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立德樹人作為當前教學工作的根本任務,不但對人才培養的全面性、科學性作出了明確的指引,對課程思政建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結合高校鋼琴即興伴奏教學實踐,從多個角度剖析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意義,指出了當前鋼琴即興伴奏課程融入思政教學所存在的問題,并探討解決辦法。
[關鍵詞] 高校;鋼琴即興伴奏;思政教育;思政融入
[中圖分類號] G641;J624.1"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5)01-0025-03
一、鋼琴與鋼琴伴奏
18世紀初,在人們對管風琴的不斷改良下,誕生了鋼琴這一演奏樂器。鋼琴一經問世便因其廣闊而豐富的演奏效果而備受人們喜愛,發展至今日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在一代代音樂家的共同努力下,鋼琴這一演奏樂器也發生巨大的變化。相較于誕生之初的鋼琴,當代鋼琴不但在外部形態上有了明顯的變化,內部構造也得到了進一步改良。鋼琴在整體音色和音響上實現了大跨步,特別是延音踏板的加入,更是將鋼琴音色的豐富性推到了至高點,所呈現的鋼琴音樂歌唱性色彩也更加圓潤立體。至此,鋼琴的吸引力大大提升,深受人們的追捧,并在短時間內得到廣泛的普及。在歲月的洗滌下,鋼琴也被人們冠以“樂器之王”的贊譽。縱觀鋼琴的發展演變歷程我們不難發現,鋼琴不但改良精進了其自身的特征,還在伴奏方面得到了進一步優化。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需求也日益增多,鋼琴單一化的獨奏功能已不能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隨著鋼琴在伴奏上的優勢逐漸明顯,鋼琴更多情況下會被作為一種伴奏樂器來進行演繹。
鋼琴即興伴奏最初源自西方宗教音樂,演奏者會通過彈奏一些簡單的旋律來跟進聲樂,但此時鋼琴并不具備伴奏的明顯特性,這就是鋼琴即興伴奏的雛形階段。隨著時間的推移,鋼琴憑其自身的演奏優勢,逐漸演變為藝術歌曲的伴奏樂器,音樂地位也有了明顯的提升。此時的鋼琴伴奏已不再是以簡單旋律的形式跟進,而是逐漸向和聲編配發展,使其既能滿足西洋管樂的伴奏需求,也能更好地勝任弦樂的伴奏需要。鋼琴作為一種舶來品傳入我國后,其在伴奏領域的優勢進一步凸顯。鋼琴不但能較好地完成民族樂器伴奏,還能為合唱等其他音樂形式進行伴奏。其自身寬廣的音域和豐富的音量,加之鋼琴在演奏方式、和聲織體等方面的多樣性,既造就了鋼琴在伴奏領域的優勢,也使得鋼琴榮獲了“伴奏樂器之王”的桂冠。舉世聞名的鋼琴教育家、演奏家涅高茲教授曾說:“鋼琴是一件相當完美,具有豐富且宏大藝術功能的樂器。”正是由于鋼琴的這些優勢和特點,使得鋼琴既可以與其他樂器共同完成伴奏表演,也可以獨立完成伴奏任務。盡管鋼琴即興伴奏與鋼琴獨奏都是以鋼琴為載體的情感表達方式,但二者在演奏技術和演奏狀態等方面卻有著明顯的不同:鋼琴演奏本身就是身體協調性與復雜性的交融,也可以說,鋼琴演奏是一種體現思維的綜合性藝術;鋼琴獨奏則更注重彈奏者在個人技能展示中所表達的情感,強調的是一種排除一切客觀變化的獨立性;鋼琴即興伴奏的演奏要求則更高,它作為音樂表現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需要鋼琴彈奏者在闡釋音樂的同時,把握好自身節奏,達到同其他音樂表演行為步調一致的理想效果,如此才能與其他客觀因素實現有機融合,協力演繹好音樂作品。
眾所周知,鋼琴即興伴奏與鋼琴獨奏最大的區別便是,前者是彈奏者即興融入個人伴奏的一種演繹形式,而后者是彈奏者對已有鋼琴作品譜曲的再次呈現。對此,相較于鋼琴獨奏表演,鋼琴即興伴奏則需要彈奏者具備更深厚的音樂功底和更高的音樂素養。它不僅具有鋼琴獨奏的表演特色,還擁有不同于鋼琴演奏的較完善的理論體系。由此可見,彈奏者演繹鋼琴即興伴奏還需具備強大的和聲知識儲備量。演奏者可以通過創新聲部組織的方式,來進一步強化各種不同伴奏音型與旋律的配合度,但如果在此過程中失去了和聲這一重要的基礎,那么演奏出的旋律也就不能被稱之為伴奏了。也可以說,伴奏所產生的藝術效果,只有在伴奏與旋律真正相融時才能顯現,所呈現的藝術表演力也只有在此時才會更具感染性。但在實踐活動中,不論是鋼琴的即興伴奏還是正譜伴奏,往往都是最容易被人們所忽略的“視覺盲區”。
二、課程思政與鋼琴即興伴奏
(一)課程思政的內涵
當前,課程思政作為傳統思政課程向其他類型轉變的重要嘗試,既是對接高校思政課程的重要內容,也是高校政治教育實踐的重點方向。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使各種課程和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最終形成協同效應”。由此可見,高校豐富多樣的教學課程在促進思政教育發展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課程思政的教學中心是將培育學生品格作為各類課程教學的基礎要求,大力發掘不同課程在思政教育上的潛能,開創各類課程協同思政教育共同提升的良好局面,進而創造性的形成一種全程保障思政育人的新格局。不可否認的是,課程思政這一教學理念能夠進一步強化思政教育的輻射面和滲透力,有效改善傳統思政教育的現有困局,在探索與創新中優化高校思政教育[1]。
(二)鋼琴即興伴奏教學與課程思政的關系
