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普及和應用,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改變傳統的生物教學模式、創新教學形式是當前生物學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本文闡述了在初中生物學模型建構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手段的途徑,以期實現信息技術與模型建構教學深度融合。依托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方式,不僅促進了學生課前、課中、課后的連續性學習,還有效落實了學科核心素養,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 信息技術;初中生物學;模型建構;教學實踐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標準》)指出,教師應重視運用互聯網技術、移動通信技術和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開發和利用數字化教學資源,豐富師生互動交流方式,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這就要求教師要順應時代發展,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生物學是一門探究性、實驗性很強的學科,部分教師在教學中應運用模型與建模的方法,幫助學生建構生命觀念,發展科學思維,提高探究能力,落實核心素養。
一、生物模型建構教學現狀分析
初中生物學中部分內容比較抽象,通過建模的方法可有效地化抽象為具體、變零散為系統。建模即建構模型,是指把原型的映像呈現出來的過程,包括模型創建、修正、檢驗等不斷循環的環節。生物學教學中的模型主要包括概念模型、物理模型和數學模型等。
(一)概念模型教學
概念模型指使用文字、箭頭及其他符號,表達抽象概念間的關聯,包括圖示圖解、文字符號、思維導圖等。教師一般會使用概念模型來幫助學生厘清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理解知識點間隱藏的邏輯關系,使學生能夠根據概念模型快速搭建知識網絡。同時,在建構概念模型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培養學生比較、分析和歸納等科學思維方法。
(二)物理模型教學
物理模型包括實物模型和圖像模型兩類,是指以實物或圖畫形式直觀表征抽象概念,一般會通過一定比例放大或縮小研究對象的原型。《標準》中設定的建模活動有:制作可調節的眼球成像模型、自制實驗裝置模擬香煙的危害、設計制作生態瓶等。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安排自制心臟模型、腎單位模型、雞卵模型等活動,使學生在動手制作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數學模型教學
數學模型是指利用數學關系反映生命現象和闡釋生物學概念,運用恰當的數學工具,如公式、曲線、柱狀圖等,呈現出生物學知識的規律。如在探究酒精對水蚤心率影響的實驗中,可通過Excel軟件計算水蚤的平均心率,并生成折線圖,直觀反映不同體積分數的酒精對水蚤心率的影響。數學模型體現了數學與生物學的交叉融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
(四)存在問題
雖然模型建構在生物學教學中應用較為廣泛,但模型建構與信息技術融合的案例較少。在生物學教學中,信息技術的主要應用形式包括PowerPoint、視頻等。模型建構教學往往在課中進行,忽略了課前預習、課后復習與課堂教學的聯系,這不利于學生連續性思維的培養。《標準》倡導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直觀呈現物理模型的過程,將概念模型、數學模型通過信息技術快速建構,從而改進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突破教學重難點,并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
二、基于信息技術融合的模型建構教學策略
教師可采用“線上+課堂+實踐”混合式教學策略。包括課前利用信息技術發布學習任務、課中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模型建構探究、課后依托信息技術完成拓展性作業,充分發揮數字化資源在教學中的作用,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基于信息技術融合的具體教學策略如下。
(一)課前準備
教師可以利用Camtasia Studio、剪映等視頻編輯軟件制作微課,并在班級群中發布,鼓勵學生通過自制模型初步建構生物學相關概念。也可以利用問卷星等小程序開展問卷調查,做好課前的信息收集與分析準備。
(二)課中探究
1.運用鴻合交互式白板及其配套軟件、希沃授課助手等工具直觀呈現多媒體資料。豐富的視覺和互動體驗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感性認識。
2.通過小組合作、教師演示等方式建構生物學系列模型,運用模型直觀表征抽象概念,幫助學生建立結構與功能觀,并運用投屏軟件演示實驗過程。
3.運用虛擬仿真技術開展模型建構教學,突破時空限制,幫助學生深化對生命現象的理解。
4.運用金陵微校、希沃授課助手等軟件進行課堂評價,利用圖片拖曳、圖片分類、游戲競賽等功能,增強師生互動。
(三)課后延伸
學生完成拓展性作業后,利用網絡平臺收集資料;利用問卷星小程序展開調查;利用Excel、Word等軟件做好數據分析,并撰寫報告;錄制微視頻進行推廣宣傳,物化成果。
三、基于信息技術融合的模型建構教學實踐
筆者以蘇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下冊“人體和外界環境的氣體交換”一節為例,結合《標準》要求,開展以模型建構為主線的創新性教學活動,從情景創新、實驗創新、教學重難點的突破等方面,進行了信息技術的融合應用,以期探索生物學信息化教學實施的新路徑。
