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劇本殺;人際交往;邊界地圖;課題分離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5)05-0036-04
【活動理念】
本課屬于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六大模塊中的人際交往板塊。《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中提到,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學內容應該包括“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鼓勵學生進行積極的情緒體驗與表達”。
本課創作的五位人物角色劇本,分別對應內德拉人際邊界中的物質、空間、情感、時間、認知邊界,因該模型中的性邊界屬于青春期教育,因此本課未體現。
【活動背景】
當今社會,復雜的人際關系模式逐漸影響到小學生群體。隨著信息傳播的加速和家庭環境的多樣化,小學生接觸到多元的社交理念,但他們缺乏足夠的辨別和應對能力。在校園里,時常出現如未經同意拿取他人物品、隨意介入他人游戲或討論、過度依賴或控制同伴等邊界感模糊的情況。本課旨在幫助小學生樹立清晰的人際邊界意識,掌握恰當的交往技巧,為其構建和諧、健康、尊重的人際關系奠定基礎,促進其社會性發展與心理健康成長。
本課以阿德勒課題分離理論為主線,以內德拉人際邊界類型為底色,引導學生基于不同角色提升對邊界感的認知。
【活動目標】
1.認知目標:使學生意識到人際交往中存在邊界,且邊界大小因人而異。
2.情感目標:引導學生認清自己的邊界,并意識到需要尊重他人的邊界。
3.技能目標:嘗試運用阿德勒課題分離理論明晰邊界感,解決生活中的人際邊界問題。
【活動重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意識到邊界的存在。
難點: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運用課題分離理論認清自己的邊界并尊重他人的邊界。
【活動方法】
實驗法、沉浸式體驗法、情境代入法、小組討論法、藝術表達創作法。
【活動準備】
燒杯、試管、甘油、角色劇本(6組)、任務清單(6組)、偵探刮刮卡(500張)、我的人際邊界學案紙(50張)、檔案袋、簽字筆、直尺、教學PPT。
【活動對象】
小學六年級學生
【活動時長】
40分鐘
【活動過程】
一、團體暖身階段
師:請觀察一個神奇的科學現象:在這個裝了200毫升食用油的燒杯中,我放入一個同樣裝有食用油的試管,請大家仔細觀察,你們看到了什么?
生:試管消失了……
師:沒錯,在視覺上,試管的邊界消失了。在科學的角度上,消失的邊界令我們驚嘆;但如果在人際交往中,我們人與人之間的邊界消失了,那就會帶來很多麻煩……
設計意圖:學科融合,通過有趣的科學小實驗激發學生興趣,并類比人際邊界,引出主題。
二、團體轉換階段
劇本任務導讀:
原先活潑開朗的圈圈為何突然消失?父母眼中的乖女兒、老師眼中的好學生、朋友眼中有求必應的“Yes girl”為什么突然變得沉默?這里究竟發生了什么?今天,請諸位偵探走進《消失的邊界》劇本殺,探尋消失的她,尋找背后的真相……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在沉浸式劇本殺中覺察邊界、探尋邊界、明晰邊界。
三、團體工作階段
(一)梳理案情,覺察邊界
師:請各組偵探仔細閱讀檔案袋中的角色獨白,并帶入角色,根據線索完成任務一。
任務內容如下:
根據不同人物角色腳本,代入角色,梳理案件信息,提取關鍵詞,推測案發原因(六個小組分別對應六個不同角色,分別是同桌小李、好朋友小張、隔壁班小陳、同學小劉、組長小趙和圈圈本人,每位角色都有相應獨白)。
部分劇本如下(所有角色共六組):
第一組:同桌小李
小李:我是圈圈的同桌,圈圈是個很大方很好說話的人。我總是忘帶墨囊,圈圈的筆袋里有很多備用的,一開始我會開口主動借,后來不打招呼就直接拿著用了。圈圈也從沒說過什么,畢竟我倆可是同桌啊。
