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 要】教學和科研是高等教育的2個基本職能,教學是人才培養的根和本,科研是促進教學的重要手段和“催化劑”。在新時代背景下,為了提高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電子信息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文章秉持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成果導向教育)理念,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培養導向,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有機融入最新的科研成果,對電子信息類專業進行教學科研一體化建設,實現全過程、多維度、立體化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提高新時代創新型人才培養實效。
【關鍵詞】教學科研一體化;應用型本科;創新型人才;高質量發展;電子信息
【引用格式】張文祥,郭鐵梁,李志軍.應用型本科院校電子信息類專業教學科研一體化建設研究與實踐[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5,79(2):52-54.
【中圖分類號】G642.0"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5)02-0052-03
一、引言
教學是高等教育的首要職能,科研是提升教師科研能力和教學能力的重要手段。將科研成果有機融入教學,不但能夠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而且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如何進行教學科研一體化建設,將科研成果應用到教學實踐中,使教學與科研互相促進,培養出新時代高素質創新型人才,是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電子信息類專業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1-2]。高校是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和高層次人才的聚集地,也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因此,在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以創新驅動為導向的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學科研一體化建設與改革具有重要意義[3-4]。
二、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學科專業交叉融合度不高
長期以來,我國大部分高校的組織結構為“學校—院系—教研室—教師”的層級式建制,教學制度匹配行政建制,學科平臺、教學資源、招生政策、教學和科研團隊等均建筑在此之上,各學科專業之間融合度不高[5]。隨著時代的發展,國內外高校紛紛把培養交叉學科復合型人才作為首要且緊迫的任務。在多學科交叉融合模式下培養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方法及終身學習的能力,這既是教育的發展趨勢,也是創新人才培養的主要途徑[4-5]。然而,目前很多一線專業課教師還未充分認識到專業交叉融合的重要性,也未能將科研成果完全融入到教學中。因而,教學科研一體化建設不能很好地實施,與學科專業交叉融合度不高有一定關系。
(二)實踐創新平臺建設滯后
創新型人才培養,實踐是根本。實踐教學環節是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實踐創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徑[6]。目前,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實踐創新平臺建設滯后,實驗室對學生開放較少,實驗教學內容更新緩慢,實驗項目中驗證性實驗比例過大、綜合設計性實驗比重較小等問題,嚴重制約著對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和創新能力的培養[7-8]。存在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高校相關的機制體制不健全、平臺建設經費投入不足、綜合設計性實驗教師未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進行研究和設計等。
(三)教師科研促進教學意識不強
教學和科研能力是教師個人專業素養提升和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目前,高校教師普遍存在科研意識薄弱、科研能力不強、科研積極性不高等問題[9-10]。存在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多以教學工作為中心,學校和教師對科研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與“雙一流”本科高校相比,缺乏與科研工作相適應的文化積淀,學術文化氛圍不濃[11-12]。教師開展科研工作缺少經費支持、實驗條件有限;團隊協作能力不強,缺少與外界的學術交流,常常處于“閉門造車”的狀態。對于如何將教學經驗與個人專業知識有機結合,升華到科學研究的高度,再將研究成果應用到教學工作中,部分教師感覺無從下手。因此,在科研促進教學以提高學生創新能力方面,多數教師存在意識不強的問題。
(四)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
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因素,是人才培養目標達成的重要保障,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目前,很多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課程體系設置主要以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為主,課程體系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13]。一是課程體系設置與地方產業和行業發展嚴重脫節,沒有根據企業的實際需求進行設置;二是課程體系設置的跨專業課程和選修課程比例偏少,難以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要;三是課程體系設置的實驗課、實習實踐課門數和學時偏少,不能滿足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需求。因此,依據OBE理念及建構主義理論,重構多學科交叉和跨學科融合、專創融合的課程體系,使人才鏈對接產業鏈,讓人才培養過程一直伴隨企業實習實踐,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保障[14-15]。
