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厘清城市老年人15分鐘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意愿及消費行為之間復雜的消費認知邏輯關系對促進老年社會經濟參與至關重要。運用二元Logistic模型探析影響城市老年人15分鐘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意愿的主要因素,辨析消費行為特征及歸因邏輯,基于認知交互理論視角,深層次探究城市老年人消費意愿與消費行為的非一致性現象及內在耦合關系,可以發現:城市老年人的自身特征與認知特征對其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意愿存在多維顯著影響;內部具身認知對其消費意愿具有關鍵性作用,部分負向社區服務認知嚴重掣肘其消費意愿;城市老年人的初始消費意愿與最終消費行為結果之間存在非一致性。因此,完善老年人社會保障體系、開發老年人生產性資源、提升社區消費設施服務供給效能和加強社區生活圈服務質量監管對于優化社區生活圈服務設施規劃建設、提升老年人社區生活幸福感、促進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銀發經濟;15分鐘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意愿;服務消費行為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22BSH125)
作者簡介:何繼新,天津城建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從事城市管理研究;邱佳美,天津城建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從事公共服務管理研究。
中圖分類號:C913.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604(2025)01-0109-16
一、 引言
為了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打造宜居社區生活圈和建設老齡友好型城市,2021年商務部等12個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的意見》,以期形成多業態集聚的社區商圈,近距離滿足城市居民生活基本消費和品質消費。目前,我國關于社區生活圈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機制仍處于早期探索階段,依據城市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將社區生活圈劃分為“5分鐘生活圈—10分鐘生活圈—15分鐘生活圈”精細化社區生活圈等級體系【李萌.基于居民行為需求特征的“15分鐘社區生活圈”規劃對策研究[J].城市規劃學刊,2017(1):111-118. 】。與此同時,當前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持續加劇,中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數量高達2.64億,其中,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更是多達1.91億,占比13.5%【國家統計局,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第一號)——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基本情況[EB/OL].(2021-05-11)[2024-10-11].https://www.gov.cn/guoqing/2021-05/13/content_5606149.htm.】。如何提升城市老年人在社區生活圈中的消費意愿、實現老年人安居養老成為“15分鐘社區生活圈”建設中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在社區居住時間長、步行外出能力差的城市老年人毫無疑問是15分鐘社區生活圈的首要服務群體,社區生活圈便民商業的建設監管更應滿足城市老年人的日常習慣與消費需求。近年來,國內理論研究主要聚焦在探賾影響老年人社區消費的關鍵因素,老年人的個人特征、消費動機、消費保障等因素成為學者們關注的重點,而城市老年人認知態度影響15分鐘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意愿與消費行為的研究視野亟須拓展。從認知心理學視域分析發現,人們對于事物的外在理解會投射到抽象領域形成內在認知,并受到消費心理學“感知—情感—行為”三階段相似性隱喻機制的影響,從實際消費事物的認知域非線性映射到消費偏好習慣的認知域,進而形成個人獨特消費行為響應路徑【NORTH D C, DENZAU A T. Shared mental models: ideologies and institutions[J]. Kyklos, 2010(1):3-31.】。城市老年人在15分鐘社區生活圈中的消費意愿和消費行為是基于社區生活圈服務認知而做出的理性消費選擇,城市老年人的認知狀況和消費意動是15分鐘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場所建設的重要基礎。因此,本文嘗試從全新的城市老年人認知視角出發,瞄準城市老年人消費群體,以提升“消費意愿及行為能力”為價值目標,遵循“被動—主動”雙重認知角色,對15分鐘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意愿及行為選擇的影響因素進行深度研究。
二、 文獻述評與研究框架
(一) 文獻述評
