪》)。哈,兩山青翠,水平波靜處,扁舟蕩漾,中午暖陽下,半斤老酒下肚,人臥艙頭,喊也喊不醒。
回過頭來說漁浦。
浦,《說文解字》解釋的本義為水濱。浦淑,水邊的美女;浦帆,水邊的帆船;浦鷗,水邊的鷗鳥;浦灘,水邊的灘岸。我的第一個工作單位畢浦中學,當地土話稱浦頭,也是分水江邊的碼頭之意。
所以,我一直認為,漁浦,十有八九是指漁碼頭。
富春江邊大大小小的漁浦,太多了,三五里就是一個。我在《天地放翁—陸游傳》中,對陸游為桐廬留下的那首著名的《漁浦》詩“桐廬處處是新詩,漁浦江山天下稀。安得移家常住此,隨潮入縣伴潮歸。”這樣理解:
按《南宋咸淳圖》標記,“漁浦”,在蕭山縣西三十里、六和塔對面,但我以為,陸游詩中的“漁浦”,只是指一般的漁碼頭,桐廬的漁碼頭,不是富陽的漁碼頭,也不是蕭山的漁碼頭,就是桐廬港。陸游因七里瀧枯水期灘淺,無法行船,從陸路行至桐廬縣城,再從桐廬港重新上船,否則無法解釋“桐廬處處是新詩”了,蕭山屬紹興,富陽屬杭州,而桐廬屬嚴州,如果蕭山屬嚴州,則尚可一說,因為嚴州又稱桐廬郡,可是,一條江的頭和尾三個縣,卻是三個地區,故應該是在桐廬縣前碼頭候船時所感。桐廬真是個天下少有的好地方,到處都勃發著詩一樣的激情,“桐廬縣前櫓聲急,蒼煙茫茫白鳥雙”(同上卷),我真想將家安在這里!蜀地的成都也不錯,陸游也曾有想法將家安在那。詩人感性得很,見到好地方,想安個家,這很正常嘛。
此書出版后,蕭山的朋友不樂意了:這漁浦,不是一般的漁碼頭,是特指,陸游大詩人,思緒跳躍一點有什么不可以的?!陸春祥常拿陸游詩的第一句為桐廬做廣告:桐廬處處是新詩;蕭山人則拿陸游詩的第二句為自己做廣告:漁浦江山天下稀。這廣告語,就刷在義橋的山上面,開車在路上,老遠都能看見。
好吧,這義橋的漁浦,是特指,特指錢塘江、富春江、浦陽江三江交匯處。它是人們通往浙東的重要渡口,它曾經是蕭山最繁華的商貿、征鹽、課稅的主要關口,它還是古代的水利樞紐,甚至也是軍事要塞。
春秋時,伍子胥一路逃難,他在七里瀧峽谷中渡河,由吳國前往越國時,漁浦還是個錢塘江下游入海口的海灣。秦時,漁浦已經由海灣變成江灣了,那時,錢塘江江面遼闊,與西湖連成一片,杭州城區尚屬波濤洶涌的淺海,秦始皇登秦望山南望欲渡江而不得,只得向西百二十里尋狹谷處渡江往會稽。兩漢時期,漁浦開始逐漸形成。
專家考證,漁浦不是一條沿江岸線,而是一個較大區域,一個面積闊大的海跡湖,且湖又連著平原,依山傍水。唐代初中期,漁浦進入全盛期,它與西城湖(湘湖)、西陵湖連成一片,直接與錢塘江、富春江貫通,交通、經濟、文化、旅游諸業發達,文人墨客蜂擁而至,詩句華章噴薄而出,漁浦于是成了浙東唐詩之路、錢塘江詩路的起點或者交匯點。
明代初期,漁浦已經是商貿重鎮,洪武三年(1370)建漁浦稅課局。弘治十一年(1498)設漁浦巡檢司,建巡檢司廨:廳三間,廂房三間,門三間。巡檢一人,攢典一人,弓兵四十人。
明末,漁浦受錢塘江、富春江、浦陽江三江洪潮交替沖擊,日侵月蝕,此漲彼塌,漁浦地塊,最終被逐漸分割,甚至被沖垮而沉陷于浦陽江中。
