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基于“本地-鄰地”分析的視角,空間杜賓模型實證檢驗了285個城市2013—2022年數字經濟對城市包容性發展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數字經濟對本地城市包容性發展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對鄰地城市包容性發展也具有正向的空間外溢效應,科技創新在其中發揮了中介機制作用;數字經濟對城市包容性發展的影響存在時空異質性,時間維度上表現為數字經濟在長短期內均促進了本地城市的包容性發展;空間維度上表現為東、中部地區的數字經濟促進了本地和鄰地城市的包容性發展,西部地區僅促進了對本地城市的包容性發展。
關鍵詞:數字經濟;城市包容性發展;科技創新;空間外溢效應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71804021);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L22BJY023)
作者簡介:張明斗,東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經濟學博士,從事城市經濟研究;張瑞娟,東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碩士研究生,從事城市經濟研究。
中圖分類號:F299.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604(2025)01-0027-16
隨著城市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深入推進,中國經濟總體運行平穩且經濟結構持續優化,經濟韌性強勁,已由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但收入差距拉大、公平正義價值觀念缺位等現實問題不斷滋生,威脅著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和可持續運行,阻礙了經濟社會福利向民眾特別是向貧困人群和弱勢群體的傳導,也與“共同富?!钡睦砟畋车蓝Y。同時,城鄉二元結構的固化與城市二元結構的出現,使得我國城鄉之間以及城市之間的發展機會均等性不足,差異仍舊較大,這種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仍然突出,制約著城市包容性發展水平的提升和“共同富?!钡膶崿F。包容性發展作為貫徹“以人為本”的全新理念和發展模式,以實現“民富優先”為根本目標,在兼顧效率與公平的基礎之上,著重關注機會均等性和成果共享性兩個維度,強調在保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確保可持續發展的成果惠及全民,達成經濟社會與民生的有機協同,為解決機會不均等和社會收入差距拉大,為推進“共同富?!蹦繕说耐瓿商峁┝诵碌乃悸贰?/p>
近年來,數字經濟逐漸成為穩定經濟增長、引領經濟社會變革、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支撐和戰略選擇。與此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也提出“要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加快數字社會建設步伐,構筑全民暢享的數字生活,不斷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效率”。然而,如何充分發展數字經濟并利用海量數據和豐富的應用場景優勢,解決機會不均等和社會福利分配不公平問題,以此推動城市的包容性發展,進而革除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就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和研究話題。在此研究背景下,本文基于“本地-鄰地”效應的視角,探索性分析數字經濟對城市包容性發展的影響,明確其內在的作用機制及時空異質性,不但能夠充分挖掘數字經濟的潛在價值,也能夠為城市包容性發展提供新的可能性路徑,致力于提升城市發展機會的均等性和發展成果的共享性。
一、 文獻綜述
縱觀已有研究,與本文密切相關的文獻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關于數字經濟的影響效應研究。數字經濟作為一種全新的經濟形態,能夠改善要素資源的配置效率,對整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具有深刻影響。有學者研究發現,互聯網和數字化技術的使用增加了勞動者的就業機會,改善了勞動要素的配置效率【ACEMOGLU D, RESTREPO P. The race between man and machine: implications of technology for growth, factor shares, and employment [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8(6):1488-1542.】。柏培文和張云則進一步指出,數字經濟發展擠占了中低技能勞動者相對收入權,但改善了中低技能勞動者相對福利效應【柏培文,張云.