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生的身體發育正處于初級階段,適當的體育訓練是促進其成長的有效手段。作為體育教學的輔助工具,器材的合理使用能激發小學生的參與興趣,起到增強體質、提高教學質量的作用。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教師應以靈活性、互動性、尊重性等為原則,創新器材應用方式,提高器材應用價值。本文簡要分析小學體育訓練中器材的應用意義及應用原則,提出器材在小學體育訓練中的多元化應用方式,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 體育訓練" 器材應用
中圖分類號:G8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02-(2025)-03-133-3-TBB
引言
在“體育強國”“健康中國”等政策的影響下,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受到廣泛重視。小學是培養學生體育精神、訓練體育技能的關鍵時期,體育器材的多元化應用,使得體育訓練的趣味性顯著增強,在興趣愛好的帶動下,小學生會主動參與到訓練活動中。同時,器材的使用能起到鍛煉學生身體協調性的作用,不僅能幫助小學生掌握基礎運動技巧,也能培養其體育精神,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1、小學體育訓練中器材的應用意義
1.1、提高參與興趣
小學生正處于活潑好動的年紀,學生的好奇心較強,樂于探索新鮮事物。因此,相較于傳統的體育教學來說,多種形式的體育訓練活動更能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在保障教學質量的基礎上,營造輕松、愉悅的訓練氛圍。通過應用多種形式的訓練器材,教師能根據器材特點為學生設計趣味性訓練活動,使得訓練內容更為豐富,小學生的身體素質與體育技能得到全面提高。同時,學生可根據自身喜好自主選擇訓練項目,體會運動的樂趣,從而培養體育精神,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1.2、增強身體素質
人體工程學是體育器材設計的基礎,確保體育器材的使用方式符合人體生理結構特點,實現強身健體的目的。小學體育訓練中,教師應以教學目標與學生的身體發育特點為基礎,為不同年齡段學生選擇合適的訓練器材,并不斷提高訓練項目難度。在長期的學習與訓練過程中,學生的耐力、靈活性、力量等顯著提高,身體素質明顯加強。此外,器材的使用也能起到拉伸肌肉、促進骨骼生長的作用,加之合適的訓練時長,使得小學生的身體發育速度顯著提高。
1.3、豐富教學資源
傳統的小學體育訓練多以田徑、籃球、足球等經典體育運動項目為主,訓練內容單一,無法激發小學生的參與興趣,甚至部分學生會產生躲避心理。引進多元化的訓練器材,使得教學資源更為豐富,學生能學習到多種形式的體育技巧,從而掌握各種運動技能,符合體育強國建設目標要求。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會利用器材組織形式多樣的訓練活動,建設趣味性體育課堂,在好奇心理的驅動下,小學生會對訓練項目進行主動探索,使得訓練氛圍更加活躍,教學質量顯著提高。
1.4、培養合作意識
長期且系統的體育訓練不僅能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也能提高學生的反應能力與靈敏性,培養良好的合作意識。通常情況下,體育訓練活動為小組參與方式,教師根據器材的特點設計特色訓練活動。訓練過程中,小學生會為了達到訓練目標而共同努力,從而意識到溝通的重要性,能在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基礎上,提高小學生的溝通能力。合作訓練過程中,小學生會主動表達自身觀點,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會根據實際情況分析自身觀點的合理性,產生尊重他人想法的心理,從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2、小學體育訓練中器材應用原則
2.1、靈活性
小學生的身體發育還未成熟,教師應分析不同年齡段學生的骨骼強度、肌肉力量、身體協調性等因素,并結合器材應用特點,靈活組織訓練活動。以球類運動為例,低年級學生的身體素質較低,手腦協調能力弱,教師可組織足球類運動訓練,且應適當降低訓練難度,確保訓練難度符合學生身體特點。中高年級學生運動能力顯著增強,可選擇籃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全身類運動項目,在增強學生身體素質的基礎上,促進生長發育。以靈活性為原則,根據實際情況科學選擇器材,使得訓練活動的實用性顯著提高。
