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養老服務相關政策更加關注養老服務能力,特別是養老服務人才的供給能力。由此,養老服務人才研究逐步成為醫學、經濟學、社會學與人口學、管理學等學科領域的研究熱點。運用CiteSpace軟件對中國知網(CNKI)學術期刊庫中1984—2023年12月的4808篇相關文獻繪制知識圖譜。研究發現,目前國內養老服務人才相關研究存在兩個問題:一是既有研究多聚焦養老服務人才固有的三類問題,致使相關研究多偏向于對策與結果的討論;二是不同學者研究同一領域同一問題甚至相似內容,致使研究內容同質化程度較高。對此,可以從研究方法上增強學者和各機構之間的合作,拓展養老服務人才研究的深度與廣度,可以從研究內容上加強對養老服務人才自身能力和所提供服務質量的研究。
[關鍵詞]養老;養老服務人才;人才培養;人才供需;高質量發展;文獻計量分析
中圖分類號:C964;C913.6;D669.6""" 文章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0563(2025)01-0035-11
DOI:10.13773/j.cnki.51-1637/z.2025.01.004
引言
養老服務人才最早起源于我國古代的孝道文化。夏商周時期,孝道成為人的基本品德,這時倫理道德觀念開始與宗法制度相結合,通過家族和血緣關系來強調個人的道德責任和義務,以此維護社會秩序,為后世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打下了基礎。直到儒家思想的出現,據《孝經·圣治》記載,孔子如此解釋孝道的含義,“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這時孝道文化成為以仁為核心的儒家倫理道德體系的基礎。自此,孝道文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優良傳統和中華民族尊奉的傳統美德,子女始終是養老服務的重要力量,也就是最初的養老服務人才。直到今天,我國社會保障制度還是以《禮記·禮運》中的“老有所養、老有所終”的大同思想為基礎,增進民生福祉,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質。
然而,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快速發展,養老問題成為不可避免的社會問題。市場經濟的發展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但同時也伴隨著家庭結構的變遷和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我國老年人的養老需
收稿日期:2024-05-18
基金項目:青海民族大學研究生創新項目“西寧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人才供需現狀及對策研究”(39M2024022)。
作者簡介:楊妍,碩士研究生,E-mail:2532547218@qq.com。
求及其保障無法單純依靠子女和親屬來實現[1]。目前我國養老服務的家庭供給無法滿足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護理及健康管理等多樣化的需求。在這種背景下,各種類型的養老服務人才應運而生。現代社會中的養老服務人才,即具有一定的養老服務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并為養老服務發展進行創造性勞動和社會作出貢獻的人[2]。
進入新時代之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具體到養老領域,就是中國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已經從生存需要和享受需要為主的物質文化需要,到發展需要為主的美好生活需要[3]。養老服務人才事關老年民生福祉,而改善民生、保障民生、促進民生發展始終是政府的核心任務,老年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永遠是政府的重要奮斗目標[4]。“十四五”規劃首次將“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遠景目標提出,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使得老年人也能在共享發展成果中獲得實實在在的紅利,這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和本質體現,具有深刻的時代價值和深遠的世界意義,為開創“天下大同”的人類文明新形態作出中國貢獻。