數字經濟、人口紅利下降與中低技能勞動者權益[J].經濟研究,2021(5):91-108.】。張勛等指出,數字金融的發展提升了家庭收入,并且農村低收入群體受益更為顯著【張勛,萬廣華,張佳佳,等.數字經濟、普惠金融與包容性增長[J].經濟研究,2019(8):71-86.】。趙濤等認為,數字經濟可以通過創業活躍度賦能城市高質量發展【趙濤,張智,梁上坤.數字經濟、創業活躍度與高質量發展——來自中國城市的經驗證據[J].管理世界,2020(10):65-76.】。何宗樾等基于中國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指數和中國家庭追蹤調查的匹配數據探討了數字經濟發展對家庭多維貧困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數字金融發展提升了貧困發生的概率,也加深了多維貧困的程度【何宗樾,張勛,萬廣華.數字金融、數字鴻溝與多維貧困[J].統計研究,2020(10):79-89.】。除此之外,還有部分學者基于空間視角探討了數字經濟發展對全要素生產率【楊慧梅,江璐.數字經濟、空間效應與全要素生產率[J].統計研究,2021(4):3-15.】和生態環境【徐維祥,周建平,劉程軍.數字經濟發展對城市碳排放影響的空間效應[J].地理研究,2022(1):111-129.】方面的影響。
二是關于城市包容性發展的影響因素研究。劉耀彬和涂紅基于“驅動-壓力-狀態-響應”框架,分析了新型城市化包容性發展的區域差異影響因素,結果表明環境問題和貧富不均是制約東部地區新型城市化包容性發展的關鍵影響因素,經濟發展和空間擴張是中西部地區新型城市化包容性發展的重要內生動力,人口增長以及產業結構等特征因素影響著東北地區新型城市化包容性發展【劉耀彬,涂紅.中國新型城市化包容性發展的區域差異影響因素分析[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5(5):53-57.】。張明斗和王雅莉認為,產業結構水平、政府公共規制力度、城市空間集聚水平、市場化水平及城市基礎設施水平是我國城市化包容性發展的驅動因素【張明斗,王雅莉.城市化包容性發展的綜合測度及驅動因素研究[J].社會科學研究,2016(6):118-124.】。于偉等以山東省為例,全面梳理了城鎮化包容性發展水平的形成原因,研究表明發展機會均等是促進城鎮化包容性發展的主導因素【于偉,呂曉,宋金平.山東省城鎮化包容性發展的時空格局[J].地理研究,2018(2):319-332.】。
根據已有研究可以發現,學者們不僅從資源配置、經濟發展以及生態環境等方面對數字經濟的影響效應進行了系統性探討,還在城市包容性發展的影響因素方面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這為本文的順利開展奠定了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依據。但當前關于數字經濟和城市包容性發展的研究僅僅從居民增收效應以及減貧效應兩種向度進行間接探討,而基于城市這一空間尺度評估影響效應的研究相對匱乏,其影響機制有待深度挖掘,尤其是從空間溢出效應的角度分析數字經濟對城市包容性發展影響的研究更需要豐富和拓展。依賴于信息、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數字化變革技術,數字經濟可以進一步打破信息和資源壁壘,對實現發展機會均等化和發展成果共享化的意義不容忽視。因此,本文基于“本地-鄰地”分析的視角,以全國285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為研究樣本,深度探究了數字經濟對城市包容性發展的影響,力圖在以下三個方面有所創新:第一,實證檢驗數字經濟對本地城市包容性發展的影響,并深入分析科技創新這一內在機制,明確了數字經濟與城市包容性發展之間的因果關系,厘清了數字經濟影響城市包容性發展的內在邏輯;第二,進一步考察數字經濟對鄰地城市包容性發展影響的空間效應,從而加深了對數字經濟和城市包容性發展關系的理解,拓展了數字經濟的空間關聯性;第三,采用空間杜賓模型全面分析數字經濟影響城市包容性發展的多維異質性,為各地區制訂差異化的城市發展戰略提供參照依據。
二、 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一) 數字經濟與本地城市包容性發展
作為一種更加全面、更趨公平、更具人文關懷及可持續性的新發展理論和戰略,包容性發展的思想內核在于發展機會的均等性和發展成效的共享性。而數字經濟建立在信息革命的基礎上,以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為生產要素,直接沖擊著城市包容性發展的基本內核。首先,在信息與通信技術產生之初,人們就意識到“連接”將給不同人群帶來發展機會的差異。而數字經濟具有高滲透性和廣覆蓋性兩大特征,可以跨越信息獲取障礙,有效降低由于社會地位不平等所導致的不同群體之間交易成本可控性以及信息資源可得性差異較大的沖突矛盾,使獲取各種服務的可能大幅提升,實現包容性發展機會的均等性【朱金鶴,孫紅雪.數字經濟是否提升了城市經濟韌性?[J].現代經濟探討,2021(10):1-13.】。其次,互聯互通的數字技術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它一方面為居民開創了多元化的融資與投資渠道,另一方面減弱了距離限制,促生更多的就業與自主創業機會,進而顯著提升居民收入,尤其是農村居民的收入【張勛,萬廣華,張佳佳,等.數字經濟、普惠金融與包容性增長[J].經濟研究,2019(8):71-86.】