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村商品流通,為農村經濟發展帶來了新活力。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農村地區的商品流通模式正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借助大數據分析和云計算,農產品的供需信息更加透明,農民可以根據市場需求及時調整生產計劃,減少資源浪費。同時,電子商務平臺的興起為農產品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農民可以直接與消費者建立聯系,縮短供應鏈,降低流通成本。智能物流的發展使得農產品能夠快速、安全地送達消費者手中,提高了農村商品流通的效率和質量,新質生產力的引入不僅提升了農村經濟的活力,還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了有力支撐。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農村商品;信息化建設;農村經濟;物資流通;農產品
中圖分類號:F7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298(2025)01(a)--04
新質生產力是指通過科技創新、信息技術、智能裝備等現代科技手段,提升傳統產業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的能力。農村經濟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能提升農業生產力,還能促進社會經濟結構的優化和農村生活水平的提升。技術創新、資源整合和市場拓展等方面的應用,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核心動力。然而,如果要充分發揮新質生產力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就需要解決技術接受度低、基礎設施落后和資金短缺等挑戰,需要通過政策支持、基礎設施改善、技術培訓和可持續發展措施來實現。新質生產力通過提升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產品出口競爭力的增強以及供應鏈和物流成本的優化等方面產生積極影響,促進了農村產業的升級換代,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增強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基于此,新質生產力在促進農村商品流通、提升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1新質生產力的內涵與農村商品流通
新質生產力是指通過新技術、新模式和新組織形式提升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改善產品質量和拓展市場空間的全新生產力要素。農村商品流通是指農產品從生產地到消費者手中的商品交換和流通過程。新質生產力與農村商品流通的內涵與關聯性在于,新質生產力通過技術創新、智能化設備的應用等方式,促進了農產品電商、物流等新興業態的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還促進了農村產業的融合發展,如通過物聯網和區塊鏈技術,農產品的生產、加工、流通和銷售環節實現了信息互通和數據共享,提高了整個產業鏈的透明度和效率。這種效率的提升直接影響了農村商品的流通速度和效率,有助于農產品快速進入市場,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2新質生產力與農村商品流通的內在關聯
隨著國家對農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農村商品流動體系得到了顯著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結構性問題。農村地區物流配送體系不完善、信息化水平低、農產品標準化程度不足等問題,嚴重制約了商品流動的效率和規模。農村地區普遍缺乏專業的物流設施,如冷鏈物流系統,導致易腐商品在流通過程中品質下降,影響了農民的收入和消費者的購買體驗。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新質生產力的引入顯得尤為關鍵。通過智能化、信息化手段,可以有效提升農村物流配送體系的效率和質量。建立完善的農產品追溯系統,可以提高農產品的標準化程度,確保食品安全,增強消費者購買信心。
2.1促進農村生產效率提升與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信息技術、智能化裝備、先進制造技術等高新技術手段的應用,使得農業生產更加自動化和精準化,提高了單位面積的產出率。隨著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農產品的市場響應與更新速度加快,實現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提升。農產品電商銷售、農村電商物流等新興業態的發展,使得農產品的銷售渠道更加多元化,進一步增強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新質生產力推動了農村產業結構升級,不僅提高了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還促進了農業產業鏈的延伸。農產品加工、包裝、品牌化等環節的發展,使得農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得到提升。新質生產力的引入也帶動了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興業態,為農村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農產品提供了新的銷售渠道和市場空間。新質生產力的引入還促進了農村地區人才結構的優化,通過教育培訓和人才引進策略,農村勞動力的素質得到了顯著提升。