(一)制作微課,激發學習興趣
筆者在課前通過班級群發布微課“DIY呼吸運動模型”,指導學生利用塑料瓶、吸管、氣球、膠水等生活中易于獲取的材料制作模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通過建模的方法,初步認識了呼吸系統的組成。
(二)導入真實情境,激發探究欲望
筆者以生活中真實的問題情境“肺泡呼吸音和粗濕啰音”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認真聆聽并思考人體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異常的呼吸音。經過討論,學生認為空氣中存在著大量病菌和顆粒物,可能引起肺部感染。筆者順勢設疑:病菌或顆粒物是如何隨空氣到達肺部的?通過設計具有思維深度的問題,引發了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進而引出本課第一個重要概念——呼吸系統。
(三)創新生物模型建構教學
本節內容包括呼吸系統的組成及呼吸運動兩大重要概念。學生難以理解呼吸道處理氣體的過程、氣壓變化與容積的關系及呼吸肌的運動是如何引起胸廓容積變化的。因此,可采用模型建構的方法直觀表征出這些抽象內容。
1.呼吸系統模型建構
在建構呼吸系統概念模型的過程中,筆者通過圖片、視頻等方式展示鼻、咽、喉、氣管與支氣管、肺的結構,并通過自制模型演示各器官的功能。
在學習咽的結構時,筆者設計的問題是:咽是空氣與食物共同的通道,食物為何不會“迷路”?學生答出咽部具有會厭軟骨這一特殊結構。此時,筆者利用自制模型演示會厭軟骨的功能,并通過鴻合多屏互動的直播功能進行投屏展示。當吞咽食物時,食物經過咽,黃色的會厭軟骨模型下落,蓋住氣管入口處,食物順利進入食道。通過投屏展示,學生能夠直觀認識會厭軟骨的作用,并理解咽成為呼吸道和消化道共同通道的原因。
在學習氣管及支氣管的功能時,筆者利用自制氣管模型演示痰液形成的過程。當病菌和顆粒物經過氣管時,氣管黏膜分泌的黏液會將其包裹住。此時,筆者將氣管模型內表面的水晶泥取下包住“病菌”模型,接著引導學生說出黏液可順著纖毛的擺動依次經過喉、咽、口等器官,進而排出體外。整個演示過程通過鴻合多屏互動直播系統進行投屏展示,形象直觀,有助于學生理解氣管與支氣管的功能。
在學習肺的結構時,筆者播放了離體豬肺通氣實驗的相關視頻,通過觀察肺的收縮和舒張,引導學生思考問題:肺作為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它的哪些特點有利于氣體交換?接著筆者利用肺泡模型進行演示,向模型內反復吹氣,模擬肺泡的通氣過程。學生通過觀察能夠明確肺泡具有數量多、表面積大的特點,從而自主建構肺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念。
在教師通過多組自制模型和多媒體設備進行演示后,學生能夠自主總結呼吸系統各器官的結構與功能,并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真實情境中有關呼吸系統的常見問題。
2.呼吸運動模型建構
呼吸系統從大氣中攝取氧氣,排出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是通過呼吸運動實現的。因此,本階段筆者設計了三組模型探究實驗,引導學生自主建構呼吸運動的概念。
學生難以理解氣壓變化引起的呼吸運動過程,因此,筆者利用針筒開展探究活動。學生小組合作完成驅動任務:①不堵住針孔,推拉活塞;②堵住針孔,往里推活塞;③將針筒拉至最大刻度,堵住針孔,盡量往里推活塞,推不動時迅速放手。學生通過體驗,發現任務①針筒可以自由拉動,任務②針孔處壓力增大,任務③活塞向外運動。這些現象與氣壓有什么聯系呢?學生可以利用兩個壓強傳感器直觀展示針筒容積變化時氣壓的變化:將針筒針頭插入一個傳感器,將另一個傳感器置于大氣中;將傳感器、數據采集器與電腦連接,利用LlabV12軟件呈現測定數據。根據測定數據可知,當針筒內容積減小時,氣壓增大,且大于外界氣壓,松手時,氣體由氣壓大的一側流向氣壓小的一側,因此活塞向外運動。通過直觀的數據呈現,學生能夠思考并解釋問題,得出氣壓與容積呈反比關系的結論。由針筒可類比到我們的胸廓,胸廓容積變小,內部氣壓增大,氣體向胸廓外運動,即呼氣;吸氣過程與之相反。通過探究實踐,學生能夠理解是胸廓大小的改變引起了吸氣和呼氣,學生的建模思維、類比思維不斷提升,交流合作能力進一步提高,新知也得到了遷移、內化和應用。
(四)利用信息技術,落實社會責任
筆者播放正常的肺泡呼吸音,驅動學生思考:正常的肺泡呼吸音與異常的肺泡呼吸音有什么不同?作為學生,可以為守衛呼吸環境做些什么?筆者通過問題串的設置,引發學生深度討論,使他們關注身體內外各種因素對健康的影響。課后,筆者布置了拓展性作業,學生以小組合作形式,搜集有關塵肺病、肺炎的資料,嘗試提出凈化環境的合理建議,并錄制成微視頻。這樣有助于學生參與個人和社會事務的討論,做出判斷和合理解釋,提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四、結語
在信息化飛速發展的時代,現代信息技術深刻改變著人類的思維方式、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信息技術與生物學的融合,是改革教育模式、創新教學方法和完善教學手段的重要途徑。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信息化素養,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賦能生物學教學,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馬陸亭.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教育強國[J].上海教育,2022(36):1.
[3]沈偉云.基于模型與建模思維發展的初中生物學實驗教學[J].中學生物教學,2022(19):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