。此外,數字技術,例如數字支付的下沉,會提高農村等偏遠地區的商品或服務效率,進而增加農村居民的經營收入。農村居民收入的顯著提升可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促進城市的包容性發展【傅利福,厲佳妮,方霞,等.數字普惠金融促進包容性增長的機理及有效性檢驗[J].統計研究,2021(10):62-75.】。最后,數字經濟能夠打破各種資源的壁壘,改善資本要素配置,使居民更為有效、廣泛地參與數字經濟相關的生產生活,加強各參與主體與數字經濟紅利之間的關聯性,并以此確保數字紅利惠及絕大多數群體,拓展居民共享諸如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其他領域的發展成果,進而實現包容性發展成果的普惠性。據此,本文提出假設1.1。
假設1.1: 數字經濟顯著提升了本地城市包容性發展水平。
數字經濟通過科技創新間接影響城市包容性發展水平的提升。首先,數字經濟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能夠加速生產經營和管理模式的變革,節約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各類成本,高效利用各類要素資源,促進傳統產業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其次,現代通信技術促進了城市之間的互聯互通。得益于數字經濟的發展,城市之間技術、資金、人力資本等要素流動更為便捷,需求端和供給端聯系更為緊密,這加深了創新主體之間的交流學習,驅動科技創新的效率和質量。最后,數字經濟加速了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為科技創新發展打造數字化、高速化的智慧平臺。與此同時,科技創新的提升也有助于推動城市包容性發展。一方面科技創新是經濟發展與收入提高的長效機制,能夠促生更多就業機會并推動城市包容性發展。另一方面科技創新能夠提升基礎設施運營效率,通過基礎設施的規模效應和輻射效應,帶動農村地區勞動力的轉移和非農產業的發展,縮小收入分配差距,促進城市包容性發展【張勛,萬廣華.中國的農村基礎設施促進了包容性增長嗎?[J].經濟研究,2016(10):82-96.】。另外,科技創新的價值目標在于人的發展與社會意義,其通過制度創新、公共創新、社會創新等創新范式增加居民幸福感,有助于提高整個社會的福利效應,進而推動城市包容性發展。據此,本文提出假設1.2。
假設1.2: 科技創新在數字經濟影響本地城市包容性發展中起著中介作用。
(二) 數字經濟與鄰地城市包容性發展
數字經濟的基石——網絡基礎設施存在區域外部性,由于區域內部不同城市存在差異性和關聯性,通過使生產要素在某一城市集聚或擴散,對周邊城市產生擴散和極化作用,由此帶來正的或負的溢出效應【李天籽,王偉.網絡基礎設施的空間溢出效應比較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18(12):5-12.】。一方面,數字經濟作為提升效率和促進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推動力,依托于規模經濟和平臺經濟,能夠有效破除人才、知識、資金等資源跨區域流動的壁壘,對周圍的生產和經濟活動產生輻射帶動作用,增強了空間區域經濟活動聯系的深度和廣度,進一步激活了信息流、資金流、物流和人流,極大地改善了信息的不對稱狀況。這種信息流通的加速和優化,使得鄰地城市能夠更快地獲取和應用新技術、新知識,從而有助于縮小地區間發展差距,進一步促進鄰地城市包容性發展。另一方面,數據、信息的流動性能夠對周圍地區起到“示范、模范引導”效應,特別是互聯網思維方式的傳遞,數據作為高質量的新型生產要素,能夠通過數字平臺實現要素間網絡化的共享、整合與利用,使得產業鏈組織分工不再依賴于地理空間形態的集聚,而是轉化為數據信息實時交換的網絡虛擬集聚,由此引發社會產業生態體系和產業競爭格局的重構,對城市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根據假設1.2中提到:數字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經濟形態,通過推動科學技術創新直接促進了當地城市包容性發展,由此,鄰地城市在推動城市包容性發展的過程中會積極學習周邊區域的做法,將本地城市作為“榜樣”,通過模仿學習以促進鄰地城市包容性發展。據此,本文提出假設2。
假設2: 數字經濟對鄰地城市包容性發展具有空間外溢效應。
(三) 數字經濟對城市包容性發展的異質性影響
由于發展階段和資源稟賦的不同,無論是數字經濟發展水平還是城市包容性發展水平,在時間變化和區域分布上都存在著明顯的異質性特點。從時間異質性來看,城市包容性發展是一個需要長期積累的過程。在短期內,數字經濟具有高創新性和強滲透性的特征,其發展有助于城市內部經濟循環,能提高各參與主體對數字經濟紅利的可獲得性,從而有利于本地城市包容性發展。同時,數字經濟短期內會產生“示范效應”和“溢出效應”,鄰地城市如若積極模仿本地城市實施相關政策,受益于本地城市在發展初期,資金、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大幅擴散,周邊城市的就業機會增加,有利于鄰地城市包容性發展,反之亦然。在長期內,數字經濟能發揮其普惠性、共享性、包容性的優勢,促使城市內的技術水平、管理方式、思想觀念、價值觀念等發生改變,提高城市內社會服務普惠水平,促進城鄉融合發展,進而有利于本地城市包容性發展。同時,“競爭效應”的存在導致資源和生產要素往往呈現出稀缺性,鄰地城市面臨關鍵資源被擠占的風險,隨著長期發展,數字經濟對鄰地城市的包容性發展不具有促進作用【王玉,張占斌.數字經濟、要素配置與區域一體化水平[J].東南學術,2021(5):129-138.】。
