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實體經濟韌性的測度及影響因素分析

2025-02-09 00:00:00王儒奇陶士貴
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5年1期
關鍵詞:影響因素

摘 要:實體經濟作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底座,其韌性既是保障經濟平穩運行的迫切需求,也是新發展格局下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必然所在。基于中國2011—2021年的城市數據,利用GMM-SL-SAR-RE模型對221個城市的狹義實體經濟韌性(RES1)和廣義實體經濟韌性(RES2)進行測度,結果表明: RES1和RES2的整體水平較高,高韌性和較高韌性的城市占比超過60%,其中省會城市、常住人口100萬及以上規模城市處于領先地位;RES1和RES2的空間集聚特征存在顯著差異,其中RES1呈現較為離散的分布特征,而RES2表現出顯著的正向空間相關性。進一步考察RES2的空間特征可以發現,在長三角等經濟關聯密切的地區,已經形成了核心城市帶動周圍城市韌性提升的協同發展格局;而在京津冀、成渝城市群等核心城市與其他城市差距較為明顯的地區,更多地表現出“虹吸效應”。對影響因素進行檢驗后發現,產業結構合理化、人力資本、創新能力、金融發展水平以及交通運輸能力能夠顯著強化實體經濟韌性,且城市間實體經濟韌性存在著顯著的正向空間外溢效應,形成了良性互動的發展格局。

關鍵詞:實體經濟韌性;GMM-SL-SAR-RE模型;影響因素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22amp;ZD180);連云港市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24LKT0016)

作者簡介:王儒奇,江蘇海洋大學商學院講師,經濟學博士,從事數字金融與區域經濟研究;陶士貴,南京師范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法學博士,從事國際金融與金融制度研究。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604(2025)01-0043-18

一、 引言

實體經濟始終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根基,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堅實基礎【陳雨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理論探索[J].經濟研究,2023(9):22-30.】。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對于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具有重要意義。作為經濟發展的立身之本,中國實體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其規模已經從1978年的3 522.46億元飛速增長至2022年的1 039 574.89億元,擴大了295倍,占整個GDP的比重始終超過80%【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和中經網統計數據庫。】。不僅如此,中國作為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有二百多種產品的產量位居世界首位,強大的工業生產力充分彰顯出我國制造業已經成為推動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裴長洪,倪江飛.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的理論與方法[J].經濟學動態,2023(9):3-16.】。

然而,中國實體經濟雖然擁有龐大的供給規模,但供給質量偏低、“大而不強”等問題依然突出。尤其是近年來,經濟全球化進程遭遇“逆流”,部分國家在政治、經濟以及科技等多個領域對中國實施打壓、斷供等制裁措施,這些制裁措施嚴重制約了中國高新科技的研發進程和國家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回顧中國面對多次金融危機和國際貿易爭端的經歷,扎實的實體經濟基礎和較強的韌性正是中國有效抵御沖擊負面影響、及時調整發展路徑、避免經濟“硬著陸”的關鍵保障。現如今,中國正面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地緣政治局勢緊張等多重外部壓力,在此背景下,從“韌性”視角探究實體經濟如何在日益復雜、不確定的外部環境中謀求發展,對增強中國實體經濟抗風險能力、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實體經濟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根基,其韌性不僅能夠提高實體產業的競爭力和發展潛力,還是國家面對外部沖擊時仍能穩就業、保民生的重要能力。但遺憾的是,關于實體經濟韌性的內涵目前尚無權威界定,關于實體經濟韌性的定量研究更是鮮見,本研究依據實體經濟的范疇,分別從狹義和廣義兩個層次來界定實體經濟韌性,在此基礎上,利用GMM-SL-SAR-RE模型對中國城市層面的實體經濟韌性做出科學測度,深入分析實體經濟韌性的發展特征及主要影響因素。本研究為增強地區經濟風險抵抗力、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等現實問題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思路,對推動國家實體經濟的高質量、強韌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 文獻綜述

目前,理論界尚未重視實體經濟韌性,但既有研究從經濟韌性的內涵、測度方法及影響因素等維度進行了豐富討論,為本文提供了諸多啟示性思路。

(一) 經濟韌性的內涵

韌性(Resilience)體現系統在受到沖擊后維持原有狀態或者恢復到沖擊前狀態的自我修復能力【HOLLING C S. Resilience and stability of ecological systems[J].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 1973(1):1-23.】,其概念的演變大致經歷了由工程韌性到生態韌性,再到適應性韌性的過程【李連剛,張平宇,譚俊濤,等.韌性概念演變與區域經濟韌性研究進展[J].人文地理,2019(2):1-7.】。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世界各國頻繁地遭受了經濟波動、災害和氣候變化、政策調整、金融危機和外部制裁等沖擊,韌性的相關研究在經濟學領域得到了長足發展。西蒙和馬丁(Simmie amp; Martin)借鑒適應性韌性的思想,以一種動態變化的過程來研究經濟韌性,將其理解為一個地區在受到沖擊后的復雜適應過程,可以大致劃分為重組、開發、維持和釋放四個階段【SIMMIE J, MARTIN R. The economic resilience of regions: towards an evolutionary approach[J]. 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 economy and society, 2010(1):27-43.】。馬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梳理了相關研究,從脆弱性(表示區域經濟系統受到沖擊時的易受傷害性)、抵抗性(受沖擊后的恢復速度)、適應性(受沖擊后通過整合資源等途徑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和恢復性(打破原有發展路徑并邁向新發展路徑的能力)四個維度對經濟韌性作出了更為全面的解釋【MARTIN R, SUNLEY P. On the no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 conceptualization and explanation[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15(1):1-42.】,得到了廣泛的認可【DORAN J, FINGLETON B. US metropolitan area resilience: insights from dynamic spatial panel estimation[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economy and space, 2018(1):111-132.】。簡而言之,經濟韌性可以被理解為一種固有屬性,描述了區域經濟系統在面對沖擊(如市場變化、經濟危機、外部制裁等)時的抵抗能力或者調整能力。

