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震老師有很強的感染力,到他的課堂上學習,對江蘇省徐州市第一中學(以下簡稱“徐州一中”)的學生來說,是“節(jié)日般”的期待;多次接待我的年輕老師告訴我,她也是徐州一中的畢業(yè)生,當年在學校上張老師的課,總是偷偷錄音,下課后再回放;到徐州一中參訪的客人都認為張老師的美術教學場景總讓人流連忘返,美術教室?guī)缀醭闪恕熬W(wǎng)紅打卡地”;在呼朋引類的微信朋友圈,穎震不斷發(fā)送徐州一中“生活美學”的故事,也常常讓我們感動。而這種感染力,則是由心流般浸潤、通透化理解、創(chuàng)新性實踐相互激揚生成的。
一、心流般浸潤
幸福的職業(yè)體驗就是浸潤在工作中,達到心流狀態(tài),心無旁騖,全神貫注。張穎震正是如此,這是情懷使然。首先是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我來到這個世界,為了看太陽”(巴爾蒙特語),積極情緒是所有職業(yè)人幸福人生的人格底色。“素以為絢兮”(《論語》),有了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或成為積極心理學所主張的“習得性樂觀者”,開啟蓬勃人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其次是對教育的熱愛,積極人格者在教育沃土里耕耘,就有了植物性向下扎根、向上生長的特征,就會化出對教育的熱愛—不僅把教育作為一種職業(yè),還作為志業(yè),作為使命,教育的神圣感也就來源于此。曾有專家繪制“好教師”模型,由外而內(nèi)有六個層次,分別是環(huán)境、行為、能力、信念、認同、使命,使命是最核心的。張穎震對教育有一種“舍我其誰”的擔當,就是自覺做到使命在身。最后就是對美術教學的愛,對生活的愛,對教育的愛,包括對學生的愛,在學科教師這里就是落到對具體學科教學的熱愛。張穎震對美術教學的情感,確實達到了心流般浸潤、如癡如醉的地步,我常常戲稱其有幾分“走火入魔”。正是這種全身心的投入,形成了他創(chuàng)造性工作的原動力。
二、通透化理解
教育理解是教育實踐的前提。張穎震提出并實踐“走進教育的生活美學”,結合他的實踐看,他對美術教學的理解實現(xiàn)了三個超越:超越了美術,達到了美學的境界;超越了課堂,達到了生活的境界;超越了教學,達到了教育的境界。后者包含前者,而顯得更完整、更豐富、更飽滿。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他形成了自己美術教學的觀點體系:①目標的完整性。他不僅重視以美啟智,而且重視以美化人,培養(yǎng)學生美好的人格;不僅尊重學科,而且超越學科,自覺落實“美術+”的學科融合;不僅關注基礎為本,而且關注“帶得走”的素養(yǎng)。②內(nèi)容的整合性。美術帶有“天然”的跨學科特征,張穎震引導學生在美術學習中打開瞭望其他學科的窗口;“生活美學”進課堂,他自覺地融通學科學習與日常生活的聯(lián)系;以主題學習的方式,開展跨學科學習。在學科內(nèi)部、學科之間、學科與生活等方面,他把握內(nèi)在的聯(lián)結性,使有機整合的課堂內(nèi)容成為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載體。③活動的實踐性。張穎震放手讓學生“做中學”,引導學生以具身實踐的方式,掌握技能技巧,領悟?qū)W科思想。“學科知識實際上就是實踐的知識:一種去創(chuàng)造、去改變、去變革的巨大潛能。”[1]何況,美術就是一個“手藝活”呢!張穎震是深刻地理解了新課改倡導的學習方式和美術學科學習特質(zhì)的。古人有詩云:“野色更無山隔斷,天光直與水相通。”有人講,這種境界,不只是詩、是畫,而是想什么、做什么都應該追求的通透性。張穎震的教育理解已經(jīng)有了通透的感覺。
三、創(chuàng)新性實踐
張穎震更是一位創(chuàng)新的實踐家,新意迭出,給人不斷的驚喜,有幾個方面給我印象尤其深刻。其一,讓課堂向四面八方打開。僅以跨學科論:美術+文
學,“葉繪四大名著”將繪畫與文學欣賞融為一體;美術+音樂,講授名畫大都匹以相互應和的名曲;美術+歷史,用歷史故事幫助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鑒賞、研究名畫……其二,好玩。豐子愷先生曾講過游戲?qū)⑼奈Γ^察到一群小孩玩游戲,有個小男孩實在憋不住小便,便跑到旁邊小解了一半,又回到游戲中,直到游戲結束才放了另一半,穎震很欣賞這個故事。他的課很有吸引力的一個原因,也就是游戲化學習,“玩中學”是他美術課堂的重要特征。比如,手掌上可以作畫,將身體作為藝術作品的一部分,讓學生在創(chuàng)作時五感并發(fā);“燈影劇場”將連環(huán)畫、皮影、話劇等元素進行融合,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教學環(huán)境、學習氛圍在這里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鑒寶—尋寶—淘寶—論寶”大會則以游戲項目化的方式,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得以自我建構知識與能力。其三,引導學生享受審美的高峰體驗。杜威在討論經(jīng)驗與藝術時,提出學習要建構“一個經(jīng)驗”,這里的“一個”,既有時間跨度,走完相對完整的歷程;又有空間的質(zhì)量要求,以思維發(fā)展為主線,融情感、審美和認知為一體。杜威說:“一個思維的經(jīng)驗具有它自身的審美性質(zhì)。”[2]穎震的課是具有審美性的,“人課合一”是他自身的審美追求。“知識不是在書本里,而是在你和我的眼神里”,他的課堂常常出現(xiàn)這種相互映照的美好狀態(tài);欲罷不能,余音裊裊,他的學生下課時常常這樣表達感受。這樣的課,最重要的不是學到的知識、技能,而是激發(fā)學生對美術、對學習、對美學以及對生活的熱情和追求,這是“帶得走”的,是會引導學生創(chuàng)造自己的“生活美學”的。
薩喬萬尼討論校長的力量時,曾用了三個意象:第一個是心,指情懷;第二個是腦,指思想;第三個是手,指的是本領。在穎震的教學中,心流般浸潤對應心,通透化理解對應腦,創(chuàng)新性實踐對應手。而心、腦、手三者相互作用和相互激揚,就生成了力量。這也是穎震感染力的緣由所在。
參考文獻
[1]韋斯特伯里,威爾科夫.科學、課程與通識教育——施瓦布選集[M].郭元祥,喬翠蘭,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8:218.
[2]約翰·杜威.藝術即經(jīng)驗[M].高建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40.
(作者系江蘇省教育學會原會長,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分冊主編,研究員,特級教師)
責任編輯:孫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