基于此,養老服務人才在我國現代社會中發展多年,已經進入穩定發展階段。學者們從不同的學科視角,以及采用問卷調查法、深度訪談法等不同的研究方法對養老服務人才展開深入研究,研究成果日漸增多,但正是出于各種學科、方法的分散研究,使當前養老服務人才的相關研究呈現出碎片化的特點,未有整體性、系統性的文獻梳理。本文將從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的視角出發,運用文獻計量工具對國內養老服務人才的研究熱點和研究趨勢進行計量分析,從而為我國養老服務人才研究的未來發展提供依據和思路。
一、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一)數據來源
本研究以中國知網(CNKI)學術期刊庫作為數據來源。通過對文獻多次試檢索,最終將檢索關鍵詞確定為“養老服務人才、養老人才、養老服務人員、老年護理員、老年人家庭照護者、老年人家庭護理、老年人主要照顧者、老年人家庭照顧者、老年人家庭主要照顧者、老年家庭醫生、老年患者照顧者”,共有5123篇養老服務人才領域的文獻,檢索發表時間截至2023年12月底的國內相關領域研究文獻。在論文來源類別中選擇CSSCI(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期刊、北大核心、AMI(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等核心期刊(包含核心及以上級別的期刊論文),來保證論文的權威性、代表性和可信性,共有762篇文獻。對文獻進行逐一審閱,人工去除無作者或與主題關聯程度不大等文獻,確定有效文獻為4808篇。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運用CiteSpace6.2.6軟件對養老服務人才領域的文獻進行計量[5],從“文獻發文量”“學科分布”“文獻作者及所屬機構”“關鍵詞共現及研究熱點”“關鍵詞聚類及研究主題”“關鍵詞熱點及研究趨勢”等多個維度,對從CNKI數據庫中選取的1984—2023年12月關于養老服務人才相關研究的4808篇文獻進行多元動態的可視化分析,梳理和分類。通過所繪制的知識圖譜,清晰、直觀地反映國內養老服務人才研究的發展過程和變化趨勢,分析養老服務人才領域的研究熱點及研究趨勢,以期為我國養老服務人才研究的未來發展提供思路和參考。
二、養老服務人才文獻統計分析
(一)文獻發文量的時序分析
養老服務人才領域的文獻發文量可以反映養老服務人才不同時期的研究狀況,對比不同時期的發展趨勢。對中國知網(CNKI)養老服務人才研究領域的發文量進行統計,1984—2023年間養老服務人才領域發表論文共有4808篇,其中發表在核心類期刊論文共有762篇,繪制出養老服務人才領域發文的時序分布圖(見圖1)。總體上看,養老服務人才領域的發文量呈上升趨勢,根據發文量、發文趨勢大體可分為四個階段,可以反映養老服務人才領域的研究狀況和發展趨勢。
(1)萌芽時期:從發文曲線上看,1984—1999年發文量增長緩慢,年發文量低于15篇,16年間共發表論文34篇,總體發文量偏少;
(2)建構時期:從發文曲線上看,2000—2012年發文量增長趨勢明顯,到2012年已經達到156篇,與萌芽時期相比發文量翻了十余倍;
(3)發展時期:從發文曲線上看,2013—2018年發文量快速攀升,年發文量處于200—400篇之間,增長呈現出穩定性;
(4)高質量發展時期:從發文曲線上看,2019—2023年發文量呈現出波動發展的態勢,2019年發文量達到峰值,發文量為527篇。
(二)學科分布