(二) 經濟韌性測算的相關研究

目前,經濟韌性的測算方法大致可分為四類,分別為綜合評價法、核心變量法、時間序列模型方法以及因果推斷的反事實估計法。

1. 綜合評價法。綜合評價法主要是指從多個維度選擇衡量韌性的指標,通過熵值法或主成分分析法等合成衡量經濟韌性的綜合指標。例如:從經濟穩定和社會發展等多個維度構建經濟韌性的指標體系【BRIGUGLIO L, CORDINA G, FARRUGIA N, et al. Economic vulnerability and resilience: concepts and measurements[J]. 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 2009(3):229-247.】;從規模韌性、制度韌性以及結構韌性等六個維度綜合測算國家(或地區)的經濟韌性【杜直前.數字全球價值鏈參與對經濟韌性的增強效應研究[J].經濟學家,2023(4):33-43.】。雖然綜合評價法看起來具有覆蓋面大、內容豐富的獨特優勢,但由于指標體系的構建存在著較強的主觀性,并且尚未出現公認且權威的指標選取原則,所以該方法測算出的經濟韌性并未得到一致認可【孫久文,孫翔宇.區域經濟韌性研究進展和在中國應用的探索[J].經濟地理,2017(10):1-9.】。

2. 核心變量法。正是由于綜合評價法存在著一定的缺陷,既有研究嘗試利用核心變量法來衡量經濟韌性。該方法主要是評估反映某一地區經濟發展應對外部沖擊的關鍵變量,大多使用地區GDP增速、就業或失業情況等指標。例如:有學者使用就業率測算了金融危機對歐洲區域韌性的影響【DAVIES S. Regional resilience in the 2008—2010 downturn: comparative evidence from European countries[J]. 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 economy and society, 2011(3):369-382.】;還有學者基于英國部分地區的數據,通過計算實際和預期就業間的相對變化關系來衡量韌性【MARTIN R, SUNLEY P, GARDINER B, et al. How regions react to recessions: resilience and the role of economic structure[J]. Regional studies, 2016(4):561-585.】;陳安平通過對比各城市和全國層面的就業變化,分別計算出各城市在抵抗期和恢復期的韌性【陳安平.集聚與中國城市經濟韌性[J].世界經濟,2022(1):158-181.】。應該說,核心變量法雖然能夠避免構建指標體系的主觀性,但單一維度的指標很難體現出韌性的復雜性。

3. 時間序列模型方法。該方法針對時間序列數據,并利用脈沖響應等模型來構建經濟變量對外部沖擊的反應函數,進而測度宏觀層面的經濟韌性。有研究者利用英國的季度就業數據分別測算了地區抵御力和恢復力,并使用似不相關回歸模型證明了外部沖擊會對地區發展產生長期的影響【FINGLETON B, GARRETSEN H, MARTIN R. Recessionary shocks and regional employment: evidence on the resilience of UK regions[J].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2012(1):109-133.】;劉曉星等基于時變脈沖響應函數構建了中國宏觀經濟韌性對金融市場系統性風險的反應函數,為測算和評估中國宏觀經濟韌性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劉曉星,張旭,李守偉.中國宏觀經濟韌性測度——基于系統性風險的視角[J].中國社會科學,2021(1):12-32.】。雖然時間序列法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和嚴謹性,但對數據的要求較為苛刻,大部分研究很難獲取與其主題相關的長時段數據,所以多用于宏觀層面的韌性研究。

4. 反事實估計法。該方法利用經濟體受到外部沖擊前的相關數據,反事實地計算出理想狀態下(未受到沖擊時)的經濟數據,通過對比實際數值和反事實數值測算出一個地區的經濟韌性。

(三) 經濟韌性的影響因素研究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韌性是一系列復雜因素共同影響下的結果,雖然某些影響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遍的全系統性質,但不同地區韌性的影響因素也必然表現出因地而異的特征。因此,與韌性的測度方式相類似,既有文獻內有關韌性的決定因素也會因研究的側重點、研究方法或研究樣本的不同而存在差異。本部分在歸納并梳理相關文獻的基礎上,主要從產業結構、人力資本、技術創新、金融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國家和區域政策六個維度來深入分析經濟韌性的影響因素。

1. 產業結構對經濟韌性的影響研究。在考察產業結構對經濟韌性的影響時,相關文獻大多從專業化和多樣化兩個維度展開。其中,專業化產業結構對部分地區(如資源型城市等)來說是合理必要的,但專業化引致的單一產品結構放大了其暴露于特定沖擊的風險,導致其抵抗沖擊的能力較差,韌性偏低【鄭江淮,金晟男.從專業化到多樣化:出口產品構成與經濟韌性[J].國際經貿探索,2023(10):4-21.】。具體而言,高度專業化地區的各類核心資源主要集中在主導產業上,制度架構往往也會依據主導產業來設計。當該類型地區主要產業遭遇某類特定沖擊時,由于缺少其他產業發揮“減緩器”作用,圍繞主導產業的設備和勞動力等要素無法被吸收,沖擊引起的負面影響將迅速擴散至整個區域。相較于專業化產業結構,多樣化產業結構能夠更好地分散風險,并利用關鍵創新產品的技術擴散效應削弱負面沖擊,然而,也有學者強調過度的多樣化產業結構可能會導致產業冗余,不利于韌性的提升【賀燦飛,盛涵天.區域經濟韌性:研究綜述與展望[J].人文地理,2023(1):1-10.】。因此,在討論產業結構與經濟韌性間的關系時,要打破傳統比較優勢的思維禁錮,探尋產業專業化與多樣化間的平衡點【徐圓,張林玲.中國城市的經濟韌性及由來:產業結構多樣化視角[J].財貿經濟,2019(7):110-126.】。