2.2優化農產品的供應鏈,降低物流成本
新質生產力賦能技術動力驅動的供應鏈優化,新質生產力包括技術創新,企業采用先進的物聯網技術,減少人工成本,降低錯誤率,并提高整體物流效率。農村通過建設智能物流平臺,可以實現物流活動的數字化管理,優化庫存管理,提高運輸效率,減少庫存和運輸成本。同時,智能物流平臺可以實現貨物的實時追蹤和管理,增強供應鏈的透明度和靈活性。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建立起強大的風險評估和管理體系,預測并避免潛在的供應鏈中斷風險,減少因供應鏈中斷而導致的損失。新質生產力能夠促進供應鏈與產業鏈的協同進化,通過優化產業內的物流鏈路,可以形成產業間技術滲透融合的新特征,加速產業的數字化智能化進程,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助力產業綠色轉型。
2.3提高農村商品的國際競爭力
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村商品流通,促進農產品的國際化發展。首先,新質生產力賦能提高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改善了農村社會結構和經濟模式,增強了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標準,使得農產品能夠更好地符合國際市場的需求和標準。其次,新質生產力通過優化供應鏈和物流成本,使得農產品的出口競爭力得到增強,有助于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地位的提升。最后,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還使農產品能夠以更有競爭力的價格進入國際市場。新質生產力的推廣激勵生產經營主體創新綠色農業生產方式,推進種植與養殖的集成模式和循環農業的發展,有助于提升農產品的質量和品質,滿足消費者對高品質農產品的需求。
2.4促進農村產業結構升級與經濟轉型
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村經濟發展,實現了技術創新推動農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如現代服務業、制造業的交叉融合,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信息技術的應用和普及使得農產品銷售渠道更加多元化,例如農產品的電商銷售、農村電商物流等新興業態的興起,為農民創造了新的收入來源。通過提升生產技術,不僅改善了生產過程,還有助于降低生產成本,從而提高整個農業的生產效率。新質生產力還促進了綠色鄉村建設,通過技術進步推動農業生產的環保和可持續發展,同時提高了農村居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關注物質層面的現代化以及鄉村社會治理及系統的現代化,推動了鄉村治理水平的提升。
3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村商品流動的現實路徑
在探索激活農村商品流動的現實路徑時,面臨的主要挑戰與問題復雜多樣。農村地區基礎設施落后,物流網絡不完善,導致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流通成本高昂,損耗率居高不下。農村地區信息不對稱問題嚴重,農民缺乏有效的市場信息,難以把握市場需求,導致生產與市場脫節。此外,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不健全,農民“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普遍存在,制約了農村商品流動的效率和規模。農村地區人才流失嚴重,缺乏專業的管理和技術人才,影響了農村商品流動的現代化進程。基于上述挑戰,本文從以下方面進一步賦能農村商品流通。
3.1融合式激活:信息技術的激活導向性邏輯
3.1.1電子商務平臺的興起與農村市場的融合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電子商務平臺的興起為農村商品流動注入了新的活力。電子商務平臺通過提供一個開放的市場環境,使得農產品能夠直接觸達城市消費者,縮短了供應鏈,降低了流通成本。阿里巴巴的農村淘寶項目,通過建立村級服務站,讓農民能夠便捷地參與到電商交易中,實現了農產品的線上銷售。這種模式不僅提高了農村商品的流通效率,還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多元化發展,因此構建電子商務平臺是促進農產品流通的重要融合舉措。除阿里巴巴的農村淘寶項目外,京東的“京東幫”服務站通過在農村地區設立服務站點,為當地居民提供了便捷的購物體驗,拼多多則通過獨特的社交電商模式,將農村與城市市場緊密連接。
3.1.2物聯網技術在農產品追蹤與管理中的應用
在探索激活農村商品流動的現實路徑中,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已成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在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運輸和銷售等各個環節部署傳感器和智能設備,物聯網技術能夠實現對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追蹤與管理。例如,智能溫度傳感器可以實時監控農產品在冷鏈物流過程中的溫度變化,確保食品質量與安全。據國際食品信息委員會(IFIC)的報告,通過物聯網技術的應用,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的損耗率可降低10%~15%。此外,物聯網技術還通過大數據分析,優化庫存管理,減少過剩或短缺的情況,從而提高整個供應鏈的效率。
