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期初,學生準備各科筆記本時,我讓他們多準備了一個“德育本”,專門記錄班會課或者平時晨會、微班會的內容。生出這個念頭,主要是因為我發現很多學生在德育課堂上不如在學科課堂上那么認真。要想有效發揮“德育本”的作用,班主任還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養成記錄習慣,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記錄—反思—實踐”的良性循環。
在學生使用“德育本”前,班主任可以設計一個儀式。比如,我會給每名學生發一枚紅色標簽貼,讓他們統一貼在筆記本左下角,并在標簽貼上鄭重寫下自己的名字和“德育本”三個大字。然后,我會讓學生在扉頁寫下一句勵志的話自勉。完成這兩個步驟后,學生對“德育本”也會重視起來。班主任還可以對“德育本”的格式提出簡潔明了的要求,最簡單的就是日期標注法,這樣能讓學生清晰地看到連續性的記錄,對記錄產生完整的感知。
有些同學并不習慣記錄德育課的內容,且對班會課、思政課持有刻板印象,認為此類課堂就是說教。為了改變學生的觀念,讓學生產生記錄的興趣,班主任有必要精心設計德育課程。
每堂德育課都要有明確的主題,學生才好做記錄,如果主題具有連續性就更好,這樣更能加深學生對內容的理解。以我所帶的班級為例,高一年級的學生正在適應高中生活。因此,我將九月的德育課主題定為“幸福成長打卡行動”。連續十余天,我為學生提供了豐富多樣的打卡內容,比如,對人微笑,抬頭看天空,大聲讀詩,看到身邊人的優點,為同學做一件事,摘抄一段優美的話并與人分享,等等。班主任還可以解釋選這些打卡內容的原因。比如,針對“對人微笑”,我解釋了“曼狄諾定律”——微笑可以換取黃金。這樣不僅拓寬了學生的視野,還可以激發學生的行動熱情。
要讓學生保持記錄的興趣,德育課的主題還要豐富。截至目前,我們班的德育課程已經開發出9大主題:一是班干部成長課程,值日班委每日總結,班長每周總結;二是學習方法訓練課程,包括記憶力、專注力、記筆記等;三是“幸福成長打卡行動”,主要針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四是周末活動課程,主要針對家校共育;五是“觀天下”課程,及時分享正能量的社會新聞;六是辯論課程,主要針對高中生常見的偏差行為;七是書籍分享;八是勞動教育、職業生涯教育等;九是美育課程,定期分享音樂或畫作。
“德育本”不僅是記錄德育課內容的筆記本,還是促進學生自我反思的平臺。每周的總結環節,學生都會認真梳理本周的收獲與不足,并為下周撰寫寄語。班主任不能只是例行檢查,而應根據每周的總結情況,及時表揚那些總結到位的同學,突出他們值得學習的閃光點。
在我們班,“德育本”還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重要工具。學生會在上面記錄每周作業和重要待辦事項,養成了做規劃的習慣。另外,“德育本”也是班級好人好事推廣本。無論是默默關閉飲水機的同學還是認真擦黑板的同學,都能在“德育本”上看到。班級中的好現象越來越多,學生對班級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也日益加強。
學生一旦養成了主動記錄、及時整理和自覺反思的習慣,自然會對“德育本”越來越重視,“德育本”發揮的作用自然也就越來越大。
慢慢地,學生從記錄向創造轉變,開始在“德育本”上寫自己的青春宣言和成長感悟,還會主動策劃班會方案以及班級文化設計方案。“德育本”漸漸成為學生展示才華、發揮創新能力的平臺。
作為德育課落到實處的載體,“德育本”有利于德育活動浸潤學生的日常生活。然而,學生從學會記錄到勤于反思再到勇于創新,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顯然,這個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作者單位:四川省成都市新都香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