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美國科學技術達到新的高度,
美國組建了由將近70位各行各業的引領者組成的專家團隊,
以共同商議制定“美國科學技術愿景”的具體內容。
美國的科學成就不是意外。它是數十年來美國政府對于基礎研究大筆投資驅動的結果,這些投資反過來培育了本土和外國人才,推動科研轉化,為經濟添柴加薪,改善民眾健康,強化國家安全。全世界已經從這一模式的推廣中獲益匪淺。同時,在很大程度上,美國和其他國家之間因合作推動形成了某些領域的重大發現,從醫學到機器學習領域,不一而足。然而,讓美國實現目前這種成就的措施不會讓美國到達它想要達到的更高位置。為了對演變中的全球科技生態系統做出反應,美國需要有一個新愿景。
全世界各地的發現與創新已經以深遠的方式發生改變,這就要求美國尋找新的手段來培養人才,建造和維護基礎設施,為科技企業提供資金。所有行業、各級政府等都必須正確地、盡快地做好這些事。
認識到這一挑戰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后,美國已經組建一支全新的任務組(我們是其中一員),成員包括將近70位各行各業具有影響力的引領者,橫跨科學界、產業界、學術界、慈善界和政策界,其中既有研究生,也有公司高管,任務是制定“美國科學技術愿景”(VAST)的具體內容。任務組的目標是讓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決策者們具有與時俱進的觀念,了解科學技術能實現什么,給出具體的政策建議,從而推動美國科學技術達到新的高度。
全世界面臨著令人畏縮的難題,也有驚人的機遇。新興技術正在從根本上改變人類通信、疾病治療、為生活供能的方式。但是,除非美國的領導人和各家機構能夠迎接這一刻,不然美國會有不小的風險,即會把科學發現和發展(以及它們帶來的經濟回報)讓與那些有著行動方案、擁有更強投資意愿的國家。
美國政府一度在研發中占據支配地位,針對那些時期建立的策略不再行得通。1964年時,美國67%的研發由政府資助。如今,大多數研發由商業界和產業界提供資金(2022年這一數字是76%),商業界和產業界對于基礎研究提供的資金幾乎與政府一樣多(2022年時,分別為37%和40%)。這一轉變是在美國全球的競爭者們大筆投資的背景下發生的。從2010年至2019年,美國在全球研發投入中的份額下降了2%,而世界其他國家在奮起直追。在專利申請量上,美國長期都是全球第一,但在2021年降至全球第二。
當然,科學應當是一種國際努力,而不是一場零和博弈,否則會威脅到美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合作關系,進而阻礙本可能取得的進展。
美國科學人才的培養也令人非常擔心。假如美國想要一支技能嫻熟、面向未來做好準備的人才隊伍,美國必須創造出良好的環境,吸引和留住本土及海外人才。需要注入更多創意,才能為下一代人制定出能擴大職業機遇——包括學術界之外的工作——的教育和培訓方案。
2025年初,美國會成立一屆新的國會和聯邦政府,VAST任務是揭曉包括這些優先事項在內的美國科學新愿景,描述美國企業能變成什么面貌,并且為誰實現轉變。最終目標是要確保美國科學技術始終處在前列。
在范內瓦·布什(Vannevar Bush)寫下奠基性的報告《科學,無盡的前沿》一文將近80年之后,現在是時候寫下美國科學故事的新篇章。現今的科學發現和創新方式比布什想象的可能更為復雜、更加美麗、更為強大。當下需要有一套全新手段優化跨部門協調,吸引大眾來考慮該提出什么科學問題,并且誰會從答案中獲益。
要取得進步,做出改變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改變一定不能變更我們追求的目標——營造一個更加繁榮、更加健康、更加安全的世界,也不能改變“科學技術始終是為所有人類實現這一目標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這一事實。
資料來源 Science
本文作者蘇迪普· S· 帕里克(Sudip S. Parikh)是美國科學促進會的首席執行官兼《科學》雜志的執行出版人;瑪西婭· K· 麥克納特(Marcia K. McNutt)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長;達里奧· 吉爾 (Darío Gil)是IBM的高級副總裁兼研究主管,也是美國弗吉尼亞州亞歷山大市國家科學委員會(NSB)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