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魯 · 沙利曾與他的宿敵羅杰 · 吉列明共同分享諾貝爾獎。
他們為研究大腦如何控制激素鋪平了道路。
內分泌學家安德魯·沙利(Andrew Schally)于2024年10月 17日去世,享年97歲。他曾因分離和合成神經激素的工作而獲得諾貝爾獎。神經激素是由專門的神經細胞產生的化學物質,可調節人體內的多種生理過程。
沙利的探索始于1954年,當時他接觸了英國研究人員杰弗里·哈里斯(Geoffrey Harris)的研究。哈里斯提出理論,認為豌豆大小的腦垂體——能分泌人體重要激素——受控于下丘腦產生的其他激素或“釋放因子”。為了捕獲這些釋放因子,沙利開始研磨從豬身上提取的大量下丘腦組織。
與此同時,作為沙利的競爭對手,法裔美國生理學家羅杰·吉列明(Roger Guillemin)正試圖用羊腦做同樣的事情。他們之間的這場較量持續了21年。
1969年,沙利取得了第一次勝利,他比吉列明早幾天宣布發現了促甲狀腺激素釋放因子(TRF)的化學公式,該因子能指揮腦垂體控制甲狀腺。兩年后,沙利與日本科學家合作,成功分離出促黃體激素釋放因子(LRF),該因子可刺激生殖系統過程。
次年,吉列明實驗室的一位研究人員發現了第三種釋放激素——生長抑素。總的來說,沙利和吉列明兩方的發現為神經內分泌學領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并為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等內分泌相關疾病的大量研究提供了機會。他們的工作還推動了避孕藥和帕金森病相關研究的進步。
1977年,沙利和吉列明各自獲得了四分之一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該獎項的另一半授予了進行不相關研究的羅莎琳·亞洛(Rosalyn Yalow)。然而,這一獎項并未結束二人之間的競爭,他們的這種競爭在科學界幾乎被神化了。2005年,沙利告訴《邁阿密先驅報》(The Miami Herald ):“我和吉列明對彼此恨之入骨?!?/p>
早在1957年獲得博士學位后,沙利就加入了得克薩斯州貝勒大學醫學院吉列明的實驗室。兩人的合作關系從一開始就不融洽,彼此都不愿意分享聯合研究的成果。
在五年沒有取得顯著進展后,科學界的其他人開始嘲笑他們的努力,有人將他們的研究比作尋找“傳說中的喜馬拉雅雪人”。1962年,沙利離開吉列明的團隊,建立了專門研究下丘腦的實驗室。在那里,他特別關注生殖內分泌學,并開始研究避孕類固醇和克羅米酚(一種用于治療女性不孕癥的藥物)的作用。1966年,當他宣布鑒定出了豬TRF中的三種氨基酸后,公眾的懷疑終于平息了。
沙利在一生中發表了2300多篇論文,贏得了包括阿爾伯特·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在內的諸多獎項。2004年,他被授予法國榮譽軍團騎士勛章。
資料來源 The Telegra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