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充分認識文化建設及精神凝聚對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意義,是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思想前提。從厚植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基因、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特征、增強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自信出發,進一步探討文化建設如何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大支撐力、如何培養時代新人并凝聚強大民心、如何對內對外展現獨立自主形象,是推進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本質要求。為此,需要以“兩個結合”為路徑塑造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主體性,以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為著力點充分釋放文化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以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來豐富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從而在文化自信自強的不斷建構中為中國式現代化凝聚強大精神力量。
關鍵詞: 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文化自信;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D61;D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8634(2025)01-0043-(09)
DOI:10.13852/J.CNKI.JSHNU.2025.01.004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從實現新時代新征程黨的中心任務的迫切需要出發,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了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新任務新要求,并明確發出了文化建設行動指南,要求“必須增強文化自信,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快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培育形成規模宏大的優秀文化人才隊伍,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1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既需要完善各方面制度并不斷把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從體制機制上推動解決新的社會主要矛盾和高質量發展中出現的問題,用更加完善的制度防范化解風險、有效應對挑戰、創造新的機遇,也需要充分發揮文化所特有的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紐帶作用,以高度的文化自信為制度建設提供智慧、為推動發展注入活力。由此,站在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視角上認識中國式現代化,深入理解中國式現代化對文化建設提出的新要求,增強文化自信自強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凝聚強大精神力量,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對“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的有力注解。
一、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思想前提:
充分認識文化建設對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意義
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歷史征程中,建立雄厚的物質基礎、建構強大的精神支撐是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的基本表征。推進文化建設、夯實文化根基,是建構強大精神力量的必由路徑。充分認識文化建設及精神力量的凝聚對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意義,是在新征程上以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的思想前提。
1.厚植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基因
人類經濟生活、政治生活、社會生活的發展變遷,一定程度上是在文化傳承與發展中演進的,中國式現代化也深深根植于中華文化的土壤之中,文化傳承發展中逐漸凝結的價值觀念、社會心理、共同認知推進了我們對于現代化的認識。“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1 這是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統一特點的集中概括。然而,無論是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還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特殊屬性,都是基于現代化的發展進程而展開,都離不開各國走向現代化、適應現代化、推進現代化過程中所具有的文化引領性與文化適應性。換言之,中國式現代化的特殊性與普遍性都孕育于特定的文化基因和文化特質之中,也正是特定的文化基因決定了不同國家的現代化模式。從普遍性的意義上看,自工業革命以來,技術的進步是生產力發展和現代化推進的根本動力,在科學技術的升級變革下,經由生產力的發展并進而帶來經濟社會領域的系統性變革以及人類文明的進步發展,是世界現代化的普遍性規律。而從特殊性的意義上看,科學技術的每一次更新迭代究竟會以怎樣的方式對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及其相互關系提出變革性要求,以怎樣的方式促進人類社會從農業社會走向工業社會、信息社會,以怎樣的方式促進經濟形態、文明形態不斷轉變,往往取決于各國在制度、文化等方面的特性。而以艾森斯塔德為代表的西方學者所提出的“多元現代性”理論,強調的正是現代化的文明特性及其在制度和文化方面的差異性。
“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而不是消滅古老文明的現代化;是從中華大地長出來的現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國家的現代化。”2中國式現代化具有內在的深厚文化基因,根植于中國的基本國情與現代化發展需求相結合的進程之中。這種文化基因所展現的文化主體性和文化自信,使我們在價值理念、愿景表達、發展道路、實現方式等方面既體現了對現代化的普遍追求,更具有基于中國國情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蘊含在我們認識現代化的思維方式、思維品格之中。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3 中國式現代化的這五大特征,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精華的當代表達,至少體現了兩個方面的價值取向:其一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不僅是經濟發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是在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民主化等的持續推動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多方面所取得的進步;其二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問題導向。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不僅推動我們面向社會主要矛盾尋求解決各類經濟社會問題之道,而且還期待與世界各國不斷加強交流交往,“在堅定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中謀求自身發展,又以自身發展更好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4 這里所包含的現代化發展中的整體觀、正義觀、協同觀、和諧觀、和平觀等價值理念,既是對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前景的美好愿望表達,也是對中華民族文化品格及其價值精髓的真實闡釋,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的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也展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獨特的文化內涵與思想價值。