任務一:
(1)代入同桌小李的角色,你會想到什么?請簡要分析案情走向 。
(2)代入同桌小李的角色,你認為圈圈的消失和你有關嗎?如果有,你的哪些做法可能是圈圈消失的導火索?請用關鍵詞表示。
第二組:好朋友小張
小張:圈圈是我最好的朋友,我們親密無間,不分彼此,她所有的東西我都可以隨便用,就連上衛生間也要一起去,并且我知道她所有的秘密。
任務一:
(1)代入好朋友小張的角色,你會想到什么?請簡要分析案情走向 。
(2)代入好朋友小張角色,你認為圈圈的消失和你有關嗎?如果有,你的哪些做法可能是圈圈消失的導火索?請用關鍵詞表示。
分小組解讀角色(六個角色小組分別分享)。
組1:我們組的角色是同桌小李,我們討論的關鍵詞是“不打招呼、擅自借用”。我們不確定圈圈的消失與我們是否有關,但我們這樣隨意使用他人物品的行為肯定是不對的。
組2:我們拿到的角色是好朋友小張,我們組的關鍵詞是“親密無間、不分彼此”。我們認為圈圈的消失可能與我們有關,平時在相處的過程中沒有給予彼此空間,而且也限制了圈圈和別人的正常交往。
組3:我們組的角色是隔壁班小陳,討論的關鍵詞是“有求必應、占用時間”。站在我們的角度,圈圈太好說話了,不懂得拒絕別人,給自己帶來很多困擾。
組4:我們的角色腳本是同學小劉,我們組的關鍵詞是“嘲笑、開玩笑”。在我們看來,其他同學的玩笑話對圈圈來說可能是一種傷害,這有可能是圈圈消失的原因之一。
組5:我們是組長小趙,我們討論得出的關鍵詞是“未經同意、翻動書包”。我們沒有經過圈圈的同意,就擅自在她的書包里拿東西,雖然她沒有說什么,但心里肯定不太舒服。
組6:我們組的角色腳本是圈圈本人,我們的關鍵詞是“壓抑”。平時的人際交往中,其實很多事都讓我們不舒服,但我們不知道該怎么辦,就想逃離這樣的環境。
設計意圖:在沉浸式劇本殺推理中,通過材料線索,借助貼近生活的不同角色引發學生自主交流與思考。凸顯生本理念的同時,引導學生意識到邊界感的存在與重要性,同時為下一步“探尋邊界”作鋪墊。
(二)案件復盤,探尋邊界
師:從善于交往到厭倦人際,神秘的邊界感到底該如何界定?各位偵探,請繼續集中精力,合力復盤。
1.人際泡泡——定義“邊界”
師:請抽到“實景角色體驗卡”的六位偵探上臺體驗“人際泡泡”。請其中一位學生在空間內站定,其他角色通過調節不同的距離與該生形成“泡泡”,此時幾人之間形成的“泡泡”空間就代表彼此當下的人際距離邊界。
師:(問站在最中間的學生)請問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快呼吸不了了……
師:現在請五位同學慢慢向后移動,直到你不再感到那么壓抑了就喊停。
生:停。
師:現在你好點了嗎?你的感受是什么?
生:現在舒服多了,呼吸順暢,也不再有壓迫感了。
師:現在請各位走到盡可能遠的空間位置。
師:現在你的感受怎么樣?
生:孤獨,寂寞。
師:通過剛才的人際泡泡,你認為對你來說,比較合適的人際邊界應該是什么樣的?
生:距離適當吧。不要離我太近,給我一些能自主活動的距離;但也別離我太遠,不然我會覺得孤獨無助。
師:在我們的交往中,合適的邊界不僅能讓我們自己舒服,同時,也是尊重他人的體現。
設計意圖:通過“人際泡泡”調動學生感官,利用泡泡大小的分層調試,以第一視角感受體驗不同邊界距離帶來的不同感受,并初步確認自己的邊界。同時,提出邊界的心理學釋義。
2.阿德勒課題分離理論——分離“邊界”
師:當我們在人際交往中邊界感不清晰時,就像我手中兩團混在一起的線團,雙方都會感到不適。當我們各自處理好自己的“課題”,也就是情緒或行為時,我們的邊界感就清晰了。“課題”可以理解為“事情”(如情緒、行為)。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區分開哪些是自己的事情,哪些是別人的事情,我們只關注自己的事情,不去干涉別人的事情。即我只對我的情緒和行為負責,不需要對他人的情緒和行為負責。
設計意圖:為學生認清自己的邊界并尊重他人的邊界提供心理學理論支撐。
3.跳出角色繪制“我的生活邊界”——實踐“邊界”
師:現在請各位偵探跳出角色,還原你自己,按照學案紙上的步驟,嘗試運用課題分離理論探尋你生活中的邊界(見圖1)。
師:哪位偵探想來分享?