伴隨全球老齡化速度加快,不同國家或地區漸次呈現出“未富先老”“未備先老”“邊富邊老”的社會現象,但當前我國銀發消費服務整體仍處于“叫好不叫座”的發展樣態,一方面,家庭老齡化、空巢化、離散化趨勢日益明顯,老年人與本應提供“文化反哺”的子女之間存在著空間割裂和情感鴻溝,傳統文化中家庭向上贍養的功能向度逐漸被擠壓消解;另一方面,老齡消費服務資源普遍存在閑置浪費,消費方式未得到合理重塑與適老蝶變,導致老齡消費現狀結構性矛盾凸顯。學術界對于城市老年消費研究議題逐漸從重視規模向細分領域過渡,進入21世紀,老齡產業、銀發市場以及老年消費的理論研究才逐漸受到廣泛重視與持續關注。經過近十年諸多學者的創新探究與補充測度,無論是包括凱恩斯(Keynesian)收入—消費理論、杜森貝利(Dusenberry)相對收入理論等傳統居民消費普適理論,還是老年人消費保障共識、消費類型豐富、消費供給適老等特有老年群體消費重點研究均已得到部分應用與發掘【盛亦男,尚佳佳.社交活動對新一代老年人消費的影響[J].人口研究,2024(4):84-98.】,如何有效提升老年人的消費意愿,持續夯實老年人的物質基礎,進而激發老齡社會的經濟活力成為現實而緊迫的研究命題。
學術界聚焦15分鐘社區生活圈背景下城市老年人服務消費認知態度、消費意愿與消費行為的影響機制研究較為稀缺,而認知態度代表了個體對環境和行為關系的三元交互意識,當前有關認知態度對城市老年人消費意愿的影響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主要形成了以下幾個探究脈絡:其一,從分布式認知理論、計劃行為理論等不同視域出發,主張以社會互動介入消費服務信息傳遞流程,全面完善城市老年人服務消費認知,進而促進城市老年人消費意愿躍升與消費行為升級【何圓,佘超,王伊攀.社會互動對老年人消費升級的影響研究——兼論廣場舞的經濟帶動效應[J].財經研究,2021(6):124-138.】。其二,陳翀基于實地調研數據研究發現,認知態度代表老年消費群體對客觀服務質量和主觀消費意愿之間潛在聯動關系的理解,對個體經濟行為具有顯著影響,并且在社交網絡強度與服務消費意愿間發揮著遮蔽中介作用,尤其對于城市地區、受教育程度高的老年群體服務消費意愿的正向影響更為顯著【陳翀.示范效應與認知效應視角下社交互動對居民消費的影響[J].商業經濟研究,2023(23):56-60.】。其三,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從眾心理、“面子”主義、集體意識會深刻作用于老年群體對個人社交網絡中獲取的消費服務信息的理解程度,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側面影響到消費服務認知,最終在社交場域內自發調整消費決策【黃堯,馬躍如.主觀規范、認知態度對養老服務消費意愿的影響——基于社會嵌入理論[J].財經理論與實踐,2023(5):122-129.】?,F階段,學術界基于15分鐘社區生活圈的老年消費研究無論是理論層面還是實證層面都稍顯不足。有學者嘗試在低齡老年人自述感知情景下討論其步行范圍內的日常消費性服務設施數量、使用頻率感知與設施布局觀測之間的內在耦合聯系【彭科,金瑞,唐誠,等.老年視角下社區日常消費性服務設施的感知與使用研究[J].規劃師,2020(3):51-57.】,但其調研問項側重點過度偏向外部社區服務認知,未考慮老年群體內部具身認知,測度結果可能存在較大偏誤,只有社區環境認知與個體特征認知協調統一,才能切實調動老年人社區消費意愿,提高其主觀福祉與生活品質。
(二) 研究框架
本研究基于實地微觀調研數據,深入探究老年人社區生活圈消費行為決策的歸因邏輯,將“個人特征”和“認知態度”兩個關鍵要素并行交織、耦合聯系,依據“基礎條件—自我認知—情景認知”的品相要素與發生脈絡,構建了包括老年人自身特征、內部具身認知以及外部社區服務認知三個變量維度的研究框架。具體而言,(1) 老年人自身特征是影響老年群體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的硬性基礎指標。文化程度、收入層級、經濟地位和代際支持等生命事件促使老年群體的社區消費行為顯現出個體差異化特征,同時隨著經歷豐富、心態嬗變、年齡增長,老年人的消費意愿既可能展現出非線性的上升樣態,也可能呈現出“拖尾”式的降低現象,這從側面說明老年人社區消費意愿和自身特征并非簡單固化的線性關系。(2) 老年人內部具身認知是影響老年群體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的內隱行動指標。社區服務消費是“認知”“構想”與“親歷”的“三位一體”情景空間,同質與多樣并存、理性與非理性交織,即使處于同質社區服務消費情景空間中的老年群體,也必然會在“親歷”整體性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過程中產生異質性體驗與多樣化感受,將內隱認知意愿轉換為實際消費行為,最終出現復雜多變的老年群體消費需求格局。(3) 老年人外部社區服務認知是影響老年群體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的顯在情境指標。當個體處理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信息時,會自動激活已存在的情感意識與知識結構,減少老年消費群體所需付出的認知努力,因而將老年消費群體的外部社區服務認知態度嵌入話語和實踐意識,推動政府供給端與老年需求端“上”“下”良性互動,并以此為基礎在“以人為先”的便民生活圈內推動形成基礎保障類業態、品質提升類業態等消費服務的個性化、多樣化和適老化。
與既有研究相比,本研究的邊際貢獻在于:首先,在中國人口年齡結構發生顛覆性轉變的老齡化背景下,從認知交互理論層面闡釋了內部具身認知與外部社區服務認知異質性意動結構對老年人15分鐘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意愿的影響,為老齡康養和銀發經濟的規劃管理拓寬了研究思路;其次,在積極老齡化和社區生活圈雙重情景下,利用微觀調查數據在實證層面探究了15分鐘社區生活圈背景下城市老年人消費意愿的演進邏輯與影響機理;最后,以社區生活圈不同服務消費認知為測度肇始,利用規范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研究范式,印證了“意愿指引行動的實際發生”觀點,并深度剖析了老年人消費意愿與消費行為差異性作用的內在關系,從宏觀——政府、中觀——社區、微觀——老年人個體多視角為促進老年人社會經濟參與和優化生活圈銀發產業布局開具了適應性“藥方”。
