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教育是教育體系的重要部分,關系鄉村未來和孩子們的命運。2019年,教育部印發《關于開展中西部鄉村中小學首席教師崗位計劃試點工作的通知》,為鄉村教育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希望。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為新時代教師指明了方向,賦予教師崇高使命。
王愛紅小學語文鄉村首席教師工作室應運而生,以“愿為火種、照亮鄉村”為理念,打造鄉村教師學習合作交流專業成長的新平臺。鄉村首席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教育家精神的踐行者,在培育鄉村學子、帶動鄉村教師成長及推動鄉村教育整體進步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教育家精神在鄉村教育中的體現
(一)理想信念:堅守為國育才初心
在理想信念上,教育家型鄉村教師始終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張桂梅校長扎根偏遠山區,克服重重困難,創辦免費女子高中,幾十年如一日,將一批又一批鄉村女孩兒送出大山,以實際行動詮釋了鄉村教師堅定的理想信念。
(二)道德情操:秉持無私奉獻品德
奉獻是價值的體現。許多鄉村教師主動承擔多門學科教學任務,利用課余時間為學習困難的學生義務輔導,甚至自掏腰包為貧困學生購買學習用品和生活用品。工作室的陳晨老師主動對接公益項目,為畢業班學生送上魔法心靈城堡心育課程;王傳磊老師不分晝夜深入貧困家庭幫扶送教,關注學生心理健康……
(三)育人智慧:彰顯開拓創新風格
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是教育家型教師思想和行為的核心。教師面對鄉村兒童尤其是留守兒童,展現出獨特的開拓創新智慧。工作室張廣明老師利用鄉村自然資源開展實踐教學,將農耕文化融入課程,讓學生親身體驗農耕的過程,在實踐中學習農業知識、數學計算(如土地面積的丈量)、語文寫作(如描寫田園風光)等,使鄉村教育煥發新的活力與魅力。
(四)躬耕態度:注重解決實際問題
面對鄉村眾多留守兒童和單親家庭孩子,我們依托鄉村首席教師工作室和省名班主任工作室,將學科教育和德育緊密結合,不僅僅專注于傳授知識,更致力于積極應對并解決鄉村教育中遇到的實際難題。為此,我們組建了心育團隊,為鄉村留守兒童開設定制化心理課程。
(五)仁愛之心:給予學生溫暖關懷
教師的仁愛之心是孩子們成長道路上的明燈,照亮孩子們的心靈深處。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孩子們學會了如何關愛他人、理解差異,建立正面的人際關系,這些都是他們未來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素養。我們還定期走訪留守兒童家庭,與監護人溝通交流,關注孩子的身心發展;在學校里,開展生日會、談心會等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到家一般的溫暖。
(六)弘道追求:助力鄉村人才培養
鄉村教師的弘道追求,就是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助力鄉村振興。在課堂上傳播先進文化知識和正確價值觀,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在課外組織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如農耕體驗、鄉村文化調研等,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鼓勵學生參與各類競賽和交流活動,提升其綜合素質,為鄉村孩子打開通往廣闊世界的大門。
二、教育家型鄉村教師的專業引領
工作室通過營造研修文化氛圍、搭建研修平臺、創新共研共進形式、建立教師激勵機制等途徑,逐步實現由學校、工作室“行政推動”到教師“自主成長”的轉變,激發教師自我發展的主動性、內驅力,增強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和成就感。
(一)強化教育教學理論學習
組織鄉村教師深入學習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定期開展理論研討活動,邀請教育專家進行線上線下講座,解讀最新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鼓勵教師撰寫學習心得,相互交流分享,促進理論知識的吸收與應用,提升教師的教育理論素養。
(二)提升教學技能,創新教學方法
