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數字經濟下勞動關系的碎片化與隱性化

2025-02-09 00:00:00馬璇
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5年1期

摘 要:當前,數字經濟已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核心引擎,在鞏固改革開放發展成果、推動社會發展的同時,也給勞動力市場帶來深刻變革。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構建理論分析框架,利用2015—2022年中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面板數據構建出的雙向固定效應模型,對數字經濟下的勞動關系特征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數字經濟的發展顯著抑制了勞動關系集體化轉型,但數字經濟并未引起勞動爭議發生率的顯著上升,即數字經濟下勞動關系呈現碎片化與隱性化特征。需要從完善工會制度、擴大集體協商覆蓋范圍、加快勞動基準法建設、發揮公共就業服務作用、構建協同治理機制等方面入手,在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同時注重保障勞動者權益。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數字經濟;勞動關系

基金項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研究生科研創新平臺)項目(202411207)

作者簡介:馬璇,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從事公共政策、勞動關系研究。

中圖分類號:F061.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604(2025)01-0061-14

一、 引言

當前,數字經濟發展態勢快、作用范圍廣,正推動著社會發展深刻變革。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2024年全國兩會上,數字經濟成為熱點話題,再次釋放國家推動數字經濟領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信號。需要注意的是,人是經濟發展的主體,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對勞動者,特別是對新業態就業群體的關懷。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在提及“深入推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的同時,也強調了要“分類完善靈活就業服務保障措施”“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勞動關系經歷了市場化轉型、法治化發展,黨和國家始終致力于推進和諧勞動關系的構建。隨著數字信息技術的持續創新,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正在進行重塑,勞動者的工作性質、工作方式正在經歷巨大變革,數字經濟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也為勞動關系發展帶來新的挑戰。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深入研究社會經濟運動客觀規律的科學,是闡明社會主義經濟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和延伸性,為科學認識復雜經濟現象提供了基本理論和方法,也為數字經濟下的勞動關系發展規律提供了理論遵循。

目前關于數字經濟下勞動關系發展特征的研究,尚缺乏以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為邏輯起點,結合數字經濟發展現實,通過量化方法加以檢驗的實證研究。本文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理論起點,對數字經濟下的勞動關系特征進行理論闡釋,并基于2015—2022年中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面板數據,建立雙向固定效應模型,通過實證方法對數字經濟下勞動關系發展特征進行探究,在研究方法的選取與研究視角的切入方面具有一定的創新性。

二、 文獻綜述

(一) 數字經濟下的勞動關系轉型

關于勞動關系轉型,就各國的歷史經驗而言,一般會先經歷由個體向集體勞動關系轉型,再經歷由集體向個別勞動關系轉變的過程。有研究指出,中國正處于勞動關系由個體化向集體化轉型的第一階段,在此過程中,有兩種力量在推動集體勞動關系調整機制的建設,一種是工人自發的自下而上的“自組織”力量,一種是政府、工會對勞動關系集體化的推進【常凱.勞動關系的集體化轉型與政府勞工政策的完善[J].中國社會科學,2013(6):91-108.】,中國的社會經濟結構決定了個體勞動關系向集體勞動關系演變這一階段是不可跨越的【楊成湘.論中國特色勞動關系的特征與走向[J].理論探討,2019(4):55-59.】。

然而,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有學者指出,越來越多的勞動者處于不穩定、不標準的勞動關系中,這不利于集體勞動關系的形成【BOERI T, GIUPPONI G, KRUEGER A B, et al. Solo self-employment and alternative work arrangements: a cross-country perspective on the changing composition of jobs[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20(1):170-195.】。馮彥君等提出,隨著數字信息技術的發展,傳統就業模式正在隨之減少,出現了靈活的、松散的勞動新樣態,勞動關系結構正在受到顛覆【馮彥君,隋一卓.“后現代性”視閾下勞動法的革新與完善[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62-68.】;李曉華認為就組織結構而言,隨著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以互聯網為依托的平臺經濟促使自由人的聯合體逐漸取代傳統的科層制,企業和勞動者之間所履行的不再是雇傭合同而是合作協議,甚至雙方之間未簽訂任何協議,這使得勞動關系的非標準化特征較為明顯【李曉華.哪些工作崗位會被人工智能替代[J].人民論壇,2018(2):33-35.】。