2.2、互動性
教師與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要參與者,為了增強器材在體育訓練中的應用效果,教師應以互動性為原則,創造友愛、和諧的訓練環境。因此,教師應主動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與學生進行平等溝通,開展良性互動,掌握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興趣愛好,組織特色化體育訓練,滿足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在互動過程中,教師應向學生傳授運動技巧、器材使用注意事項等內容,并對學生思維進行引導,幫助學生樹立體育精神。當學生在未來的學習與工作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會以積極向上的態度進行分析與思考,能有效避免心理問題出現。
2.3、尊重性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小學生對情緒的變化較敏感,易受到外界影響產生心理問題。因此,在訓練過程中,教師應尊重小學生的年齡差異與身體素質差異,制定科學的訓練內容,確保訓練目標與小學生的身體發育特點相匹配。同時,教師應尊重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將學生看作教育主體,鼓勵學生主動表達自身想法,從而創新訓練方式。以尊重性為前提,創新器材應用方式與體育訓練內容,使小學生在訓練過程中感受到教師的關愛,對教師產生信任,從而主動配合教學活動,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同時,保障教學質量。
2.4、多樣性
小學生的自控能力較弱,難以將注意力長時間集中在某一件事務中。因此,在設計體育訓練時,教師應以多樣性為原則,組織多種形式的運動項目。以學生年齡為出發點,可針對低年級學生組織跳繩、沙包、跳皮筋等訓練活動,中高年級學生力量與肌肉發育程度有所提高,可組織排球、單杠、輪滑等訓練活動,滿足不同時期小學生的體育運動需求,促進其健康成長。
3、器材在小學體育訓練中的多元化應用方式
3.1、合理選擇器材
體育器材是強身健體的重要輔助工具,在小學生體育訓練過程中,教師應將學生實際情況與體育教學目標相結合,選擇合適的運動器材,在增強學生體質的基礎上,增強體育訓練實用性,提高教學質量。小學生注意力較分散,且對新鮮事物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具有活潑好動、樂于探索等特點,加之體育器材應用形式多樣,且訓練內容較豐富,是滿足小學生探索欲望的有效方式,可促使其主動參與體育訓練。
一方面,教師應以小學生的身體素質差異為出發點,提高器材選擇合理性。部分同學注意力較分散,更喜歡緊張刺激的娛樂活動,部分同學文靜靦腆,喜歡多種形式的趣味性活動。因此,教師可按照性格與興趣愛好對學生進行分類,為前者選擇排球、單杠、籃球等體育器材,為后者選擇跳繩、沙包、毽子等軟器材。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為學生講解各類器材的使用方式與注意事項,并制定訓練內容與規則,如排球訓練包括跑步、跳躍、顛球等內容,單杠包括跳躍、抓握、平板支撐等內容,沙包包括跑步、投擲、接球等內容。值得注意的是,教師不應以性別區分學生,學生可根據自身喜好自行選擇運動器材,提高訓練質量。
另一方面,教師應以訓練目標為出發點,根據教學需求選擇合適的運動器材。例如,訓練學生反應能力可選擇跳繩、乒乓球、閃避球等器材;訓練學生身體協調能力可選擇足球、羽毛球、籃球等器材;訓練學生耐力可選擇跑步機、單雙杠、啞鈴等器材。教師應提高訓練活動的自由性,鼓勵學生相互交流,在增強各類型器材使用效果的基礎上,創新應用方式,促進思維發散。通過自由訓練,學生能感受體育運動的樂趣,從而積極參與訓練活動,有助于小學生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
3.2、豐富訓練方式
器材的多元化使用,能有效提高小學體育訓練質量,幫助學生掌握更多運動技巧。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始終保持創新思維,探索同一器材的多種使用形式,提高器材使用效率,豐富訓練內容,提高小學生運動能力。同時,應根據小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創新訓練模式,提高訓練活動的趣味性與實用性,激發小學生對體育訓練的熱情。