三、 數據來源、研究方法與變量選擇
(一) 數據采集
本研究數據來源于2023年6月到8月通過實地調研發放的調查問卷采集。研究樣本采用分層抽樣、三階段不等概率抽樣和概率比率規模抽樣相結合的調查方式,即先從全國范圍內選取上述研究樣本區域內課題組成員所在城市作為調研總體進行分層抽樣,再把總體劃分為A、B、C、D、E、F六個層次,獨立進行三階段抽樣,具體實施過程如下:第一階段,依據2022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全國老齡辦發布的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名單,從每層中隨機選取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的行政區,最終選取A——河北省廊坊市、B——山西省太原市、C——山西省陽泉市、D——山東省煙臺市、E——山東省濟寧市、F——河南省周口市6個城市的所有行政區作為一級單位抽樣框;第二階段,再從每層行政區中隨機抽取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即從6個城市中選取了12個社區;第三階段,采取概率比例規模抽樣方法,確定每個社區的調查問卷發放量。依此規則,共發放問卷1 134份;回收有效問卷1 062份,占問卷總數的93.65%;華北、華中和華東的樣本有效量分別占42.56%、21%和36.44%。
(二) 模型選擇
本研究的因變量為城市老年人的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意愿,是一個二元離散型變量,即愿意消費或不愿意消費,一般線性回歸的約束條件無法被滿足,不能直接進行多元線性回歸。而Logistic模型是將邏輯分布作為隨機誤差項進行概率分布的一種二元離散選擇模型,適用于按照效用最大化原則進行選擇行為的分析,是最理想、應用最廣的離散選擇模型【鐘曉蘭,李江濤,馮艷芬,等.農戶認知視角下廣東省農村土地流轉意愿與流轉行為研究[J].資源科學,2013(10):2082-2093.】。因此,本研究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對城市老年人15分鐘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意愿進行實證分析。
Logistic概率函數的形式為
P=exp(Z)1+exp(Z)(1)
Z=b0+b1X1+b2X2+,…,+bnXn+εi=b0+∑ni=1biXi(2)
式中P為城市老年人愿意在15分鐘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的概率;Z為變量Xi(i=1,2,…,n)的線性組合;Xi為影響城市老年人15分鐘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意愿的因素;b0為常數項,與Xi無關;bi(i=1,2,…,n)為回歸系數,表示因素Xi對P的貢獻量;εi為誤差。
(三) 變量選取
相關變量的描述統計及賦值情況如表1。由于X4、X7、X12變量為無序多分類變量,即變量賦值存在多種情況,但各情況間不存在順序差別。因此在模型進行參數估計時將有n個取值的原始多分類變量Xi轉化為n-1個啞變量Xi(1),…,Xi(n-1)來定義,本研究中的啞變量采用指示對比法進行編碼,并選擇表1中第一個變量作為參照水平。
1. 被解釋變量。本研究將城市老年人15分鐘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意愿設為被解釋變量,并把城市老年人愿意消費賦值為“1”,不愿意消費賦值為“0”,具體指標包括社區家政服務消費、社區行政服務消費、社區養老服務消費、社區醫療服務消費、社區文化娛樂服務消費、社區市場商鋪服務消費等【溫柔,徐本營,唐鵬,等.基于新時期消費特征的社區商業規劃轉型思考[J].城市規劃,2022(10):97-103.】。立足于城市老年人認知視角,圍繞15分鐘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意愿逐項進行問項調查,能夠較好預測城市老年人15分鐘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需求情況。
2. 核心解釋變量。本研究借鑒已有研究成果,遵循內部具身認知與外部社區服務認知兩條脈絡主線,圍繞城市老年人15分鐘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認知展開深度研究。第一,內部具身認知是認知心理學研究的一種全新取向,強調身體在認知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與消費者行為路徑聯系密切,老年人的認知過程常常受各種感官線索塑造的不同身體體驗影響【程嘉萱,鄺慧儀,汪洋.基于具身認知的智慧社區文娛設施適老化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24(6):471-478.】,進而在一定程度上會左右其消費意愿,由此,本研究從內部具身認知視域將核心解釋變量選擇為以下幾個部分:(1) 身體機能認知,老年人對身心健康的自我認知與個人構建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消費意愿;(2) 日常生活認知,從已有文獻總結出生活樂觀程度、人際交往能力、社區活動參與、日常消費水平、實際空閑時間和物價上漲態度等因素往往會作用于城市老年人參與15分鐘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王琪延,韋佳佳.收入、休閑時間對休閑消費的影響研究[J].旅游學刊,2018(10):107-116.】;(3) 社會保障認知,老年人社會保障問題將直接影響到城市老年人對未來支出的預期,進而影響老年人15分鐘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意愿趨向【楊涵欽,張莎.