2. 人力資本對經濟韌性的影響研究。作為靈活的主體,“人”可以通過發揮自身的能動性影響地區發展,并在韌性培育過程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對于一個國家或地區而言,高素質人才是建設人才強國,強化經濟韌性的重要保障。既有研究表明,具有較高人力資本水平的地區,一般會擁有較高的經濟福利【劉智勇,李海崢,胡永遠,等.人力資本結構高級化與經濟增長——兼論東中西部地區差距的形成和縮小[J].經濟研究,2018(3):50-63.】。換言之,人力資本作為地區發展的關鍵要素,對于推動經濟增長、優化經濟效率以及提升經濟質量均發揮了積極作用【鈔小靜,沈坤榮.城鄉收入差距、勞動力質量與中國經濟增長[J].經濟研究,2014(6):30-43.】。不僅如此,人力資本還將對經濟韌性產生不可或缺的積極作用。馬丁認為人力資本有利于催生更具動態能力的新興產業,并推動相關行業的復蘇,進而為地區經濟的轉型創造機遇【MARTIN R.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 hysteresis and recessionary shocks[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12(1):1-32.】。有學者提出人力資本是修復經濟發展薄弱環節以及增強經濟韌性的重要動力【LIU L, MENG Y X, WU D S, et al. Impact of haze pollution and human capital on economic resilience: evidence from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China[J].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 2023,25:13429-13449.】。綜上所述,當地區經濟發展面臨瓶頸時,高素質人才能夠利用自身的專業技能優勢,對潛在風險進行預測并設計應對方案,在地區經濟韌性建設過程中彰顯了不可替代的價值。

3. 技術創新對經濟韌性的影響研究。技術創新既是實現規模擴張到高質量發展轉變的核心動力,同時也是決定經濟適應力和恢復力的關鍵因素,所以創新活躍度較高地區往往具有較強的韌性【CLARK J, HUANG H I, WALSH J P. A typology of “innovation districts”: what it means for regional resilience[J]. 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 economy and society, 2010(1):121-137.】,并且能夠更快地從危機中恢復。有學者進一步從資源基礎理論和動態能力理論的視角出發,解釋了中小企業內部資源對自身創新能力和風險抵御能力的積極作用【DO H, BUDHWAR P, SHIPTON H, et al. Building 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 innovation through resource-based management initiatives,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environmental dynamism[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22,141:808-821.】。蘇任剛等提出,創新創業活動能夠有效提升經濟韌性,且地方政府的合作性競爭和抱團式發展有助于進一步釋放創新創業活動產生的強化效應【蘇任剛,趙湘蓮,房銀海.創新創業發展、政府賦能與城市經濟韌性[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23(10):93-113.】。因此,技術創新(尤其是“硬科技創新”)是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根本動力【柳卸林,葛爽.探究20年來中國經濟增長創新驅動的內在機制——基于新熊彼特增長理論的視角[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8(11):3-18.】,更是強化地區經濟韌性的動力源泉。

4. 金融對經濟韌性的影響研究。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同樣會對實體經濟的健康、高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尤其是隨著經濟一體化和金融全球化趨勢日益增強,金融資源及相關要素在地區實體經濟建設過程中的作用愈發突出。目前,學術界的主流觀點認為,擁有相對完善、合理、有序金融系統的國家或地區,能夠更好地應對經濟危機【DAVIES S. Regional resilience in the 2008—2010 downturn: comparative evidence from European countries[J]. 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 economy and society, 2011(3):369-382.】,以金融業或數字技術等高技術產業為主導的地區往往具有較高的韌性【孫久文,孫翔宇.區域經濟韌性研究進展和在中國應用的探索[J].經濟地理,2017(10):1-9.】。金融對經濟韌性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國家相關金融政策的有效性和金融對復工復產的支持效率上,其中以銀行為代表的傳統金融機構,可以通過規模效應和結構效應充當風險上升時期的“穩定器”【宮曉莉,熊熊,張維.我國金融機構系統性風險度量與外溢效應研究[J].管理世界,2020(8):65-83.】,并在整體上提升地區應對負面沖擊的調整能力。

5. 基礎設施建設對經濟韌性的影響研究。既有研究主要從公路、鐵路等交通設施和互聯網、5G、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兩個維度展開。一方面,完善的交通基礎設施是保障經濟發展的基礎,有利于促進知識、技術以及勞動力等要素在更廣闊空間范圍內的合理配置,對地區經濟增長和效率提升產生了重要作用【JIAO J J, WANG J E, ZHANG F N, et al. Roles of accessibility, connectivity and spatial inter-dependence in realizing the economic impact of high-speed rail: evidence from China[J]. Transport policy, 2020,91:1-15.】。另一方面,隨著數據要素的重要性日益提升,與之配套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正成為強化經濟韌性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任保平,張倩.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中高質量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新要求和實現路徑[J].求是學刊,2023(2):48-56.】。

6. 國家及區域政策對經濟韌性的影響研究。凱恩斯主義認為,當國家(地區)經濟發展遭受沖擊或處于蕭條時,政府部門可以運用相關的政策工具進行合理調整,以期創造就業機會并保持經濟增長,進而恢復甚至超越原有的發展水平。應該說,國家及地方政府的政策作為補充工具,能夠通過科學決策,有效抵御不利沖擊的影響【OKAFOR L E, KHALID U, BURZYNSKA K. Does the level of a country’s resilience moderate the link between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the economic policy response to the COVID-19 pandemic?[J].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2022(2):303-318.】。戴維斯(Davies)利用區域韌性概念考察了經濟衰退對歐洲各地區的影響,發現政治決策和既有體制框架會直接影響當地在衰退時期的抵抗力和恢復力【同①.】。里歐和詹莫埃納(Rios amp; Gianmoena)利用貝葉斯模型平均算法證明了政府質量是歐洲國家提高經濟恢復能力的關鍵驅動力【RIOS V, GIANMOENA L. The link between quality of government and regional resilience in Europe[J].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2020(5):1064-1084.】。盧現祥等認為在中國式分權體制下,撤縣設區政策在推動城鎮化的同時,還會導致城市規模擴張和發展導向的改變,最終對經濟韌性產生正向和負向作用交互的復雜影響【盧現祥,許誠,張峰.撤縣設區對城市經濟韌性的影響研究[J].財政研究,2023(3):63-77.】。

