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版)》指出,要鼓勵和指導學生開展詩歌朗誦會、讀書報告會、課本劇表演等活動,豐富審美體驗。筆者采用課本劇的形式將焦裕祿精神融入中職語文教學,讓學生通過寫好焦裕祿課本劇、選好焦裕祿課本劇人物服裝、用好焦裕祿課本劇道具、做好焦裕祿課本劇視頻、演好焦裕祿課本劇,把靜態的課堂變為動態生成的課堂,把教材中靜態的人物變得鮮活生動。這一將課本劇融入中職語文教學中的嘗試,有利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內化、弘揚、傳承焦裕祿精神,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和思想道德素養。
寫好焦裕祿課本劇
演好焦裕祿課本劇首先要寫好焦裕祿課本劇,而寫好焦裕祿課本劇要不斷認真學習閱讀有關焦裕祿的優秀文學作品。
學生寫好焦裕祿課本劇的第一步是初讀拓寬視野。學生要在閱讀語文教材文本《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的基礎上,閱讀更多關于焦裕祿的優秀文學作品,全面理解焦裕祿的成長歷程。這一過程有利于訓練學生在課本劇寫作中整合遷移、信息加工的能力,提升學生的語言理解與運用素養,通過全方位閱讀為學生寫好焦裕祿課本劇奠定基礎。
第二步是研讀梳理結構。“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梳理關于焦裕祿優秀文學作品的結構是學生研讀的首要工作,有利于學生在課本劇的寫作中明確寫作結構。例如,語文教材第五單元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作品的首篇《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以五個小標題來展開行文結構。學生深入學習研讀,梳理出以時間為線索的結構、以地點為線索的結構等。這不僅有利于學生了解課本劇創作中如何展開行文結構,還有利于學生明確課本劇的寫作由幾幕組成、每一幕小標題的確定,以及每一幕要塑造的人物等,讓學生在創作課本劇的過程中實現“思有路”。可見,學生研讀梳理行文結構的過程不僅是再次深入學習焦裕祿事跡的過程,還是思維發展與素養提升的過程。
第三步是精讀抓住亮點。中職語文課本劇表演的時長要求是6~8分鐘,學生需要通過典型事跡來塑造鮮活的人物形象。所以,在前期的初讀拓寬視野、研讀梳理結構的基礎上,學生要精讀文本,抓住亮點部分進行創作,即在精讀的基礎上提煉作品最具感染力、穿透力、號召力的部分進行揣摩,學習作者是如何塑造焦裕祿形象的。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學會如何在課本劇寫作中塑造鮮活的人物形象,還能提高審美發現與鑒賞素養。
選好焦裕祿課本劇中的人物服裝
課本劇人物服裝的選擇也是演好課本劇的關鍵要素。人物的服裝猶如無聲的語言,彰顯人物的性格特點。在焦裕祿課本劇表演中,學生要根據不同的人物形象選擇適合的服裝。然而,多數學生往往將精力放在揣摩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上,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課本劇人物服裝的選擇。
例如,以課本劇中焦裕祿的服裝選擇為例:在多數學生看來,節儉樸素、艱苦奮斗是焦裕祿一生的寫照。于是,他們扮演焦裕祿時穿的服裝是打了補丁的深色布褂,而且布褂的扣子是全部扣著的。從學生選擇的著裝來看,他們還需要深入研讀學習焦裕祿。
筆者認為,課本劇表演中焦裕祿服裝的選擇要緊密結合焦裕祿的工作地點。27歲的焦裕祿在河南省尉氏縣工作時,經常在群眾聚集的地方為群眾講黨的政策,那時的“文藝青年小焦”身穿中山裝;40歲的焦裕祿是蘭考治理“三害”的縣委書記,此時他身穿白色發黃的線衣、毛背心、中山裝,并且中山裝不扣扣子,顯得風塵仆仆。
