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社會,中學生厭學現象越來越普遍,影響著他們的學業發展和心理健康。深入剖析了中學生厭學的心理機制,包括認知偏差、學習動機不足、情緒與壓力因素、低自我效能感等方面。在此基礎上,針對厭學的不同成因提出了相應的輔導策略,如認知重構策略、學習動機激發策略、情感支持與環境優化策略及目標導向與“小步子”策略,為一線教師幫助中學生走出厭學困境、重回積極學習狀態提供借鑒。
關鍵詞:厭學;學習動機;家校協同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5)05-0065-03
一、引言
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及學業壓力的增大,越來越多的中學生出現厭學現象。厭學是指學生對學習活動產生消極情緒反應,在內心深處對學習感到厭倦,進而在行為上表現出主動回避學習的一種心理狀態。它并非簡單的一時情緒不佳或對某一學科的不喜歡,而是一種較為持久且針對學習這一整體活動的負面態度。這種態度會使學生在面對學習任務時缺乏動力,從思想到行動都呈現出抗拒。
中學生厭學的主要表現有以下四個方面。
(1)學習動力方面,對學習缺乏興趣,不主動去探索新知識。
(2)學習目標缺失,沒有明確的學習方向,不明白為什么要學習。對于升學目標或者自我提升毫無概念,每天只是機械地坐在教室里,不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在哪里。
(3)學習行為方面,課堂注意力不集中,如發呆、看窗外或者在書本上涂鴉,心思完全不在課堂上;拖欠作業或者敷衍了事,找各種借口不完成作業,如忘記帶作業、作業太難或者沒時間等,即使完成作業,也是隨便寫幾筆,應付老師的檢查;逃課或者逃學,有些學生會編造理由請假,或者直接曠課,離開學校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去網吧或者在外面閑逛。
(4)情緒方面,厭學學生通常會對學習產生焦慮情緒,一提到學習、考試或者作業就會感到緊張不安,擔心自己做不好。這種焦慮情緒在考試前表現得尤為明顯,平時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因為一點小困難或者小挫折就情緒低落。
中學生如果長期處于厭學狀態,會對學業發展和心理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1)對學業發展的影響。厭學首先會導致學習成績下滑,由于缺乏學習動力和主動參與學習的行為,學生很難掌握新知識,知識漏洞越來越多,成績自然會下降。長期厭學可能會使學生跟不上教學進度,甚至出現學業中斷的情況,最終可能導致無法順利畢業。
(2)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厭學容易讓學生產生自卑心理,看到周圍同學在學習上取得進步,自己卻因為厭學而成績不佳,會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從而自信心受挫。長期處于對學習的厭惡情緒中,加上成績下降帶來的壓力,部分學生可能會產生抑郁情緒,表現為情緒低落、失去對生活的興趣等。
二、中學生厭學現象的心理機制
深入剖析中學生厭學的心理機制,有助于學校教師、家長提升認識,從而幫助中學生有效應對厭學。
(一)認知偏差導致厭學
中學生正處于認知發展的關鍵時期,其思維方式逐漸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開始對自我和周圍的世界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和評價。如果在學習上頻繁遭遇挫折和失敗,如長期努力后成績仍不理想,他們可能會形成“習得性無助”的認知模式。這種模式使學生認為自己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改變學習結果,從而放棄嘗試,對學習失去信心。
此外,中學生的認知容易受到外界環境和社會觀念的影響。在信息傳播迅速的今天,一些不良社會思潮如“讀書無用論”可能會干擾學生的認知,他們看到一些沒有高學歷卻在短期內獲得成功的案例,會質疑學習的價值和意義,導致厭學心理的產生。
(二)學習動機不足導致厭學
學習動機是推動個體進行學習活動的內在動力。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動機與多種需求的滿足相關聯。當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保障后,他們渴望在學校環境中獲得歸屬感、被尊重,并追求自我實現。一個在班級中被同學排斥、孤立的學生,其歸屬感得不到滿足,必然會對學校產生抵觸情緒,進而出現厭學情況。如果學生經常因成績不佳或行為問題受到教師的批評指責,自尊心受挫,尊重需求未被滿足,也容易喪失學習動力。
成就動機理論認為,個體的成就動機包括追求成功的動機和避免失敗的動機。部分中學生具有較強的避免失敗的傾向,他們害怕在學習中遭遇失敗而被他人否定,因此采取消極的學習態度,如拖延做作業、上課不認真聽講等,以避免可能出現的失敗情境。這種對失敗的恐懼使得他們難以積極投入學習,久而久之便產生厭學情緒。
(三)情緒與壓力因素導致厭學
情緒在個體的學習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中學生面臨著來自學業、家庭、社交等多方面的壓力。學業上,頻繁的考試、繁重的作業及升學競爭帶來的壓力,使學生長期處于緊張狀態。家庭中,父母過高的期望、家庭關系的不和諧等,也會給學生造成心理負擔。社交方面,同學之間的人際關系處理不當,如被霸凌、友情破裂等,同樣會引發負面情緒。長期處于高壓力和負面情緒下,學生的注意力難以集中,記憶力下降,學習效率大打折扣。隨著學習難度的增加,學生的厭學情緒會越發強烈,形成惡性循環。
(四)低自我效能感導致厭學
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一任務的主觀判斷。個體如果在學習上具有較高的自我效能感,相信自己能夠通過努力取得好成績,就會更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反之,如果他們在多次學習失敗后自我效能感降低,認為自己缺乏學習的能力,就會對學習產生畏難情緒,不愿意付出努力,進而厭學。例如,一位學生在數學學習上屢屢受挫,逐漸覺得自己不擅長數學,便會減少在數學學習上的時間和精力投入,甚至放棄數學學習。