2.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特征
縱觀世界的現代化及其發展歷程,各國在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過程中,都毫不掩飾各自對待現代化的價值理念、思維方式,各國實現現代化的具體方式也大相徑庭。現代化為了誰?現代化的價值目標服務于誰?現代化進程中可能產生的貧富分化、階層分化等社會問題如何解決?在回答這些問題的過程中,中國與西方有著截然不同的價值取向與實踐進程。西方國家的現代化,從本質上說是資本邏輯主導的現代化、是利潤驅動的現代化,伴隨著物質主義的膨脹與對外擴張,其現代化發展進程不僅在消費主義、享樂主義的盛行中導致精神世界的荒蕪與危機,而且也使得原本追求自由、民主、科學、公正的價值理性日益被不斷擴張的工具理性所淹沒。“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現了現代化的另一幅圖景,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1 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目標直接指向以人為本和人民至上,并提出富國強民和共同富裕的統一,強調物質富足和精神富有的統一,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主張與世界各國和平發展、共同發展。這些價值取向的形成,既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明發展沉淀的智慧結晶,是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時代化過程中不斷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的產物,也是中華文明與社會主義文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下共同勾勒的全新文明形態。中國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創造了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新文化。
“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2 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特征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特征。正是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之間的相互成就,構成了民族復興精神力量的重要源泉。這種精神力量,源于中華文明五千年歷史孕育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中所創造的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不斷深化,并由此而呈現出如下幾方面的鮮明特性:其一,深厚的民族性。人口規模、社會結構等基礎性因素,客觀上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主體及其基本特征,其中所蘊含的優勢與劣勢、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局面,也表明了中國式現代化所面臨的艱巨復雜的形勢任務。民族性同時還賦予了中國式現代化以廣泛的人民性。其二,內在的先進性。中國式現代化在財富觀、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觀、生態觀、和平觀等方面表達的價值追求,體現了其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人本身的文化先進性。其三,鮮明的時代性。中國式現代化“始終從國情出發想問題”,3 直面時代對發展提出的新問題,向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尋求新質生產力,向體制機制存在的弊端破冰突圍,以全面深化改革和系統整體推進來開創全新局面,把開放與包容的格局、改革與創新的勇氣融入時代性之中。
3.增強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自信
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基因和文化特征,體現了我們在推進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這也是對中國式現代化所具有的文化生命力的信心。中國式現代化所包含的文化意蘊,是中國的現代化價值目標的靈魂,由此使得中國式現代化更加立體地呈現在中國與世界人民面前。“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現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現代化標準”,4 “現代化不是單選題。歷史條件的多樣性,決定了各國選擇發展道路的多樣性”,5 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深刻認識到,現代化道路沒有固定模式、沒有既成標準,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每一個國家和民族都可以根據國情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現代化之路,而助力形成這種認識與思維的底氣,就是文化自信。這種堅定的認識,既突破了西方現代化理論的局限,也打碎了對于西方文明優越的迷思,為中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獨立自主走向現代化提供了思想武器。因此,文化自信對于中國式現代化而言并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存在,它使得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目標擁有了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民心和力量支撐。當然,文化自信,就本質上而言,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這是中國式現代化強大的精神動力之源,也是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標識。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在推進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偉業的歷史征程中逐步建構起來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其基本組成部分,其是在深厚的歷史文化根基傳承之下全體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進而凝聚成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強大的精神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一個文化整體,多種文化元素的共存及其相互作用,使其成為一個具有特定結構與功能的整體。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內涵反映的是各個歷史時期中國人民在追求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呈現的價值取向與民族精神,追求獨立自主、公平正義、協調發展、和平和諧構成了文化的核心價值,而自強不息、勤勞勇敢、愛國奮斗、團結統一則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生動寫照;另一方面,其內在特質所反映的文化發展的方向性與先進性,既回答了我們為何要開展文化建設、建設怎樣的文化、如何建設文化等根本性問題,也提出了文化發展的基本理念與思路,為如何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提供了可靠路徑。由此,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行動指南,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勇于同錯誤思潮和思想觀點作斗爭,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是牢牢把穩中國式現代化前進之舵的根本性、全局性問題。
二、推進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本質要求:
中國式現代化之于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