從空間異質性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區域差異較大,因而對于不同地理區位的城市,數字經濟對其包容性發展影響的力度有所不同。在地理位置更好、區位條件更佳的地區和城市,數字經濟推動本地城市包容性發展具備更好的技術基礎,在面對數字產業所帶來的社會福利等外部效應上,能夠進一步降低交易成本并更好地將社會福利滲透于城市內部,使得數字經濟紅利釋放得更為充分【朱金鶴,孫紅雪.數字經濟是否提升了城市經濟韌性?[J].現代經濟探討,2021(10):1-13.】。同時,對于鄰近城市的作用效果也更為明顯。而不具有區位優勢的城市,其網絡基礎設施較為落后且人口密度較低,難以發揮需求方的規模經濟效應,阻礙數字經濟提升本地城市包容性發展的力度,對于鄰近城市包容性發展的作用效果也相應降低。據此,本文提出假設3。
假設3: 數字經濟對城市包容性發展的影響存在多維異質性。
三、 研究設計
(一) 空間自相關檢驗
本文首先利用Moran’s I對數字經濟以及城市包容性發展進行全局空間自相關檢驗,以此判斷是否符合空間計量模型,具體如式(1)所示:
Moran’s I=nS0*∑ni=1∑nj=1Wij(yi-y)(yj-y)∑ni=1(yi-y)2(1)
S0=∑ni=1∑nj=1Wij(2)
式中,n為研究的城市總數,在本文中取285;yi為第i個城市包容性發展值;y為城市包容性發展均值;S0為空間矩陣中所有元素的和;Wij是城市i和j之間的空間權重矩陣,為了提高實證結果的穩健性,本文綜合采用空間鄰接矩陣(W1)和空間距離矩陣(W2)兩種矩陣進行計量分析。其中,空間鄰接矩陣設定兩個城市相鄰為1,不相鄰為0;空間距離矩陣中的元素可設定為1/dij,dij為兩城市間的距離,使用兩城市的經緯度坐標來計算。
(二) 空間計量模型的設定
本文研究的重點是數字經濟對城市包容性發展的影響,由于城市之間可能存在空間依賴性,本文采用衡量自變量滯后項與因變量之間相關性的空間杜賓模型進行實證分析,具體模型如式(3)所示:
IDit=β0+ρWIDit+β1DEit+θ1WDEjt+β2Xit+θ2WXjt+μi+γi+εit(3)
式中,IDit為被解釋變量城市包容性發展;DE為解釋變量數字經濟;X為控制變量的集合;ε為隨機擾動項;下標i和j代表城市;t代表時間;β為各解釋變量的估計系數;θ為解釋變量的空間交互項系數;ρ為被解釋變量空間滯后待估系數;μi和γi分別表示城市固定效應和年份固定效應;W為空間權重矩陣。
考慮到地區前期行為對空間依存關系的影響,并為緩解內生性問題,本文在靜態空間面板杜賓模型的基礎上,將城市包容性發展的時間和空間滯后一期引入模型,構建動態空間面板杜賓模型。為更加全面地了解數字經濟對城市包容性發展的空間溢出效應以及長短期效應,本文參考韓峰和陽立高的研究【韓峰,陽立高.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如何影響制造業結構升級?——一個集聚經濟與熊彼特內生增長理論的綜合框架[J].管理世界,2020(2):72-94.】,對動態空間杜賓的估計結果進行效應分解,進一步考察數字經濟對城市包容性發展在時間維度上的影響。動態空間杜賓的模型如式(4)所示:
IDt=β0+ρ1IDit-1+ρ2WIDit-1+γWIDit+β1DEit+
θ1WDEjt+β2Xit+θ2WXjt+μi+γi+εit(4)
式中,IDit-1為城市包容性發展的滯后一期。
(三) 中介效應模型設定
根據前文的理論分析,數字經濟會通過科技創新影響本地城市包容性發展。為檢驗這一機制是否存在,本文借鑒韓峰和陽立高的中介效應檢驗方法【同①.】,通過構建遞歸模型進一步實證分析數字經濟影響城市包容性發展的傳導機制,中介效應模型可表示為式(6):
IDit=π0+α1WIDit+π1DEit+α2WDEjt+π2Xt+α3WXjt+μi+γi+εit(5)
Mit=γ0+σ1WMit+γ1DEit+σ2WDEjt+γ2Xt+σ3WXjt+μi+γi+εit(6)
IDit=β0+ρ1WIDit+β1DEit+ρ2WDEjt+β2Mit+ρ3WMjt+
β3Xt+ρ4WXjt+μi+γi+εit(7)
式中,M為中介變量,本文為科技創新(INN)。檢驗式(7)的回歸系數β1和β2,若兩者均顯著,且β1的絕對值相對于π1的有所降低,則說明存在部分中介效應,若回歸系數β1不顯著,而β2顯著,則意味著具有完全中介效應。
(四) 數據來源與變量選取
本文選取全國285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作為研究樣本,以2013—2022年為時間年限,相關數據均來自2014—2023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區域經濟統計年鑒》《中國第三產業統計年鑒》、各省份統計年鑒、EPS全球數據統計分析平臺以及中國研究數據服務平臺,部分缺失值通過插值法以及查詢國家和省份統計局網站補齊。
1. 被解釋變量。本文被解釋變量為城市包容性發展(ID),包容性發展強調協同調整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關系,通過優化稀缺經濟資源配置以及強化政治、經濟、生態和社會的統籌發展,來實現所有國民的機會均等與發展成果的普惠共享。因此,本文結合理論分析并參照魏婕和任保平等的研究【魏婕,任保平.中國經濟增長包容性的測度:1978—2009[J].中國工業經濟,2011(12):5-14.】,從機會均等(IDEO)和成果共享(IDAS)兩個維度構建城市包容性發展水平的測度指標體系。具體指標體系和權重結果見下頁表1。