一方面,教師應根據器材結構創新使用方式。以跳繩為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秉持“言傳身教”的方式,為學生講授跳繩的使用方式與起跳規則,并為學生演示。要求學生輕輕握住手柄,將繩放置于腳跟后方,向前揮動雙手,將繩放置于腳趾前方,并跳躍。學生掌握基礎跳繩技巧后,教師可帶領學生進行交叉跳繩、雙人跳繩、多人跳繩等訓練,發揮器材的最大價值。
另一方面,教師應根據學生性格特點創新訓練方法。游戲與動畫深受小學生喜愛,教師可為學生創建相關情境,激發學生參與興趣,并通過設置游戲情節與關卡的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訓練。以足球為例,訓練開始前,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羊羊運動會》中羊村成員參加足球賽的動畫片內容,將學生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中。播放結束后,教師可為學生發放帶有羊角的發箍,創建動漫情境。按照7人一組的方式,要求學生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動漫形象,組織接力賽游戲,比賽獲勝的小組可得到勛章。隨后,以小組為單位,每小組依次進行射門訓練,每人三次機會,若小組成員全部完成射門,則可得到勛章。訓練結束后,學生可憑借勛章向教師兌換獎勵,這種方法不僅提高了器材訓練質量,也使得小學生對體育運動產生興趣。
3.3、器材組合應用
器材的組合應用是提高體育訓練效果的有效方式,多元化的組合,使得訓練內容更為豐富,可確保小學生的身體得到全面鍛煉。但是,器材組合應用會使得訓練難度增加,小學生無法快速掌握相關技巧,會導致其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現厭學心理,對體育運動失去興趣。因此,為了避免對小學生造成過大壓力,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科學組合,在確保學生身體安全的基礎上,提高學習效果。
可將不同類型的運動器材組合應用,在訓練學生身體協調能力與反應能力的基礎上,幫助其掌握更多運動技巧。將籃球與足球相結合,在足球門左前方或右前方設置一個籃球筐,通過隨機投球的方式,開展趣味訓練。小學生的肌肉發育程度較低,力量相對不足,點球與投籃位置應適當縮短。教師應在足球門前方4m處設置點球位置,在籃球筐前方2m處設置投籃點,要求學生穿戴防護用具,并排列隊伍,教師隨機向學生拋籃球或足球,拿到球的同學應立即前往固定點位,進行點球或投籃。全部學生參與過一次后,教師應按照學號順序,隨機抽取一名學生,要求其站在投籃點位,隨機拋籃球或足球,拿到籃球應立即投籃,拿到足球應靜止不動,鍛煉學生的手腦協調能力。針對高年級學生,教師可要求學生將足球放置于點球位置,教師倒數3s后,學生應立即踢球,并接住或躲開教師拋過來的籃球,在鍛煉學生反應能力的同時,提高訓練趣味性。
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是當前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標,教師可通過跨學科教學的方式,將語文、數學、物理等知識融入體育訓練中,提高器材多樣化應用效果。以羽毛球訓練為例,教師擔任發球手,訓練開始前,教師可對小學生語文教學內容進行了解,利用成語接龍的方式,組織趣味接球游戲。游戲開始前,要求學生自動分成兩個隊伍,分別站在羽毛球網兩側,并自主排隊。投球前10s,教師向學生說出一個成語,10s結束后發球,要求學生按照排隊順序依次接球,并在接球過程中進行成語接龍。將器材、游戲與學科相結合,在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同時,鞏固所學知識,使得體育訓練的實用性顯著增強。
3.4、器材使用評價
評價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辦法,在開展器材多樣化應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加強器材使用反饋的方式,評價自身教學質量與學生學習效果,從而制定更高效的體育訓練方案。一方面,教師可通過問卷、投票等方式,了解學生對不同類型器材的喜愛程度,并根據學生興趣愛好進行合理選擇。同時,教師應與學生開展深入交流,鼓勵學生表達對器材應用方式、訓練活動設計等方面的觀點,接受學生的意見與建議,并以此為依據,對后續訓練方案進行調整,滿足小學生的實際需求。