中國式現代化追求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協調,把物質富足和精神富有視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把消除物質貧困和精神貧乏作為共同實現的價值目標。人民精神富有的過程,也是社會文化走向繁榮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文化建設將在思想引領與價值引導、凝聚民心與匯聚力量、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文化自信與文化自強等方面承擔使命與責任,并全方位地促進中國式現代化與文化發展的相互成就。明確文化建設的方向與規律,是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本質要求。
1.要求文化建設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大支撐力
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現代化的探索,歷經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是一個在不斷取得寶貴經驗和教訓中深入認識現代化內涵與規律的過程,也是中國式現代化在實踐上和理論上走向創新突破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歷代領導人都十分重視文化建設與現代化建設之間的關系。新中國成立不久,毛澤東在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開幕式致辭中就提出“將我們現在這樣一個經濟上文化上落后的國家,建設成為一個工業化的具有高度現代文化程度的偉大的國家”1 的目標,后來在關于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和建設什么樣的現代化時進一步提出“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2 這也是對現代化建設劃分領域的認識。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教育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等重要判斷。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新時代的條件出發,不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創新與理論體系構建,把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特別是“第二個結合”的提出,“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3 這些探索發展的歷程表明,文化建設是中國式現代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文化的力量與支撐。
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從文化建設中獲取的支撐力是多方面的。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體制機制,推動文化繁榮,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1 等方面作為以文化強國建設推動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基礎性內容,也意味著為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和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文化支撐指明了要義。因此,只有明確文化建設在上述這些方面所面臨的使命,才能搞清楚建設什么樣的文化、如何建設文化等問題;只有深刻認識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與核心要義,才能堅定文化建設的正確方向。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這就要求文化建設必須把堅持黨的全面領導與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結合起來,把堅持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與不斷豐富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結合起來,把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和推動文化繁榮發展結合起來,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現代化發展目標與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提高人們思想道德素養的進程結合起來,把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與提高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力影響力結合起來。由此,才能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持續的動力與活力、提供強大的文化力量支撐和保障。
2.要求文化建設為中國式現代化培養時代新人凝聚強大民心
文化建設的目標和內容除了文化本身、文化載體、文化設施、文化活動等的建設之外,更重要的是對人的培養和對民心的凝聚,是對全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和中華文明影響力的拓展。從凝聚民心的角度看文化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對新時代文化建設提出的內在要求是立體而多面的。其一,文化建設是民生工程,關系到人民群眾精神生活的基本樣態。人們在物質生活領域的需求得到滿足并日益豐富的同時,必然產生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因此文化建設事關人民群眾的文化體驗,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質與文化品位是否因走向文化深處而更加美好。其二,文化建設是民意工程,關系到人民群眾精神生活的價值取向。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物質財富的增長,人們對于更加豐富的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長,更加重視文化建設領域的創新創造,更加關注文化產品的多樣、特色、共享。因此,通過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不斷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和期待,就是以特定的方式滿足民意的表達。其三,文化建設是民心工程。文化產品以怎樣的內容和方式呈現,尤其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怎樣的方式與民眾密切接觸并達成民意、強化其惠民的屬性,體現的是文化建設對民生的關注與關愛,也是凝聚民心的重要載體。
文化建設還是未來工程,文化發展的終極目標是推動人的發展,是擺脫各種束縛后實現對人的解放,正如恩格斯所言,“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2 在“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3 的根本遵循下,“育新人”在其中承載的是“以文化人”的使命任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對時代新人在理想信念、價值自覺、奉獻擔當等方面提出了兩方面要求,使得文化建設在塑造新人方面面臨艱巨使命。一方面,要培養其形成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通過增強文化產品的思想性、藝術性來傳遞和弘揚真善美、貶斥和阻止假丑惡,以優秀的文化產品促進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另一方面,要使個體在思想政治、文化業務、身心品性等方面不斷錘煉的同時,多方位提升鑒賞力、批判力,自覺抵制各種丑陋的文化現象,在正確處理“人的獨立性”和“對物的依賴性”之間的關系中真正彰顯人的主體性,并走向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然而,由于文化的發生發展通常呈現出自在與自覺共存的情形,這就需要我們把人民群眾對文化自發的創新創造與加強對文化建設的組織、引導、協調結合起來,使我們對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深化能更好地服務于時代新人的培育。同時,由于文化本身具有顯著的傳遞、交流、共享等特征,使得多種文化之間的相互作用與相互影響不可避免,這就要求我們在推進文化建設時還需要不斷加強文化領域的綜合治理,使之更好地服務于時代新人的培育。
3.要求文化建設為中國式現代化展現獨立自主形象