2. 解釋變量。本文的解釋變量是數字經濟(DE)。數字經濟是以信息化和互聯網發展為基礎,通過數字化技術提供產品和服務的新型經濟形態。因此,本文結合理論分析并參考黃群慧等的研究【黃群慧,余泳澤,張松林.互聯網發展與制造業生產率提升:內在機制與中國經驗[J].中國工業經濟,2019(8):5-23.】,考慮城市層面數據的可獲取性,從互聯網發展水平和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水平兩個角度構建數字經濟的測度指標體系。具體指標體系和權重結果見表1。
基于以下的測度指標體系,本文使用熵值法計算出各指標權重并測算各城市的數字經濟和包容性發展水平,相關公式和具體過程不再贅述。
3. 中介變量。本文以科技創新(INN)作為中介變量。創新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尤其對于城市而言,創新能力是其發展質量的決定性因素,技術創新又是各類創新活動中對城市發展產生作用最為直接的一類。所以,本文參考黎文靖和鄭曼妮的研究【黎文靖,鄭曼妮.實質性創新還是策略性創新?——宏觀產業政策對微觀企業創新的影響[J].經濟研究,2016(4):60-73.】,采用萬人發明專利申請量取對數作為科技創新的代理變量。
4. 控制變量。參考趙濤等的研究【趙濤,張智,梁上坤.數字經濟、創業活躍度與高質量發展——來自中國城市的經驗證據[J].管理世界,2020(10):65-76.】,本文設置了如下控制變量:(1) 產業結構高級化(ES),產業結構變化會促使地區經濟發生變化,本文用第三產業占第二產業比值表示;(2) 城市人口集聚水平(URBAN),本文用人口密度表示,并取對數處理;(3) 資本投入(INV),資本投入通過影響經濟增長促進城市的包容性發展,本文用城市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占城市GDP比重作為代理變量;(4) 政府干預程度(GOV),政府的干預對城市包容性發展的影響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可以通過基礎設施建設等促進包容性發展,另一方面又可能在干預經濟活動時,扭曲資源配置,阻礙城市包容性發展。本文用政府財政支出占城市GDP比重反映政府干預程度;(5) 科技支持水平(TEC),城市對于科學技術的支持力度能夠促進勞動效率,進而提高勞動者收入,本文選用地方科技財政支出表示,并取對數處理;(6) 經濟開放度(OPEN),采用外商直接投資衡量,并取對數處理。
四、 實證分析
(一) 描述性統計
表2是本文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所測度的對象為10年間中國285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因此觀測值為2 850。其中,城市包容性發展的均值為0.116 4、最大值為0.462 8、最小值為0.031 9,表明不同城市之間包容性發展差異較大;數字經濟的均值0.161 6、最大值為0.566 6、最小值為0.054 1,較大的差距表明我國城市間的數字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同時,所選指標的標準誤差整體較小,表明樣本統計量和總體參數的值比較接近,樣本對總體具有代表性,用樣本統計量推斷總體參數的可靠性較大。
(二) 空間自相關檢驗
數字經濟與城市包容性發展的Moran’s I檢驗結果見下頁表3,其Moran’s I在2013—2022年間均為正,且均通過了1%水平的顯著性檢驗,表明不同城市之間的數字經濟與包容性發展具有明顯的空間正相關性,即兩者在空間分布上均存在集聚現象。
(三) 數字經濟與本地城市包容性發展
本文分析數字經濟對城市包容性發展的影響,依次對式(3)進行LM檢驗、Hausman檢驗、聯合顯著性檢驗、LR檢驗、WALD檢驗。其中LM檢驗結果顯示在1%水平上無法拒絕空間誤差模型和空間自回歸模型,LR檢驗、WALD檢驗結果顯示空間杜賓模型不會退化為空間誤差或空間自回歸模型,證明空間杜賓模型(SDM)更適用于本文的空間計量估計,最后根據Hausman檢驗和聯合顯著性檢驗結果確定雙重固定效應的空間杜賓模型為最優選擇。
本文同時使用空間鄰接矩陣和空間距離矩陣進行計量分析,估計結果如下頁表4所示。首先,城市包容性發展的空間自相關系數在1%的水平顯著且其值大于0,說明城市包容性發展之間存在正向空間相關效應。其次,在數字經濟對城市包容性發展影響的回歸結果中,核心解釋變量數字經濟的影響系數為正且在1%的水平顯著,同時數字經濟對城市包容性發展有正向直接影響效應,這表明數字經濟能夠顯著提升本城市的包容性發展水平。得益于數字經濟的發展,一方面數字基礎設施不斷融入生產生活的各類場景,促使公共服務更加均等化;另一方面數據要素作為數字經濟深化發展的核心引擎,能夠促進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高效貫通,將發展紅利滲透到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等各個領域,推動發展成果人人共享,城市包容性發展水平得以提升。