梳理相關研究成果可以發現,經濟韌性的相關話題受到了學者們的重點關注,但仍存在著一些不足,主要體現在:一方面,雖然有研究重點關注了經濟韌性,但尚未細化到實體經濟韌性層面。盡管部分學者已經明確實體經濟是高質量發展的底座,并從增長、效率、質量以及數字化轉型等維度對實體經濟展開了深刻討論,但是這些研究尚未從韌性的視角考察實體經濟。另一方面,尚未有文獻對實體經濟韌性展開定量研究。區別于經濟韌性測度時常用的綜合評價法,指標體系中的許多子指標都無法細化到實體經濟層面,所以應兼顧數據的可得性和測算過程的科學性,對中國實體經濟韌性做出具體測度。綜上所述,本文研究中國實體經濟韌性的測度及影響因素主要存在以下創新之處:第一,結合經濟韌性和實體經濟發展相關理論,對實體經濟韌性的理論內涵做出科學界定,并利用凡登定律和GMM-SL-SAR-RE模型對城市層面的實體經濟韌性做出測度;第二,深入考察實體經濟韌性的市域差異,根據自然斷點法的分級結果,對當前中國實體經濟韌性的整體水平和空間集聚特征做出判定,預期為統籌地區實體經濟韌性協調發展提供參考;第三,將空間效應納入影響因素的研究框架,實證分析各類因素對實體經濟韌性的影響效應,能夠為精準識別實體經濟韌性的驅動因素,更好地推動中國實體經濟強韌性發展提供可靠的實證依據。

三、 實體經濟韌性的測度及分析

關于實體經濟韌性,考慮到目前尚無權威的內涵界定,本文在明晰實體經濟【實體經濟主要指創造了真實社會財富的經濟活動,具體表現為產品生產、流通、銷售的過程,實體經濟部門涵蓋了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剔除金融和房地產業以外的部分,其中制造業是核心。】內涵的基礎上,依據實體經濟范疇,將其定義為區域實體經濟系統在面對沖擊時維持自身穩定,并逐步恢復到沖擊前狀態甚至實現新發展的能力。本研究以我國221個城市(未考慮西藏、港澳臺等數據缺失嚴重或者行政區劃發生過變動的地區)為研究樣本,通過考察2011—2021年數據情況,利用產出和就業兩個最能反映實體經濟興衰的統計指標,選取反事實估計法并利用GMM-SL-SAR-RE模型對實體經濟韌性做出測度。

(一) 數據來源與測算過程

為了能夠在充分考慮制造業核心地位的同時,又避免僅使用傳統制造業(或工業)來衡量實體經濟發展的局限性,本文參考黃群慧【黃群慧.論新時期中國實體經濟的發展[J].中國工業經濟,2017(9):5-24.】的研究分別從狹義和廣義兩個層次來測算中國城市層面的實體經濟韌性。其中,狹義實體經濟主要指制造業;廣義實體經濟包括了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以及除金融業和房地產業外的其他服務業,通過計算各城市GDP減去金融業和房地產業增加值得到。在此基礎上,本文利用實體經濟產出和對應行業的就業數據,基于反事實估計法分別測算出兩個層次實體經濟的韌性。在實際測算過程中,考慮到城市層面的制造業數據不可得,因此本文在測算狹義實體經濟韌性(RES1)時,使用城市工業增加值和對應行業的就業人數作為替代指標。廣義實體經濟韌性(RES2)所需的金融業和房地產業增加值數據通過手動檢索各地級市年鑒獲得,GDP和就業數據來自中經網數據庫【在計算實體經濟韌性的過程中,GDP、工業、金融業和房地產業增加值等已按照價格指數進行了平減;因部分城市在統計第三產業時并未公布各細分行業的增加值(或少量年份公布),所以在測算RES2時剔除了部分城市樣本,最終保留221個城市。】。

相較于綜合指標法和測算GDP增長率等方法,反事實估計法能夠更加精準和客觀地對實體經濟韌性做出評價。當一個地區(城市)面臨重大沖擊時,產出和就業兩個變量能夠最直觀地體現出地區抗風險能力【CAPELLO R, CARAGLIUY A, FRATESI U. Spatial heterogeneity in the costs of the economic crisis in Europe: are cities sources of regional resilience?[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15(5):951-972.】。因此,本文借鑒既有研究思路【徐圓,張林玲.中國城市的經濟韌性及由來:產業結構多樣化視角[J].財貿經濟,2019(7):110-126.】,以Dixon-Thirlwal循環因果模型為基礎,利用靜態凡登定律構建實體經濟增長與就業(實體行業)之間的回歸方程,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考慮因變量的前期慣性和空間滯后效應,通過GMM-SL-SAR-RE模型測算出反事實就業水平。最后,通過對比現實就業和反事實就業計算出實體經濟韌性,具體的計算過程如下:

首先,根據傳統的靜態凡登定律(Verdoorn Law),構造式(1)所示的線性回歸方程。其中,yit為城市i第t年的實體經濟就業水平,以廣義實體經濟韌性(RES2)為例,使用城市的年末單位從業人員總數減去金融業和房地產業的從業人員數得到;xit為城市i第t年的實體經濟產出(城市GDP減去金融業和房地產業的增加值);α為常數項;β為產出對就業的影響系數;it為隨機誤差項。

其次,考慮到城市就業水平存在時間滯后效應,即前一期的就業會對當期的就業產生一定影響,所以將滯后一期的實體經濟就業水平引入式(1)的靜態模型;此外,城市的就業水平可能還會存在空間外溢效應,即一個城市的就業水平會受到周邊城市的影響,因此,進一步將實體經濟就業水平的空間滯后項加入式(1),得到式(2)所示的回歸方程。其中,α,β,yit和xit的含義與式(1)一致,yit-1為城市i第t-1年的實體經濟就業水平,γ為t-1年就業的影響系數,Wijlnyit-1項為實體經濟就業的空間滯后項,ρ為空間滯后項的系數,Wij為空間距離矩陣。

