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政治理論課能否在立德樹人中發揮應有作用,“適應”很重要。本文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論述為指南,系統闡釋了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適應性的基本內涵,深入剖析了其“不適應”的具體表現,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應對策略,旨在推動新時代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向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適應性;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大思政課
中圖分類號: G41; G6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8122 (2025) 01-0129-04
基金項目: 2023年山西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思想政治教育專項)一般項目:“數字化時代主流意識形態視頻化傳播研究”(2023ZSSZSX095)。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 2022年4月25日,他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時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能否在立德樹人中發揮應有作用,關鍵看重視不重視、適應不適應、做得好不好。”[1]可見,“適應”是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發揮立德樹人作用的關鍵性問題,是“重視不重視”和“做得好不好”的橋梁和紐帶。習近平總書記針對應用型教育的適應性問題也提出要求:“堅持應用技術型辦學方向,適應社會需要設置專業、打好基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不難看出,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課的適應性問題,是思政課適應性和應用型教育的疊加,其重要性和復雜性不言而喻。
一、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課適應性的內涵
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的國際治理格局和治理體系尚在形成中,意識形態斗爭日趨激烈。就應用型本科高校的思政課教育教學而言,既要站穩守牢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領域的指導地位,也要開拓創新、主動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事業全局,推動思政課教育教學與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目標、方式、教學資源以及學生需求和接受特點相適應。
(一)適應應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方式
新時代,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建設創新型國家以及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離不開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唯有適應教育教學目標,掌握學生成長規律,才能贏得學生、贏得未來。總體而言,增強、提升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課的適應性,需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要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應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既不同于研究型高校,又有別于職業高校。研究型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側重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創新性教育,職業院校多以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為主,且注重實用性,而應用型高校主要培養的是從事服務區域社會經濟發展且具有延展性的應用型人才,這些人才不僅要具備較強的動手能力,還要具備一定的理論素養[3]。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核心素質是思想政治素質,應用型本科高校要引導學生把學習奮斗的具體目標同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結合起來,這樣既能助推我國產業轉型升級,也能增強我國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引領力。另一方面,要完善人才培養方式。應用型高校主要依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開設專業,通常以能力培養為重心,構建相對獨立、內在統一的人才培養體系,使學生能夠迅速地融入到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之中。這就意味著高校思政課要充分發揮育人作用,除了與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方式緊密結合外,還要大力提倡“開門辦思政課”,積極構建產教融合、校(企)地合作育人體系,并將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唯有如此,才能在有限的時空內實現并夯實育人實效。
(二)適應應用型本科高校所擁有的教學資源
大部分應用型本科高校是由高職、高專院校合并組建或是民辦高校轉設而來,擁有豐富的產教融合、校(企)地合作、育訓結合等相關教學資源。在探索自身人才培養方式過程中,應用型本科高校構建起訂單式培養、套餐制培訓以及創新校企(地)雙制等人才培養模式,可以讓學生得到全方位多渠道的學習和提升機會。以上皆是應用型本科高校在謀求自身發展過程中積淀下的育人資源,這些寶貴育人資源不僅能增強思政課解疑釋惑、析理明道的教育教學目的,同時也能大幅度提升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課的“魅力指數”。思政課教師要深入這樣的真實工作環境中,虛心熱情地與技術經驗精湛的師傅們交流與合作,共同擘繪“大思政課”教育教學藍圖,讓學生在實踐中認識社會、錘煉意志、積累經驗,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融入人生選擇和現實行動,為青少年構筑精神基石、夯實人生根基。
(三)適應應用型本科高校學生的需要和接受特點
