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分析影響惡性淋巴瘤患者預后不良的危險因素,為臨床提供參考。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3年5月江陰市人民醫院收治的63例惡性淋巴瘤患者的臨床資料,13例患者因未行檢查、院外治療或失訪無法評估疾病狀態,可評估療效患者為50例,根據其預后情況分為預后不良組[12例,疾病穩定(SD)、疾病進展(PD)或死亡]和預后良好組[38例,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比較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分析影響惡性淋巴瘤患者預后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結果 預后不良組患者臨床分期為Ⅲ~Ⅳ期占比、B癥狀發生占比、美國東部腫瘤協作組(ECOG)評分為2~5分占比均高于預后良好組(均Plt;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結果顯示,臨床分期為Ⅲ~Ⅳ期、發生B癥狀、ECOG評分為2~5分均是影響惡性淋巴瘤患者預后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均Plt;0.05)。結論 臨床分期為Ⅲ~Ⅳ期、發生B癥狀、ECOG評分為2~5分均是影響惡性淋巴瘤患者預后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臨床應結合以上指標綜合評估,進一步制訂針對性治療方案。
【關鍵詞】惡性淋巴瘤;預后;影響因素;臨床分期
【中圖分類號】R7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5.03.0019.04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5.03.007
淋巴系統的主要功能是參與免疫反應、抵御外來病原體的侵襲。而惡性淋巴瘤則是一種起源于淋巴系統的惡性腫瘤,主要涉及淋巴細胞的異常增生和擴散,該病可以發生在淋巴結、脾臟、骨髓及其他淋巴組織中。且相關研究顯示,遺傳因素、病毒感染、免疫功能障礙及環境因素均與惡性淋巴瘤的發生及發展有關[1]。治療惡性淋巴瘤的常見方法包括化療、放療、靶向治療及免疫治療等。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和免疫學領域的不斷進步與發展,新的治療方法不斷涌現,進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質量[2]。然而,惡性淋巴瘤的治療仍然面臨著耐藥、復發等多重挑戰,這些問題對患者的預后造成嚴重影響[3]。因此,分析和研究影響惡性淋巴瘤患者預后的各種危險因素,對于制訂更精準的治療方案具有重要的意義[4]。基于此,本研究分析影響惡性淋巴瘤患者預后不良的因素。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3年5月江陰市人民醫院收治的63例惡性淋巴瘤患者的臨床資料,13例患者因未行檢查、院外治療或失訪無法評估疾病狀態,可評估療效患者為50例,根據其預后情況[5]將50例患者分為預后不良組[12例,疾病穩定(SD)、疾病進展(PD)或死亡)]和預后良好組[38例,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預后不良組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3例;年齡30~90歲,平均年齡(60.76±10.33)歲;病理類型:霍奇金淋巴瘤0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2例。預后良好組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20例;年齡31~75歲,平均年齡(60.15±10.06)歲;病理類型:霍奇金淋巴瘤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3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江陰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⑴符合惡性淋巴瘤的診斷標準[5],并經病理組織檢查和(或)免疫組化染色確診;⑵年齡≥18歲;⑶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⑴合并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者;⑵合并急性感染、免疫系統疾病者。
1.2 研究方法 ⑴收集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患者臨床分期[5](Ⅰ~Ⅱ期、Ⅲ~Ⅳ期)、淋巴細胞計數(≥0.9×109/L、lt;0.9×109/L)、乳酸脫氧酶(LDH)(gt;245 U/L、≤245 U/L)、B癥狀[5]發生情況(是、否)、美國東部腫瘤協作組(ECOG)評分[6](0~1分、2~5分)、治療方案[阿霉素、博來霉素、長春花堿、達卡巴嗪(ABVD);多柔比星、環磷酰胺、長春地辛、地塞米松(CHOP);利妥昔單抗、多柔比星、環磷酰胺、長春地辛、地塞米松(R-CHOP)]。淋巴細胞計數、LDH檢測:采集所有患者入院后外周靜脈血3 mL,采用離心機離心15 min(轉速為3 000 r/min,離心半徑為10 cm),取血清,經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桂林優利特醫療電子有限公司,桂械注準20172220142,型號:URIT-8036)進行檢測。ECOG[6]按照患者體力及可活動程度計0~5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體力及生活自理能力越差。治療方案: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接受ABVD方案、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或CHOP方案治療無顯著療效患者接受R-CHOP方案。
1.3 觀察指標 ⑴比較兩組患者臨床資料。⑵分析影響惡性淋巴瘤患者預后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影響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兩組患者淋巴細胞計數、LDH水平及治療方案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預后不良組患者臨床分期為Ⅲ~Ⅳ期占比、B癥狀發生占比、ECOG評分為2~5分占比均高于預后良好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2 影響惡性淋巴瘤患者預后不良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將可能影響惡性淋巴瘤患者預后不良的因素行量化賦值,以預后情況為因變量(預后不良=1,預后良好=0),以臨床分期(Ⅲ~Ⅳ期=1,Ⅰ~Ⅱ期=0)、B癥狀(是=1,否=0)、ECOG評分(2~5分=1,0~1分=0)為自變量。多因素Logistic分析結果顯示,臨床分期為Ⅲ~Ⅳ期、發生B癥狀、ECOG評分為2~5分均是影響惡性淋巴瘤患者預后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均Plt;0.05),見表2。
