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的人。因此本文從中國古代書院與現代大學的聯系出發,深度挖掘中國古代書院院訓、環境、課程內容、儀式活動等蘊含的德育思想。在基于中國古代書院與現代大學聯系的基礎上,得出了高校校訓融德育,發揮育人功能、高校校園環境融德育,隱形與顯性雙合力、高校課程教學融德育,制定德育考核機制、高校儀式活動融德育,理論實踐齊步走的啟示。
關鍵詞:德育;古代書院;高校
引言
高校德育工作是培養時代新人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時代高校德育工作者的使命[1]。從中可以看到高校德育工作一直都是重中之重,培養德才兼備的學生也是高校教育者的使命。我國對思想品德規范有著悠久的歷史,因此,本文對中國古代書院所蘊含的德育思想進行探討,在此基礎上提出中國古代書院德育思想對現代大學德育工作的啟示。
一、中國古代書院與現代大學的聯系
書院是“中國古代特有的一種教育機構和學術研究場所”作為當時社會的高等教育機構,它在人才培養、學術發展等領域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2]。現代大學在漢語詞典中的意思為“提供教學和研究條件、授權頒發學位的高等教育機關”。通過內涵可以看出二者具有一定的聯系。高校教師要明確,其培養的是德才兼備,具有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的應用型人才。而中國古代書院秉承儒家“以仁德為本為先”的道德教育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人格修養,重立志、重力行、尊師益友,以其獨特的魅力在中國教育史上歷時千余載,至今仍被世人發揚傳承。從中可以看到,無論是從二者內涵去看,還是從當今發展趨勢去看,中國古代書院的道德教育理念與現代大學對德的要求都具有一定的聯系。因此,古代書院中所蘊含的德育思想對當代高校德育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二、中國古代書院蘊含的德育思想
中國古代書院的德育思想對于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從中國古代書院出發,分析中國古代書院所蘊含的德育思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中國古代書院院訓中的德育思想
中國古代書院的院訓一般來自書院的負責人或者是一些教育家的名言警句,從院訓中可以看到書院的辦學理念以及育人方向,書院的院訓是師生在學習實踐過程中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以及準則。例如,我國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岳麓書院的院訓的核心內容為“忠孝廉節”“整齊嚴肅”“實事求是”。通過分析其院訓內容可以看出,“忠孝廉節”體現了讓學生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家庭社會生活中要保持忠于國家,忠于社會、忠于朋友、忠于自己,孝順父母,清正廉潔。“整齊嚴肅”體現了在學習生活中行為舉止都要整齊嚴肅。“實事求是”體現了書院的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追求真理,秉持實事求是的學風。書院院訓中包括了思想政治、道德品質、家風等多方面的德育內容,書院的院訓所蘊含的思想在無形中對學生的思想以及行為產生積極的影響。例如,白鹿洞書院的院訓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白鹿洞書院的院訓所倡導的是要讓學生博覽群書,始終保持學習的熱情,豐富的學識,拓寬自己的眼界,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學會反思,大膽質疑,勇于批判,最后做到身體力行,言行一致。研學要秉持堅持不懈、不怕困難、踏踏實實的作風。從中可以看出中國古代書院的院訓蘊含豐富的德育思想,并產生著深遠影響。
(二)中國古代書院環境中的德育思想
古代書院在環境的營造方面也是獨具匠心,中國古代書院一般會建在山水之間或者歷史古跡旁。在營造德育環境時,體現在了對名人遺跡的選擇上。書院的創造者設計書院時,通常以文化名人遺跡作為首要選擇,繼而通過文化背景對圣徒的思想產生相應的影響及熏陶。例如,位于湖北武漢的問津書院,為湖北最大的孔廟和書院,因為一代圣賢與一條河流的際遇,使“孔子使子路問津”的典故源遠流長。還有一些書院則是在名人祠堂基礎上構建而成[3]。書院中的建筑以及楹聯、碑石也能體現出以德育人的功能,例如,岳麓書院門的石鼓,雙面雕刻著梅、蘭、竹象征著高尚品德的圖案,而蓮花、白鷺圖案與其相組合,這蘊含著為人、為官要“一路清廉”。書院還運用很多的雕刻對聯、匾額等把一些哲理思想、傳統美德等與建筑結合起來,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讓他們在無形中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