從生源角度來看,應用型本科高校學生與研究型高校和職業院校的學生都是心性純良、樂觀好學的優秀青年,他們不僅對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高度認同,還對自身的發展有著明確的認知和規劃。然而,從文化素養角度來看,一般應用型本科高校學生的理論素養高于職業院校學生,但低于研究型高校學生。例如,部分專升本上來的學生無法及時融入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學習氛圍,甚至個別學生抱著“混文憑”的心態,加之部分學生對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存在一定誤解,因而在課程認知上會出現偏差,認為思政課與掌握專業技能并無較大關聯度,從而忽略了對思政課的學習。可見,關注學生需要、接受特點及其發展訴求,是當前提升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課適應性亟需解決的問題。
二、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課適應性不足的表現
目前,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課的“不適應”癥候明顯,整體歸納起來,三個方面較為突出。
(一)思政課的應用型教育特色不夠突出
當前,大多數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課教學難以彰顯自身應用型教育特色。就教學內容而言,部分高校課堂理論教學與培養學生的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等職業素養契合度有待提高,同時對內嵌思政教育元素實踐缺乏足夠的現實觀照,導致思政課教育教學不夠立體、飽滿,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吸引力和感染力。就實踐教學而言,應用型本科高校特色實踐教學內容開發乏力,即使有所開發,基本上還是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產教融合等實踐方式上“打轉”,優勢資源整合不力、結構深化受限,使得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親和力因疏離學生的需要和接受特點而大打折扣。
(二)應用型本高校在用好自身特有育人資源方面存在短板
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活動基本上都是以校內課堂為主陣地、主渠道,專業課與思政課各自為戰、資源整合不強、協同育人機制不夠完善等問題較為突出。就思想認識而言,部分教師重專業、輕思政的傳統教學思維方式依然存在,一些高校的管理部門對思政課認知不到位,導致高校強調二者之間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有流于形式現象。就管理體制而言,尚未構建起高位勢、全局性亦或與之相匹配的管理體制機制,從而在具體落實過程中,由于找不到合適的嵌入元素而成為擺設。
(三)應用型本科高校在適應學生方面存在不足
從當前應用型本科高校使用的教材來看,學科體系完整性、學科理論性強是其鮮明的特點,但是涉及學生就業、擇業的內容卻相對較少,同時也缺乏科學解讀以及與實際相結合,教育教學過程側重理論知識灌輸,較少關注對學生意志磨煉、行為舉止的培育,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作為一門公共課,思政課結業以考試為主,導致部分教師和學生把重點放在應試技巧上,學習內容呈現“死記硬背”等態勢,反觀那些體現道德意志、行為修養的考核內容,因無法出現在卷面上、也不計入成績中,逐漸就被舍棄。當前,大多數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課教學依然以“教師講知識、學生背知識、期末考知識”的傳統模式為主,這種教學方式看似合理,實則違背了思政課“講道理”的本質,不僅容易引發學生出現“死記硬背”的現象,也偏離了思政課立德樹人、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的教育宗旨。
三、探索“適應”應用型本科高校的思政課教學模式
當前,破解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課“不適應”癥候,需要全面理解并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辦好思政課重要論述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立足世界發展大勢和國家發展全局,將思政課置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置于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時代新人、置于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等重大時空和場域中加以考量,在遵循人才培養規律、結合應用型高校現有資源的前提下,多措并舉,不斷推動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課高質量發展。
(一)思政課因材施教,適應應用型本科高校學生特點
第一,立足應用型本科高校學生特點編排思政課內容。職業道德教育是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課的亮點,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學生不僅要具備高尚情操、優秀品質以及創新精神的“小德”,更要具備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奉獻社會的“大德”。換言之,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課教學要以職業道德教育為先導,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嵌于思政課教育教學全過程,教育引導學生理解“何為職業道德”“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職業人”,使其成長為熟知其職業規范的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人才。
開拓創新的實質是人才驅動,誰擁有一流的創新人才隊伍,誰就擁有開拓創新的優勢和主導權。基于此,應用型本科教育決不能止步于培養技能嫻熟的能工巧匠,而是必須順應世界潮流、立足國家發展戰略,在國家緊缺型高技能創新人才上做文章、下功夫。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堅持學生主體地位,鼓勵質疑、尊重個性,通過議題設置、頭腦風暴式、任務驅動式、探求主導式等教學方式,喚醒學生的潛能,點燃學生創新的火種,照亮學生“智造”之路,使其成長為國家創新型發展戰略所需的緊缺型高技能人才。
第二,加強案例教學,拓寬行為養成路徑。根據應用型本科高校學生特點擴充教學案例,構建與學生特點相適應的教育教學體系。首先,深入黨史館和革命英雄紀念館(堂)等紅色文化教育基地、重大試驗基地或實驗室等場所學習,激發學生愛黨報國熱情。到醫院、殯儀館、監獄等特殊場所參觀,讓學生感悟人生、珍愛生命,遠離違法犯罪。其次,運用虛擬現實技術開展情景式教學活動。基于教學大綱和授課計劃等,挑選出適合的概念、事件以及人物等進行情境虛擬教學,讓學生置身于可感可知的環境中去體驗和感悟理想信念和人生真諦[4]。最后,倡導并鼓勵學生深入基層體驗生活。例如,組織“三下鄉”活動,拜訪農村脫貧治理先進人物,走訪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地等。