GMM-SL-SAR-RE模型的參數估計結果如下頁表1所示。

從表1的估計結果可知,參數β1和β2分別為0.064和0.067,且通過1%的顯著性檢驗,說明RES1和RES2的研究樣本均符合凡登定律中勞動生產率與產出增長間存在正向關系的假設;參數γ1和γ2分別為0.916和0.923,且均在1%的水平下顯著,表明前一期的實體經濟行業就業會對當期的就業水平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參數ρ1和ρ2分別為0.042和0.012,表明中國城市間的實體行業就業存在著空間相關性,即一個城市的實體行業就業水平會對鄰近城市產生積極的影響。比較來看,狹義和廣義層次就業水平GMM-SL-SAR-RE模型的擬合方程,無論是參數的顯著性還是作用方向,均具有較高的一致性。

再次,假設各城市在面對沖擊時能夠保持自身的產出增長率與國家層面相同,利用國家產出增長率測算各城市的理論產出水平,并結合式(2)計算出相應的反事實就業水平,具體計算過程如式(3)和式(4)所示,其中gNt為當年的國家實體經濟增長率,xit為每個城市各年份實體經濟產出的反事實序列,β為此項的系數;y︿it表示反事實就業水平,α為常數項,y︿it-1為t-1年的反事實就業水平,γ為此項的系數;ρ、Wij和it與前文相同。

RESit=yit/y︿it(5)

最后,依據式(5)分別計算出各城市狹義和廣義層次的實體經濟韌性。其中,RESit為城市i第t年的實體經濟韌性,yit表示城市i第t年的實體經濟就業水平。若RESitgt;1說明城市i的實體經濟就業水平高于平均水平,表明該城市抵御沖擊的能力更強或者說能更快地恢復到正常水平,具有較強的實體經濟韌性;反之,若RESitlt;1則說明該城市的實體經濟韌性相對較弱。

(二) 實體經濟韌性的整體水平判定

本文選用反事實估計法分別測算出2011—2021年狹義實體經濟韌性(RES1)和廣義實體經濟韌性(RES2),據此整理出各城市在樣本考察期內的實體經濟韌性均值,并結合自然間斷點分級法將韌性劃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等級表示實體經濟韌性很高,第二等級為較高,第三和第四等級分別為一般和較低。其中,第一和第二等級城市的實際就業水平大于GMM-SL-SAR-RE模型估算出的反事實就業水平,即實體經濟韌性大于1,表示該部分城市具有較強的韌性;而第三和第四等級城市的韌性小于1,實體經濟韌性相對較弱,具體的統計結果如表2所示。

1. 實體經濟韌性整體呈現較高水平。首先,根據RES1的計算結果可知,經濟韌性很高的城市共93個,占全部研究樣本的42.08%,主要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和重慶四個直轄市;福州、太原等省會城市以及無錫、蘇州、寧波和廈門等相對發達城市。其次,有51個城市的實體經濟韌性屬于較高水平,占樣本的23.08%,主要包括沈陽、南京、杭州和廣州等省會城市;青島、南通、嘉興等東部沿海城市以及中西部地區的部分城市。最后,RES1處于一般和較低檔次的城市數量分別為59和18個,分別占26.70%和8.14%,這兩部分多為中部地區的城市,表明中部城市的實體經濟韌性相對較低,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從RES2的統計結果來看,有65個城市的韌性屬于第一等級,占全部研究樣本的29.41%,雖然數量明顯少于RES1,但大部分樣本仍為直轄市、省會和相對發達城市。韌性屬于第二等級的城市數量為77個,占總樣本的34.84%,與RES1存在區別的樣本多為天津、無錫、寧波等雖具有較高韌性,但未能達到很高韌性的城市。第三和第四等級的城市數量共79,占總樣本的35.74%,雖然韌性處于后兩個等級的城市總數量與RES1較為接近,但絕大多數城市屬于第三層次,僅有兩個城市屬于較低水平。

2. 省會城市的實體經濟韌性高于其他城市。根據表2大致可以看出,大部分省會城市的實體經濟韌性處于很高或相對較高的水平,為了更加準確地判斷省會城市和其他城市間的韌性是否存在明顯差距,本文依據各樣本城市兩個層次韌性的計算結果,分別整理出省會城市和其他城市的韌性均值。可以發現,省會城市的RES1和RES2分別為1.073和1.059,均高于全樣本的均值;而其他城市的RES1和RES2分別為1.034和1.023,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出現這一結果的可能原因是,中國的直轄市和省會城市往往具有較高的行政級別或較大的城市規模,在政治、經濟等諸多領域都存在著明顯優勢;而其他城市大多圍繞省會處于相對次要的地位,當地實體經濟在面臨發展危機或外部沖擊時的抵抗和調整能力相對較弱,所以實體經濟韌性的平均水平低于直轄市和省會城市。

3. 常住人口100萬及以上規模城市處于領先地位。中國幅員遼闊,不同城市在經濟基礎、創新能力等方面存在著顯著的差異,這些差異大多和城市等級高度相關,哪怕是在同一省份(自治區)內,各城市間的實體經濟韌性也可能會存在明顯的差距。為了避免僅按省會和一般城市劃分的局限性,本節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超大、特大城市人口基本情況》【根據2014年印發的《國務院關于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城區常住人口1 000萬以上城市為超大城市;500萬~1 000萬為特大城市;300萬~500萬的為Ⅰ型大城市;100萬~300萬的為Ⅱ型大城市;50萬~100萬的為中等城市;50萬以下的為小城市。在分組時為避免樣本量過少,將Ⅰ型和Ⅱ型大城市合并為大城市,將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合并為中小城市。】將樣本劃分為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及中小城市,可以發現:(1) 中國的RES1和RES2在整體上呈現出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的發展特征;(2) 超大城市的RES1和RES2分別為1.112和1.085,特大城市的RES1和RES2分別為1.082和1.049,大城市的RES1和RES2分別為1.048和1.035,上述樣本的測算結果高于全樣本均值,處于相對領先地位;(3) 中小城市的RES1和RES2分別為1.027和1.019,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應該說,大城市匯聚了國內大量的優質資源、先進技術和高端人才,已經形成了更加完善且具有綜合性優勢的區域經濟系統,能夠更加合理與高效地配置資源,較好地抵御沖擊和挑戰,表現出了更強的實體經濟韌性;而中小城市的實體經濟基礎較為薄弱,在很多方面都要依賴相對發達城市的支持,自身的風險抵抗力相對薄弱。