通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雖然勞動關系發展的一般規律包含了由個體化向集體化轉型這一歷程,但在中國勞動關系集體化轉型尚未完成的背景下,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勞動關系逐漸趨于靈活化、非標準化,由此可能抑制勞動關系集體化轉型進程。

(二) 數字經濟下的勞動關系特征

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有學者對勞動關系持悲觀態度,認為數字勞動超越了傳統的工資關系,引入了新的剝削形式,數字經濟中勞動關系的根本性變化是資本與社會勞動對抗并從中獲利【趙秀麗.勞動過程變遷視角下勞資關系的演變與最新發展[J].當代經濟研究,2022(5):79-88.】。韓文龍等通過實證研究,驗證了數字經濟發展對勞動力市場造成的消極影響,認為新興的數字化技術增加了傳統勞工的失業風險【韓文龍,劉璐.數字勞動過程中的“去勞動關系化”現象、本質與中國應對[J].當代經濟研究,2020(10):15-23.】。鄭浩天等提出,隨著數字經濟帶來的產出收益和就業吸納回歸到正常區間,其對勞動收入份額的正向作用將逐步衰減,甚至會使勞動收入份額陷入低位徘徊的“泥潭”【鄭浩天,靳衛東.數字經濟發展與勞動收入份額變動——兼論數字技術進步的“生產率悖論”[J].經濟評論,2024(1):90-104.】。也有學者通過研究證實了數字經濟給勞動關系帶來的積極影響。例如,丁琳等通過國別比較探究了互聯網技術進步對勞動力市場的積極影響【丁琳,王會娟.互聯網技術進步對中國就業的影響及國別比較研究[J].經濟科學,2020(1):72-85.】。在就業質量方面,汪陽潔等發現,數字經濟的發展可以提供更廣泛的就業渠道,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就業質量【汪陽潔,唐湘博,陳曉紅.新冠肺炎疫情下我國數字經濟產業發展機遇及應對策略[J].科研管理,2020(6):157-171.】。還有研究指出,數字化轉型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企業高質量發展,實現了員工福利和企業發展的互利共贏【肖土盛,孫瑞琦,袁淳,等.企業數字化轉型、人力資本結構調整與勞動收入份額[J].管理世界,2022(12):220-237.】。

由此可以歸納出數字經濟發展對勞動關系帶來的潛在影響。一是數字經濟帶來就業的替代效應,失業、分流與安置會加劇勞資沖突,造成勞動爭議多發。二是數字經濟帶來的創造效應與人力資源配置效應,數字經濟的發展能驅動新興產業發展,創造出新崗位,促進高質量發展,在此背景下,勞動爭議可能趨于緩解。

通過對相關文獻進行梳理可以發現,數字經濟下的勞動關系問題已成為當下的研究熱點,但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分析框架的實證研究還較為匱乏。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科學的經濟理論體系,其生命力就在于與時俱進,與時代緊密相扣,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分析框架,深化對數字經濟下勞動關系發展特征的認識與把握,具有較強的理論與現實價值。

三、 基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分析

生產關系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可以被分為狹義與廣義兩個層次,其中,狹義的生產關系是指直接生產過程中所形成的經濟關系,主要是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廣義的生產關系是涉及再生產過程中的經濟關系,建立在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之上,各項環節體現了一個統一體內部的差別【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3.】。而勞動關系,則是生產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直接生產過程方面,體現為生產資料所有者與勞動者之間的經濟關系,即勞動者對生產資料所有者的從屬關系;在分配方面,體現為在勞動力分配、生產工具分配過程中所產生的聯結關系;在交換方面,體現為生產資料所有者與勞動主體圍繞生產要素流轉所產生的交互關系;在消費方面,體現為在生產資料的消費與勞動力的消費相互作用下所產生的聚合關系。