(三)中國古代書院課程內容及考核中的德育思想
儒家經典是“入學之門”,更是“積德之本”。儒家經典和歷史典籍是古代書院最基本的德育課程。德育內容一般融入經典典籍之中。以宋代書院為例,宋代書院以“明人倫”為德育宗旨,其主要學習內容是四書、五經、史書和其他有關先賢著作。主要有:先秦儒家經典;還包括歷史典籍,如《左傳》《史記》《漢書》等;還有詩詞歌賦,學生通過閱讀領悟其中的道理,使德行充盈、事通理達[4]。書院秉承“以仁德為本為先”的德育思想,其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明“理”。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中國古代書院的課程內容無不巧妙地融入德育思想。而其考核一般過程分為學業和德行,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在不斷變化,總體而言,德育部分的考核分為兩種:他評法與自評法。他評法是指他人對學生進行評價,通過與學生交談,以學生的談吐為依據進行評價,還有一種情況是學生的老師或者同學對學生評價。自評法,指學生對自己的行為和道德品質評價,通過反思和評判,發現自身不足從而促進學生的德育水平提高。從其考核方式可以看到古代書院十分重視德育部分的考核,考核形式也豐富多樣。
(四)中國古代書院儀式活動中的德育思想
古代書院在辦學過程中會舉辦各種儀式教育活動,主要有三大類:祭祀、講會及尊師儀式。古代書院,特別強調儀式教育。最有名的當數晨昏禮。它需要學生在每日課前和放學時,一名學生到講堂內敲擊木板三聲,之后全部學生在教師桌前向教師問安,然后依次就坐;每天放學,如同早晨一樣向教師行禮[5]。古代書院非常重視祭祀活動,并且其是書院教育中的重要內容,主要是祭祀先賢和鄉賢。書院通過舉辦祭祀活動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先賢鄉賢的優秀品格以及其修身處世之道。
三、中國古代書院蘊含的德育思想對現代大學德育工作的啟示
中國古代書院蘊含著豐富的德育思想,其德育思想對于現代大學德育工作仍具有重要的影響,為現代大學德育工作的展開帶來以下重要啟示。
(一)高校校訓融德育,發揮育人功能
通過前面分析可以知道,一所學校的校訓體現著這個學校的辦學理念以及辦學方向。現代高校要充分發揮好校訓、院訓的作用,在擬寫校訓和院訓時,既要結合自己學校的特色,同時也要融入德育,將二者統一起來共同發揮育人作用。眾所周知,身為某所高校的學生就要深知自己學校的校訓。而在此過程中,學生在無形之中就先受到校訓的影響,明確自己在大學期間及以后的人生當中成為一名什么樣的人,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起到引領作用。學校的校訓至關重要,有時甚至可以影響人的一生。校訓與院訓蘊含著高校和各個學院的育人宗旨,傳遞出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所以在新時代思想的引領下,要深度挖掘校訓中的德育思想,發揮其引領作用。高校要宣傳自己的校訓,在每一屆開學典禮上,都要向學生介紹自己的校訓,并且闡釋校訓的含義。作為高校教師,也應該向學生傳遞校訓所蘊含的思想,告訴學生們要時刻秉持著校訓中傳遞的育人思想,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以此約束自己的言行。增強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以及認同感,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以及人文精神,使德育在無形中感染并影響每一位師生。不僅要發揮校訓中德育的育人功能,還可以充分將德育融入校徽、校歌、校史等校園文化中,做好當代高校的德育工作。
(二)高校校園環境融德育,隱形與顯性雙合力
環境育人即環境對生活在其中的學生起到教育作用,也就是將校園的環境視作一種隱性課程。在實際的融入過程中,首先要充分借鑒中國古代書院的環境的創設方法,校址一般建在山清水秀、安靜且具有豐富歷史文化氣息的地方;其次在校園的布局要具有條理性,教學樓等建筑物的風格要具有一定的歷史氣息以及文化氣息,校園中的墻面可以進行專門的設計,書寫具有歷史意義的故事以及名人名言。在校園中的路標指示牌中也可以融入德育思想,將每一條道路一一進行命名,名字或體現做人的道理,或體現學校的育人理念。每個班級內的墻面也不能忽視,由相應班級的學生負責布置體現自己班級文化的設計,班級中的桌椅盡量選用圓桌,方便學生溝通、交流與合作探討,從而提升學生的團結一致以及合作共享的良好品質。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應營造一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高校教師要充分發揮愛崗敬業、關愛學生的榜樣作用,在無聲中影響學生的品質,促進其德育素質發展。同時學校相關部門要建立保障德育順利實施的措施,設立監督機制以及針對德育的考核機制,從而實現隱性與顯性的雙合力作用。