(三) 實體經濟韌性的空間集聚特征分析

考慮到鄰近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可能會存在空間相關性,為了驗證上述具有較高韌性的城市究竟能否對周圍城市產生帶動作用,本節將通過計算各城市的全局和局部莫蘭指數,進一步考察實體經濟韌性的空間集聚特征。

1. 空間全局自相關分析。“地理學第一定律”指出任何事物間都會存在一定的空間依賴性,為了檢驗“領先”城市的實體經濟韌性是否會對鄰近城市產生空間外溢效應,依據式(6)計算各城市2011—2021年實體經濟韌性的空間莫蘭指數。式(6)中,n為空間單元數,Yi和Yj表示i和j的屬性值,Y為所有單元的均值,S2為方差,Wij為空間權重矩陣,由于本節的考察重點是臨近城市間的空間集聚特征,故選取空間鄰接矩陣。

Moran’s I=∑ni=1∑nj=1Wij(Yi-Y)(Yj-Y)S2∑ni=1∑nj=1Wij(6)

一方面,從表3所知RES1的Moran’s I指數除了在2015—2018年具有負相關特征外,其余年份均未能通過顯著性檢驗,表明中國城市制造業韌性在空間上呈現出一定的離散特征,未表現出顯著的空間相關性和集聚特征。另一方面,RES2的Moran’s I指數在2011—2021年間均顯著為正且整體上表現出穩步上升的趨勢,充分說明RES2存在顯著的正向空間相關性,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增強。由此可見,雖然RES1和RES2在整體發展特征上表現出較強的相似性,但二者的空間相關性存在著明顯差距,由于RES1在空間上表現為離散而非相關特征,故后續研究中涉及實體經濟韌性空間集聚特征的進一步分析僅圍繞RES2展開。

2. 空間局部自相關分析。本節進一步測算了2011—2021年RES2的局部Moran’s I指數發現,實體經濟韌性的空間分布呈現出相對穩定的集聚特征【限于篇幅,局部Moran’s I指數散點圖未列示,備索。】。首先,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作為我國城市經濟關聯最為密切的地區,區域內城市的實體經濟韌性普遍較高,且核心城市能夠對周圍城市產生顯著的輻射和擴散效應,逐漸形成了“高-高”集聚型(H-H)發展格局。其次,安徽(淮南、銅陵、馬鞍山等)、河南(三門峽、南陽、信陽等)、四川(資陽和德陽)等實體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的地區,在遭遇突發外部沖擊時往往會缺乏足夠的風險抵抗力和自主調整能力,實體經濟韌性明顯低于周圍的絕大多數城市,所以呈現出低韌性城市被高韌性城市環繞的“低-高”集聚型(L-H)分布特征。再次,東北地區作為中國的老工業基地,雖然曾為國家的工業發展做出過巨大貢獻,但隨著傳統產業的衰落,其發展動能不足等問題愈發突出,當地實體經濟發展的吸引力和競爭力逐漸下降,難以應對當前的諸多經濟風險,韌性普遍偏低,表現為“低-低”集聚型(L-L)分布特征。最后,北京和天津兩個直轄市具有較高的實體經濟韌性,而京津冀城市群內其他城市的韌性較低,故呈現出高韌性城市被低韌性城市包圍的“高-低”集聚型(H-L)的分布特征。與之相類似的,重慶、成都作為成渝城市群乃至整個西部地區的重要經濟增長極,自身實體經濟韌性高于周圍其他城市,同樣表現出“高-低”集聚型(H-L)特征。

四、 實體經濟韌性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 影響因素選取及分析

除了上述在文獻綜述部分重點提及的六大影響因素外,雖鮮有文獻直接考察對外開放程度對韌性的潛在影響,但在現實情境下,開放度較高地區在更加便捷地獲取自身所需的外資和技術的同時,也更容易受到國際市場的負面影響,實體經濟在遭遇外部經濟沖擊時受到的損失更大,故本文還將實證檢驗對外開放程度對實體經濟韌性的影響。

(二) 模型設定與變量含義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在測算了實體經濟韌性的基礎上,構建式(7)所示的回歸模型,實證檢驗產業結構合理化(STRit)、人力資本(HUMit)、創新能力(INNit)、金融發展水平(FINit)、交通運輸(TRAit)、政府干預(GOVit)、對外開放程度(OPENit)對實體經濟韌性的影響強度。其中,RESit包括狹義實體經濟韌性(RES1)和廣義實體經濟韌性(RES2),α0為常數項,α1至α7為產業結構合理化等七個因素的影響系數,Fecity和Feyear分別表示城市和年份固定效應,εit表示隨機誤差項。各變量的測度方式如表4所示。

RESit=α0+α1STRit+α2HUMit+α3INNit+α4FINit+α5TRAit+

α6GOVit+α7OPENit+Fecity+Feyear+εit(7)