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構建和中國式現代化在實踐探索中取得的成就,澄清了現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認識誤區。發軔于西方的現代化,在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全球擴張下,極大推進了西方社會的思想解放、技術進步、經濟社會發展,逐步形成了以工業化、市場化、城市化、法治化、民主化等為主要特征的西方現代化模式。然而,西方現代化的理念與實踐,在推動西方國家走向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資本中心化、貧富兩極化、社會不平等、不穩定加劇等問題,西方現代化所推崇的資本積累、市場競爭、經濟增長,使得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趨于緊張,人們開始反思這種單一現代化模式的局限性,尋求更具包容性、均衡性的現代化發展道路。中國對于現代化的探索經歷了很長的歷史進程,“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1 “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長期探索和實踐中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重大成果”,2 這一探索和成果,突破了西方對現代化設定的局限,走出了一條適合自己的現代化道路,既具有中國特色,也具有可借鑒性,因而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獨立自主走向現代化提供了全新選擇。
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國情的中國特色,我國在實踐探索基礎上對中國式現代化五大特征的總結與闡述,展現了中國在探索現代化歷史進程中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不僅源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還內蘊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理論、制度自信之中,因此,“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3 是更為根本的自信。堅定文化自信,就是對中國式現代化最為深沉的自信,就是堅信中國式現代化在推進中國發展的同時,也能給其他國家的現代化發展帶來新機遇,并能為世界各國現代化發展提供新思路。與此同時,“中國追求的不是獨善其身的現代化,愿同各國一道,實現和平發展、互利合作、共同繁榮的世界現代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4 這一論述昭告世人的是,中國將在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力量。中國式現代化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使命還包含推動世界現代化的進程,中國愿意在追求現代化的道路上與各國人民攜起手來共同分享理念與思路、克服困難與挑戰、匯聚智慧與力量,中國式現代化將以高質量的經濟發展、高水平的對外開放為世界現代化進程注入新的動力與活力。
三、踐行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現實路徑:
以文化建設凝聚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力量
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發展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文化,不斷激發全民族的文化創新創造力,需要以文化自強增進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凝聚民心和力量。只有堅定全民族文化自信才能倍加珍惜我們黨在成功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已經取得的成就,才能在不斷拓展和深化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認清文化建設所面臨的新使命新任務,并以“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形態”的不斷建構,增進我們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理論、制度的自信,匯聚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磅礴力量。
1.以“兩個結合”為路徑塑造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主體性
“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兩個結合”)5 的提出,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內涵,深化了我們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規律性認識,夯實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根基,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也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思想指引。深刻認識“兩個結合”的重大意義與科學內涵,深入貫徹落實“兩個結合”,為我們以堅定的文化自信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篇章,塑造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主體性提供了思想保障。從重大意義的角度來看,一方面,“兩個結合”是我們深化認識中國式現代化中國特色的必由路徑。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從中國人口規模的基本國情出發,把中華民族自古以來追求天下為公、共同富裕、厚德載物、和諧共生、以和為貴的社會理想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結合起來,既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目標,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深厚的傳統文化根基。另一方面,“兩個結合”為我們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自信和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兩個結合”在實踐中的與時俱進,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以中國特色和時代特色的過程,也是不斷鞏固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的過程。“有了文化主體性,就有了文化意義上堅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國共產黨就有了引領時代的強大文化力量,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就有了國家認同的堅實文化基礎,中華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鮮明文化特性”。1
可以說,“兩個結合”對于深入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式現代化而言具有方法論的意義,我們需要從其科學內涵出發把握其內在邏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這個重大命題本身就決定,我們決不能拋棄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決不能拋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堅守好這個魂和根,是理論創新的基礎和前提。”2 一方面,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多年以來在革命、建設、改革歷程中歷經血與火的洗禮而得出的結論。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改變了中國的命運,中國又以自身的實踐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我們之所以能夠在眾多的艱難險阻中永葆奮斗活力,根本在于掌握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并且不斷以創新精神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境界。簡言之,正是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的堅持和發展及對文化主體性的堅守,才使得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能夠不斷獲得創新理論的指引。另一方面,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既可以使我們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中認識中國,又能夠使我們具備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思想理論武器。正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使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煥發光彩,并賦予了中國式現代化以更加深厚的歷史底蘊與文化支撐、更鮮明的文化主體性。