表4的(3)至(6)列為數字經濟對城市包容性發展中的機會均等(IDEO)和成果共享(IDAS)估計結果。從機會均等來看,在空間鄰接矩陣下空間自相關系數并不顯著。數字經濟的影響系數為正且在1%水平上顯著,直接效應顯著為正,說明數字經濟會促進本城市的機會均等。從成果共享來看,其空間自相關系數顯著為正,說明成果共享之間存在正向空間相關效應。數字經濟的影響系數為正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直接效應顯著為正,說明數字經濟會促進本城市的成果共享。
(四) 技術創新的中介機制檢驗
本文按照模型構建中的步驟對中介效應進行檢驗估計,結果見下頁表5??紤]到中介效應檢驗的三個遞歸模型均采用空間杜賓模型,本文測度了科技創新變量各年份的Moran’s I,結果發現科技創新在空間上表現出較強的正相關性,證明了以空間杜賓模型的形式構建中介效應遞歸模型的合理性。其中(1)(2)列是數字經濟對城市包容性發展影響的估計結果;(3)(4)列是數字經濟對科技創新影響的估計結果;(5)(6)列綜合考察數字經濟、科技創新和城市包容性發展的關系。可以看出,科技創新的空間自回歸系數均在1%水平上顯著,這說明城市的科技創新之間存在正向空間相關效應。數字經濟對科技創新的影響系數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數字經濟促進了城市的科技創新。數字經濟具有的共享性與高滲透性,能夠有效催生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為科技創新提供廣闊的發展平臺,營造濃厚的創新氛圍。在(5)列和(6)列中,科技創新對城市包容性發展的影響系數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科技創新可以促進城市的包容性發展。同時,核心解釋變量數字經濟的影響系數較(1)列與(2)列有所下降,說明科技創新在數字經濟影響城市包容性發展的過程中具有部分中介效應的作用。數字經濟推動的科技創新開拓了公平和效率實現的新路徑,在這一過程中,欠發達地區或偏遠地區的勞動者不僅有機會共享發展成果,也有機會參與到現代化經濟體系中。電子商務、物流與移動互聯的結合,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能夠進一步消除城鄉收入差距,進而提升城市的包容性發展。
(五) 數字經濟與鄰地城市包容性發展
當空間外溢效應存在時,某個因素的變化不僅會影響本城市包容性發展,同時也會影響地理位置鄰近城市的包容性發展,因此本文進一步分析數字經濟對鄰地城市包容性發展的空間外溢效應。從表4中可以看出,數字經濟的空間滯后項(W*DE)系數顯著為正,同時數字經濟對城市包容性發展的間接效應顯著存在,由此證明了假設2。隨著云計算、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以及區塊鏈等數字技術的持續創新與突破,數字經濟迅猛發展,各地紛紛把數字經濟作為“十四五”時期發展的重頭戲,競相提出數字經濟發展規模目標,通過投入產出的關聯能夠形成協同效應,進而對周邊地區產生正向的空間外溢效應。這種競爭措施借助數字技術方式增加了數字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接入機會,能夠有效彌合“數字鴻溝”,使得數字紅利進一步惠及全民,削弱了地區之間的收入分配不均等,促進了鄰地城市的包容性發展。從機會均等來看,空間滯后項(W*DE)系數顯著為正且間接效應顯著存在,說明數字經濟會提升鄰地城市的機會均等。從成果共享來看,空間滯后項(W*DE)系數和間接效應基于空間鄰接矩陣下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基于空間距離矩陣下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數字經濟會提升鄰地城市的成果共享。而相鄰城市在地理上更為接近,資源和勞動力流動更為便捷,對成果共享的影響更為明顯。
(六) 異質性檢驗
為驗證假設3,本研究估算了數字經濟對城市包容性發展的長短期效應,全面了解數字經濟對城市包容性發展的空間外溢效應,并與空間自相關系數、空間滯后項系數相互參照,以此得到較為穩健的分析結果,具體結果如下頁表6所示。多數情況下長期效應的作用效果明顯大于短期效應,意味著數字經濟在長期內對城市包容性發展的影響程度更大、效果也更為明顯。從短期來看,數字經濟對本地和鄰地城市包容性發展均起到正向影響,短期總效應顯著為正。再次驗證了假設1.1,數字經濟在短期內可以有效破除信息不對稱矛盾,關注弱勢群體需求,激活發展動能,促進城市的包容性發展。同時也表明短期內,數字經濟無法產生“示范效應”,鄰地城市包容性發展的政策調整不會將本地城市作為“榜樣”,通過模仿和學習促進鄰地城市的包容性發展。從長期來看,數字經濟對本地城市包容性發展有正向直接影響效應。發展壯大數字經濟,能有效降低不同階層之間信息資源可及性的差異,廣泛降低所有群體獲得信息的成本,實現發展過程的公平性,同時,提高了各參與主體對數字經濟紅利的可獲得性,進而實現發展成果的普惠性。但是數字經濟對城市包容性發展的長期間接效應并不顯著,即在長期內數字經濟未對鄰地城市產生明顯的空間外溢效應。可能的原因在于,近年來在國家對數字經濟發展不斷重視的背景下,數字經濟的發展路徑通過“示范效應”為周邊城市所模仿,雖然短期內對鄰地城市包容性發展有正向影響,但從長期來看,其加劇了城市之間數字經濟發展的同質化趨勢【楊仁發.推進數字經濟新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J].國家治理,2021(18):17-20.】,弱化了數字經濟對城市包容性發展的空間外溢效應。
