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時候讓你的組織和員工開始為人工智能、可持續發展和數字化轉型的影響做準備了。根據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的《2024年技術大趨勢報告》,這三種技術趨勢將改變公司、政府和大學的運作方式,還將影響員工所需的新技能。這一整合了近二十年發展的大趨勢,預計將對社會、技術、生態、經濟等產生重大影響。
來自亞洲、澳大利亞、歐洲、拉丁美洲、中東和美國的50多位專家為這份報告提供了他們的觀點。這些專家涵蓋了IEEE關注、參與的全部47個領域,他們分別來自學術界、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報告詳細闡述了對每個大趨勢的見解與其中的機遇,并探討了各行業可能從中受益的方式。
專家將他們的見解與谷歌趨勢、 IEEE計算機協會和IEEE Xplore數字圖書館以及美國專利商標局的技術預測進行了比較。
IEEE研究員、IEEE未來方向委員會成員,同時也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米爾皮塔斯惠普實驗室副主任的德揚·米洛伊西奇(Dejan Milojicic)表示:“我們對技術和大趨勢進行了預測,并將它們與經濟、生態和社會政治等其他總體大趨勢聯系起來。它們都是相互交織的。”
通用人工智能的利與弊
通用人工智能(AGI)包括ChatGPT、自主機器人、可穿戴和植入式技術以及數字孿生技術。
報告指出,教育、醫療保健和制造業是能從通用人工智能中獲益最多的行業。
對于學術界來說,這項技術有助于擴大遠程學習的范圍,并有可能取代實體教室,為學生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教育。
在醫療保健領域,這項技術可以為患者量身定制治療計劃,有助于更高效地發現新藥物。報告指出,通用人工智能還有助于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制造業可以利用該技術改進質量控制、減少停機時間,以及提高產量。報告稱,產品的上市時間也可能大幅縮短。
專家表示,如今的人工智能系統專業性強、范圍窄,因此要想從中獲得收益,就需要廣泛采用經過整理的數據集、先進的人工智能硬件以及新的算法。報告稱,這將需要計算機科學、工程學、倫理學和哲學等學科的跨學科合作。
報告也指出了通用人工智能的缺點,包括缺乏數據隱私、存在倫理挑戰和內容濫用的現象。
另一個引發關注的問題是工作崗位流失和對雇員進行再培訓的需求。報告指出,通用人工智能需要更多的人工智能程序員和數據科學家,但所需的支持人員和系統管理員則要更少。
采用數字技術
數字化轉型技術包括自主技術、泛在連接和智能環境。
專家表示,在領域內擴大計算機和其他電子設備的使用時,從中受益最大的會是建筑、教育、醫療保健和制造行業。
建筑業可以使用建筑信息模型(BIM),它可以生成辦公樓、橋梁和其他結構的數字版本,從而提高安全性和效率。
教育機構已經在使用諸如數字白板、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等電子產品增強學習體驗。但是專家指出,各所學校還沒有將這些工具用于開展繼續教育項目,而此類項目對于培訓工人使用新工具和新技術而言是必需的。
專家表示: “如今的大多數教育過程與20世紀別無二致,但我們正處于一個需要向終身學習轉變的時代。”
報告稱,數字化轉型將需要更多的員工監督自動化,也需要具有分析經驗的員工,但是負責維護舊系統的操作員和工人將會減少。
報告還稱,衛生領域已經開始轉向電子記錄,但還可以做得更多,比如利用計算機輔助設計開發藥物和假肢,以及利用BIM工具設計醫院。
制造業可以利用計算機輔助設計數據來創建產品原型的數字化表征,并從中受益。
專家承認,數字化轉型存在一些問題。例如,缺乏足夠的芯片和電池來制造所有需要的設備和系統,而且并非每個組織或政府都能負擔得起數字化工具。此外,欠發達地區缺乏互聯互通的人群也無法觸及這些工具,這會導致數字鴻溝進一步擴大。專家指出,另一些人則可能會出于隱私、宗教或生活方式方面的擔憂而抵制這些工具。
應對氣候危機
技術有助于推動社會和環境變革。可持續性的實際應用包括清潔可再生能源、脫碳和能源儲存。
報告稱,全球近一半的企業組織制定了全公司范圍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但只有18%的組織制定了明確的目標和實現這些目標的時間表。大約一半的公司缺乏部署可持續解決方案的工具或專業知識。與此同時,信息和通信技術的能耗正在不斷增長,約占全球用電量的10%。
專家預測,向可持續性更強的信息和通信技術過渡將帶來全新的業務。例如,區塊鏈技術可用于優化微電網產生的剩余能源,最終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更低成本的能源,并確保能源安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早期領導者已經開始應用諸如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計算機視覺和物聯網等數字技術,以幫助實現可持續發展。
報告預測,未來將會需要熟悉這些技術的員工,并補充稱,能夠設計出更節能、對環境更友好的系統的工程師將成為行業和市場的需求。
可能阻礙這些努力的部分挑戰包括監管法規的缺位、鼓勵人們變環保的激勵措施的缺失以及可持續技術的高成本。
各組織如何攜手并進
專家表示,應該對這三大趨勢進行協同考慮。例如,通用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應用于可持續的、數字化轉型的技術。可持續性是技術(包括通用人工智能)的一個關鍵方面。報告指出,數字化轉型需要不斷更新通用人工智能和可持續性特征。
報告就學術界、政府、產業界和專業組織如何合作推進這三項技術提出了若干建議。
例如,為了滿足對員工進行再培訓的需求,行業應該與高等院校合作,以對勞動力進行教育,并對教員進行技術培訓。
專家建議,為了推進支持大趨勢技術的科學發展,學術界需要在研究項目上與產業界進行更緊密的合作。反過來,政府也應促進學術界和非營利組織的研究。
企業應該就如何更好地監管這些技術向政府官員提供建議。專家稱,為了使這些技術得到廣泛接受,應向公眾解釋其中的風險和益處,以避免錯誤信息。此外,還需要創建流程、實踐和教育材料,以解決與這些技術相關的倫理問題。
“整體而言,這些大趨勢應側重于幫助產業界,”米洛伊西奇表示,“政府和學術界各有各的重要性,但如果我們能讓產業界取得成功,其他一切都將由此產生。產業界會資助學術界,而政府會幫助產業界。”
他說,包括IEEE在內的專業組織需要就這三個領域制定技術標準和路線圖。路線圖是對一項技術的長期前景、發展趨勢和可能性的戰略性展望。
米洛伊西奇說,大趨勢會影響IEEE對于即將探索的項目的選擇,“從這些項目中可能就會生發出未來的路線圖和標準。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們正在做的是前期工作,是為他們最終可能實現的標準化做準備”。
傳播和教育至關重要
專家小組鼓勵廣泛傳播這三大趨勢,以避免擴大數字鴻溝。
“變化的速度可能會超出多數人的適應能力,這可能導致人們對技術產生恐懼和敵意,”專家們表示,“廣泛的教育對技術的采用至關重要。”
資料來源 IEEE
本文作者凱茜·普萊茨(Kathy Pretz)是IEEE會員出版物The Institute的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