總體而言,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視域下,勞動關系是勞動力所有者與生產資料所有者在生產過程中所形成的經濟關系,是生產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張志元,侯培瑩.新時代我國和諧勞動關系構建的政治經濟學分析[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22(2):47-54.】。而結合現實情境中的規則體系來看,勞動關系的核心內涵是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依法建立的勞動基準權利義務關系【董成惠.零工勞動對傳統勞動關系的解構以及應對措施[J].湖南社會科學,2020(5):100-111.】;勞動者對用人單位的從屬性,在現實實踐中一般被作為勞動關系判定的重要依據【陳龍.兩個世界與雙重身份——數字經濟時代的平臺勞動過程與勞動關系[J].社會學研究,2022(6):81-100.】,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視角來看,這種從屬性是由生產資料所有權所決定的。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勞動資料的數字化正深刻影響著勞動過程,生產力的變革也正悄然改變著勞動力所有者與生產資料所有者之間的交互方式,勞動關系呈現出不同以往的新特征。據此,本文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分析框架,提出數字經濟下勞動關系的碎片化與勞動沖突的隱性化兩個核心命題。

(一) 勞動關系碎片化

物質資料生產,既是人類社會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也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社會變遷的根本原因以及勞動關系變化的根本遵循,就植根于物質資料生產的發展及變革之中。不同于生產資料被資本力量完全占有的工業化時期,數字經濟時代,數據資源具有較強的流動性,至少在形式上,勞動者獲得了接觸數字生產資料的便利性,這固然賦予了勞動力市場一定程度的靈活性,但以生產資料所有權為基礎的傳統雇傭體系也受到了較大的沖擊。

此外,馬克思很早就認識到技術進步對就業的雙重影響,認為機器一方面具有不斷拋出工人的趨勢,即機器生產中技術的進步有時潛在地代替工人,有時實際地排擠工人【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3.】;另一方面,機器還具有不斷吸收工人的趨勢,因為一旦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剩余價值只有靠增加雇傭工人人數的辦法才能提高【同④:353.】。馬克思指出:“機器在應用它的勞動部門必然排擠工人,但是它能引起其他勞動部門就業的增加。”【同④:509.】這一理論同樣適用于數字經濟時代,數字技術的發展推動了勞動力資源在不同部門的流動,增強了就業流動性,混合就業模式、零工模式逐漸普及。

工業經濟時代,勞動者和雇主之間具有強從屬性,勞動者的組織化特征明顯,在生產過程中,勞動者之間通過長期的分工合作,在工作技能、工作環境、工作訴求等方面較為相似,由此促成了集體利益機制的產生,勞動者通過聯合維護權益的需要得以凸顯,勞動關系集體化特征明顯。數字經濟時代,新業態從業者和平臺企業之間具有弱單位從屬性特征,工作崗位靈活,工作流動性較強【李海艦,趙麗.數字經濟時代大型平臺企業新業態從業人員的勞動權益保障[J].改革,2023(1):95-108.】,由此抑制了勞動關系集體化轉型,勞動關系個體化特征明顯。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設:

假設1: 數字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勞動關系集體化水平越低。

(二) 勞動沖突隱性化

馬克思曾指出,社會生產關系會隨著物質生產資料、生產力的發展而變化和改變【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24.】,而作為生產關系重要組成部分的勞動關系,同樣會受到生產資料及生產力發展變化的影響。在數字經濟時代,勞動關系的變革是以勞動資料的數字化、生產力體系的變革為起點的【胡瑩.論數字經濟時代資本主義勞動過程中的勞資關系[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0(6):136-145.】。數字經濟下,生產力發生了質的飛躍,勞動者既可以成為一部分數字資料的生產者,又消費著由其勞動成果加工而成的數字產品。在傳統雇傭體系之外,出現了大量的“產消合一”型非雇傭勞動者,這種新型勞動關系是非標準化且松散的,身為“用戶”的勞動者并未與用工方訂立明確的勞動合同,因而未存在形式上的剛性約束機制,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爆發尖銳勞動沖突的可能性。