養老服務人才的相關研究自20世紀80年代從醫學領域引入開始,便吸引了學術界的關注和研究。為了更精準透徹地探究養老服務人才作為養老服務中最重要的人力資源環節,對于養老服務和其他學科發展的關系,本文采用《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AMI綜合評價報告(2022年)》中的學科分類標準,將1984—2023年間刊發養老服務人才領域論文中最主要的400種期刊按其所屬學科進行統計。國內養老服務人才研究最早出現于1984年的醫學與人文社會科學交叉學科研究中:養老服務人才萌芽階段,此時主要涉及到國外醫學領域,相關研究僅為引進國外照護技術,解決老年人的疾病及照料問題;養老服務人才建構階段,養老服務人才的理論和方法逐漸應用到了政治學、經濟學、法學、哲學、新聞學與傳播學、管理學、歷史學等學科領域,此時國內學者開始研究養老服務人才培養的學理性,從宏觀角度探究本土化培養的可能性;養老服務人才發展階段,擴展到民族學與文化學、宗教學、心理學、圖書館·情報與檔案學等學科領域,此時國內學者對于養老服務人才的基本知識有所了解,開始探究人才的實際供給和具體應用;目前正處于養老服務人才高質量發展階段,學科范圍已經輻射到了人文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以及自然科學中的醫學、信息科學、化學、生物科學等學科領域,此時養老服務人才在國內開展大規模投入,并積極引導照護理論和照護技巧相結合,將自然科學融入人文社會科學中,為老年人提供高質量的服務。總之,隨著國內學者對養老服務人才研究的不斷深入,養老服務人才對人文社會科學中學科發展的影響越來越顯著。
(三)文獻作者及所屬機構分析
作者與機構共現圖可以清晰直觀地辨識出該研究領域機構與作者的學術貢獻和合作互引關系[6]。在養老服務人才領域,目前主要形成了以首都醫科大學全科醫學與繼續教育學院、華北電力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第二軍醫大學護理系、上海市浦東新區金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研究機構(見圖2)。
周蘭姝在圖中的節點最大,發文量也最多,其作為海軍軍醫大學護理系臨床護理學教研室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臨床醫學、醫學教育與醫學邊緣學科、醫藥衛生方針政策與法律法規等研究,近年來針對養老服務人才發表了14篇以照護服務為主題的論文;李艷是上海市浦東新區金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管護師,主要從事臨床醫學、心血管系統疾病、醫藥衛生方針政策與法律法規研究等領域的研究,在養老服務人才研究領域共發文12篇,主要研究失能老人的照護問題;呂偉波為上海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教授,主要從事臨床醫學、醫學教育與醫學邊緣學科等領域的研究,近年來針對老年家庭照顧者、家庭護理等主題共發文9篇。雖然目前養老服務人才領域的發文量和學科分布有所發展,但是由于養老服務人才研究在醫學領域應用最多,與其他學科的作者和機構之間的關系網絡不夠緊密,致使養老服務人才領域的作者發文相對獨立,幾乎只在各自的機構內進行研究。因此,養老服務人才領域的研究還存在團隊合作和跨學科研究的壁壘,作者合作和機構合作需要進一步加強。
三、養老服務人才研究熱點及趨勢分析
(一)關鍵詞共現及研究熱點分析
關鍵詞出現的頻次可以反映某一領域某一時期的研究熱點。通過文獻計量,發現頻次在45以上的關鍵詞有20個,反映了養老服務人才研究的熱點話題(見表1)。“老年人”為中心性最高的關鍵詞,可見養老服務人才作為滿足老年人需求的人力資源是學者們關注較多的問題。由于國家政策體系尚未完善,使一線養老服務人員“三低三高”現象突出,致使年輕人和中年人兩支隊伍雙線告急,老年照護資源日益緊缺[7]。當下,養老服務行業面臨著人才供需失衡的困境。根據2023年11月23日,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和北京泰康溢彩公益基金會聯合發布的《社會服務機構參與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供給研究報告》數據[8],我國養老服務機構與設施皆存在服務人員匱乏現象,尤其居家養老服務領域更為突出,人才稀缺、薪資過低及高流失率成為阻礙養老業高質量發展的主因。造成這種現象的成因主要包括:社會上的養老服務人力資源供應匱乏,尤其缺乏高端專業人才,養老服務機構與設施難以滿足不斷擴大的老年群體所需;養老服務從業者的薪酬普遍偏低,許多擁有潛能的人才對此行業失去興趣,進而加劇了人力短缺。
(二)關鍵詞聚類及研究主題分析
為進一步分析研究熱點的具體內容及結構,對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見圖3)。
通過LLR算法提取關鍵詞(K)聚類標簽,形成聚類#0家庭護理、聚類#1養老服務、聚類#2照顧者、聚類#3居家養老、聚類#4養老機構、聚類#5社區、聚類#6養老、聚類#7老年、聚類#8城鎮社區、聚類#9對策建議共計10個聚類群,聚類結果的Q值為0.4982,S值為0.8057,均處于有效范圍,表示聚類效果顯著且合理。