2.以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為著力點充分釋放文化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文化建設是培根鑄魂、凝神聚力的重要事業。”3 從黨的二十大對“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做出戰略部署,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可知,新時代我國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和前進方向更加明朗、問題導向和推進改革的針對性不斷增強。“推進文化自信自強”與“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是以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前者是文化建設的總目標、總要求,后者是達成目標的必由路徑和可靠保障。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如何全面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以強有力的意識形態工作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如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和廣泛踐行來鑄魂育人、凝聚人心、匯聚民力;如何通過加強公民道德建設來培育時代新風新貌、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如何以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來推動建設人民的精神家園、滿足人民的精神需求、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如何以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來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中華文化傳播力影響力,這些都事關我們更好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事關我國文化建設的成就與文化自信的增強。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的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和舉措之下,我國文化建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為加快建設文化強國奠定了堅實基礎,但面向新征程新使命,克服文化建設中存在的不足與問題、進一步發揮文化應有作用的任務依舊艱巨,文化領域制度建設的任務更加緊迫。
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對于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激活文化的生命力,從而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文化支撐具有重大意義。文化,從狹義上來說,意指人類的精神活動及其產品,既有觀念形態也有實物形態。就觀念形態而言,文化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游離于物質之外并表現為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精神面貌等的意識形態;就實物形態而言,文化通常表現為產品或者服務,可以生產、分配、交換、消費,也由此而獲得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在內的各種收益。文化的這種特性直接決定了文化建設任務的復雜性與艱巨性,需要依據不同的文化形態開展分層分類的管理與建設,與此同時,不論是文化事業的繁榮還是文化產業的發展,都需要處理好文化建設在經濟效益、政治效益、社會效益等方面的關系,這也是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重點與難點所在。從文化的意識形態屬性和商品屬性的兩重性出發,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領域涉及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制度建設的迫切性。加快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新形勢、培育優秀的文化人才隊伍、激發人民群眾文化創新創造的活力等,都需要制度建設和體制機制的推動;另一方面是各類復雜關系的處理。從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角度來看,文化產品的生產與管理、文化的交流與共享,既要“放得活”又要“管得住”。在此過程中,處理好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處理好競爭與法治之間的關系,是更好地激發文化的生命力與創造力的必由之路。
3.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豐富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站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坐標上,我國的文化所呈現的觀念形態和實物形態,不僅在經濟、政治、社會等領域占據重要的戰略地位,而且還具有鮮明的民生屬性,關系到新時代的文化供給能否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生活需要。因此,在文化建設進程中,既需要面向政治生活牢牢抓住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意識形態建設,不斷完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做好堅守政治原則、加強思想引領、構建自主知識體系、遵循公序良俗、弘揚新風正氣、協調資源配置、推進協同治理等工作,實現維護社會穩定發展與促進文化豐富發展的齊頭并進;也需要面向社會生活積極構建具有公共性的文化服務體系,特別是在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城鄉公共文化設施網絡的覆蓋與健全、優質公共文化產品的供給和服務水平的提高、公共文化事業經費的保障、專業化人才隊伍的壯大、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增強等方面做好基礎性、引導性工作,凸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公眾性、共享性、公益性,以此來保障人民群眾基本的文化權益,滿足其日益增長的多方面、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生活需要。隨著現代化物質基礎的發展、夯實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質條件的豐富,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目標更加明確。從而使得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走向縱深發展的任務也更加明確,文化體制機制能否更好地適應并服務于這些要求,是公共文化服務領域面臨的新的發展形勢。
