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提出:“全面提高縣中教育質量,促進縣中與城區普通高中協調發展,加快縮小教育差距,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作為教師專業發展示范基地校,我校從教師職業生涯發展的時間線及區域教師共同發展的空間線出發,形成了教師高質量發展“雙循環”路徑,切實推進區域教師專業發展,促進教育公平。
時間循環:“六段”梯度路徑,為教師專業發展導向。當前教師培訓存在重理論輕實踐、教育工作與培訓學習矛盾等問題。我們充分參考教師在不同階段的專業發展特點,從職前到退休形成了“六段”遞進式培養模式,解決各段教師的發展難題。
職前孵化階段,學校依托管理機構、名師團隊和網絡平臺,統籌、規劃和實施各項工作,并從教學教研、班主任管理、行政管理、特色培訓和自主學習五個方面培養實習教師;職初培育階段,學校邀請名師、名班主任、名校長,從師德師風、教育教學、學校管理三大方面,進行集中、持續的培訓與交流,開展“青藍工程”,以師徒結對的方式幫助職初教師快速成長、站穩課堂。
年輕教師經過幾年培養后,個體差異逐漸凸顯,學校開啟“種子計劃”遴選,擇優培養,定期外派種子教師到發達地區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參與校區級研討課、命題競賽、教學大賽等活動。之后,根據種子教師的專長為其安排備課組組長、中層干部等職務,倒逼其成長,落實骨干培養。
針對名師,學校邀請專家對高級教師進行科研指導,協助其突破科研瓶頸;借助杰青論壇、教學督導等活動讓名師分享教育教學經驗,發揮名師的示范作用,促進名師再成長。
空間循環:“四方”區域路徑,為區域協同發展導航。著眼當下區域教育優秀教師隊伍分布不均的問題,我們以基地校建設為實踐載體,以“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的方式,將縣中、弱校、基礎教育研究院校以及省外名校聯合起來,在不斷的交流與合作中,實現優勢互補,共同進步。
堅持名校帶動,選派教育管理團隊和骨干教師到重慶市巴蜀中學校、重慶市南開中學校等名校學習,或邀請教育專家、名校名師來校交流,借鑒其相對成熟的教育經驗;堅持問題導向,及時尋求教育科學研究院、師范高校的幫助,將課堂改革從理念落到實踐;堅持縣中幫扶,通過與成員校簽訂幫扶協議、舉辦復習研討會等形式,將基地校優秀資源向全市(區)推廣輻射;整合資源、精心設計與實施教師教育實踐項目,持續推進基地校、成員校、周邊校的教師專業發展。
時空交錯:層層推進,引領區域教師發展。發揮優質高中的示范引領作用是推動縣中優質發展的方式之一。我們搭建校級交流平臺,牽頭建立遵義市普通高中第一教育集團組團學校,與務川二中建立定點幫扶關系;搭建學科輻射平臺,建立遵義市英語、物理、地理、化學、信息五大學科中心,引領遵義市相應學科建設;搭建名師引領平臺,發揮名師力量。
此外,學校通過“1+N”跟崗研修、“三年一體”青藍結對、“三維雙向”集體備課、“診斷+示范”課堂提質四個項目,優化教師協同發展組織;積極開發并建成教師專業發展的資源庫,涵蓋課題研究報告、教學課件、課堂實錄等多樣化內容,促進教師交流共享。如此,從宏觀到微觀,搭平臺、建項目、集資源,層層推進,引領區域教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