通過整理關鍵詞聚類信息及文獻內容,發現這些研究不僅逐步引導社會各界對養老服務人才的關注,而且提供了一般性的知識和一些專門化的理論,同時還為養老服務人才的發展提供了策略。從學術演進的角度看,這些研究及其成果也為后面的研究提供良好的基礎。因此,養老服務人才的研究主體主要聚焦于人才培養及隊伍建設、人才供給及需求和人才發展策略這三個主題領域(見表2)。
1.養老服務人才培養及隊伍建設的研究
養老服務人才培養及隊伍建設的前提,是對養老服務人才進行分類。在學術界中,養老服務人才的類型主要包括技能型人才、服務型人才、管理型人才、技術開發型人才等[9]。養老服務人才的培養及隊伍建設,是以養老服務為核心,通過專業人才和技能人才積極發揮作用,助力工作實施[10]。能使養老服務業健康發展的關鍵是人才培養,在人才培養中,后備人才培養力度較弱,專業養老服務管理人才不足,我國養老服務人才的整體性規劃欠缺,因此必須實現養老服務人才培養的專業化,建立有效的人才培養體系[11]。在人才隊伍建設中,養老服務仍存在人才瓶頸,而人才隊伍建設必須健全人才培訓體系,完善人才激勵機制,拓寬人才供給渠道,為社區養老提供人才保障[12],因此必須從老年人的微觀需求和國家的宏觀需要出發,強化其資源支撐,從職業體系建設、相關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培訓支持、志愿服務等方面入手[13],推動實現人才高質量發展。
2.養老服務人才供給與需求的研究
養老服務人才的供需情況關系到老年人所受到的服務質量和滿意度。學術界對我國養老服務的需求和供給進行調查分析,發現養老服務人才作為老年人的重要需求之一,較為缺乏[14],提升其整體效能是壯大養老服務隊伍的重要措施。然而待遇低、勞動強度高、條件差、培養體系不完善等原因,影響了養老服務人才的有效供給[15],使得養老服務人才隊伍不足、結構不優、素質不高、不夠專業、流動頻繁。伴隨養老服務人才有效供給不足的現狀,對個性化人才的培養提出了要求,一方面,養老服務人才較為欠缺,專業化程度低,其自身養老服務知識和技能培訓等依靠經驗來完成;另一方面,養老服務的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服務人才的緊缺性和素質的緊迫性,要求其增強相關知識的重視度,不斷了解和掌握專業知識,解決老年人的需求問題[16]。
3.養老服務人才發展策略的研究
學術界對于我國養老服務專業人才的發展策略主要是從養老服務的頂層設計、養老服務體系、養老服務生態環境、養老護理人才培養路徑入手,真正確立人才的戰略性地位,改善人才就業環境,增強養老服務職業吸引力[17]。在人才激勵方面,以政府為主要力量,充分調動社會組織資源,采用多種支持方式互相結合的途徑,才能更好改良養老服務人才的生態環境,完善激勵策略[18]。在人才培養方面,通過對養老服務人才的專業培訓和再教育工作的有效執行,可以解決養老服務人才缺乏等相關問題[19],因此,養老服務人才的教育發展策略主要是加強對現有養老服務人才的專業技能培訓,提升養老服務人才的思想道德修養及社會認可度,普及養護知識和技能大賽的舉辦,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養老服務人才系統,高等醫學院校或職業院校的需求為導向設置專業。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要實現養老服務專業人才“引得進、用得好、留得住”,具體需要完善養老服務專業人才培養機制,構建養老服務專業人才選用機制、養老服務專業人才評價發現機制,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帶動養老服務人才發展[20]。
(三)關鍵詞熱點及研究趨勢分析
關鍵詞熱點是指某一時間段內學術界對于某一領域的關注度和搜索度。因此,通過利用CiteSpace軟件繪制出熱點詞頻前15位的關鍵詞圖譜(見圖4),可以更好地了解養老服務人才研究領域的變化趨勢。其中,熱點強度最高的關鍵詞為“家庭護理”,而醫養結合、智慧養老、養老服務、鄉村振興、養老護理等詞的熱點強度延續至今,標志著當前養老服務人才研究領域的熱點和前沿。關注并分析這些熱點,發現養老服務人才的多樣性發展最為核心,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和新時代社會矛盾的轉變,老年人及其家庭對于養老服務的需求更高,不再是以滿足生存需要和享受需要為主的物質文化需要為主,而是要滿足以發展需要為主的美好生活需要為主。因此,老年人及其家庭對養老服務人才的要求,是以高層次、高水平、高素質的人才,為老年人提供高質量的養老服務。為了適應多樣化的養老模式,更加專業化、系統化。不僅需要醫養結合類的養老服務人才,也需要了解智慧養老的信息技術人才,同時為鄉村老年人的需求考慮,培養能夠進入鄉村提供剛性需求的人才,從而推進共同富裕和中國式現代化。