此外,從勞動形式來看,數字經濟下,數字資本對剩余價值的占有具有較強的隱蔽性。根據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剩余價值是雇傭工人所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價值。居家辦公、彈性工作,這些看似靈活化、自由化的勞動形式,實質上模糊了勞動時間與閑暇時間,是由數字資本支配的勞動異化,助長了剩余價值的積累,由此引發的是勞動者被剝離于傳統勞動市場的問題,而分散化、個體化的勞動形式,則降低了勞動者聯合以進行權益維護的可能性。

最后,從勞動過程來看,數字經濟降低了勞動過程對實體勞動場景的依賴程度,數字資本借助算法對勞動者進行控制,避免了勞動者與雇主直接接觸所誘發的勞動沖突,關于勞動強度的矛盾問題,大部分被轉移到勞動者自身,甚至勞動者與算法技術之間,由此削減了勞動關系中的顯性化沖突。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設:

假設2: 數字經濟的發展不會引起勞動爭議發生率的顯著提升。

四、 研究設計

(一) 模型構建

為探究數字經濟發展對勞動關系集體化的影響,本研究構建了雙向固定效應模型如下:

unionit=α1+η1digitalit+∑ηXit+μi+δt+εit(1)

其中,公式中的下標i代表省份,下標t代表年份,unionit代表被解釋變量工會化程度,digitalit代表解釋變量數字經濟發展水平,Xit為控制變量,μi為地區固定效應,δt為時間固定效應,εit為隨機擾動項,α1代表常數項,η1和η分別表示解釋變量和控制變量的回歸系數。

為探究數字經濟發展對勞動爭議的影響,本研究構建了雙向固定效應模型如下:

disputeit=α2+β1digitalit+∑βXit+μi+δt+εit(2)

其中,disputeit代表勞動爭議,α2代表常數項,β1和β分別表示解釋變量和控制變量的回歸系數,其他變量的設定與式(1)相同。

(二) 變量釋義

1. 被解釋變量。(1) 工會化程度(union):參考于米等【于米,佟安琪.工會化程度、勞動爭議與經濟增長——基于2000—2008年的面板數據[J].經濟問題, 2012(1):17-20. 】的研究,以參加工會的人數與勞動者人數之比取對數(union1)、基層工會組織數與勞動者人數之比(union2)進行衡量。(2) 勞動爭議(dispute):參考詹宇波等【詹宇波,陳強.對外貿易、加工貿易與勞動爭議——來自 1998—2012 年中國省際面板數據的證據[J].勞動經濟研究,2018(1):81-106.】的研究,以勞均【“勞均”是指將勞動者數量作為權重,以剔除勞動者數量增加對勞動爭議變化趨勢所帶來的影響。】勞動爭議案件數(勞動爭議案件當期受理數與勞動者人數之比,dispute1),勞均涉案勞動者人數(勞動爭議案件中涉案勞動者人數與勞動者人數之比,dispute2)進行衡量。

2. 解釋變量。目前,關于數字經濟的衡量標準尚未統一,但一個較為普遍的共識是,金融發展有助于推動經濟增長【張勛,萬廣華,張佳佳,等.數字經濟、普惠金融與包容性增長[J].經濟研究,2019(8):71-86.】,數字金融在支持數字經濟發展方面作用顯著【光明網.發揮數字金融在支持經濟增長中的重要作用[EB/OL].(2022-06-09)[2024-01-03].https://m.gmw.cn/baijia/2022-06/09/35797327.html.】。數字普惠金融是金融領域進行數字化改革及創新的重要成果,從資金、技術上為其他行業進行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必要條件,推動了整個社會的數字化進程【冉光和,唐滔.數字普惠金融對社會就業的影響——基于企業性質和行業的異質性考察[J].改革,2021(11):104-117.】。本文參考張柳欽等【張柳欽,何磊磊.高速公路建設會促進縣域數字經濟發展嗎?[J].產業經濟研究,2023(6):114-127. 】學者的研究,以北京大學公布的數字普惠金融指數衡量數字經濟發展水平(digital),該指數從數字金融覆蓋廣度、數字金融使用深度和普惠金融數字化程度等3個維度構建了數字普惠金融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依托螞蟻金服的交易賬戶大數據,具有較高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此外,也有觀點指出,數字經濟是基于互聯網及相應新興技術所產生的經濟活動的總和【荊文君,孫寶文.數字經濟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一個理論分析框架[J].經濟學家,2019(2):66-73.】,喬涵等【喬涵.數字經濟對我國產業鏈現代化的影響效應分析[J].企業經濟,2023(10):115-128. 】學者通過互聯網發展狀況對數字經濟發展水平進行了衡量。為加強檢驗結果的可靠性,本文還參考已有研究對互聯網發展狀況的測度【趙濤,張智,梁上坤.數字經濟、創業活躍度與高質量發展——來自中國城市的經驗證據[J].管理世界,2020(10):65-76.】,選取每百人互聯網用戶數、每百人移動電話用戶數、人均電信業務總量、計算機服務和軟件從業人員占比4個指標,采取主成分分析法計算互聯網發展指數,對數字經濟對勞動關系的影響進行穩健性檢驗。