三、教學科研一體化建設改革舉措
實施教學科研一體化建設改革的基本思路:一是秉持OBE理念,推進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二是打造多主體協同的實踐創新大平臺;三是校政企共建“新工科教育聯盟”,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高度契合;四是開展跨專業的課程體系構建與教學內容設計,提升學生創新能力;五是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有機融入最新的科研成果,使科研反哺教學,促進師生融合成長。教學科研一體化建設改革的技術路線如圖1所示。
(一)“五位一體”推進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
梧州學院作為一所地處西部地區的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在面向產業的電子信息專業集群建設和實施新工科背景下的專業改造過程中,突出問題導向,著力探索與解決西部地區地方本科院校面臨的突出問題,發揮一流學科的引領作用,以“基礎支撐、核心引領、集群發展”為理念,推動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通過建設信息與通信工程廣西一流學科和信號與信息處理廣西重點學科作為基礎支撐,以電子信息工程國家級一流專業和通信工程國家級一流專業為核心引領,對人才培養、資源配置、科學研究、創新實踐、產業服務進行“五位一體”統籌謀劃,帶動微電子科學與工程、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工程等新興專業群融合發展,推進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
(二)“四種方式”打造多主體協同的實踐創新大平臺
梧州學院通過專業交叉、資源共享、項目貫穿、師資互通的“四種方式”,整合國家眾創空間、廣西智能顯微設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西機器視覺與智能控制重點實驗室、廣西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電子技術實驗教學中心和電子技術與通信工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的資源,打破學科壁壘與專業藩籬,打造了一個多主體協同的實踐創新大平臺。該實踐創新大平臺包含科研平臺、教學實驗中心、創新實踐基地等50多個實驗室。
(三)共建“電子信息新工科教育聯盟”,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高度契合
按照“專業集群對接產業鏈、產業鏈對接創新鏈、創新鏈對接教育鏈、教育鏈對接人才鏈”的思路,梧州學院與梧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科學技術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相關企業共建“電子信息新工科教育聯盟”,共同規劃電子信息專業集群與產業鏈的對接[16]。按照專業對接行業、實踐扎根基地的基本思路,瞄準地方產業需求,聘請企業高管和工程師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和論證,讓培養過程一直伴隨企業實習實踐。例如,認識實習環節讓學生了解產業發展和自己將來的工作去向;生產實習環節讓學生直接到生產一線參與生產勞動,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畢業設計環節讓學生利用所學專業知識解決生產實踐中的實際問題。通過建立“電子信息新工科教育聯盟”,學生與產業緊緊相連,能夠迅速適應工作崗位,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的高度契合。
(四)構建跨專業課程體系,提升學生創新能力
依據產業研發項目的知識與技能需求,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組織專家對各專業課程體系的核心域與延展域進行“把脈會診”,開展跨專業的課程體系構建與教學內容設計,加強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一是通過學科共融、資源共享、體系共建、課程共改等方式,使跨專業課程大于20學分、選修課程大于30學分;二是通過真實的產業研發項目讓教、科、創有機結合;三是遵循“基礎科研能力培訓→綜合實踐項目訓練→國家級、省級學科競賽→創新創業項目實戰→實際應用項目開發”思路,構建了循序漸進的實踐教學體系。
(五)科研反哺教學,促進師生融合成長
梧州學院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通過廣西重大科技專項“智能顯微設備關鍵技術研發與產業化”和與一批電子信息企業合作的科研項目的實施,助力企業智慧轉型升級。教師在科學研究和服務企業過程中,不僅提升了自身的科研能力,而且利用科研開發項目的優勢,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前沿科技問題融入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使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更加貼近實際工程,更有吸引力;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濃,更多的學生自覺走進實驗室,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研究,開始了自主學習;項目和成果轉化帶來的經濟效益又為實驗室建設解決了資金難題;成果的產出讓教師看到自己專業發展的潛力,有了可以持續發展的基礎,同時不斷吸引新生力量融入,形成了“項目貫穿,人才互用,協同攻關,優勢互補”的良性循環局面。