我幾次佇立蕭山義橋的三江口,看寬闊的江面,回望此江悠久的歷史。現今,蕭山只能從詩詞文化及地理歷史上去復原漁浦昔日的輝煌。不過,別的地方,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即便花大代價,將那原來的漁浦驛、漁浦寨、稅場、巡檢司等機構都建設起來,也只是表面而已。真正良好的文化傳承,應該呈現在耳熟能詳的自覺行動中。
伍、東梓關
富春江流入富陽境內后,便可見東梓關的廟墩頭,此墩頭伸向江中,與對岸桐州,成了犄角之勢,這樣的江邊地形,似乎有了點戰略意義上關口的感覺。
孫休是孫權的六子。孫休的六世孫孫瑤,南北朝劉宋(420—479)元嘉時為大將軍,鎮守富春江畔的青草關(今富陽東梓關)。劉宋覆滅,孫瑤即定居青草關,其子孫也一直在此繁衍生息。
地理上的關隘,軍事上的關口,東梓關就這么誕生了。
孫瑤駐守的青草關,其實是個江邊小漁村。村西側有條浦(河),人們喚它青草浦,浦中溪水匯入富春江。而此浦發源于桐廬縣青源村,當地土話將“青源村”叫作“青草村”。青草關,就這么叫開了。
《咸淳臨安志》卷三十六如此記載:
東梓浦,在縣西南五十一里,東入浙江,舊名青草浦。(劉)宋將軍孫瑤葬于此。墳上梓木枝皆東靡,故以名。
東梓關向東兩里,即孫權故里王洲。梓木,就是常見的檫樹,每年早春,檫樹的葉子還在沉睡中,米黃色的花朵便滿樹綻放,數里外都能看見,是枯黃山林中迎春的最早使者。孫瑤墳上梓木的樹枝,都朝東面的王洲伸展,有點意思,是向著他的祖先孫權嗎?
到東梓關,或東指關,許彧求魚,巡檢司,民間傳奇紛紛灌耳。
郁達夫小說《東梓關》,借徐竹園之口表達了名字的來歷:
東梓關本來叫作“東指關”的,吳越行軍,到此暫駐,順流直下,東去就是富陽山嘴,是一個天然的關險,是以行人到此,無不東望指關,因而有了這一個名字。
許彧求魚,《富陽縣志》《富春許氏宗譜》中都有記載。
東梓關許氏始祖許彧,母親孫氏愛吃富春江鮮魚,寒冬江面被凍,孫氏吃不到魚,生病了,許彧到處都弄不到魚,憂心如焚,就去江邊痛哭,他的孝心感天動地,江中就有魚兒穿過冰層主動躍到冰面,許母吃了鮮魚,疾病痊愈。這個故事,與二十四孝中王祥臥冰求鯉如出一轍。宋雍熙三年(986)、明隆慶年間(1567-1572),孝子許彧都得到過官方的表彰。許彧之后,東梓關還陸續出過不少孝子,東梓許氏曾有二十四塊孝子牌匾,其中,最著名的當數建于康熙十八年(1679),許佳賢"(許心寰)的“百歲孝子坊”。
清嘉慶年間,許氏家族又迎來發展興盛期。許廷詢娶三妻生十子,人稱“許十房”,一直到民國年間,“許十房”及其后人,在一百多年時間里,人才輩出,有孝廉方正一、舉人一、拔貢二、秀才一十八,經商置業者也均有所成。《富陽縣志》贊許十房“家門之盛,為邑中首屈一指”。
南宋《乾道臨安志》卷二,有東梓巡檢司的最早記載:
東梓巡檢司寨在富陽縣界,額管土軍一百二十人。
《兩朝綱目備要》(成書于南宋淳祐元年至祥興二年間)卷五“六月丁逄罷”條目,有一則慶元五年(1199)的故事,這是東梓巡檢司行使職責的重要證據:
何澹為參知政事,其弟滌新除通判臨安府,自行在舟行歸處州。舟人江乙市私鹽萬余斤以往,東梓巡檢司邏卒林廣等捕之。滌仗劍傷廣,事至臨安。司農卿丁逄知府事,當乙杖罪,而廣以受賄杖脊編管,時慶元五年六月也。程松為監察御史,上疏劾之。戊辰,詔逄與宮觀,而以工部侍郎朱晞顏知府事,且命大理劾江乙以聞,毋得觀望生事。辛未,澹乃丐免。上批其奏略云:“遽以小嫌,力求引去,卿初無預,朕亦何心?”澹乃即起視事。上尋批付大理,以伏暑恐致淹延,命有司據見追到人結絕。秋七月,獄成。甲午,滌降一官,為朝奉郎,罷通判。逄降一官,罷祠。