(三) 回歸結果分析

本節根據模型(1)分別測算了產業結構、人力資本、創新能力、金融發展水平等因素對中國狹義實體經濟韌性(RES1)和廣義實體經濟韌性(RES2)的影響,且逐步控制了年份因素和城市因素。由表5中列(3)和(6)的結果可知,STR項的系數分別為-0.055 2和-0.032 5且至少通過5%的顯著性檢驗,由于利用泰爾指數計算出的產業結構合理化是一個逆向指標,該結果表明產業結構合理化能夠提升各產業內及不同產業間的資源利用效率,增強各產業的邊際生產力,有利于在地區實體經濟系統遭遇沖擊時提供更具多樣化、豐富性的產出,顯著增強地區實體經濟的風險抵抗能力。列(6)中HUM項的系數為0.424 2且顯著,表明人力資本水平每提升1個單位將推動RES2提升0.424 2個單位,即充沛的人力資本將會對實體經濟韌性產生顯著的促進作用。創新能力(INN)對RES1和RES2的系數分別為0.005 6和0.002 8,且均通過檢驗,說明創新能力可以顯著增強當地的抗干擾能力和自主調整能力。列(6)中FIN項的系數為0.013 6且在1%水平下顯著,表明金融發展水平每提升1個單位將促進RES2提升0.013 6個單位,良好的金融市場和金融水平不僅能夠為城市發展提供穩定的資本支持,還可以為實體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提供更為多樣化的融資渠道,充分調動了企業參與實體經濟活動的積極性并強化當地市場主體的風險抵抗能力,為提升實體經濟韌性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列(6)中TRA項的系數顯著為正,表明良好的交通運輸能力能夠更好地應對非預期沖擊,在促進實體經濟強韌性、可持續發展方面產生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政府干預(GOV)對狹義實體經濟韌性(RES1)和廣義實體經濟韌性(RES2)的影響均顯著為負,說明政府的過分干預可能會導致區域鎖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實體經濟增長效率并削弱韌性,不利于新的增長路徑形成,且容易對實體經濟韌性產生負面影響。列(6)中OPEN項顯著為負,表明開放度較高和對外資依賴度較高的城市雖然能夠便捷地獲取所需的技術和資金,但同時也更容易受到國際市場的負面影響,地區實體經濟可能會在外部沖擊中遭受更大的損失。

(四) 進一步探索

當前,以高新技術為核心的全球制造業競爭愈發激烈,中國在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的過程中,還應積極開展跨區域交流合作,才能更好地應對全球經濟競爭中潛在的挑戰。因此,在實證檢驗實體經濟韌性的影響因素時自然不能忽視樣本城市間的空間相關特征,空間計量模型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思路。對此,本文設定式(8)所示的空間杜賓模型,其中,∑7i=1βiControlsit用于表示式(7)中實體經濟韌性的七個主要因素,ρ為空間滯后系數,用于刻畫存在空間關系城市間實體經濟韌性的交互影響強度,Wij表示一個N×N維度且對角線元素均為0的標準化權重矩陣,用于識別城市間的空間關系,為提升結果的穩健性共設置了四類矩陣。由于前文的結果表明RES1在空間上表現為離散而非相關特征,所以本節僅考察RES2的空間外溢效應。

RESit=ρWijRESit+∑7i=1βiControlsit+∑7i=1γiWijControlsit+Fecity+Feyear+εit(8)

由下頁表6可知,四類矩陣下的空間系數ρ分別為0.253 4、0.327 0、0.139 8和0.275 3,均通過顯著性檢驗,充分證明了各城市間的實體經濟韌性存在著較強的空間相關性,即本城市的實體經濟韌性較高,那么與之存在空間關聯城市的韌性也相對較高,彼此間存在著顯著的正向作用。LR檢驗后發現,四類矩陣下的LR-lag和LR-error統計量均通過檢驗,說明SDM模型在本文的研究情景下不可退化為SAR或SEM模型。各影響因素的作用方向和前文基本保持一致,進一步提高了研究結果的穩健性。

五、 結論與建議

本文選取2011—2021年中國城市數據,以Dixon-Thirlwal循環因果模型和靜態凡登定律為基礎,利用GMM-SL-SAR-RE模型分別估算出狹義實體經濟韌性(RES1)和廣義實體經濟韌性(RES2),并實證檢驗了實體經濟韌性的影響因素,主要結論如下:

第一,依據自然斷點法將中國221個城市的實體經濟韌性劃分為高、較高、較低和低四個等級后發現RES1和RES2的整體水平較高,高韌性和較高韌性的城市數量超過60%,占據主導地位,呈現出良好的發展狀態,其中直轄市、省會、超大和特大城市的韌性明顯處于領先地位。第二,RES1和RES2的空間集聚特征表現出顯著的差異,其中RES1呈現出較為離散的分布特征,而RES2在樣本考察期內表現出顯著的正向空間相關性,且相關性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增強。第三,進一步考察RES2的空間異質性發現,在長三角和珠三角等城市經濟關聯密切的地區,已經形成了核心城市帶動周圍城市韌性共同提升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而在京津冀、成渝城市群等核心城市與其他城市差距較為明顯的地區,更多地表現出“虹吸效應”;東北地區和部分中部城市的實體經濟韌性相對較低,在空間上表現為“低-低”集聚型(L-L)分布特征,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第四,影響因素檢驗后發現,產業結構合理化、人力資本、創新能力、金融發展水平以及交通運輸能力能夠顯著強化實體經濟韌性,但過分的政府干預和過高的對外開放程度不利于韌性的提升,城市間實體經濟韌性存在著顯著的正向空間外溢效應,形成了良性互動的發展格局。

針對上述研究結論,本文提出如下建議:

1. 重視強韌性發展思想,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由追求速度向韌性轉變。現階段,中國省會城市、常住人口100萬及以上規模城市的實體經濟韌性處于領先地位,而其余城市的實體經濟建設仍主要持有數量優先的發展理念,韌性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對此,國家在制訂實體經濟發展戰略時,應該從頂層設計、長效機制規劃等多個維度出發,真正打造全面強化實體經濟韌性的制度框架及保障體系。地方政府在制訂產業發展規劃和專項發展計劃時,應主動摒棄“重數量,輕質量”的政績觀,因地制宜地制訂科學合理、行之有效的強韌性發展路徑,推動中國實體經濟發展由高速度向強韌性轉變。