根據CiteSpace軟件繪制關鍵詞聚類視圖及文獻內容(見圖5),了解養老服務人才研究領域的熱點演進情況,將我國養老服務人才研究的發展歷程劃分為四個階段。
2000年以前為第一階段,我國養老服務主要以非正式照顧和強化家庭責任為主要特征,這一時期尚未出現正式的“養老服務人才”。從新世紀開始,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超過總人口的10%,人口年齡結構開始進入老齡化階段,同時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階段。考慮到CiteSpace軟件主要分析的是近30年(1993—2023年)的合作網絡情況,同時1984—1999年的發文量較少,是養老服務人才的萌芽期,所以此時不再對第一階段做出具體分析。
第二階段為2000—2012年,是養老服務人才的建構期。2001年居家養老概念提出,與之對應地提出“養老服務人才”的概念,在后期發展中不斷加深對養老服務人才有效供給的研究。2007年開始,學術界對“養老服務人才”的研究增多,意在將養老服務人才應用于居家養老模式中,把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有機結合起來。這一時期強調加強老年服務人才職業化與專業化建設,政府通過出臺各種優惠政策和補貼政策,將老年服務人才的培養與人員就業相掛鉤,以期實現“一崗解兩難”的政策目標[21]。在這一時期,針對老齡化程度逐步加深的情況,《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五”計劃綱要(2001—2005年)》指出培養養老人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這一文件發布后,學術界開始了關于“養老人才”方面的初步研究,為后期研究成果和成果應用打下了基礎,這也成為養老服務人才開啟建構期的重要因素。
第三階段為2013—2018年,是養老服務人才的發展期。2012年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為我國養老服務業和養老服務人才發展指明了方向。這一時期,由于我國老齡化形勢日益嚴峻,呈現出高齡失能空巢化的特征,老年人對養老服務人才尤其是專業養老服務人才的需求量大且時間緊迫。因此,我國的養老服務人才相關研究激增。2013年35號文件《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出臺,養老服務領域呈現出井噴式的政策發展,推動了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研究與發展,也推動了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的研究與發展,促進養老服務人才的培養與隊伍建設,同時也推動了人才資源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的運用。
第四階段為2019年至今,是養老服務人才的高質量發展階段。2018年我國提出老齡化高質量持續發展,為了持續滿足城鄉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多層多元多樣化和高品質個性化的養老服務需求,加快構建綜合養老服務體系。這一時期我國的養老服務人才相關研究發展較快,尤其是2021年,《“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為推進老齡事業以及產業協同發展不斷發力。2021年5月24日,《“十四五”民政事業發展規劃》印發,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提出“加強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增強養老服務人才的專業性成為養老服務改革與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目前,制約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首要約束、瓶頸或關鍵環節不是資金問題,不是設施與建設問題,也不是供給結構問題,而是人力資源供給短缺問題。可見,養老服務人才高質量發展已成為促進積極老齡化政策目標實現的應有之義。四、結論與討論