目前,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向是決定如何實施課程思政的關鍵。也可以說,提出并落實課程思政這一理念,能夠進一步深化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就目前來看,以上海地區為代表的眾多高校已經開始著手實施課程思政,并在積極探索的過程中不斷推動改革。與其他教學課程相同,鋼琴即興伴奏教學同樣與課程思政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二者在教學中的巧妙融合,能夠將全面教育成果最大化。首先,二者的教學對象相同。現如今全面推行新課改的背景下,為了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已不再是教學主體,學生順勢成為了當下的教學主體。從實際來看,鋼琴即興伴奏的教學對象是學生,而課程思政的培養目標也是學生,這便為課程思政融入高校鋼琴即興伴奏課程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其次,二者的培養宗旨相同。藝術教學以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為宗旨,而鋼琴即興伴奏作為其重要的一部分,在教學中同樣起著樹立學生審美觀念、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積極作用。常規的審美教學又常以“真”“善”“美”為切入點,讓學生在真實的前提下開展審美活動,從中發現美、審視美、升華美,而“善”便是學生所提煉升華的美,從而培養出更多品行端正、純真善良的社會人才。第三,二者還具有相同的本質。眾所周知,課程思政作為傳統思政課程教學的創新理念,它在沿襲傳統思政課程教學元素的基礎上,還融入了許多意識形態引導內容,而這又恰好貼合了高校鋼琴即興伴奏教學所強調的埋頭苦練、深入學習這一理念。二者都為高校鋼琴即興伴奏課程思政的順利開展打下了基礎。
(三)課程思政在鋼琴即興伴奏課程中的作用和意義
課程思政能夠將豐富的思政元素融入到專業教學之中,并以專業教學為切入點,潛移默化地影響和引導學生的思想品德,實現“育人”和“立德”并重的教學效果。在高校藝術類專業教學中,鋼琴即興伴奏課程是其中較為核心的內容。因此,在培育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上,鋼琴即興伴奏課程也擔負的更多。在師范院校的教學實踐中,鋼琴即興伴奏課程主要承擔著培養中小學教師和文藝工作者的任務,育人也是鋼琴即興伴奏課程教學的一大重點內容。分析來看,課程思政在鋼琴即興伴奏課程教學發揮著重要的作用[2]。
1.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中華文化兼收并蓄、源遠流長,各民族、地方文化齊頭并進、相得益彰,造就了中華文化精彩紛呈的博大內容,而這也正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堅強后盾。在教學實踐中,鋼琴即興伴奏授課教師可以結合當地的民族文化特色,巧妙地融入一些戲曲、民調元素,以令人耳目一新的形式來加深學生對中華文化的理解。這種在練習鋼琴彈奏法中傳承中華音樂文化的形式,也能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文化認同感,在日積月累的學習中樹立我們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2.以科學化的美育來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高校鋼琴即興伴奏課程不但是培育專業人才的專業課程,也是推動藝術教育縱深發展的核心力量,是高校開展美育教育的重要支撐。在鋼琴即興伴奏課程中開展思政教育,對學生的未來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它不但能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還能使學生養成發現生活之美的習慣、提高審視生活之美的能力,切實感受到生活的美好,進而通過美學思維去創造美。在塑造學生審美能力的同時,幫助學生積蓄人文素養,修正品行,成長為具備優良品德的有為人才。
三、鋼琴即興伴奏課程中的思政融入
當前,我國高校鋼琴即興伴奏課程教學體系較為完善,但教材內容以西方鋼琴音樂作品為主,中國音樂風格作品占比普遍較低。這會使學生在日復一日的演奏技巧訓練中,逐漸形成鋼琴只適合彈奏西方音樂作品的固化思想。在這種錯誤認識下,學生會在日復一日的鋼琴即興伴奏技巧訓練中,出現對西方音樂史爛熟于心,卻對中國音樂發展歷程不甚了了的情況。這樣不但嚴重阻礙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也為融入思政元素增加了極大的難度。對此,高校應在保留基礎西方練習音樂作品的基礎上,更多加入一些包含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元素的音樂作品。這些音樂作品不但極具中華傳統文化特色,還包含著重要的思政元素和文化價值,在這種兼收并蓄的文化優勢下,也更有利于學生素能和品德同步提升[3]。
(一)鋼琴即興伴奏與民族歌曲。民族歌曲包含中國地方特色小調、民歌、紅色歌曲等,其中紅色歌曲是在我國特定歷史時期創作出的飽含民族精神和思政教育元素的珍貴歷史教材。不可否認的是,民族歌曲與高校音樂教育的有機融合是十分必要的。一是便于學生學習我國歷史知識。相較于背誦枯燥的歷史知識,民族風格的音樂旋律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力的音樂旋律也更便于學生加深記憶。二是有助于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學生通過對民族調式、民歌編配的學習,能夠切身地感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力量,這既是音樂教育目的,也是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效果[4]。
