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美國備受贊譽的戲劇《天使在美國》(Angels in America)誕生于1991年,探討了1980年代美國的艾滋病問題。劇中一個角色曾深思知識與創新的本質:“想象力不能創造任何新事物,不是嗎?它只能再利用世界的已有元素,然后用它們組合構想和愿景?!痹摌蚨蔚囊鈭D是思考人類經驗的局限性以及現實中不可避免的限制,但它所描述的想象力——或者說是創造性的重構——可以帶來真正的創新突破,正如《科學》雜志每年年終評選的那些年度突破。艾滋病預防藥物來那卡帕韋(lenacapavir)被其選為2024年度十大突破之一,標志著抗擊艾滋病征途上的重大飛躍,但它絕非最后一步。在這個領域,實驗室里追求卓越的探究與實驗室外的人的需求,兩方面不可分割。
《科學》雜志已經第三次將艾滋病干預措施選為年度突破性進展。1996年,蛋白酶抑制劑(作為對抗艾滋病的強力武器)的出現標志著此類藥物研發工作的轉折。對于大多數患者來說,只要將這樣的抗逆轉錄病毒藥物與其他抗病毒化合物聯合使用,他們血液中的艾滋病病毒(HIV)水平就可顯著降低。這使得艾滋病從“死刑”變為可以被控制很多年的疾病。2011年,通過聯合使用多種抗逆轉錄病毒藥物,不僅能完全抑制感染者體內的HIV,還可大大降低他們通過性行為傳播病毒給他人的風險。雖然尚無能終結艾滋病的疫苗問世,但來那卡帕韋作為一種可供有病毒接觸風險者預防性使用的長效注射藥物,代表了預防方面的進步。
1984年,HIV被確定為艾滋病的元兇,這促使人們了解病毒的組成蛋白,最終推動學界開發出抗逆轉錄病毒化合物用以降低患者體內的HIV水平,從而阻止疾病傳播。這些藥物也可降低感染風險,若每天口服,效果更佳,但從患者堅持服藥和獲得藥物可能性的角度來看,做到每天用藥顯然很困難。此外,非洲國家的女性非常容易因此受到社會歧視。當制藥商開發出針對病毒衣殼蛋白的來那卡帕韋時,他們意識到,此不溶性化合物在注射后能維持效力達6個月之久的價值——這將比口服抗逆轉錄病毒藥物持久很多。
從行為視角來看,研究抗HIV藥物是必要的,因為非藥物方法面臨難以確保持續使用的挑戰。情況往往是,人們在知道自己已感染病毒并尋求治療且有能力獲得藥物進而持續服用后,所謂的“治療即預防”才真正有效。
回溯科學發展,“天使”所在處恰是那些科學家向攻克艾滋病邁進的征途——他們就像天使,不顧政治和經濟方面的限制而堅持不懈。三十多年過去,抗擊艾滋病的工作仍遠未結束。
——莫莊非編譯自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