從焦裕祿不同的著裝選擇可以看出,學生被“青年小焦”的才華折服,為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親民愛民、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精神誠服。從“小焦”到“焦書記”,這高尚的道德品質更讓我們肅然起敬。因此,選好焦裕祿課本劇中的人物服裝,體現著學生對作品的深度學習。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知識進行遷移整合、概括總結,在學習焦裕祿精神過程中厚植愛國主義情感,堅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用好焦裕祿課本劇道具
道具在課本劇表演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在課本劇表演中用好道具,可以彰顯人物的性格特點,渲染時代的氛圍,更好地進行舞臺展示。因此,學生演好焦裕祿課本劇的路徑之一是緊密結合課本劇中的情節用好道具。
例如,以焦裕祿課本劇中的自制泡桐樹道具為例:同為泡桐樹道具,但是不同的時間、不同的表演情節,所用的泡桐樹道具也不同。當課本劇表演中展現的情節是焦裕祿帶領蘭考人民種植泡桐樹時,學生制作的泡桐樹道具枝干小、葉子少,但葉子大。學生此階段想著力展現的是焦裕祿誓改蘭考面貌的特寫,是焦裕祿帶領蘭考人民戰天斗地的寫照,是焦裕祿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的特寫。當課本劇中展現如今已是日月換新天的蘭考時,學生制作的泡桐樹道具是枝繁葉茂的大樹。學生此階段想著力展現的是如今的蘭考風景如畫、生機盎然。可以說,用好道具不僅在課本劇表演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還是學生深度學習、內化的提升過程。
做好焦裕祿課本劇視頻
好的課本劇視頻具有渲染氛圍、引人入勝的作用。在制作焦裕祿課本劇視頻時,學生需要根據課本劇內容,使視頻有導入部分、主體部分、結尾部分。
課本劇視頻的導入部分和結尾部分要前后呼應。導入部分要有震撼力和吸引力;結尾部分要有號召力和鼓舞力,具有讓人回味無窮、催人奮進的作用。課本劇視頻的主體部分是核心部分,主體部分視頻的內容和背景音樂要具備感染力和穿透力。學生在主體部分的視頻制作過程中,不僅要觀看大量關于焦裕祿的優秀影視作品、聆聽關于焦裕祿的音樂作品,還要結合課本劇內容進行整合遷移、剪輯。課本劇視頻制作的過程,也是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的過程。學生信息加工能力、創造能力得到提高,審美發現與鑒賞素養有所提升,實現讓焦裕祿精神入目入心的目的。
演好焦裕祿課本劇
演好課本劇的基礎是深入揣摩人物特點,這離不開大量深入閱讀相關作品。例如,為了演好《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課本劇,學生通過前期的初讀拓寬視野、研讀梳理結構、精讀抓住亮點,清楚認識到任職蘭考縣委書記的焦裕祿是歷經戰場錘煉、工廠歷練的堅韌執著的焦裕祿,所以要演出焦裕祿的拼勁、韌勁、干勁。學生還要在不斷學習揣摩作品的基礎上觀看關于焦裕祿的電影、關于焦裕祿的話劇等,在一次一次的學習中揣摩焦裕祿在大連、蘭考、洛陽時的語言、神態、動作。
演好課本劇還要展現關鍵細節。細節能刻畫出一個人物的靈魂,學生要找細節、學細節、研細節。例如,焦裕祿與病魔作斗爭的細節能夠強有力地展現出焦裕祿無私奉獻、迎難而上的高尚品德。學生在排練中無數次被焦裕祿感動,焦裕祿對待工作和人民時的一言一行是對學生最好的鼓舞和指引,學生演到情深處更是淚流滿面。可以說,焦裕祿是學生學習的良好榜樣。演好焦裕祿課本劇的過程,就是學生在一次次課本劇表演中不斷揣摩如何用表情、神態、語言等細節展現出好書記焦裕祿的過程。
可見,以焦裕祿精神為例,將課本劇融入中職語文教學中的嘗試,不僅能讓學生在學習焦裕祿精神的過程中被感染、被鼓舞、被激勵,還能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厚植學生的愛國情、愛國心。
(本文系2024年度鄭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重點課題“焦裕祿精神融入中職語文教學的路徑研究”的階段性成果。立項編號:2024-ZJKZD-041)
(責編 韓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