另一方面,教師可通過觀察、測驗等方式,掌握學生的體育運動能力,從而評價器材訓練活動效果。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提高訓練活動的自由程度,要求學生按照小組的方式,開展自主學習。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對學生的訓練狀態進行觀察,糾正不良運動習慣,對學生進行鼓勵與引導。針對參與不積極的學生,教師應利用課后時間與其開展深入交流,并通過參與家訪的方式,分析影響小學生參與興趣的真實原因,為其提供解決問題的辦法。體育訓練是一個長期過程,為了提高訓練活動的合理性,教師應以“月”為期限,對每個月的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情況進行總結整理,利用月末最后一節課的時間,組織體能檢測活動,記錄學生的真實情況,評價器材使用效果。
3.5、引進智能器材
隨著社會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互聯網技術應用范圍逐漸擴大,智能設備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智能器材的使用能對小學生的訓練效果進行全程監督,通過數據收集、整理與分析,能為組織體育訓練活動提供依據,在提高訓練合理性的基礎上,提高小學生的訓練體驗感。學校應加大資金投入,建設室內體育運動教室與智慧運動系統,引進智能跑步機、單車、爬樓機等運動器材,將小學生的各項身體數據上傳至系統中,利用大數據分析、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科學技術進行分析,制定科學的體育訓練方案。同時,應將學生日常訓練時間、內容等上傳至系統中,通過數據對比的方式,為小學生提供個性化訓練方案,滿足其身體發育需求。除此之外,應引進智能手環、手表、體脂秤等運動設備,掌握學生在訓練過程中的心率、血壓、呼吸等數據,根據個體差異對訓練內容、強度等進行科學調整,提高體育教學質量。
3.6、注重器材管理
小學生的身體素質水平較低,在體育訓練過程中,小學體育教師應加強器材安全管理,避免訓練活動導致小學生出現身體損傷。一方面,教師應明確不同類型器材的應用方式,明確告知學生訓練過程中的注意事項。例如,上跑步機時應輕握扶手,步伐均勻,避免踩空;上單雙杠之前應檢查器材完整性;避免使用鼓包、開裂、嚴重漏氣或表面損傷的籃球,避免爆炸等。在訓練過程中,教師也應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觀察,避免人為因素導致體育器材出現質量問題,危害小學生身體健康,營造安全、和諧、愉快的訓練環境。另一方面,應定期對器材進行檢修與維護,確保其完整性、穩定性與安全性。將器材的日常使用情況、器材信息、維修情況等進行準確記錄,并根據使用頻率進行保養、維修、更換等。同時,教師應將警示標志粘貼于器材明顯處,提醒學生注意安全。體育器材應統一存放于干燥、清潔、通風的倉庫內,對于使用頻率較低的器材,應進行定期清潔與檢查,避免器材被細菌腐蝕,保障器材安全,確保體育訓練順利開展。
4、結論
當今,教育改革持續深入,提高學生的知識掌握水平不再成為教育的唯一目標。因此,小學教師在組織體育訓練時,應將學生作為教育主體,根據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合理選擇器材,提高小學生的參與興趣,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同時,器材的應用也使得教學資源更為豐富,為學生營造趣味性的訓練氛圍,從而達到增強學生體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遙.小學體育器材安全使用與學生身體健康關系的探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4(17).
[2]程天鴻.小學體育器材的科學使用策略分析[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4(17).
[3]張平平.利用器材提升小學體育訓練效果的策略[J].好家長,2024(24).
[4]季尤石.體育器材在小學體育訓練中的運用研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4(07).
[5]章飛.小學體育強調體育器材使用訓練的策略[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