生1:我的邊界事件是:有個朋友找我幫忙,但我很忙,想拒絕他,又怕他生氣。我的課題是“我很忙,怕朋友生氣”,他的課題是“被拒絕后不高興”。我覺得我可以采取的行動是:耐心跟朋友解釋清楚我的狀況,然后再跟他說,過了這段時間,我會盡全力幫他。
生2:我的邊界事件是:朋友約我去戶外釣魚,我有事不想去,但怕朋友生氣,只好答應。我的課題是“有事不想去,擔心朋友不開心”,他的課題是“不能和我一起玩,不開心”。我可以采取的行動是:重新約定時間,再豐富出游計劃。
生3:我的邊界事件是:我最好的朋友占有欲很強,不希望我和別人玩。我的課題是“不自由,不忍心拒絕”,他的課題是“擔心我被‘搶走’”。我可以采取的行動是:告訴我的好朋友,我們可以一起去結交更多的朋友,一起分享更多的快樂,但我們的關系還是最好的。
師:當我們分清了自己與他人的課題,我們的人際邊界也就變得清晰了。這里需要提醒的是,邊界感強并不等同于冷漠,而是對自己和他人的尊重與保護。
設計意圖:通過新事件代入角色“自己”,嘗試運用課題分離理論在實踐情境中分清楚自己的課題與他人的課題,從而認清自己的邊界并學會尊重他人的邊界。
(三)結案反思,清晰邊界
師:請代入你的角色,如果給你再來一次的機會,你會怎么做……(各角色重新代入,再次思考)
生1:我可以將鋼筆換成吸水的,或者實在需要借用,我也會跟圈圈打招呼,并且買一些新的還給圈圈。
生2:我會告訴圈圈我很在乎她,但確實沒有考慮過她的感受,我們可以一起嘗試結交更多的新朋友。
……
設計意圖:通過案件梳理階段與結案反思階段的兩次角色代入形成前后對比,強化學生對“邊界感”的認知。
四、團體結束階段
師:最后想跟大家分享叔本華的一句話: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會覺得刺痛彼此,離得太遠又會感到寒冷。
在人際交往中,適當的邊界感是對自我的保護,也是對他人的尊重。希望我們能在今后的同伴交往中做到:親而有間,密而有疏,和而不同,美美與共。
設計意圖:總結升華的同時,引導學生了解邊界不是冷漠,而是為了彼此更舒適地交往。
【活動反思】
本課聚焦小學生人際交往中的邊界感問題,借助沉浸式劇本殺體驗,代入角色腳本,分角色體驗來自物質、物理、時間、情感、認知等維度的邊界感問題,引導學生從角色角度察覺邊界;再以“人際泡泡”的實踐體驗與課題分離理論的實踐拓展,探尋邊界;最后是二次角色代入,明晰邊界。在層層遞進的劇本殺模式中,引導學生認知人際交往中的邊界。
本節課貼近生活的腳本情境設置,能引起學生的強烈共鳴,學生整堂課參與度極高且反響熱烈。經過本節課的分享,學生對人際交往中的邊界有了較為深刻的認知,且能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應用,對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展起到一定作用。
參考文獻
[1]王丹丹. 學會拒絕不合理要求——小學高年級心理活動課教學設計[J]. 江蘇教育,2017(72):59-60.
[2]內德拉·格羅佛·塔瓦布. 界限:通往個人自由的實踐指南[M]. 張蕾,譯. 北京:中信出版社,2022.
[3]許子威,許革. “劇本殺”進課堂,學生主創還原歷史場景[N]. 中國青年報,2024-10-13(4).
編輯/張國憲 終校/黃瀟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