3.2基礎設施賦能: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與優化
3.2.1農村物流網絡的構建與完善
在探索激活農村商品流動的現實路徑中,構建與完善農村物流網絡是關鍵。據統計,我國農村地區物流成本占商品總成本的比例高達30%~40%,遠高于城市地區,嚴重制約了農村商品的流通效率和農民的收入增長。因此,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機制創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是實現新質生產力在農村商品流動中的重要途徑。通過引入智能物流系統,將物流成本降低,同時提升了配送速度和商品質量,有效激活了當地農產品的市場潛力。
3.2.2流通中促進冷鏈物流系統在農產品保鮮中的應用
新質生產力在激活農村商品流動的現實路徑中,冷鏈物流系統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隨著消費者對食品質量和安全要求的提高,冷鏈物流系統成為確保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全程保鮮的關鍵技術。美國農業部的研究表明,通過有效的冷鏈物流管理,農產品的平均保質期可以延長2~3倍,這不僅減少了食品浪費,還提高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在新質生產力的框架下,冷鏈物流系統的發展不僅需要技術的革新,還需要政策的支持和市場機制的創新。通過構建完善的冷鏈物流網絡,可以有效促進農村商品的高效流動,為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3.3政策賦能:政策支持與市場機制創新
3.3.1政府政策支持是促進農產品流通的保障
政府政策在激活農村商品流動方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通過制定和實施一系列針對性的政策,政府能夠為農村商品流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例如,政府可以提供財政補貼和稅收減免,以降低農產品的流通成本,從而激勵更多的農產品進入市場。政府還可以通過建立農產品直銷平臺,減少中間環節,直接將農民與消費者連接起來,從而提高商品流動的效率。在政策的推動下,農村合作社和新型經營主體得以快速發展,其通過整合資源,優化供應鏈管理,進一步促進了商品流動。
3.3.2市場機制創新在激發農村商品流動中的角色
在探索激活農村商品流動的現實路徑中,市場機制創新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市場機制的創新不僅能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還能激發農村經濟的活力。例如,通過引入拍賣和招投標機制,農產品的銷售可以更加透明和高效,從而提高農民的收入。通過建立農產品期貨市場,農民可以提前鎖定價格,減少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市場機制創新還包括供應鏈金融的引入,通過供應鏈金融,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整個流程可以得到資金支持,從而加快商品流動速度,降低流通成本。通過整合線上線下資源,農產品有了一個全新的銷售渠道,同時通過供應鏈金融服務,解決了農民的資金周轉問題。
3.4機構賦能:農村合作社與新型經營主體的崛起
3.4.1加強合作社模式在整合農村資源中的應用
合作社模式作為新質生產力在農村商品流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整合農村資源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合作社,農民能夠聯合起來,共享資源、技術和市場信息,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和市場競爭力。例如,根據農業部的數據,加入合作社的農戶比單獨的農戶平均收入高出20%以上。合作社通過集中采購種子、化肥等生產資料,可以降低單個農戶的成本。通過統一銷售農產品,合作社能夠獲得更好的價格和市場條件,提高了農產品的市場流通效率,還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多元化發展。
3.4.2加強新型經營主體推動商品流動效率
新型經營主體在激活農村商品流動方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合作社通過整合分散的農戶資源,形成規模經濟,從而在采購、生產、銷售等環節實現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升。例如,某地的農業合作社通過統一采購種子、化肥等生產資料,不僅降低了成本,還保證了產品質量,提高了商品的市場競爭力。通過實時追蹤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確保了農產品的新鮮度和安全性,同時減少了中間環節,縮短了流通時間,新型經營主體正是通過創新的商業模式和管理方法,為農村商品流動注入了新的活力,提高整個農業產業鏈的效率。
3.5金融賦能:農村金融服務的創新與支持
3.5.1注重金融產品創新
在探索新質生產力激活農村商品流動的現實路徑中,金融產品創新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農村地區開始接觸到多樣化的金融工具,這些工具不僅降低了交易成本,還提高了資金的流動性。例如,通過引入供應鏈金融,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整個鏈條得到了資金支持,從而加快了商品的流通速度。金融產品創新還通過提供定制化的保險產品來降低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風險。例如,天氣指數保險能夠保護農民免受不利氣候條件的影響,從而保障了農產品的穩定供應。金融產品創新還促進了農村合作社和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這些組織通過集合農民的力量,增強了議價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3.5.2注重金融服務在降低農村商品流通成本中的應用
