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明確要求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作業時長,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對于小學數學學科來說,開發實踐性作業,把學科知識變成學生可以感受、操作、體驗的“生活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要開發實踐性作業,教師要用好“找、做、玩、用”四字法。
數學作業生活化——“找”數學
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每節內容均以現實生活為例,以看一看、數一數、做一做、想一想、說一說等形式呈現。學生通過對身邊數學的觀察,發現數學確實存在生活之中,進而激發學習興趣。例如,人教版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準備課“數一數”,教師可以布置這樣的作業:你的家里有幾口人,你的文具盒里有幾支鉛筆……教師可引導學生這樣敘述:我家有4口人,用4來表示;我有3支鉛筆,用3來表示……鼓勵學生尋找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數,使抽象的數學變為形象的現實。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潛力,創設問題情境,努力營造一種數學亦生活、生活中有數學的學習氛圍。
數學作業動態化——“做”數學
綜合與實踐是小學數學學習的重要領域。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實際情境和真實問題中,運用數學和其他學科的知識與方法,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感悟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知識之間、數學與社會生活之間的聯系,積累活動經驗,感悟思想方法,形成和發展核心素養,鼓勵和發動學生“做”數學。例如,在教學“認識鐘表”時,我布置了“認識鐘表——我的一天”實踐性作業,包含課前親子制作鐘表、課上小組畫鐘面、為鐘面配色等環節。家長和孩子一起合作,創意制作鐘表,豐富了學習方式。通過動手做,我們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變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去觀察和認識周圍的事物。因此,在數學作業設計上,教師特別要注意讓學生在“做數學”中“學數學”。
數學作業情趣化——“玩”數學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角的認識教學可以利用紙扇、滑梯等學生熟悉的事物或場景直觀感知角,利用抽象圖形引導學生知道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并比較角的大小。”例如,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時,我讓學生利用周末的時間做一個角。作業內容:自己動手做一個活動角,并能說出角的各部分名稱,并比較角的大小;探究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張開的大小是否有關。參考步驟:用尺子在卡紙上畫出兩條直線,用剪刀把線剪下來,兩條卡紙找一個點用圖釘固定。課堂上學生利用自己制作的活動角進行小組比較、探究,清晰地知道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數學作業實用化——“用”數學
學以致用,是學生體驗數學的有效途徑。例如,在教學“身體上的尺子”時,我布置了“實踐活動——我們身上的小尺子”,測量自己一步、一拃、一腳、一指甲蓋的長度,并用身體尺去測量課桌、凳子、門等物體的長度。學生通過測量一步、一拃、一腳、一指甲蓋等活動,加深了對厘米和米的認識,增加了實踐活動經驗,培養了估測意識,感受到數學學習的快樂。
總之,教師要設計富有新意和挑戰性的小學數學實踐性作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將課本知識與現實生活密切聯系起來,設計更多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實踐性作業。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學規劃2024年度一般課題“小學低段數學實踐性作業設計研究”的成果。課題批準號:2024YB0717)
(施慶偉單位系鄭州市惠濟區開元路小學,熊啟富單位系鄭州市惠濟區南陽小學)
(本欄責編 桑 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