社區商業視域下消費特權對居民消費意愿的影響研究[J].管理學報,2023(11):1680-1687.】,因此本研究將是否領取養老金、是否有社會保險、是否有社會救濟作為社會保障認知變量進行測度。第二,社區服務消費認知是城市老年人長期以來對15分鐘社區生活圈服務各方面微觀感受的一種累積效應,差異化的社區環境會在日積月累中影響著城市老年人的消費意愿,本研究基于社區消費服務認知視域選擇了以下核心解釋變量:(1) 消費服務便捷性認知,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生理機能開始衰老退化,長時間外出愈發困難,社區服務消費設施是否布局合理、觸手可及、方便快捷對老年人消費意愿的影響就顯得格外關鍵;(2) 消費服務合理性認知,在考察社區服務消費完善性認知與城市老年人消費意愿的作用關系時,影響路徑往往受到消費服務設施功能是否齊全完善、服務人員工作態度是否端正、消費價格是否公平等因素影響【王永梅,張冬霞,曹楊.“生產—消費”視角下中國老年人口分類、空間分布及其影響因素[J].人口研究,2023(3):33-48.】;(3) 消費服務可靠性認知,梳理老年人服務消費偏好,可以發現社區服務消費場所環境是否優美衛生、提供的各種產品服務是否安全可靠等均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城市老年人在15分鐘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的積極性【曲紹旭.消費分層抑或自身因素?老年人保健品消費偏好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來自全國2786份調查問卷的證據[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1):20-30.】。
綜上,本研究將“并行認知”分為內生認知和外驅認知兩方面構建相應指標,并借鑒趙建國和李軍的研究思路設定城市老年人15分鐘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變量,系統分析城市老年群體認知對15分鐘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意愿的影響【趙建國,李軍.新生代老年群體“并行社交”的消費提振效應分析[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23(3):143-160.】。
3. 控制變量。為避免因遺漏變量產生內生性問題,保證模型構建準確,本研究依照原新、孔偉艷等人的研究方法,引入老年人自身特征變量【原新,劉志曉.中國老年人儲蓄對家庭消費的影響——基于CHARLS面板數據的分析[J].人口與經濟,2020(2):26-36.】【孔偉艷,曾紅穎.關注老年知識分子需求 撬動銀發消費市場——基于焦點小組訪談的老年知識分子需要層次分析[J].宏觀經濟管理,2022(7):74-81.】,并將控制變量選擇為以下幾個項目:(1) 個人特征變量:老年人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戶口性質、婚姻狀況、個人月收入以及退休前所在單位性質;(2) 家庭特征變量:老年人家庭年收入、居住方式、子女數量、代際支持以及與子女互動頻率,以此分析老年人特征變量是否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其15分鐘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意愿。
(四) 多重共線性檢驗與回歸方法確定
本研究選取了31個分類變量來揭示可能會影響城市老年人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意愿的因素,為避免產生多重共線性問題,使分析結果出現誤差甚至失真,采用容忍度(Tolerance)、方差膨脹因子(VIF)和條件指數(CI)來檢驗自變量的共線性。經過自變量共線性檢驗分析,各變量Tolerance最小值為0.362,VIF和CI最大值分別為2.759和90.549,表明解釋變量間存在中等共線性。這里,若采用基于最大似然估計的向后逐步回歸法可能會使最終回歸方程保留更多的變量,因此,本文選擇通過Enter方法選擇性篩選自變量Xi進入模型,利用條件似然比的向后逐步回歸法解決模型多重共線性問題。
(五) 模型檢驗
城市老年人15分鐘社區生活圈消費意愿模型通過了似然比檢驗,這意味著至少有一個自變量與城市老年人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意愿顯著相關。模型的Cox&Snell R2和Nagelkerke R2分別為0.533和0.685,分值相對較高,且模型整體預測準確率高達96.2%,說明模型擬合效果較好,預測的準確性較高。另外模型的擬合優度檢驗結果顯著性水平為0.934,伴隨概率大于0.100,說明模型接受零假設,擬合結果與數據吻合。綜上,城市老年人15分鐘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意愿回歸模型檢驗效果良好。
四、 城市老年人15分鐘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意愿分析
(一) 基于城市老年人自身特征的服務消費意愿分析