利用工作室開展教學技能培訓,涵蓋教學設計、課堂組織、教學評價等內容。通過觀摩優秀教學視頻、模擬課堂教學等活動,教師熟練掌握多樣化教學技能。同時,鼓勵教師創新教學方法,結合鄉村實際情況探索情境教學、項目式教學等,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三)加強教育科研能力培養
引導教師參與科研活動,讓教師學會用科研的眼光審視教學,用科研的方法解決問題。通過科研提升鄉村教師的教育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促進鄉村教育從經驗型向研究型轉變。針對鄉村留守兒童較多、心理健康品格養成問題凸顯的情況,我們組織開展“鄉村留守兒童品格教育課堂實例策略”課題研究。通過問卷調查、個案訪談等方式收集數據,我們分析鄉村留守兒童的心理特點和需求,提出諸如建立心理健康輔導室等有效的策略,在實踐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也讓鄉村教師認識到科研對教學實踐的巨大推動作用。
(四)優化教師專業成長規劃
了解每一位鄉村教師的優勢與不足,為他們制訂個性化專業成長規劃。我們通過“七個一”研修機制,即工作室帶動成員所在學校全體教師每月同讀一本專業書、每月同研一個小課題、每月一個研討會、每周一個網研會、每周一次為時半天的校本教研、每人一節展示課、每人一份規劃書,促進了教師的共同學習和研究。
(五)構建教師學習共同體
組織鄉村教師成立學習小組、教學研討社團等學習共同體,構建“一個信仰,五專模型”。“一個信仰”,即強調工作室所有成員必須確立堅定的理念信仰,忠于黨的教育事業,做家長的希望使者,做孩子生命的“貴人”。“五專模型”即以工作室為教師成長共同體,研究制訂工作室三年工作規劃,每位成員制訂個人三年專業發展規劃,并在規劃引領下聯合開展專業閱讀、專業寫作、專題研究。成員們在學習反思中不斷升華理念,在互動交流中聚合智慧,在問題解決中提升能力。石宵榮老師通過專業閱讀,深入研究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境創設方法,并將其應用于課堂教學,在市、縣級舞臺上多次上展示課;郭曼曼老師通過專業寫作,總結自己的教學經驗和心得,在微信公眾號上定期發表自己和其他成員的相關文章,進行傳播交流。
三、將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師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提升的策略
(一)政治學習與榜樣引領
定期組織教師開展政治學習活動,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領會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增強教師的政治意識和責任感。同時,廣泛宣傳優秀鄉村教師的先進事跡,如組織觀看以張桂梅校長的事跡為題材的電視劇《山花爛漫時》,讓教師在學習榜樣的過程中堅定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理想信念,激發內在動力。
(二)專業培訓與實踐結合
設計基于教育家精神的專業培訓課程體系,內容涵蓋教育教學理論、教學技能訓練、教育科研方法、教育管理等方面。在培訓中,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設置大量實踐教學環節,如教學案例分析、教學實踐演練等。將鄉村教育實踐中的真實問題引入培訓課程,讓教師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專業能力。
(三)評價激勵與文化建設
建立以教育家精神為導向的教師評價體系,評價指標包含教師的教學業績、教育情懷、創新精神、奉獻精神等因素。對在踐行教育家精神方面表現突出的教師給予表彰與獎勵,樹立榜樣,激勵更多教師積極進取。同時,打造以教育家精神為核心的校園文化,在校園環境布置、校園活動開展等方面融入教育家精神元素。我們在工作室微信公眾號上特別開設了《向陽花語》欄目,每天早上7點,陳晨老師準時為大家推送教育家的名言警句,讓教師在濃厚的文化氛圍中受到熏陶與感染,自覺提升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
深入理解和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教育家精神,從細化內涵、提升專業素質、開展實踐活動等方面入手,能夠有效提升鄉村教師的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為鄉村教育振興注入強大動力,助力鄉村孩子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作者系濮陽縣文留鎮實驗學校校長,全國模范教師,首屆河南省教書育人楷模,“出彩河南人”2021最美教師,河南省鄉村首席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