金融服務在降低流通成本方面有著重要作用,通過金融產品創新,如供應鏈金融、農業保險和小額信貸等,可以有效緩解農村商品流通中的資金瓶頸問題。例如,供應鏈金融通過整合上下游企業的信用和交易信息,為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提供資金支持,從而縮短了資金周轉周期,降低了整體的流通成本。農業保險的引入能夠減少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控因素導致的經濟損失,保障農民和經營主體的穩定收入,進而降低因風險規避而產生的額外成本。
3.6人才賦能:教育培訓與人才引進策略
3.6.1提升農村勞動力素質的教育培訓計劃
在探索激活農村商品流動的現實路徑中,提升農村勞動力素質的教育培訓計劃顯得尤為重要。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據,教育是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農村地區通過實施針對性的教育培訓計劃,可以有效提高農民對新技術的接受能力和市場意識,從而促進商品流動的效率和質量。例如,農民通過學習電子商務和物聯網技術的培訓課程,可以優化農產品的銷售和管理。
3.6.2注重人才引進與留存策略的應用
在激活農村商品流動的現實路徑探索中,人才引進與留存策略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隨著新質生產力的不斷涌現,農村地區對具備現代管理知識、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和市場分析能力的人才需求日益增長。例如,根據中國農業大學的研究報告,農村合作社的效率提升與專業人才的引入呈正相關,合作社每增加一名專業人才,其農產品銷售額平均增長15%。這表明,人才的引進不僅能夠直接提升商品流動的效率,還能通過優化管理、創新營銷策略等方式,間接促進商品流動的加速。
4結語
在探索激活農村商品流動的現實路徑中,新質生產力的引入和應用是關鍵。以某地農村合作社為例,通過引入物聯網技術,實現了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不僅提高了商品質量,還增強了消費者信心。通過電子商務平臺的融合,農村商品流動的效率得到了顯著提升。未來,激活農村商品流動的現實路徑需要綜合運用新質生產力的創新力量,以科技為驅動,政策為引導,市場機制為杠桿,構建一個高效、可持續的農村商品流通體系。同時,應加大對信息技術的投入,特別是電子商務和物聯網技術的應用,以提高農村商品的流通效率和透明度。政府應出臺更多支持政策,如稅收減免、財政補貼等,以激勵農村商品流動。同時,市場機制創新,如合作社和新型經營主體的崛起,能夠有效整合資源,提升商品流動效率。教育培訓和人才引進策略也不容忽視,通過提升農村勞動力素質和吸引專業人才,為農村商品流動注入新的活力。因此,新質生產力將為農村商品流動帶來革命性的變革,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參考文獻
樊勝根,龍文進,孟婷.加快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引領農業強國建設[J/OL].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5[2024-11-27].
楊文溥,李照晗.農業新質生產力、農民收入增長與收入分配效應[J/OL].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8[2024-11-27].
鐘垚鑫.新質生產力活化傳統農產品營銷生態邏輯研析:評《農村電商新思維——農業創新營銷模式設計》[J].商業經濟研究,2024(19):2.
陳思思,許鴻儒.數字經濟、新質生產力與農村產業現代化[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24(9):37-42.
石興安,張偉.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振興的價值與實踐路徑研究[J].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4,26(3):65-67+80.
唐萍萍,任保平.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決定性因素及其提升措施[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57(4):52-62+141-142.
辛遠.新質生產力助推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阻礙與實現路徑[J/OL].當代經濟管理,1-9[2024-11-27].
何婧.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振興探討[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4,35(15):28-30.
姜家生,李龍龍,張謀貴.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33(4):133-140.
朱道才,鄭凱.新質生產力對緩解農村相對貧困的影響:基于產業結構高級化視角[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6(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