作為一本權威的史書,這條記載,在短短的三百余字里,出現了9個人物,他們之間因“東梓巡檢司邏卒林廣等抓獲私鹽販子”這個引子,演繹了一系列錯綜復雜的故事,在這條關于南宋官場政治生活的記錄描述中,我們終于窺見了巡檢司的工作日常。
剛提拔為京城直轄市副市長的何滌,哥哥何澹是副宰相,自然膽大,他從京城坐船去老家處州,走的是錢塘江水路。船老板江乙,與何副市長絕對有利益關系,否則,裝載萬余斤私鹽的船為什么跟在副市長的后面?船到東梓關,起沖突了,巡檢司要例行檢查,但何副市長不讓檢查,不僅不讓查,還出劍傷了巡檢司的巡警林廣。如此,事情就鬧大了。此案由司農卿丁逄兼臨安市長主持審理,江船主只是被杖,那林廣卻因受賄被杖罪且判處有期徒刑。
事情顯然鬧大。一般人都看不下去了,監察御史程松跳將出來,將此案告到皇帝那里,丁市長于是被免職,只享受閑職待遇,工部侍郎朱晞顏代理市長后,繼續審案。這朱副部長,寫詩,著名作家洪邁的妹夫,他的老家,就是本章第一節中寫到的,錢塘江的發源地安徽休寧。而且,宋寧宗還不放心,他又下令大理寺協助審理。何副宰相一看情形不對,立即向皇帝申請辭職,皇帝沒有批準,還委婉批評何副宰相因為一點點小事而想撂挑子,他要求何副宰相迅速將這些爛事處理妥當,并抓緊時間結案。結果是,何滌降為朝奉郎,免去副市長職務,丁逄再降官,連退休待遇也不給。
東梓關的巡檢巡警,因查私鹽而引出一連串的政治事件,審來審去,已經不單單是案子問題,而是南宋官場上權力與派系的角逐了。
洪武十三年(1380)八月,朝廷定天下巡檢為雜職,至十七年(1384)十月,又改巡檢司巡檢品級為從九品。明后期,因朝廷經費不足,巡檢司多有裁撤。清朝順治初年,仍設東梓寨巡檢司,乾隆年間,東梓巡檢司退出歷史舞臺。
兒時,我從大人嘴中知道富陽有個東梓關,凡是跌打損傷的毛病,治不好,只要抬著去東梓關就行了,因為那里有個姓張的骨科醫生,醫術十分了得。后來才知道,張姓醫生全名張紹富(1922—1992),祖上三代都是治骨傷高手,他生前被譽為“富春江畔活華佗”。那些南來北往的骨傷科病人,都把張紹富的“骨傷科”叫做“東梓關”。
從孫瑤算起,東梓關已經櫛風沐雨一千五百多年了。
郁達夫到東梓關的那一天,江風寒冷,卻有冬日的暖陽擁抱著他。今日東梓關,村名用郁達夫手跡集字而成,被鐫刻在立體的墻頭上,指引著人們進村的方向。被金黃色油菜花鋪就地毯式包圍的徽式農居,早已成網紅的打卡點。2022年8月,電視劇《富春山居》在東梓關拍攝,長塘邊擺起的長桌宴,清蒸白鱸、白魚、紅燒江團、包頭魚,富春江中的著名江鮮一一魚貫而出。
梓樹的花語是希望,向著執念的方向。這是比喻富春江水吧,它們從休寧山中一路奔騰而來,在東梓關作一短暫停留,又往前方奔涌而去,入錢塘江,再躍進東海,最終匯入無限的太平洋。
責任編輯 包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