綜上所述,中學生厭學是多種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了解這些因素后,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可以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如營造良好的學習和家庭環境,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培養情緒調節能力和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等,從而幫助中學生克服厭學情緒,重新找回學習的樂趣和動力。
三、中學生厭學的輔導策略
中學生厭學問題在當今教育環境中較為常見,其成因復雜多樣,涉及家庭、學校、社會及學生自身等多個層面。針對不同的成因可采取不同的輔導策略,以下結合相關理論與實例進行闡述。
(一)認知重構策略
部分中學生厭學是因為存在不合理的認知,如過度自我否定或對學習意義的錯誤認知。根據認知行為理論,人的情緒和行為并非由事件本身直接決定,而是受人們對事件的認知影響。對這類學生進行輔導時,可采取認知重評策略。
例如,學生小A在幾次數學考試失利后,就認定自己沒有數學天賦,不是學習數學的料,進而對數學學習產生極度厭惡情緒,上課不聽講,也不完成作業。教師一方面引導學生回顧自己過去在數學學習中的成功經歷(如成功解出一道難題),以此證明他具備學習數學的能力,打破其“沒有數學天賦”的錯誤認知;另一方面,幫助學生重新認識學習數學的意義——不僅僅是為了提升考試成績,還能培養邏輯思維能力,這種能力在未來生活和職業發展中都具有重要價值。通過認知重構,逐漸改變了小A對數學學習的消極態度。
(二)學習動機激發策略
針對由學習動機不強導致的厭學,教師可對其進行內在與外在動機的雙重激發。
內在動機方面,教師可以利用興趣遷移原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例如,學生小B對體育賽事非常感興趣,尤其是籃球比賽中的戰術分析。教師可引導他將這種對體育戰術分析的興趣遷移到數學學習中,向他展示數學在體育賽事數據分析中的應用,如球員命中率的概率計算、球員效率值的復雜數學模型等,讓學生意識到,學習數學能夠幫助他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熱愛的體育領域,從而激發其學習數學的內在動力。
外在動機方面,可合理設置獎勵機制。教師可以班級為單位設立學習進步獎。例如,學生小C成績處于班級下游,對學習缺乏熱情。當班級設立進步獎后,他看到只要自己努力取得進步就有機會獲得獎勵,如一本他喜歡的書籍或者擔任班級學習小組組長的機會。這種外在獎勵激勵他開始努力學習,逐漸在學習過程中發現樂趣,進而將外在動機轉化為內在動機,持續保持學習熱情。
(三)情感支持與環境優化策略
針對由環境因素誘發學生的不良情緒進而導致的厭學現象,輔導策略是改善家庭和學校環境,提供足夠的情感支持。
家庭中,父母應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支持。例如,學生小D因為家庭搬遷到新城市,在新學校跟不上學習進度,產生了不良情緒。父母沒有一味責備孩子,而是和孩子一起分析問題,鼓勵他參加學校的興趣小組,結交新朋友。在孩子遇到學習困難時,為他請家教進行輔導。這種家庭支持讓小D感受到溫暖和信任,有了面對學習中的挑戰的勇氣。
學校里,教師要注重營造積極的班級氛圍。例如,教師可組織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項目,將不同成績層次的學生組合在一起,共同完成一個課題研究。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相互幫助、相互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分享學習經驗,成績稍差的學生也能發揮自己的特長,如資料收集或者創意構思等。和諧的班級環境能夠提升學生的歸屬感和學習積極性,減少厭學現象的發生。
(四)目標導向與“小步子”策略
針對由缺乏目標、自我效能感低下導致的厭學現象,教師和家長要協助其制定合理的學習目標,并細化為若干個小目標,以提升其自我效能感。例如,學生小E英語基礎薄弱,在短時間內達到班級英語頂尖水平是不現實的。教師根據他的實際情況,設定如每周背誦一定量的單詞、掌握幾種基本語法結構等小目標。當小E逐步實現這些小目標時,自我效能感得到提升,相信自己有能力在英語學習上取得進步,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逐漸克服了厭學情緒,慢慢走向學習的良性循環。
四、小結
中學生厭學現象是一個亟待解決的教育難題,其背后蘊含著復雜的心理機制。認知偏差、學習動機不足、情緒壓力及低自我效能感等因素相互交織,共同影響著學生對學習的態度與行為。實踐表明,通過運用認知重構、學習動機激發、情感支持與環境優化及目標導向與“小步子”等輔導策略,能夠有效地幫助中學生走出厭學困境。
此外,學校教師需要敏銳洞察學生的心理變化,因材施教,采用合適的輔導方法。家長要給予孩子充分的關愛與支持,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家校協同努力,使中學生重新燃起對學習的熱情,助力他們的學業發展。
參考文獻
[1]丁艷芬. 青少年厭學拒學現象的心理學理解及家庭支持策略[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3(4):78-80.
[2]邱細榮. 聚焦評價恐懼:初中生厭學情緒的心理賦能策略[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4(2):69-71.
[3]張文華,孔屏. 人際關系不良導致青少年學生厭學[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1(6):16-18.
[4]余粵. 基于積極心理學視角探討矯治厭學情緒的對策[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3(15):36-38.
編輯/張國憲 終校/黃瀟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