考慮到中國地理版圖較大,不同地理區位的數字經濟和城市包容性發展差異較大。本文參考趙濤等的研究【趙濤,張智,梁上坤.數字經濟、創業活躍度與高質量發展——來自中國城市的經驗證據[J].管理世界,2020(10):65-76.】,將中國分為東中西三個區域【東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海南等11個省(直轄市);中部包括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個?。晃鞑堪▋让晒?、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此來具體探討不同區域的數字經濟是否對城市包容性發展產生異質性影響,結果見表7??梢钥闯觯髤^域城市包容性發展的空間自相關系數在1%水平上顯著且其值大于0,說明三大區域的城市包容性發展之間存在正向空間相關效應。東中西部地區的核心解釋變量數字經濟的影響系數在1%的水平上均顯著,直接效應顯著存在,說明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數字經濟對本地的包容性發展具有正向影響。東部和中部地區的空間滯后項(W*DE)在1%水平上顯著,間接效應顯著存在,說明東、中部地區數字經濟對周圍城市有明顯的空間外溢效應。同時,西部地區在空間鄰接矩陣和空間距離矩陣下的間接效應均不顯著,這是因為西部地區的城市受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限制,輻射能力較低,生產要素和技術資源的傳遞受阻,空間外溢效應并不明顯。此外,核心解釋變量數字經濟的影響系數東部地區最大,說明東部地區數字經濟更能影響城市包容性發展。東部地區憑借較強的科技創新能力、產業結構高度、基礎經濟實力、資源配置能力,集中區域資源,提升城市的包容性發展。中部地區具備一定的技術力量和較好的經濟基礎,通過引進和承接東部地區的數字技術、數字人才,大力發展數字產業,建設基礎設施,提升居民收入,促進城市包容性發展。西部地區創新資源存量相對匱乏,產業結構及技術缺乏創新活力,需要依托東、中部地區的人才與資金的幫扶,促進發展成果共享和社會福利的傳遞。
(七) 穩健性檢驗
為了檢驗和評估數字經濟對城市包容性發展影響結果的可靠性,本文采取改變樣本量和變量替代的方式進行穩健性檢驗。一是去除省會和直轄市樣本再估計。核心解釋變量數字經濟的影響系數在1%水平上顯著,同時數字經濟對城市包容性發展有正向直接影響效應,空間滯后項(W*DE)的系數在1%水平上顯著,同時數字經濟對城市包容性發展的間接效應顯著存在,證明了結果的穩健性。二是替換被解釋變量再估計。本文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作為城市包容性發展的替代變量,同時參考韓立巖和杜春越的研究【韓立巖,杜春越.收入差距、借貸水平與居民消費的地區及城鄉差異[J].經濟研究,2012(S1):15-27.】,用泰爾指數來衡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值得注意的是,泰爾指數的值越大,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越大,城市的包容性發展水平越低。核心解釋變量數字經濟的影響系數顯著為負,直接效應顯著為負,間接效應顯著為正,且所估計的系數與前文得到的估計系數符號相反,由此可以驗證本文得出的結論是穩健的。
(八) 對內生性的進一步處理
考慮到數字經濟和城市包容性發展可能存在的聯立內生性,本文根據邵朝對和蘇丹妮【邵朝對,蘇丹妮.全球價值鏈生產率效應的空間溢出[J].中國工業經濟,2017(4):94-114.】、韓峰和陽立高的做法【韓峰,陽立高.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如何影響制造業結構升級?——一個集聚經濟與熊彼特內生增長理論的綜合框架[J].管理世界,2020(2):72-94.】,采用空間GMM方法,基于空間鄰接矩陣對動態空間杜賓模型進行估計。這里的工具變量為解釋變量數字經濟以及被解釋變量城市包容性發展的時間滯后一期。Sargan檢驗統計量的伴隨概率大于0.05,因而接受了工具變量有效的原假設。同時,城市包容性發展的時間滯后項系數顯著為正,印證了前文中城市包容性發展在時間上的路徑依賴或慣性效應的結論。核心解釋變量數字經濟的影響系數及其空間滯后項的影響系數均顯著,也證明了結果的穩健性。
五、 研究結論與對策建議
(一) 研究結論
本文基于“本地-鄰地”分析的視角,以全國285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為研究樣本,采用空間杜賓模型實證探討了2013—2022年數字經濟對城市包容性發展的影響,并驗證了空間外溢效應以及科技創新的中介效應。同時,比較分析了數字經濟對城市包容性發展的異質性影響,研究結論如下:第一,數字經濟對本地城市包容性發展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科技創新發揮了中介機制作用;第二,數字經濟對鄰地城市包容性發展具有正向的空間外溢效應,即數字經濟促進了相鄰城市的包容性發展;第三,數字經濟對城市包容性發展的影響存在時空異質性,時間維度表現為數字經濟在長短期內均促進了本地城市的包容性發展,空間維度表現為東中西地區的數字經濟均促進了本地和鄰地城市的包容性發展,影響效應東部大于中、西部。
(二) 對策建議
