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分析是“統計與概率”的核心。數據分析觀念是每個公民不可或缺的數學素養,是“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的體現。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教師應注重讓學生在親身經歷統計的活動中,逐步感受收集數據對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必要性。下面以北師大版二年級下冊《評選吉祥物》為例,談談我的教學實踐與思考。
情境引入:為學生創造一個親切且有趣的學習情境。這節課一開始,教師先讓學生觀看歷屆亞運會的吉祥物,告訴學生他們將要參與一個真實的評選活動——評選班級的吉祥物。在明確任務后,教師讓學生有意識地從數據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引導學生想到通過收集數據來解決問題。
問題提出:新課伊始,教師提出:“如果讓你選,你會選哪種小動物作為班級的吉祥物呢?”學生會先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物作為吉祥物。當多名學生的選擇不一樣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統計的必要性,不能僅憑個人的喜好來決定班級吉祥物,而要用數據說話,學習因需而生。
數據收集:學生親自參與數據收集。由于學生經歷過舉手表決評選班干部,因此學生很快會想到用舉手的方式評選吉祥物。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分享其他評選的方式。如用投票箱評選、站隊評選等。接著,教師帶領學生用投票箱評選,學生對投票箱中的數據進行收集時會發現,僅從外觀看不出來投每個吉祥物的票數,教師把這個問題拋給學生,學生會想到分類整理和唱票,在活動中培養統計數據的自覺意識。
整理數據:重點引導學生對唱票過程進行整理。明確記錄約定后,教師詢問學生:“你打算用什么樣的方式記錄投票結果?”學生分享了更多整理數據的想法,如畫正字、畫三角、畫圓圈等。由此學生還知道原來收集到的數據也可以用不同的符號進行整理,增強了符號意識。
分析結果:引導學生觀察唱票時的記錄單。教師詢問:“他們記錄數據的方式,你能看懂嗎?”學生在交流時,教師應引導學生用數學的語言表達,讀懂記錄方式,發現數據蘊含的信息。然后,教師提出問題:“根據整理的結果,你發現了什么?”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和數據應用意識。
反思與拓展:學生完成活動后,教師組織學生反思整個統計過程,包括數據收集和整理的不同方式及決策的合理性。教師詢問:“你更喜歡哪一種記錄方法?為什么?”學生通過對比會發現畫正字既快又清楚,很容易看出調查的結果。同時,討論如果條件變化,結果會怎樣。教師詢問:“有兩名同學請假了沒能參加投票,如果他們也參與投票,結果會如何變化。”學生進一步認識到:任何一個微小的數據都可能影響甚至改變統計結果。
拓展生活大數據:教師要從小培養學生的數據觀念,適時拓展相關方法。在學生有了迫切需要解決的生活問題,以及掌握了簡單的數據分析方法后,教師適時擴大到大數據的簡單介紹,指出統計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
實踐作業:布置相關的實踐活動作業。如學生調查家庭1—4月支出情況,預測5月份的支出情況。
實施以上教學,學生不僅能夠在有趣的活動中學習統計的基本方法,還能夠提升數據分析能力,增強在日常生活中運用統計思維的能力。
總之,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是在整個活動中逐步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體會數據在分析和解決問題中的作用,增強學生主動運用數據說話的意識,使學生在收集數據的過程中掌握收集數據的方法,從而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
(責編 桑 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