根據調查資料整理繪制的表2反映出不同類型城市老年人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意愿具有以下特征:其一,文化程度(X3)對城市老年人15分鐘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意愿有顯著影響,其系數為正,表明文化程度越高的老年人在社區生活圈的消費意愿越強,這是由于文化程度越高的老年人越樂于接受和消費新興服務業態,其消費觀念更加開放包容。同時,文化程度也可作為一種人力資本投資促進城市老年人獲得高薪酬工作,而收入作為消費的基礎和前提,可支配收入越高,消費開支也就可能越高。其二,子女數量(X10)對老年人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意愿無顯著影響,其系數為負。這表明子女數量越多,老年人參與社區生活圈服務的意愿越弱,因為中國家庭模式在傳統社會觀念的基礎之上自成體系,構成“恩往下流”“主觀為他”的下行式家庭主義縮影,子女數量較多的老年人相較于投資自身,更傾向于為子女儲蓄,從而導致其消費意愿降低。值得注意的是,在家庭內部具備勞動能力人員數量不變的情況下,子女數量增多無疑會增加家庭代際撫育消費總支出,以致老年人從年輕階段就養成儉省習慣,往往會慣性降低自身消費意愿。其三,居住方式(X12)作為無序多分類變量,以獨居為參照,分析結果顯示,與獨居老年人相比,與子女或配偶同住老年人的回歸系數均為負數,說明當老年人與其他人同住時,消費意愿會降低。可能的原因在于與其他人同住的老年人能夠獲得更多的被照料機會,與子女的情感紐帶和代際支持較為緊密強烈,其消費行為往往會由子女代勞,老年人的情感寄托與物質需求易得到即時滿足,減弱了老年人自我消費意愿。獨居老年人在消費決策上擁有更大的獨立性和自主權,其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意愿相對更高,消費水平與頻次也會相應提升。
(二) 基于城市老年人內部具身認知的服務消費意愿分析
如表2所示,可以發現基于城市老年人內部具身認知的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意愿具有以下特征:其一,城市老年人身體機能認知均顯著影響其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意愿。具體而言,老年人的生理健康評價(X13)和心理健康評價(X14)系數均為正,說明老年人對自身生理健康評價越高,外出進行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的意愿就越強烈,這是由于當老年人身體機能健康時,在主觀上會更愿意外出參與社區活動,進而在社區同群效應宰制下順應完成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行為。其二,休閑時間是否充足(X20)對老年人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意愿無顯著影響,這是由于休閑時間對于老年人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的影響既存在正向拉動作用,也有負向抑制作用。一方面,對于高收入老年群體而言,休閑時間相對稀缺,增加該群體休閑時間能有效拉動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另一方面,對于低收入老年群體而言,休閑時間相對充裕,過多的休閑時間并不能全部轉化為有效休閑時間。當一個人的時間多得不知如何消耗時,時間就會變成一種無形的壓力,這種壓力比繁忙所帶來的壓迫感更令人難以適應。因此,休閑時間對低收入老年群體來說是一種強制性消費,休閑時間并不會始終為他們帶來正向邊際效用,也有可能對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支出產生負向抑制作用。其三,老年人是否領養老金(X21)、是否有社會救助(X23)均顯著影響老年人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意愿。老年人是否有社會救助對其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意愿影響顯著,其系數為正,說明當老年人有社會救助保障支撐時,更愿意參與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這是由于老年人獲得更全面的社會救助能夠打破其現實生活窘困藩籬,對沖掉未來養老風險,進而有利于促進現時服務消費行為。
(三) 基于城市老年人外部社區服務認知的服務消費意愿分析
根據表2顯示,基于城市老年人外部社區服務認知的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意愿具有以下特征:其一,生活圈服務是否可以隨時獲得(X25)對老年人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意愿無顯著影響,其系數為負數,說明老年人15分鐘社區生活圈內消費服務的隨時可獲得性不強,需要持續穩定提高生活圈內部服務產品供給效能。同時,在社區生活圈服務隨時獲及可得的前提下,97.12%的老年人愿意在社區生活圈進行服務消費。其二,服務消費價格是否公平(X28)對老年人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意愿有顯著影響,系數為正,表明15分鐘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價格公平會使老年人有更強的意愿進行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調查數據顯示,社區服務消費價格公平時,82.01%的老年人愿意進行消費。根據其EXP(B)值可知,社區服務消費價格公平的老年人消費意愿是不公平的2.037倍。其三,服務產品是否質量優良(X31)對老年人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意愿影響顯著,系數為正,表明服務產品質量優劣會對老年人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意愿變化產生影響。調查數據顯示,在社區提供的服務產品質量優良的情況下,86.27%的老年人有意愿進行消費,這也表明社區服務產品質量是老年群體消費聚焦的重點所在,綠色健康、安全可靠的產品或服務可以滿足老年群體消費需求從生存型需求向享受型、發展型和參與型需求轉型升級,更加充分釋放老年人的消費潛力,為“銀發經濟”不斷增長提供新動能。
五、 城市老年人15分鐘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意愿與消費行為的差異性
