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城濟寧集東夷文化、華夏文明、儒家文化、運河文化于一體。大運河兩岸豐厚的人事物景、風俗民情、文學藝術、歷史遺存讓“大運河文化”有了在地化的濟寧表達,也激發了濟寧師生探索“大運河文化傳承”的無限熱情。
濟寧市任城實驗小學是一個教育集團,一校三區、一所附屬幼兒園,統一管理。學校秉承“厚德成才·立己達人”的教育哲學,遵循全力培養“健康、自信、樂學、明理”優秀少年的辦學宗旨,尊重校區差異,調研師生需求,深挖在地資源,形成了“四維一基”的“大運河文化”課程體系開發建設思路。課程以“和德”命名:“和”為文化之根基,發展之大勢;“德”為辦學之首責,育人之根本。“四維一基”相輔相成,力求形成課程互聯、資源共享、創新協同的新生態。
“四維”課程各具特色。總校區的“漢文化主題課程群”由走進漢碑課程、方寸石上漢印課程、漢畫像石上的史詩課程、漢風簡牘課程、漢韻樂舞課程、漢史千秋文學課程、漢風民俗體驗課程組成;任祥校區的“中醫藥文化與健康生活方式養成課程群”由杏林扇韻課程、岐黃撕畫課程、懸壺印譜課程、青囊茶飲課程、銀海護目課程、八段錦養生課程組成;濟州校區的“李杜詩詞課程群”由李杜詩詞吟誦課程、李杜詩詞教育戲劇課程、“運河岸·李杜情”研學課程組成;附屬幼兒園的“幼小銜接適應課程群”由身心準備適應課程、生活準備適應課程、社會準備適應課程、學習準備適應課程組成。
“一基”課程精準對標學生和家長的需求,整合家校社資源,圍繞“四維”課程精選“傳統文化、書香閱讀、健康生活、親子關系、銜接適應、學習指導”六大領域,研發了“我和傳統文化有個約會”“像向日葵那樣成長”等六門主題課程。家校社協同課程以重疊影響閾理論為支撐,在內容上與四校區課程穿插呼應,在形式上打破校內課程壁壘,助力學校課程在家校社三方協同推動下提質增效,拓展了學校課程建設的深度和廣度,為校區特色辦學奠定了堅實基礎。
“和德”課程實施強化“三三機制”。一是努力做到三級課程全覆蓋:國家課程,深度融合;地方課程,專項融合;校本課程,本土融合。二是努力實現教學方式“三創新”:創新“四課型五步驟”教學模式,創新“1+N+N”主題式項目化學習方式,創新“內外雙向”課程實施多主體多路徑。三是努力達成課程評價“三突出”:文化知識重積淀——鼓勵文化積累,專設“打卡傳統文化館”;幫助學生建立從“知識增長”到“價值認同”的傳統文化知識脈絡;文化門類廣涉獵——激勵實踐參與,特設“運河文化傳承”爭章卡,落實家庭、社會教育評價權,完善家校社合力育人格局;學習成果可視化——拓寬教育時空,巧設“傳統文化資源庫”,利用公眾號、視頻號大量推送學生傳統文化學習物化成果。
“和德”課程提升依托課題研究。教育科研對課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支撐、驅動和引領作用,為了探索規律、科學架構,各課程團隊圍繞“課程建設全過程”重點攻堅,三年內成功立項2個市級課題、4個省級課題、1個省級基礎教育改革項目。由課題研究作支撐,不斷完善課程目標,增補課程資源,豐富課程內涵,修正課程評價,提升課程品質,讓科研成為課程建設的增速器、加油站。
“和德”課程建設歷經10年改革實踐,逐漸探索出大運河文化教育資源在地化研究、文化自覺的任城實小課程建設之路。課程實施促進學生綜合素養有效提升,學生在文化常識類課程中敢于思辨,在藝術審美類課程中陶冶情操,在傳承轉化類課程中善于進取,在實踐研學類課程中主動探究,核心素養得以長足培養。以“大運河文化”為核心的課程開發與實施成效證明,濟寧市域大運河文化的在地化資源是豐富的,大運河文化的在地化教育是適切的,持續探索更多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文化教育途徑,努力實現大運河文化在校園的“活態傳承”,是一項長期且有生命力的偉大事業。
【本文系山東省基礎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基于重疊影響閾理論的幼小一體化家校學習共同體建設與實踐研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