四、教學科研一體化建設成效
(一)為地方新建高校學科專業建設提供了范本
電子信息類專業集群建設成本高,地方新建高校難以發展規模較大、水平較高的學科專業群,由此帶來的后果是辦學不能適應信息化社會發展的需要。梧州學院在西部地區非中心城市建成了專業較齊全、規模較大的電子信息類專業集群,學科專業水平居于廣西高校前列,為地方新建高校電子信息專業建設提供了范本。
(二)建成了地方信息產業技術輻射中心
梧州學院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擁有廣西機器視覺與智能控制重點實驗室、廣西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廣西智能顯微設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省級科研平臺,已成為地方信息技術輻射中心,產生了一批應用成果,為地方信息化建設和企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撐。例如,研發的高端智能顯微設備實現國產替代,開發的5G承載網光接收芯助力企業“瞪羚”起跳,開發的工控系統推動地方產業升級轉型,開發的脫貧攻堅輔助數據平臺系統實現服務國家精準扶貧戰略,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
(三)實現了人才培養的集群效應
梧州學院電子信息專業集群在校本科生超過1 800人,近年還接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留學生,人才培養的集群效應凸顯。學生參加全國各類學科競賽活動,每年獲得國家級獎項10余項、省級獎項100余項。在艾瑞深校友會網(Cuaa.Net)公布的2022校友會中國大學一流專業(應用型)排名中,梧州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為六星,專業檔次A++,位列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應用型)全國排名第一。
五、結束語
創新型人才培養為學科專業建設提出了標準和導向,教學科研一體化建設已被越來越多高校作為專業高質量發展的抓手。梧州學院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以產業發展為依據,打破學科和專業界限,按照OBE理念及建構主義理論重構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多方資源整合,協同構建人才培養實踐創新大平臺,以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為主線,探索出了電子信息專業集群教學科研一體化發展的路徑與方法,并取得了顯著成效,對于面臨辦學資源短缺困境的西部地方本科院校電子信息類專業集群建設具有參考意義。
【參" "考" "文" "獻】
[1]" 耿書寶,侯賀麗,董麗平,等.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科研促進教學的幾點思考與建議[J].科教文匯(上旬刊),2021(34):12-14.
[2]" 周明理.大數據時代電子信息類專業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J].無線互聯科技,2022,19(7):152-153.
[3]" 徐志國,田錦.電子信息類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研究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4(29):31-32.
[4]" 陳紅,王鵬.電子信息類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實踐教學體系研究與構建[J].教育教學論壇,2018(41):141-142.
[5]" 劉茹茹,洪鋒.電子信息類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探究[J].池州學院學報,2018,32(3):139-140.
[6]" 肖漢光,趙明富,湯斌,等.電子信息類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探索與實踐[J].大學教育,2016(7):26-28.
[7]" 宋建華,陳穎頻,吳泓潤.“雙萬計劃”背景下的多學科交叉融合型電子信息類專業建設與實踐[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75(4):84-85.
[8]" 趙其祥,呂游.淺談科研對電子信息類本科教學的促進作用[J].教育教學論壇,2020(39):371-372.
[9]" 徐紅麗,羅奇,雷道仲.基于知識+能力的電子信息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21):76-77.
[10]" 李強,徐婉珍,沈洪銳,等.“科研反哺教學”模式在" 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探索與實踐[J].計算機工程與" 科學,2019,41(增刊):153-156.
[11]" 孫瓊,李桂村,隋麗娜,等.高校教師“教”與“研”的" 博弈與共贏[J].高教學刊,2021(1):145-148.
[12]" 楊陽,劉元芳,姚常浩.應用型本科高校“以賽促學、賽" 教融合”培養土木類創新人才研究[J].黑龍江教育" (理論與實踐),2024,78(7):98-100.
[13]" 張喜東,王紅艷,姚愛林,等.基于科研促進教學的" 應用型工程大學教學初探:以熱工課程為例[J].科" 教文匯(下旬刊),2021(12):81-82.
[14]" 門學虎.科研前沿對材料物理專業普通化學教學的" 促進作用[J].高教學刊,2021,7(12):121-124.
[15]" 董顯娟,徐勇,李寧,等.科研融入教學在“材料成型" 工藝基礎”課程改革中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多媒" 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0(12):89-91.
[16]" 郭慧,賀杰,龔平,等.協同視域下面向地方光電產" 業的新工科人才培養實踐創新平臺建設:以梧州" 學院為例[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1,4" (11):175-178.
■ 編輯∕丁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