3. 控制變量。參考徐清清等【許清清,徐纖纖.人工智能“消融”勞動關系集體化的實證研究[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2(2):64-73.】學者的研究,本文選取對勞動關系集體化、勞動爭議可能產生影響的控制變量包括:(1) 經濟增長速度(growth),以 GDP增長率進行衡量;(2) 人均GDP(per gdp) ,根據各地區歷年名義人均 GDP 和 GDP 折算指數,折算為以 2015 年為基期的實際人均 GDP,并對其取自然對數;(3) 城鎮化水平(urban),以城鎮人口與總人口之比進行衡量;(4) 勞動力增幅(labor),以當年勞動者人數較上年的同比增長率進行衡量。

此外,在探究數字經濟對勞動爭議的影響時,根據以往研究還加入了以下控制變量:(1) 工資增長率(wage),以當年平均工資水平較上年平均工資水平的增長幅度進行衡量;(2) 產業結構高度化(industry),以第三產業、第二產業的產值比進行衡量。

(三) 數據來源與描述性統計

本研究采用2015—2022年中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面板數據為研究樣本(考慮到數據可得性,剔除中國港澳臺地區的數據)。所有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中國勞動統計年鑒》和國家統計局數據庫,以及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公布的《數字普惠金融指數》。各變量描述性結果如表1所示。

五、 回歸結果與分析

(一) 數字經濟對勞動關系集體化的影響

1. 基準回歸。表2報告了數字經濟對勞動關系集體化的影響,其中,模型1以參加工會的人數與勞動者人數之比取對數為被解釋變量,模型2以基層工會組織數與勞動者人數之比為被解釋變量。可以看出,不論以何指標為被解釋變量,數字經濟對工會化程度均有顯著的負向影響,假設1得到初步驗證。在控制變量方面可以發現,在模型1、模型2中,勞動力增幅對工會化程度均有顯著負向影響,由此帶來的問題是,為什么在勞動力供給增加的情況下,工會化程度不升反降。這是否說明在勞動力市場有相當一部分勞動者并未與用人單位建立穩定的勞動關系,而是選擇了靈活性強、自由度高的平臺就業。該檢驗結果從側面印證了本文的研究假設,即隨著數字經濟發展水平提升,勞動關系碎片化特征明顯。此外,對工會化程度具有顯著影響的變量還有人均GDP,由表2可以看出,工會化程度隨著人均GDP水平的增加而提升,其原因可能是,較高的人均GDP通常表示地區經濟較繁榮,因而當地能投入更多資源促進工會建設【許清清,徐纖纖.人工智能“消融”勞動關系集體化的實證研究[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2(2):64-73.】,勞動關系集體化程度由此提升。

2. 分地區回歸。由于不同地區的數字化發展程度及勞動關系發展狀況可能具有一定差異,本文將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劃分為東、中、西部地區【參考國家統計局2017年公布的地區分類方法: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海南11個省(直轄市);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個省;西部地區包括內蒙古、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表3報告了分地區數字經濟對勞動關系集體化影響的回歸結果。可以發現,不論是以參加工會的人數與勞動者人數之比為被解釋變量還是以基層工會組織數與勞動者人數之比為被解釋變量,在中部地區,數字經濟對工會化程度都具有顯著負向影響,這與本文的研究假設1相符。但在東、西部地區并未發現這種顯著的負向關系,其原因可能是,東部地區作為經濟發展的第一梯隊,吸引了多元化的勞動主體,勞動力市場更為復雜,工會組織需要積極變革以適應勞動關系發展的需要;而在西部地區,數字經濟產業基礎較薄弱,尚未形成規模大、輻射廣的數字經濟產業集群,數字技術應用范圍和創新水平相對滯后,因此,數字經濟發展未對勞動關系集體化水平帶來明顯沖擊。