城市老年人的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意愿作為消費行為的直接前因變量,通常會對城市老年人的實際消費行為選擇產生指引作用。但老年人從產生消費意愿到實際發生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行為會受到多種中介因素的差異化影響,老年人最終的行為選擇與消費的真實意愿并不能直接等同。一方面,若老年人自身具有消費意愿,但是由于其身體機能衰退,數字鴻溝阻礙,服務設施薄弱,產品或服務的價格、質量與預期差距過于懸殊等原因,其意愿不一定能實現;另一方面,雖然老年人沒有消費意愿,但是政府或社區通過政策引導、行政干預、福利支持等措施,也有可能促使老年人發生消費行為。因此,探討城市老年人消費意愿與消費行為之間復雜的邏輯關系,分析歸納出現差異的內在因由,可為正確引導城市老年人15分鐘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意愿切實轉變為消費行為提供理論基礎,還能夠激活“新老年人”“低齡老年人”群體消費潛力,有助于打破老年人消費意愿轉化消費行為的“慣習”溝壑,進而重塑老年人消費新業態、新模式。
(一) 城市老年人服務消費意愿與消費行為的差異性
在實地調研與數理統計過程中發現,由于自身基本生活所需,絕大部分老年人都會或多或少進行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行為,但消費行為的頻次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本研究將“每周在15分鐘社區生活圈內部購買消費產品或服務次數在7次及以下”界定為不經常進行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行為,將“每周在15分鐘社區生活圈內部購買消費產品或服務次數在7次以上”界定為經常進行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行為。如表3可知,沒有消費意愿的城市老年人中有68.7%不經常消費,而有消費意愿的老年人中有72.1%經常消費??ǚ綑z驗結果顯示,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意愿與消費行為呈極顯著相關(R=0.639)。這表明城市老年人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意愿越強烈,消費行為就越容易發生,老年人15分鐘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意愿對實際的消費行為具有較強的引導性和推拉力。這也進一步印證了社會行為理論中的“意愿指引行動的實際發生”觀點。
然而,調查樣本中仍有27.9%的老年人有消費意愿但并未付諸實際消費行動,31.3%的老年人沒有消費意愿但卻經常進行消費行為,老年人最初產生的消費意愿與最終發生的消費行為存在非一致性。這表明,在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過程中,外部影響因素不容忽視。老年人因生活需要、自身偏好、個人認知、消費動機等內在因素驅動產生消費意愿后,某些外部因素如市場環境、政策制度、商業布局等因素也會作用于最終的消費行為,使得老年人做出與其意愿相悖的消費決策,并順應實施消費行為。
(二) 城市老年人服務消費意愿與消費行為的差異性原因分析
如表3所示可見,外部環境是導致老年人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意愿和行為差異的關鍵因素,老年人有消費意愿但卻不經常發生實際消費行為的主要原因是“消費場所環境不夠優美衛生(35.69%)”和“服務人員工作態度不好(28.63%)”。調查樣本中還有31.3%的老年人開始并不愿意經常進行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但由于基本生活剛性需求、身體機能水平限制、商家店鋪宣傳引導和親朋好友“種草”推薦等因素影響,部分老年人也會經常在社區生活圈內進行消費。
在國家加速推進完整居住社區和15分鐘便民生活圈建設背景下,“15分鐘社區生活圈”正在讓聯通經濟社會微循環的“毛細血管”更加通暢,也為經濟社會發展的“肌體”增添了更多活力【忻靜.面向“15分鐘社區生活圈”規劃的養老設施建設測度[J].遙感信息,2019(2):118-123.】。當前城市大多數老年人認為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設施、物資、技術越來越便捷安全、完善可靠,但因缺乏有效的政策示范引導和暢通的商業信息渠道,一些有經營意愿的社區服務供給主體難以成功入駐社區周邊商業體,以致生活圈服務網點布局難以滿足老年人的各項生活需求,生活保障類商業業態不豐富,便民服務設施空間布局不合理,引領消費的新模式新技術應用不充分,在更高水平上推動老年人社區生活圈消費行為還存在諸多瓶頸。
六、 主要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 主要結論
本研究基于實地調查問卷數據,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實證分析了城市老年人認知對其參與15分鐘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意愿及行為選擇的影響,探討了城市老年人消費行為呈現出的傳統與現代并存、認同與重構交織、意愿與行為異質等重要特征,得出了以下主要結論:
第一,城市老年人的自身特征與認知特征對其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意愿存在多維顯著影響。研究結果顯示,69.96%的城市老年人愿意經常進行15分鐘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尤其是那些學歷高、退休前工作穩定、在城市居住時間長、婚姻關系穩定、家庭收入高、子女提供經濟支持、身體心理健康、人際關系良好、對未來生活樂觀、有退休金或社會救助的多數老年人,認為15分鐘社區生活圈服務設施空間布局合理、服務人員態度優良、服務價格公平、場所環境衛生優美、服務安全可靠和服務質量優良等因素會影響其服務消費意愿,且參與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的意愿最為強烈,發生消費行為的可能性最大。