依據各城市數字經濟發展現狀以及實證研究結果,本文提出如下對策建議:(1) 持續發展數字經濟,彌合“數字鴻溝”。一方面積極推進數字基礎設施布局,實施信息扶貧政策。加強城市內部數字經濟設施規劃與布局,夯實基礎網絡服務能力。同時,加強落后地區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和數字人才培養,推進數字致富工程,縮小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確保發展機會的均等性。另一方面努力提升居民數字素養,實現數字紅利普惠性。不斷提高互聯網的接入質量,積極推進教育信息化,鼓勵并動員居民尤其是農村居民和弱勢群體掌握數字技能,增加獲得就業機會的可能性,進而提升居民收入,使數字經濟紅利惠及全民的基礎上延展到其他更多領域。(2) 差異化發展數字經濟,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要努力克服數字經濟在勞動力、資本以及技術上的“虹吸效應”,統籌全局發展數字經濟,實現發展機會均等和成果共享。東部沿海地區應著力打造數字經濟創新生態,積極提升數字基礎設施服務效率,并推動城市間數字合作共享機制,保證發展成果人人共享。中部地區的特色開拓型城市應基于自身資源稟賦優勢,集中力量發展特色產業的數字經濟。西部地區應結合區位和資源稟賦特點,提升居民數字認知能力,積極轉移承接發達地區的數字經濟產業,增加居民就業機會,改善落后地區居民生活水平。(3) 貫徹落實地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優化創新資源配置。要進一步實施創新激勵政策,推動數字技術和生產過程深度融合,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創業氛圍,提供豐富多元的創新平臺,給更多人創造致富機會,形成人人參與的發展環境。同時,要破除制度障礙,以城市數據資源的整合共享和深度應用為突破口,促進創新要素在城市間的合理流動,培養高端的科技創新人才,優化資本和勞動等創新資源配置,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責任編輯: 趙文青)
On the Impact of Digital Economy on Urban Inclusive Development
— The “Local-Neighborhood” Perspective
Zhang Mingdou1, Zhang Ruijuan1, Qiao Xuebei2
(1. School of Economics;
2. Institure for Northeast Full Revitalization,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Dalian 116025, China)
Abstract: Taking 285 cities as research samples, this paper, using the spatial Dubin model, examined the impact of digital economy on the inclusive development of cities from 2013 to 2022 from the “local-neighborhood” perspective. The results show that digital economy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the inclusive development of local cities as well as a positiv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on that of neighboring cities, in whic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lays the role of intermediary mechanism. They also show that there is spatial and temporal heterogeneity in the impact of digital economy on the inclusive development of cities that digital economy promotes the inclusive development of local cities in both the short and long term while it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inclusive development of neighboring cities only in the short term, that digital economy in the eastern and central regions promotes the inclusive development of both local and neighboring cities, and it promotes only the inclusive development of local cities in the western region.
Key words: digital economy; urban inclusive developmen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