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打假食品安全事件在網上頻頻出現,其中不少事件未經調查迅速擴散引發熱議,對消費者和商家形成沖擊。對此,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發文提醒:應理性看待網紅打假,消費者在面對食品安全輿情時,應多方求證,了解事件全貌和真相。
網紅打假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激發巨大輿情,是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關切和互聯網流量共同導致的。網紅借助自身知名度打假,產生的影響較大,有助于督促經營者更注重服務與產品質量。
然而,有些網紅為了博眼球賺流量,可能會故意夸大甚至虛構事實,扮演揭露者的角色。如果越來越多以情緒和“偽科學”為主導的信息在網絡上肆意傳播,那么真正以食品安全知識為基礎的信息空間就會受到擠壓。這不僅會誤導消費者,更會對經營者造成嚴重影響。“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有的商家可能因為不實指控或是自證不及時,遭受經濟損失和聲譽損害。網紅打假為流量而“假打”,雖一時流量洶涌,但也注定會被流量反噬。
網紅打假需“真打”。一方面,網紅揭露的問題要真。必須確保所揭露的問題真實存在,不能夸大或者編造,避免刻意誤導和煽動消費者。只有嚴格遵循事實,打假行為才有正當基礎。另一方面,網紅打假的證據要真。打假過程中必須提供真實、合法、有效的證據。一些網紅在打假時,可能會使用虛假檢測報告或不合法的取證手段。這種行為不僅無法證明其打假的真實性,還可能因違法取證而承擔法律責任,證據真實才能夠經得起法律和公眾的檢驗。
網紅打假更需“會打”。打假者應具備一定專業知識和鑒別能力。食品安全涉及多個復雜領域,如食品成分分析、生產過程監管等,因為缺乏專業知識而導致誤判,形成的負面影響反而會帶來“難以承受之重”。此外,激化矛盾、挑起對立絕非正當手段,推動問題解決才是目的,網紅打假應當理性引導,避免引發不必要的恐慌和過激反應。
作為網絡空間的重要輿論場,短視頻平臺應建立起健全的輿情引導機制。加強對打假視頻內容的審核管理,對未經核實或存在明顯夸大、捏造事實的信息,應及時限流或下架,防止引發不必要的風波。建立完善的舉報投訴機制,暢通用戶積極舉報不實打假信息渠道,及時處置違規內容。消費者在面對網紅打假時,也應多一分理性,多一些求證,積極通過官方渠道關注調查結果和發布信息。通過學習相關的食品安全知識,成為半個“打假人”,提高自身的辨別能力,用好維權手段,更好維護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