3 討論
惡性淋巴瘤種類較多,涵蓋多種亞型,因此,惡性淋巴瘤患者的臨床表現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常見的臨床表現為無痛性的淋巴結腫大,可能出現在身體的多個部位,如頸部、腋下及腹股溝等區域的淋巴結,除了淋巴結腫大外,患者還可能出現發熱、夜間出汗及體質量減輕等情況[1]。此外,惡性淋巴瘤的病變不僅局限于淋巴結,還可能擴散至骨髓、肝臟和脾臟等重要器官,當淋巴瘤擴散至骨骼時,會破壞骨骼結構,使其變得脆弱,可能會導致全身性的功能障礙,進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臨床可通過化療、放療、靶向治療及免疫治療等方案治療,但由于惡性淋巴瘤的臨床表現和進展具有高度的個體差異,其療效往往會受影響[7-8]。因此,明確影響患者預后的危險因素顯得尤為重要,有利于臨床為患者制訂更個性化的治療方案,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基于此,本研究分析影響惡性淋巴瘤患者預后不良的因素,旨在為臨床提供參考。
本研究結果顯示,預后不良組患者臨床分期為Ⅲ~Ⅳ期占比、B癥狀發生占比、ECOG評分為2~5分占比均高于預后良好組;多因素Logistic分析結果顯示,臨床分期為Ⅲ~Ⅳ期、發生B癥狀、ECOG評分為2~5分均是影響惡性淋巴瘤患者預后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提示以上因素與惡性淋巴瘤患者的預后不良有關,與趙潔等[9]研究結果相互印證。分析原因為,臨床分期反映腫瘤的擴散程度,Ⅰ~Ⅱ期的早期淋巴瘤通常局限于局部淋巴結或鄰近組織,而Ⅲ~Ⅳ期的晚期淋巴瘤則可能已經擴散至多個淋巴結區域或侵入其他器官和組織,擴散程度高,治療難度大,患者預后情況差;另一方面,臨床分期與腫瘤的生物學行為密切相關,不同分期的淋巴瘤在細胞類型、增殖速度和侵襲性方面存在差異,晚期患者的腫瘤細胞可能表現出更高的增殖指數和更強的侵襲性,更易導致預后不良[10]。B癥狀是一組特定的臨床表現,包括發熱、盜汗及體質量減輕等,可能與腫瘤細胞分泌細胞因子存在密切的聯系,這些細胞因子能夠激活免疫系統的某些特定途徑,如刺激巨噬細胞和T細胞,釋放炎癥介質,進而引起發熱、盜汗等炎癥反應,導致預后不良;此外,B癥狀的發生還可能與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有關,其中,體質量減輕通常反映患者的營養狀況和代謝功能紊亂,影響患者治療效果,這些癥狀不僅可能與腫瘤的活動性有關,還可能與患者的心理狀態、生活習慣及環境因素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響患者的臨床表現和治療反應,導致預后不良[11-12]。ECOG評分是評估惡性淋巴瘤患者預后的重要工具,ECOG評分較高的患者通常表現出較差的體力狀況,這直接影響患者接受各種治療的能力[13]。在面對手術、化療、放療或其他治療手段時,ECOG評分較高的患者往往難以承受治療帶來的身體負擔;此外,惡性淋巴瘤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與其免疫系統的功能密切相關,ECOG評分較高的患者免疫功能較弱,更易受各種感染和其他并發癥的影響,使病情進一步惡化,并對預后產生不良影響;ECOG評分較高的患者通常伴隨著較大的腫瘤負荷,這些患者的腫瘤細胞具有較高的侵襲性和轉移性,其快速增殖和擴散不僅導致治療難度增加,還會導致病情進展和復發,導致患者預后不良[14]。
綜上所述,臨床分期為Ⅲ~Ⅳ期、發生B癥狀、ECOG評分為2~5分均是影響惡性淋巴瘤患者預后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臨床應結合以上指標綜合評估患者,進一步制訂針對性治療方案。
參考文獻
陶衛平,伍龍,管楓,等.湖北省級醫院單中心連續10年淋巴瘤臨床流行病學特點分析[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 2021, 28(7): 489-493.
黃玲,陳林杰,江新苗,等. 2019年惡性淋巴瘤研究新進展[J].循證醫學, 2020, 20(1): 21-28.
曾艷,劉瑜.自體外周血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惡性淋巴瘤的生存預后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 2020, 17(9): 1205-1208.
LADETTO M, BUSKE C, HUTCHINGS M, et al. ESMO consensus conference on malignant lymphoma: General perspectiv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prognostic tools in mature B-cell lymphomas and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aemia[J]. Annals of oncology, 2016, 27(12): 2149-2160.
周劍峰,孫漢英,張義成.血液病診療指南[M]. 3版.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3: 12-17.
任廣旭,李明花,余昌榮,等.造血干細胞移植術后患者營養狀態與ECOG評分[J].中國醫藥導報, 2017, 14(35): 50-53.
楊柳青,高海霞,馬志萍,等.新疆地區2 443例淋巴瘤構成比及臨床特征分析[J].新疆醫學, 2021, 51(1): 13-16.
張春雨.利妥昔單抗注射液聯合化療治療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臨床效果[J].大醫生, 2019, 4(4): 102-103.
趙潔,姜言,郝思國.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臨床特征及預后分析[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 2023, 43(10): 1282-1288.
葉媛媛,巴菲,王靜靜.惡性淋巴瘤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后的生存與預后因素分析[J].實用癌癥雜志, 2022, 37(5): 801-803.
楊秋實. 84例結外NK/T細胞淋巴瘤患者臨床特點、診治及預后的臨床分析[D].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 2017.
周煉煉,陳少誼.彌散大B細胞淋巴瘤化療患者血清PDGF-BB、sCD40L及LDH變化與預后的相關性[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 2021, 42(14): 1773-1776.
程艷,陳小青,熊皓,等.原發于淋巴結內、外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預后影響因素分析[J].山東醫藥, 2019, 59(3): 51-53.
胡艷,盧丹,王姣.自體外周血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70例惡性淋巴瘤的療效,安全性及預后影響因素研究[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2021, 20(2): 18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