運用CiteSpace軟件,對我國養老服務人才領域的期刊進行研究熱點與趨勢的梳理和分析,總結了養老服務人才研究的發展階段,得到以下發現。
(一)結論
從文獻統計分析來看,養老服務人才研究文獻總體呈現出上升的趨勢。2000年以前,養老服務人才的相關研究較少,且多集中在醫學與人文社會科學交叉等領域。2000年以來,學術界對養老服務人才的研究探索逐年增多,養老服務人才的發文量不斷遞增,且學科領域的輻射范圍增大。但作者之間、機構之間發文相對獨立,合作網絡較不顯著。
在研究熱點上,基于養老服務人才的研究趨勢,我國養老服務人才的研究總體上經歷了養老服務人才萌芽期、養老服務人才建構期、養老服務人才發展期、養老服務人才高質量發展期這四個階段,最重要的是人才建構期、人才發展期、人才高質量發展期這三個階段。
總體而言,目前國內養老服務人才相關研究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是統觀養老服務人才的既有研究,多研究養老服務人才的三類問題,致使相關研究多偏向于對策與結果的討論。但如果不對養老服務人才的發展現狀進行一個比較系統而清晰的解釋,就難以把握有關現象的發展規律,更難以提出有效的對策。二是研究內容同質化程度較高。不同學者研究同一領域同一問題甚至相似內容,往往導致研究成果趨同化,不利于研究水平的提高。養老服務人才與醫學、經濟學、社會學與人口學、管理學等學科的關系尤為密切,因此既應該鼓勵不同學科、從不同角度進行研究,也應該支持跨學科合作研究。
(二)展望
著眼于我國養老服務人才研究的發展,可以從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兩個方面做進一步嘗試。展望未來,我國養老服務人才相關研究具有廣闊的前景,其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學科合作和質量提升兩個方面。
在研究方法上,未來的研究中可增強學者之間、各機構之間的合作,使用混合研究和多學科交叉的方法,拓寬養老服務人才的研究面。養老服務人才提供服務必須對應老年人的切實需求,因此需要醫學、社會學與人口學等學科進行合作,融合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優勢,同時協同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拓展醫養結合、產教融合等供給方式創新,推動養老服務人才滿足老年人的需求鏈條。
在研究內容上,加強對養老服務人才自身能力和所提供服務質量的研究,養老服務人才的自身能力和服務質量的高低對于促進養老服務和養老服務人才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從養老服務人才的供給上看,既要注重養老服務人才的政策供給,也要注重養老服務人才的行業供給,還要注重養老服務人才的院校供給,從養老服務人才具體實踐的三大供給主體,考慮養老服務人才的完善問題。從養老服務人才的需求上看,既要注重老年人及家屬的切實需求,也要注重政府及行業的需要,更要注重養老服務人才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從養老服務人才具體實踐的三大需求主體,考慮養老服務人才的完善問題。
養老服務人才正處于高質量發展階段,其供給和服務質量對養老服務業至關重要。但本研究還存在著一些局限性:第一,僅在中國知網這一個數據庫選取有限個關鍵詞,數據來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未來還可加入更多數據庫和關鍵詞,也可加入政策文件解讀等進行深入研究;第二,自身知識存在限制,未來學者可以利用最新的知識和使用技巧對研究趨勢進行分析。
參考文獻
[1]""" 龔志文,李丹.從模式到服務:城市社區養老認知的重構——超越養老模式,從養老服務的角度深化養老服務體系[J].河南社會科學,2020,28(11):115-124.
[2] 孫子科技木,張寶露,王洪婭,等.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護理人才培養現狀及思考[J].護理學報,2016,23(23):31-34.