(二)鋼琴即興伴奏與古箏協奏版作品。《山丹丹花開紅艷艷》是民族地方音樂色彩濃厚的、講述我們黨長征精神的優秀紅色革命音樂。紅色革命音樂與課程思政的有機結合,最大的亮點便是它所講述的特殊歷史背景和我們黨艱苦卓絕的革命歷程。回望過去,長征堪稱人類歷史上一次偉大的壯舉。1934年,面對被重兵圍剿的困局,中國工農紅軍主力從江西瑞金出發,途徑十余個省份,于兩年后成功會師。金色的魚鉤、倔強的小紅軍、豐碑等感人的故事,便是發生在二萬五千里長征途中,而四渡赤水、飛奪瀘定橋等人們耳熟能詳的戰役在長征途中打響。為了傳承和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歌頌紅軍的英雄事跡,我國音樂家紛紛自發投入到創作之中,先后創作了《瀏陽河》《山丹丹花開紅艷艷》等眾多經典紅色音樂作品,在這些民族特色鮮明的音樂作品中,蘊含著寶貴的長征革命精神。時至今日,中國共產黨、中國工農紅軍在長征途中堅毅的品格、必勝的信念、團結的精神仍然深深地鼓舞著人們。陜北民歌《山丹丹花開紅艷艷》生動地再現了山花盛放時節,紅軍成功抵達陜北勝利會師時,軍民其樂融融、載歌同慶的熱鬧場面。不論是在作品思想意境上,還是在音樂創作藝術上都極具價值,而這些偉大的革命精神正是最好的教育思政素材。實踐教學中,高校可以通過組織學生查閱相關記錄、觀看影視錄像、實地參觀學習等教學模式,透過歌曲領會深刻的長征精神,讓學生在多彩的音樂教學過程中上一堂深刻的黨史教育課。除此之外,授課教師還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將《山丹丹花開紅艷艷》的創作背景以及創作過程、民族調式的分析、民族精神等納入到課程思政之中,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長征精神,完成作品的即興編配[5]。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刻畫戰地烈士英雄事跡的鋼琴音樂作品,其中較具代表性的紅色音樂作品有《紅星閃閃放光彩》《保衛黃河》等。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由紅色經典音樂改編成的鋼琴曲作品應運而生,如人們所熟知的《歌唱祖國》《紅旗頌》等等,成為了人們身處新時代的主旋律。這些作品不但有力的證明了鋼琴藝術在近年來的發展成就,還在高校師生傳承紅色基因、了解黨的發展歷史、奮力賡續前行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對強化學生思政教育意義重大。對此,高校鋼琴教師在授課時應提前搭建教學結構脈絡;在引導學生理解鋼琴音樂作品內涵的同時,注入與之相適應的思政教育元素,使學生同時接受音樂情感和紅色文化的雙重洗禮,做到以技能詮釋作品;加強即興伴奏的同時,展現出其中的英雄風采,并在這些優秀鋼琴音樂中汲取精神力量,做到不忘中國共產黨的來時之路,時刻永葆愛國的初心。
結" "語
綜上所述,要想在高校鋼琴即興伴奏課程教學中順利開展思政教學,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注重強化授課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結合教學內容深挖鋼琴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并將思政元素進一步延伸到校外實踐活動之中,打通思政教學與鋼琴教學相結合的堵點。二是切實強化思政教育在鋼琴即興伴奏課程教學中的穿透性。授課教師首先要提高政治站位,用自身的高覺悟、深思想來帶動學生,做到言傳、身教相統一。三是時刻強調德育和技能的統籌兼顧。將德育貫穿到鋼琴即興伴奏彈奏技法教學的各個方面,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養成端正的品格,在育才中實現樹人的理想效果。除此之外,高校還可以定期開展兼顧思政元素的實踐活動,通過豐富的社會實踐不斷健全學生的人格,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進而為社會培育出更多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 張建化.藝術院校“課程思政”建設路徑研究——以浙江音樂學院聲歌系為例[J].當代音樂,2019(02):44-46.
[2] 丁天威.綜合性高校音樂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研究[D].揚州大學,2024.
[3] 王雨馨.音樂在高校課程思政中實施策略研究[D].山東大學,2023.
[4] 袁昊昱.中國音樂學院本科教學改革實踐研究——中國樂派“8+1、思政+X”課程體系建設[J].中國音樂,2021(02):158-163.
[5] 黃茜,劉旭光.音樂藝術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與運用[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24):73-74.
(責任編輯:韓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