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目標任務以來,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于2015年1月印發《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對統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衡發展、增強公共文化服務發展能力、加強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推進公共文化服務與科技融合發展、創新公共文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加大公共文化服務保障力度提出了總體要求;2017年3月1日開始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并就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與管理,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保障措施、法律責任等作出規定。這兩個文件的頒布實施,標志著我國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制度框架的基本形成。但是,由于文化產品的多重屬性,文化活動、文化現象的復雜性不可避免,文化體制機制的建立和完善面臨諸多新情況新問題。比如,如何處理好文化產品的質量提升、創新創造與版權保護之間的關系問題;如何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條件下提高文化產品的技術含量,促進文化產品在生產、消費、傳播等環節上與新技術的融合;如何在以技術發展促進文化產品的規模化生產的同時,處理好舊產品的量的積累與民眾對產品質的創新要求的提出之間的關系;如何精準地把握民眾對文化產品的需求定位及其變化發展,從而處理好把握市場趨勢與調整產業發展方向之間的關系;如何精準研判文化產品所蘊含的知識與價值,從而處理好對文化產品創新創造的引導與管控之間的關系;等等。深入解決好新時代對文化建設提出的新問題,是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新任務,也是不斷增強文化自信、豐富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可靠依托。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Cultural Institutions and Mechanisms: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Spiritual Cohesion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XU Rong" JI Qingsheng
Abstract: Focusing on building a strong socialist cultural nation, fully recognizing the significant importance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spiritual cohesion in advancing Chinese modernization is the ideological prerequisite for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cultural institutions and mechanis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ivating the cultural genes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manifesting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and enhancing th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it is an essential requirement for the reform of the cultural institutions and mechanisms to further explore how cultural construction can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Chinese modernization, how to cultivate new people of the times and rally a strong popular sentiment, and how to present an independent and self-reliant image both internally and externally. To this end, it is necessary to begin with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wo combinations”, constantly deepen the reform of the cultural institutions and mechanisms, improve th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effectively release the inherent vitality and creativity of culture, and thus pooling a strong spiritual force for Chinese modernization in the continuous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self-improvement.
Key words: reform of cultural institution and mechanism;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Chinese modernization; cultural construction
(責任編輯:姚聰聰)
基金項目: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專項一般項目“新時代新征程我國文化建設的歷史方位研究”(2024JZDZ020);2022年東方英才計劃領軍項目(2022152008)
作者簡介:徐蓉,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 200092)。紀慶省,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上海200092)。
1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第32頁。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2頁。
2 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求是》2023年第17期。
3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第22—23頁。
4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第23頁。
1 《習近平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 正確理解和大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人民日報》2023年2月8日,第1版。
2 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
3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第22頁。
4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123頁。
5 《習近平外交演講集》,第一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年版,第372頁。
1 《毛澤東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0頁。
2 《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7頁。
1 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
2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第4—5頁。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92頁。
4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第43頁。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第22頁。
2 《習近平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 正確理解和大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3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44頁。
4 習近平:《匯聚兩國人民力量 推進中美友好事業:在美國友好團體聯合歡迎宴會上的演講》,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13頁。
1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3頁。
2 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
3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不斷深化對黨的理論創新的規律性認識 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取得更為豐碩的理論創新成果》,《人民日報》2023年7月2日,第1版。
4 《努力讓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觀察者說)》,《人民日報》2023年5月12日,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