3. 穩健性檢驗。為了確保研究結果的穩健性,本文采用以下方法對數字經濟對勞動關系集體化的影響進行穩健性檢驗:一是考慮到潛在的內生性問題,對數字經濟發展水平進行滯后一期處理(L.digital),重新回歸后得到下頁表4的(1)(2)列所示結果;二是替換解釋變量,以互聯網發展指數(internet)衡量數字經濟發展水平,回歸后得到表4的(3)(4)列所示結果。由表4可知,數字經濟發展程度對勞動關系集體化的負向影響整體而言較穩健,結合表2的基準回歸結果可以發現,數字經濟對勞動關系集體化的即時效應較顯著。

綜合以上檢驗結果可以發現,勞動關系碎片化下,集體行動的構成基礎正在被消解,集體聯合的力量正在被削弱。就集體行動的構成基礎來看,雖然數字經濟打破了勞動力自由流動的屏障,但勞動者的彼此分割,正在弱化甚至消解勞動者在現實工作場景中基于共同利益產生的聯結,集體行動的構成基礎受到挑戰。就集體聯合的功能來看,馬克思曾指出:“工人的社會力量僅在于他們的數量。然而,數量上的優勢被他們的分散狀態所破壞。工人的分散狀態之所以造成并長期存在,是由于他們自己之間的不可避免的競爭”【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72.】。這種情形在數字經濟背景下尤為顯著:數字經濟的發展降低了勞動參與門檻,雖然勞動力資源得到了進一步整合、配置,但“人人可參與”意味著勞動競爭的加劇,分散狀態下,集體話語權的力量會被進一步削弱。在勞動者自身技能尚未與數字經濟下的發展需求充分匹配時,過早的勞動關系去集體化趨勢無疑會使勞動者處于明顯的弱勢地位。

(二) 數字經濟對勞動爭議的影響

1. 基準回歸。勞動爭議能較為直觀地反映勞動關系的對峙沖突程度,表2報告了數字經濟對勞動爭議的影響,其中,模型3以勞均勞動爭議案件數(勞動爭議案件當期受理數與勞動者人數之比)衡量勞動爭議,模型4以勞均涉案勞動者人數(勞動爭議案件中涉案勞動者人數與勞動者人數之比)衡量勞動爭議。可以看出,不論以何指標為被解釋變量,數字經濟發展水平對勞動爭議的影響都不顯著,假設2得到初步驗證。在控制變量方面,可以發現城鎮化水平、勞動力增幅對勞動爭議均有顯著負向影響,結合前文關于勞動力增幅對工會化水平的負向影響來看,其原因可能是,數字經濟促進了新業態用工的發展,由此出現了勞動者與平臺之間的不完全勞動關系,對平臺用工關系是否能認定為勞動關系一直是我國勞動爭議仲裁、司法仲裁的難點問題,部分勞動者與平臺用工的糾紛可能并未被認定為勞動爭議、未納入勞動爭議的數據統計,因而城鎮化水平的提升、勞動力的增加并未引起勞動爭議發生率的上升。此外,限于篇幅,表2未呈現控制變量工資增長率、產業結構高度化對勞動爭議影響的檢驗數據。根據回歸結果,產業結構高度化對勞動爭議案件數、勞均涉案勞動者人數的負向影響分別在1%、5%的水平上顯著,其原因可能是,隨著關聯產業的發展,當勞動者權益受到侵害時,更可能通過職業流動而非勞資對抗方式保障自身權益。