(二)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思政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適應人才培養目標和方式
第一,促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等院校思政課教育教學既要守正創新,也要深入“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5]。應用型本科高校想要把思政課教育教學過程變成固本培元、思想提純的過程,既需要發揮思政課教育教學主渠道作用,也需要各類專業課程通力合作。因此,課程思政應側重使命擔當,以聽黨話、跟黨走為主線,圍繞“中國共產黨百年重大歷史成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鄉村振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家糧食安全”“國之大者”“全人類共同價值”“中國式現代化”以及“新質生產力”等話語,著力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教學體系,以“理論課程+實踐課程”“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必修課+選修課”為常態教學,做到思政課程、課程思政與崗位實習(訓)育人“一盤棋”,推動形成“1+1+N”(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輔導員/勞動模范/時代先進楷模/脫貧攻堅先進代表人物/解放軍指戰員/優秀企業家……)的教育教學格局。
第二,促進思政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為了強化思政課育人功能,應用型本科高校要根據自身辦學定位和學生特點及需要開展專業教育。應用型本科高校要做到專業開在哪里,思政課就要跟進到哪里。開展專業教育,除了保質保量完成教學任務外,還要將誠實、守信、合作、共贏、社會責任、人文關懷等思政課教育元素貫穿其中,從而使思政課程與專業教育發生化學反應,達到傳技與傳道的有機融合。一言以蔽之,實現思政課程與專業教育同頻共振,貼近應用型本科高校學生的思想實際和成長實際,能使處于“拔節孕穗期”的廣大學生得到全方位引導和栽培。
(三)整合多方力量,構建協同育人教學機制
第一,推動思政課教學與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機結合。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而思想政治工作是學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因此,推動二者有機結合,既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學生成長規律等,也要著眼于應用型本科高校學生群體特點、職業訴求、職業規劃等因材施教。做到黨組織建在哪里,思政課就跟進到哪里,推動思政課教學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有機融合,讓學生在學習及實踐中感知到馬克思主義真理的魅力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
第二,用好企業資源,讓思政課有滋有味。古人云:“為學之實,固在踐履。”打通思政課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最后“一公里”,可以最大限度地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勞動模范、企業家、能工巧匠的榜樣力量,從而自覺將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融入國家高質量、跨越式發展進程中。基于此,廣大思政教師要走出校門,深入經濟社會發展一線,從教學內容、教學理念、課程開發等方面整合挖掘產教融合資源,使思政課教學與職業發展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與學生成長相呼應。應用型本科高校也要推動企業“行家里手”和學校“名師名教”雙向流動,齊心協力打造高質量協同育人的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
第三,促進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效銜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講。”[5]因此,應用型本科高校要與社會各方力量協同推進、同向發力,針對學生群體訴求,與各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科研院(所)、重大成果實驗室等攜手合作,將“小課堂”與“大課堂”銜接起來,讓思政課走出課堂,擴展到學生職業發展、崗位實習、技能大賽、社會實踐等領域,實現課堂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教學有效銜接。
四、結 語
理論是實踐的先導,問題就是時代的聲音。應用型本科高校應大力挖掘各方資源中蘊含的思政教學元素,將思政課的“課堂空間”與社會生活的“實踐空間”更好地結合起來,在工作格局、隊伍建設、支持保障等方面持續發力,進而推動新時代思政課向高質量發展的目標進階。
參考文獻:
[1] 人民網.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王滬寧陪同考察[EB/ OL]. http:/ / paper. people. com. cn/ rmrb/ html/2022-04/26/ nw. D110000renmrb_20220426_ 1-01. htm,2022-04-26.
[2] 人民網.習近平在福建考察時強調 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上展現更大作為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福建篇章[EB/ OL]. http:/ / paper. people. com. cn/ rmrb/ html/2021-03/26/ nw. D110000renmrb_20210326_1 - 01. htm,2021 - 03-26.
[3] 景安磊,白濱.高校應用型本科該如何自處[N].光明日報,2021-07-20(02).
[4] 郭繼武,李刑西.虛擬現實技術在高校思政課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教育,2017(23):20-21.
[5] 人民網.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王滬寧出席[EB/ OL]. https:/ / epaper. gmw. cn/ gmrb/ html/2019-03/19/ nw. D110000gmrb_201 90319_1-01. htm,2019-03-19.
[責任編輯:李慕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