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對教師而言,便是“不想當教育家的老師不是好老師”。怎樣才能成為教育家呢?從某種意義上說,每一個老師沒準就是一個教育家。
此話怎講?首先,教育家不只是一個概念,更是一種真實的存在。既然存在,就有萬千種可能。這萬千種可能里,就會有你、有我、有他。其次,教育家不是靠量化來評判的。因為一個微笑、一個眼神……都沒辦法量化,卻能催開一朵心花。最后,教育家不是高高在上的,他可能是若干年后仍勾出你滿眼淚花的人……
我有很多例子可以證明,教育家可以是你,是我,是他,不妨讓我們來看看——
有溫度
那年冬天,疫情形勢嚴峻。城區(qū)封控,十來個家在鄉(xiāng)鎮(zhèn)的孩子期末只能留守學校宿舍。需要洗的衣服,李老師帶回家了。她家人不理解,在出趟門都得全方位消毒的時刻,這一大堆有著“可疑身份”的衣服怎么處理?這時候電話響了,是從宿舍打來的,孩子們向她哭訴:洗了的頭發(fā)濕、冷,干不了。李老師心疼得直掉淚,拿起家里的吹風機,帶著哭鬧的孩子,果斷出門……
這件事過去了兩年多,孩子們提起那把吹風機,說他們能記一輩子。教育家是什么樣子?孩子們不會去甄別,卻把封控的雪夜里那把吹風機和那個滿眼都是學生的人牢牢記在心上。這故事的主角是我身邊一個普通的班主任。
有氣度
我們都聽過陶行知先生“四顆糖”的故事。哪個孩子不犯錯呢?誰不曾是個孩子呢?教育的作用是懲罰錯誤還是激發(fā)向上向善的力量?有錯誤的地方,就有教育的契機,就藏著向上向善的種子。陶行知先生正是有這份氣度,才成為“大家”。
總要求孩子們做正確的事,是因為我們太心急了,容不得錯誤,等不得成長。我們至少應該少說幾次“你們是我?guī)н^的最差的一屆”,或在孩子答錯題的時候說:“你又替大家發(fā)現(xiàn)了一個易錯易混的點”……
人無完人,錯誤沒有那么可怕。所以,親愛的老師們,有時候比起傳授知識,展現(xiàn)我們的風度,開闊我們的心胸,或許更重要。
有風度
這個世界發(fā)展太快了,快到我們經(jīng)常跟不上趟,一些小小的“卡子”會讓我們覺得自己已經(jīng)被時代拋棄。學校號召我們成為教育家,這樣的我們能成為教育家嗎?焦躁、自我否定、困頓、自卑……潮涌般到來。這時候,我們就理解了孩子們的急躁,理解了為什么他們動輒說我不會,我笨,我努力這么久依舊沒有結果……成年人都會因為一時失意被“內(nèi)卷”侵襲,孩子們當然也會。一節(jié)課接著一節(jié)課,一張試卷連著一張試卷,永無止歇。于是,因為趕路,大多數(shù)人失去了風度。然而,風度并不是無用的。對教師而言,它是一份允許有遺憾的努力,是繼續(xù)學習提升的從容和堅定。
和孩子們一起種一株百合吧!從撒下種子開始。為什么還不出土?孩子們說:“別急,它們在蓄力?!睘槭裁粗婚L葉片不開花?我們學習,看其中有什么樣的道理。怎樣讓花苞更多,花開得更艷?我們?nèi)フ埥虉@丁……風度,便在這一點一滴的努力里恢復了。因為,從來沒有一蹴而就的美麗,百合是這樣,大樹是這樣,人也是這樣。
教師的風度,應該是和春風一樣的靜默之氣。就像春風,雖然沒有對種子做什么,但吹暖了大地;雖然沒有對泥土做什么,但讓種子鼓起了勇氣……
我越來越堅定地認為,教育家應該是這樣的:她不凌空俯瞰,而在眾生中傳遞溫暖;她不在指責中要求,而在鼓舞中期待;她不在越來越精尖的排行里,而在看得見每一朵花的智慧里……
或許,作為教師,我們畢生都不能得到誰的肯定,給我們獎章或封賞。但我們的心可以,孩子們的眼可以,家長的肯定可以。在探尋教育家精神的路上,我們最容易犯的錯誤其實是“眾里尋他千百度”,卻發(fā)現(xiàn)它就在燈火闌珊處。
成為教育家,遠嗎?不!
(作者系靈寶市實驗初級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