2. 分地區回歸。表5報告了東、中、西部不同地區數字經濟對勞動爭議影響的回歸結果,可以發現,不論是以勞均勞動爭議案件數為被解釋變量,還是以勞均涉案勞動者人數為被解釋變量,在東、西部地區,數字經濟對勞動爭議的影響均不顯著;在中部地區,數字經濟發展水平負向影響勞均勞動爭議案件數,對勞均涉案勞動者人數的影響則不顯著。由于在各個地區均未發現數字經濟會引起勞動爭議發生率的顯著提升,本文的研究假設2得以被進一步驗證。

3. 穩健性檢驗。為進一步驗證數字經濟的發展是否未引起勞動爭議發生率的顯著提升,本文一方面將數字經濟發展水平的一階滯后項代入模型進行回歸,以檢驗數字經濟對勞動爭議的影響是否存在滯后性;另一方面更換了解釋變量,以互聯網發展指數衡量數字經濟發展水平,具體回歸結果如表6所示。由表6可知,當引入數字經濟發展水平的一階滯后項后,數字經濟對勞動爭議的影響并不顯著;而當將數字經濟衡量指標更換為互聯網發展指數時,同樣可以發現數字經濟并未引起勞動爭議發生率的顯著上升,甚至會引起勞動爭議發生率的顯著下降,這進一步佐證了本文的研究假設2,即數字經濟的發展不會引起勞動爭議發生率的顯著提升。需要注意的是,顯性化沖突的削減并不意味著勞動關系的全然和諧。根據中華全國總工會于2023年公布的第九次全國職工隊伍狀況調查,全國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已達8 400萬人【人民網.全國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達8400萬人[EB/OL].(2023-03-28)[2024-03-05].http://society.people.com.cn/n1/2023/0328/c1008-32652615.html.】,約占職工總數的21%。數字經濟下,新型就業形態勞動者無固定工作場所、無固定工作時間、無固定勞動收入的新特征,使得部分勞動問題難以依托傳統的勞動法律體系解決,潛在矛盾悄然積壓,勞動沖突的隱性化成為勞動關系治理中需重點關注的問題。

綜合以上檢驗結果可以發現,數字經濟的發展并未帶來尖銳的勞動沖突,但其背后卻可能隱藏著勞動者所面臨的就業不確定性等問題【RESTUBOG S L D, SCHILPZAND P, LYONS B, et al. The vulnerable workforce: a call for research[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23(7):2199-2207.】,生產資料所有者與勞動力所有者之間的矛盾,在某種程度上被轉移到了勞動者自身。在脫離了傳統勞動保護機制的情境下,普通勞動者,特別是低技能勞動者,往往難以在穩定的工作場景中發展職業技能,其權利保障空間也受到擠壓,由此存在著勞動者對福利保障做出讓步以進行勞動參與的問題。此外,就勞動關系規則網而言,勞動沖突的隱性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傳統勞動關系界定機制的失靈、勞動關系規則體系的缺位,缺乏明確的定性準則會使得企業通過“去勞動關系化”【李貴成.數字經濟時代平臺用工“去勞動關系化”的表征、挑戰與應對[J].云南社會科學,2023(2):151-160.】追求利潤的行為難以受到約束,由此可能助長剝離勞動關系存在性的消極循環。

六、 結論與啟示

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勞動關系呈現出不同以往的新特征。通過實證分析可以發現:(1) 數字經濟的發展影響了勞動關系轉型進程。在中國勞動關系集體化轉型尚未完成的背景下,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工會化水平下降,勞動關系碎片化特征凸顯,且這一特征在中部地區尤為顯著。(2) 總體而言,數字經濟發展未顯著激化勞動沖突。在不同地區,均未發現數字經濟會引發勞動爭議發生率的顯著提升,勞動爭議呈現隱性化特征。基于以上研究結論,本文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第一,持續完善工會制度、集體協商制度,積極回應數字經濟下勞動關系的碎片化問題。勞動關系碎片化下,集體行動的構成基礎正在被消解,集體聯合的力量正在被削弱,為此需要加快完善有效回應數字經濟下新型就業形態問題的工會制度,擴大工會組織覆蓋范圍,探索建立數字經濟下的產業工會、行業工會,鼓勵新業態下的工會組織參與到勞動規章制度的洽談協商中。與此同時,還需持續推動工資集體協商制度的完善,擴大集體協商的覆蓋面,增強集體協商的實效性,推動構建反映勞動力市場供求關系和企業經濟效益的工資決定機制。