第二,城市老年人的內部具身認知對其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意愿具有關鍵性作用。研究結果顯示,老年人身體機能認知和社會保障認知借由空間可及性、經濟支付性兩大硬性消費限制條件往往直接影響其消費意愿,其中,老年人的生理健康評價、心理健康評價以及是否領取養老金、社會救助四項核心解釋變量的偏回歸系數均為正,這說明加強制度化、普惠化的老年保障體系建設可以提高城市老年人邊際消費傾向和潛在消費能力,進一步觀察內部具身認知維度內所有變量可以發現,養老金對老年人參與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意愿的因果效應最大,同時老年人對自身生理健康評價越高,其外出參與“附近一公里”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意愿就越強烈。
第三,城市老年人的部分負向社區服務認知嚴重掣肘其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意愿。研究結果顯示,盡管多數社區生活圈內部服務設施類型齊全、布局合理,但老年人在這些場所的消費意愿并不強烈,這與服務質量、價格水平及消費環境等社區服務設施的認知因素有關,基于生活圈情景特性,這些外部社區服務認知往往嚴重制約老年人將消費需求轉化為消費意愿。有28.63%的老年人表示社區生活圈服務人員工作態度消極,44.07%的老年人表示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價格虛高,這也說明15分鐘社區生活圈服務體系在公共空間規劃、復合業態優化、服務品質提升和市場價格監管等方面仍存在一系列非均衡發展問題亟須改善。
第四,城市老年人的初始消費意愿與最終消費行為結果之間存在非一致性。研究結果顯示,老年人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意愿作為消費行為的直接前因變量,對實際行為結果具有較強的引導性和影響力,但研究顯示仍有27.9%的老年人有消費意愿卻不經常在社區生活圈內發生消費行為,可能的原因在于老年人產生消費意愿后會受到外部情景因素、非理性因素、心理認知類因素等多重中介因素差異影響,往往使得老年人做出與其意愿相悖的消費決策。其中,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不完善性會對消費意愿與行為背離產生正向作用,且“消費場所環境不夠優美衛生”的負向影響最為顯著,成為制約老年人將消費意愿轉換成消費行為的重要認知因素。
(二) 政策建議
加快15分鐘社區便利生活圈建設,關注社區“一老一小”和城市社區老年人美好向上的生活期盼是我國新時代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舉措。本研究為“城市老年人15分鐘社區生活圈服務消費”提供了來自城市老年人社區消費空間的微觀實證腳本,對社區便民生活圈服務設施適老化改造、推動老年人消費結構升級、加快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和發展“銀齡”產業經濟具有一定啟發價值。
第一,完善多層次老年人社會保障體系,有效紓解老年人消費顧慮。相關政府部門逐步建立社會化的養老服務支持體系,確保全體老年人口共享發展成果。一方面,保障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最大限度保障、引導、激發老年人的消費活力。但若要維持一定的養老待遇,唯有增加養老資金供給,而這必然加重勞動者、企業和社會負擔【魯曉明.老齡少子時代之高齡者就業制度[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1):125-131.】,這就需要客觀準確地測度我國城市老年人多維貧困程度,進而研究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障制度對老年人多維貧困的減貧效果【齊紅倩,楊燕.中國城鄉老年人口多維貧困測度及減貧效應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2022(1):47-57.】。另一方面,增強老年人精準救助力度,形成全社會均衡合理的老年消費格局。相關政府部門將符合條件的城市老年人家庭盡可能全部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范疇,拓寬救助邊界,加強扶貧力度,提升救助水平,做好社會保障兜底工作。
第二,開發老年人生產性資源,將老年人口壓力有效轉化為資源動力。中國老年人的社會參與往往致力于形塑代際共同體,以消解老齡社會新形態的復雜張力,并為之注入全人群與全生命周期的社會動力,同時還有利于平衡高齡者福祉與勞動者繳付能力及社會供養能力的關系。一方面,需要引導改變單純將高齡者視為贍養對象的片面觀念,倡導過程老齡觀和健康老齡觀【何繼新,邱佳美,劉怡辰.低齡老年人有效參與基層治理共同體建設:價值旨歸、現實困厄與紓解路徑[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24(4):77-86.】,正視規模龐大、智識深厚的老年群體身上的年齡紅利與資源稟賦,重視老年人的繼續社會化與再就業意愿,并為其提供相應的適宜崗位和政策保障。另一方面,在政府規劃社區生活圈建設過程中,精準對沖老年人社會參與健康風險,為提高老年人社會參與創造現實條件;逐步建立老年人力資源開發服務管理體系,探索實施超齡勞動者勞動保護制度;組建專屬老年人的社會組織,增加同質化群體社會互動。