2. 多措并舉,穩步提升實體經濟韌性。首先,中央政府應把握產業結構升級對實體經濟韌性的導向作用,在堅持“穩中求進”發展思想的基礎上,著力提升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地方政府應堅決避免“一刀切”,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并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其次,建立統一、規范、有序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完善地區間就業服務信息的共建共享機制,積極引導高素質勞動力進入具有較大發展前景的優質實體行業,為實體經濟建設注入更多的活力。再次,主動破除創新進程中的體制障礙,通過制訂研發補貼政策、提高自主研發試錯容忍度以及建立客觀公正的評價體系等途徑,為創新活力和研發能力的提升提供更有力支持。最后,堅持把更多優質金融資源用于低碳環保、生物醫藥、智能制造等研發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提高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服務效率,逐步增強實體經濟的風險抵抗力和適應調整力。此外,還應進一步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并警惕政府干預和對外開放程度的負面影響,通過減少政府干預資源配置力度和加強對外資企業的監管等措施,降低其對實體經濟韌性的負面作用。

3. 開展跨區域交流合作,在整體上提高實體經濟韌性。隨著城市間實體經濟關聯的日益加深,為了進一步增強實體經濟韌性的空間外溢強度,各地政府應結合自身的資源稟賦和城市定位制訂相應的發展戰略,加強地區間生產要素流動,構建以點帶面、區域協同的地區實體經濟發展格局。其中,省會城市和發達城市應在更高目標上推進實體經濟建設,努力對標國際一流水平,將自身的優質資源和先進經驗向周圍的中小城市輻射。“發展中”城市則應充分抓住“智慧城市”等國家戰略帶來的機遇,把建設具有較強韌性的實體經濟作為地方政府經濟活動的核心,主動增加與周圍地區或具有關聯產業地區的交流與合作,打破實體經濟發展的區域邊界和壁壘,進而在整體上提高中國的實體經濟韌性。

(責任編輯: 趙文青)

Measurement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hina’s Real Economy Resilience

Wang Ruqi1, Tao Shigui2

(1. School of Business, Jiangsu Ocean University, Lianyungang 222005;

2. School of business,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China)

Abstract: As real economy is the foundation of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ts resilience is not only a must to ensure the smooth operation of economy, but also an inevitable driving force for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Based on the data of urban China from 2011—2021, this paper uses the GMM-SL-SAR-RE model to measure the resilience of both the narrow real economy (RES1) and the broad real economy (RES2), and analyzes its overall level, spatial agglomer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overall level of RES1 and RES2 is relatively high, with over 60% of the cities having high resilience, led by provincial capital cities, those with a permanent population of 1 million or more; (2) There is a notable difference in the spatial clustering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RES1 and RES2, with RES1 exhibiting more discrete distribution features while RES2 a significant positive spatial correlation; (3) In areas with close economic ties such as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pattern as is revealed by further investigation of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RES2, has been formed where the core city helps increase the resilience of the surrounding cities, while in areas like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and Chengdu-Chongqing urban agglomerations where the gap between the core cities and others is more pronounced, the “siphon effect” is more noticeable; (4) As for testi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rational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human capit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transportation capacity can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 resilience of the real economy, and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among Chinese cities’ real economic resilience, forming a benign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pattern.

Key words: real economy resilience; GMM-SL-SAR-RE model; influencing factor

猜你喜歡
影響因素
房地產經濟波動的影響因素及對策
零售銀行如何贏得客戶忠誠度
醫保政策對醫療服務價格影響因素的探討
東林煤礦保護層開采瓦斯抽采影響因素分析
影響農村婦女政治參與的因素分析
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績效影響因素的探索與研究
水驅油效率影響因素研究進展
突發事件下應急物資保障能力影響因素研究
中國市場(2016年36期)2016-10-19 03:54:01
環衛工人生存狀況的調查分析
中國市場(2016年35期)2016-10-19 02:30:10
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需求影響因素分析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7:09:0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免费无码r| 亚洲免费黄色网| 成年人免费国产视频| 国产成人超碰无码| 18禁黄无遮挡免费动漫网站|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香蕉922|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欧美日本在线| 欧洲亚洲一区|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在线第一| 日韩色图区|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欧美中文一区|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视频一| 毛片网站在线播放| 欧美日在线观看| 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综合精品久久成人网| 日韩中文无码av超清| 中文字幕无码av专区久久| 制服无码网站| 成人午夜视频在线| 精品夜恋影院亚洲欧洲| 在线观看欧美国产| 国产最新无码专区在线| 久久久久国色AV免费观看性色| 九月婷婷亚洲综合在线| 青青青国产视频手机| 欧美狠狠干| 日韩a级片视频| 欧美激情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午夜视频日本| 福利国产微拍广场一区视频在线 |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视频| 色成人亚洲| 欧美亚洲欧美| 国产人前露出系列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网站| 国产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观看| 午夜日b视频| 无码专区第一页| 欧美一级在线| 午夜不卡视频| 岛国精品一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AⅤ| 制服丝袜无码每日更新| 国产精品女主播| 亚洲无码视频图片| 热久久国产| 狠狠色成人综合首页| 精品国产香蕉伊思人在线| 亚洲福利网址| 欧美日本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色中文字幕| 亚洲天堂久久| 国产成人乱无码视频| 视频二区亚洲精品| 国产美女视频黄a视频全免费网站| 精品色综合| 久久永久精品免费视频| 免费大黄网站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高清视频| 在线免费观看AV| 午夜综合网| 亚洲天堂福利视频|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 亚洲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APP|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 国产亚洲视频免费播放| 人人艹人人爽| 中国特黄美女一级视频| 亚洲天堂区| 性网站在线观看| 丁香五月婷婷激情基地|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第一区| 午夜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 啪啪永久免费av| 国产成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jizz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免费| 欧美成人精品在线| 亚欧乱色视频网站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