第二,綜合運用法律法規“硬措施”與公共服務“軟舉措”,不斷探索數字化進程中勞動關系隱性化的應對方法。一方面,需要以權益救濟為導向,完善用以調整非典型勞動關系的基準法建設,擴大勞動法的適用對象,加強對新業態勞動者的法律保護。另一方面,需要注重發揮公共就業服務的作用【張成剛,辛茜莉.讓政府、平臺、勞動者三方共贏——以公共就業服務融合新就業形態為視角[J].行政管理改革,2022(2):79-87. 】,將新就業形態涵蓋進公共就業服務的職業指導和職業培訓,構建全方位、持續化的就業培訓網絡,以彌補數字經濟下頻繁的職業流動對勞動者技能提升所造成的沖擊。

第三,探索建立勞動關系協同治理機制,推進和諧勞動關系的構建。數字經濟對勞動關系的主體、規則網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因而需要深入剖析政府、市場等不同主體在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角色定位,構建協同治理的預防預警機制、信息聯動機制、全程監督機制、應急處置機制和標準評價機制,及時識別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推動數字經濟下勞動關系的和諧發展。

(責任編輯: 趙文青)

Fragmentation and Implicitization of Labor Relations in Digital Economy

— An Empirical Analysis in Line with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

Ma Xuan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430073, China)

Abstract: Currently, digital economy has become the core engine driving economic growth. It ushered in deep changes to the labor market while it consolidated the achievement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as well as promoted soci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 using China’s 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 2015 to 2022, the present study created a two-way fixed effects model to explore the features of Chinese labor relations in digital econom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economy significantly suppressed the collective transformation of labor relations, while digital economy itself did not lead to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labor disputes, indicating that labor relations are fragmented and implicit in digital economy. So, it is advisable to improve the trade union system, expand the coverage of collective bargaining,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labor benchmark laws, increase employment in public services, establish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mechanisms etc. to protect workers’ rights while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economy.

Key words: Marxism; political economy; digital economy; labor relations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原创自拍不卡第一页|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 日韩东京热无码人妻| 91人妻日韩人妻无码专区精品| 亚洲视频一区| 2018日日摸夜夜添狠狠躁| 成人韩免费网站| 欧美日韩激情在线| 久久久无码人妻精品无码| 国产电话自拍伊人| 日韩一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日韩久久精品无码aV| 亚洲成AV人手机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最大综合网| 中文字幕在线永久在线视频2020|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天堂|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 国产幂在线无码精品| 91po国产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欧美人成人让影院|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播放| 无码精品国产dvd在线观看9久| 高清色本在线www| 亚洲人成网18禁| 欧美精品二区| 日本亚洲成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综合网 | 亚洲欧美精品日韩欧美| 性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精品| 久久久黄色片| 免费人成黄页在线观看国产| 97在线碰| 成人一区在线| 亚洲精品欧美日本中文字幕| 色婷婷天天综合在线| 影音先锋丝袜制服|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 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69| 伊人大杳蕉中文无码| 国产在线视频福利资源站| 亚洲国产成人超福利久久精品| 91福利免费视频| 亚洲综合婷婷激情| 高清久久精品亚洲日韩Av| 噜噜噜久久| 狠狠综合久久久久综| 日本在线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美女网站| 免费国产小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无码av永久伊人| 日韩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 亚洲一区二区无码视频| 亚洲天堂.com| 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 日韩麻豆小视频| 强乱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国产91麻豆视频| 成人在线不卡视频| 欧美在线国产| 欧美日韩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人成视网站在线不卡| 亚洲一级色|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q|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一级毛片在线| 国产jizz| 日韩国产综合精选| 毛片网站观看| 97se亚洲综合在线韩国专区福利| 永久成人无码激情视频免费|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在线第一| 国产在线自乱拍播放| 十八禁美女裸体网站| 精品人妻无码区在线视频| 视频二区亚洲精品| 亚洲欧洲日产无码AV|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福利国产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