第三,提升社區消費設施服務供給效能,精細契合老年人差異性消費需求。做好全局頂層設計,推動科學優化布局、補齊設施短板、豐富商業業態、壯大市場主體、引導規范經營,堅持規劃設計“群議制”,推行項目建設“共建制”,實行社區管理“圈長制”,總結復制推廣成功經驗模式,提高消費服務的便利化、標準化、智慧化和品質化水平。一方面,基層政府應不斷完善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堅持“因圈施策”“一圈多能”“多圈合一”,合理規劃老年活動中心,全方位提升15分鐘社區生活圈服務設施供給水平,保障老年人的社區活動多樣性,滿足老年人個性化、多元化和特色化需求,有效提升老年人參與社區活動和社區服務消費的意愿。另一方面,加快建立國家老年用品名錄,將老年緊缺產品制作與流通納入國家相關產業扶持政策范圍,對于市場急需但自身盈利低微的老齡產品服務企業給予財政補貼、稅費減免、土地供應等方面的扶持,并積極引入到社區生活圈“最后一公里”消費空間,強化老年消費友好型社會建設。
第四,加強社區便利生活圈服務質量監管,推進產品和服務規范化、標準化。社區便利生活圈下的商業服務投資門檻較低、經營方式靈活、拾遺補缺能力強,是繁榮活躍市場、保障服務民生、吸納就業創業的重要平臺,但由于運作時間不長,短期內形成規模化商業集群集聚可能存在諸多執行監管漏洞,需要采取一系列政策舉措有效規范社區服務設施社會化運營行為,大力營造“便老利老”的社區便利生活圈“營商環境”。一方面,政府應加大對社區生活圈商戶的監管力度,對服務產品進行統一管理,完善社區生活圈服務產品的質量監督管理機制,準確把握生活服務業商業性和普惠性的雙重屬性;另一方面,應積極打造社區便利生活圈“吃住行游購娛”全鏈條消費生態,推動各類市場主體融合集聚式發展,盤活社區公共空間資源,因地制宜配齊商業設施,創新“銀發消費”供給,激發“銀發市場”活力,促進社區便民生活圈服務消費提質擴容,保障社區生活圈適老化設施和多業態服務穩定運行,助力老年人將消費意愿切實轉化為真正的消費行為。
(責任編輯: 張向鳳)
“Longing” or “Loathing”: An Analysis of Urban Seniors’ Service Consumption Willingness and Behavior within the 15-Minute Communal Life Circle
He Jixin, Qiu Jiamei, Liu Yiche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ianjin Chengjian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China)
Abstract: Clarifying the intricate cognitive logic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elders’ Willingness to use the 15-minute communal services and their consumption behavior is crucial for promoting their socioeconomic engagement in old age. This study used the binary Logistic models to analyz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ir willingness to use the 15-minute communal life circle services and identify their consumption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and attribution logi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interaction, it explored the inconsistency and the inherent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ld people’s consumption willingness and behavior. It is found that urban senior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cognition features have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ir willingness to use communal services with their cognition playing the key role and their negative cognition of some communal services preventing them from using, and that their initial willingness may not result in consumption behavior.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develop productive resources for them, update communal consumption supply efficiency, and strengthen market supervision of the communal life circle so as to optimize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communal service facilities, improve the happiness of the seniors’ communal life, and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silver hair” economy.
Key words: “silver hair” economy; 15-minute communal life circle; service consumption willingness; service consumption behavi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