[3] 童星.中國社會建設話語體系建構——以民生和治理為兩翼[J].社會保障評論,2022,6(2):3-15.
[4] 鐘仁耀.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下養老服務的均衡發展[J].社會保障評論,2024,8(4):102-120.
[5] 陳悅,陳超美,劉則淵,等.CiteSpace知識圖譜的方法論功能[J].科學學研究,2015,33(2):242-253.
[6] 韓振燕,張雨晴.我國農村居家養老研究進展與前沿趨勢——基于CiteSpace的知識圖譜分析[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23,40(11):861-866.
[7] 周曉紅,莊思學,吳鳳萍.兩輪驅動:1+X證書制度下養老護理人才培養新路徑[J].衛生職業教育,2024,42(1):87-90.
[8] 張福順.社會服務機構參與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供給狀況調查、問題分析與應對策略[J].老齡科學研究,2024,12(4):17-26.
[9] 馮運紅,李小平,胡德華,等.醫養結合模式下中國養老服務人才培養策略[J].中國老年學雜志,2021,41(11):2444-2447.
[10]" 屠其雷,李晶,趙紅崗.養老服務與管理行業人才需求與職業院校專業設置匹配分析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19):46-54.
[11] 王天鑫,韓俊江.我國養老服務人才培養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稅務與經濟,2018(6):52-57.
[12] 聶倩.社區養老發展亟需加強人才隊伍建設[J].中國人才,2020(7):30-31.
[13] 周先旺.以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養老需求[J].人民論壇,2022(5):6-10.
[14] 楊清紅,高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下居家養老服務需求、供給與銜接[J].商業經濟研究,2021(10):173-177.
[15] 龍玉其.民辦非營利性養老機構護理人員供給困境與反思[J].社會保障研究,2017(5):38-44.
[16] 劉記紅.城鄉融合戰略視野下我國農村養老服務人才的需求動向與培養機制研究[J].農業經濟,2018(8):61-63.
[17] 張雅樺,郁菁,鄧潔,等.我國養老服務專業人才建設的挑戰與應對策略——基于7省市平面數據的分析[J].社會政策研究,2017(5):18-30.
[18] 曾春艷,黃金.社會支持視角下的機構養老護理員的激勵策略研究[J].智庫時代,2019(49):10-11.
[19] 郭麗君,鮑勇,黃春玉,等.中國養老人才隊伍培養體系[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9,39(14):3576-3581.
[20] 劉利君.養老服務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策略研究[J].社會福利(理論版),2012(4):34-39.
[21] 張旭升,牟來娣.中國老年服務政策的演進歷史與完善路徑[J].江漢論壇,2011(8):140-144.
[責任編輯:付麗萍]
A Bibliometric-Based Analysis on the Domestic Research Status Quo
of Elderly Care Service Personnel
YANG Yan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Qinghai Minzu University,Xining 810007,Qinghai )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owing to the worsening of population aging in China, policies regarding elderly care services have placed increasing emphasis on the capacity of elderly care services, particularly the supply side of elderly care service personnel. Consequently, research on elderly care service personnel has gradually become a hot topic in premises such as medicine, economics, sociology and demography, as well as management. This study employs CiteSpace software to map the knowledge graph of 4,808 relevant literature entries from 1984 to December 2023 in the CNKI academic journal database. Two problems were identified regarding the current researches on elderly care service personnel in china, firstly, primary researches focus on three inherent issues resulting in a preference towards discussions over countermeasures and outcomes. Additionally, there is substantial overlap in the research content among different scholars, resulting in a high degree of homogeneity in research topics.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it is recommended to enhance cooperation among scholars and institutions in terms of research methods, thereby expanding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research on elderly care service personnel. Moreover, it is essential to strengthen research on the capabilities of elderly care service personnel and the quality of services they provide.
Keywords:elderly care; elderly care service personnel; talent training; talent supply and demand;high-quality development; bibliometric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