(三)高校課程教學融德育,制定德育考核機制
借鑒古代書院“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貫徹落實“立德為本”的根本任務,將德育擺在一個優先地位。課堂教學是教書育人的主陣地,在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將德育融入課程的相關知識中,做到潤物細無聲。例如,在講綜合實踐活動課時,任課教師首先在教學大綱的目標以及教學目標中就要明確本節課的德育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將德育知識和教學內容進行融合,明確綜合實踐活動課要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從而聯系我國要培養什么樣的人以及為誰培養人的觀點,在無形中讓學生明確一些德育知識。高校教師要做到在教學過程中融德育,做到潤物細無聲,讓學生在學會專業知識的同時,也學會做人做事的道理。高校教師要明確,德育工作絕非個別承擔思政課老師的任務,而是需要學校的所有教師共同努力。各個學院還可以專門設置德育這門課,讓學生通過選修或者必修的形式進行學習。在最后的課程教學評價時,可以參照“課考”制度,制定德育考核。現代大學可以參考“課考”的考核方法,設置他評和自評相結合的德育評價考核。評選出等級,根據等級實施一定的獎懲,以此來促進學生的學業成績和德行的養成。
(四)高校儀式活動融德育,理論實踐齊步走
在高校入學典禮和畢業典禮等重要的儀式活動中,注重禮儀教育。無論是入學還是畢業,做到有儀式感,讓學生產生一種認同感和歸屬感。這充分體現大學的德育目標和德育內容,還有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也要注重儀式活動。例如,在上課和下課時,教師和學生都要做到互相問好,在開始或者結束本節的課程,在校園或者教學樓學生要做到主動向老師問好。而教師在遇到學生問好時不應不予理睬,一定要進行回復,從而讓學生養成愿意主動問好的習慣。在日常的溝通過程中,要讓學生學會將“你好”變成“您好”,堅持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基于以上措施,培養大學生對學校和老師的尊敬以及對自我的認同,形成良好的學風、學貌,促進大學生知、情、意、行全方位的協調發展。
結語
高校德育工作一直是重中之重,而如何將高校的德育工作做好,一直是值得探索和思考的問題。本文旨在探索中國古代書院中的德育思想,并通過分析中國古代書院與現代高校的聯系,探索中國古代書院所蘊含的德育思想,以期望對高校德育工作有所啟示,希望為今后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一些理論參考。因此,工作過程中還需不斷學習,爭取探索出更多有效的方式方法,促進德育更好地融入高校的各個方面。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更好地完成高校德育工作。
本文系1.通化師范學院校級科研基金項目《中國古代書院德育思想及其對現代大學德育工作的啟示》(項目編號:2022011ND);2.吉林省高等教育協會項目《中國古代書院文化對現代大學書院制啟示》(項目編號:JGJX2022C96)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楊振斌.以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質量發展推動時代新人培育——在第二十屆全國高校青年德育工作者論壇上的講話[J].思想教育研究,2023,(12):3-4.
[2]季嘯風.中國書院辭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3]王修文.解讀中國古代書院德育環境及對當代高校德育的啟示[J].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32(03):32-34.
[4]王容.試論中國古代書院的德育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課程教育研究,2019,(09):79.
[5]湛曉白.近代中國時間制度與觀念變遷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作者單位:通化師范學院)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