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式教學作為一種面向核心素養、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統一、以學生活動為核心的課堂教學方式,重在學生“議”的過程。其運用要以課堂教學效率提升為指向,通過選擇“真問題”、剖析“真情境”、探究“真解決”等方式,讓學生真學、真懂、真用。以道德與法治學科中的“正義的價值與守護”課程為例,“三真”議題式教學實踐如下——
選擇“真問題”
議題式教學能否實現預期目標,取決于議題設置是否科學、合理。真議題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和參與熱情,同時能夠幫助學生建構更龐大的基礎知識庫,助力學生關鍵素養的提升和教師學科育人目標的實現。
真議題的選擇對教師提出了相應要求。首先,議題要做到真實可議。議題的生命力就表現在真實性和可議性這兩個維度。倘若議題是虛假的,則該議題無任何價值可言,學生們參與討論的熱情也難以得到激發。同時,真實議題要關注學生思維的延展。其次,議題要做到為教學發展服務。科學優質的議題設置和學科的核心知識元素相互契合,和教學的重點、難點相互契合,表現出來的價值導向是正性的,并且能夠為核心素養的提升服務。最后,議題要做到和生活實踐高度融合。議題的設置一定是以學生的基本學情和學習能力為指向的,只有那些和學生“最近發展區”相貼近的議題才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挑戰欲,將課堂教學活動和學生思維發展引向更深的層次。
本節課以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為背景,以崇尚法治精神為主題,以“老人暈倒心肺復蘇骨折案”為主線,設置總議題——“法治如何讓生活更美好?”同時,對教學的基本目標以及教學的重點、難點進行全面考量,設置“正義初感知”“正義之價值”“正義之守護”三個分議題。
剖析“真情境”
議題式教學要以真實情境為載體。真情境首先要做到事件一定是真實的;其次要關注學生的真實感受和體驗。具體而言,素材的選擇要和生活實踐相結合,尤其是要注重對學生認知度較高的時政熱點問題的加工和分析,以此提升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熱情。同時,只有為學生創設真實體驗場景和對話場景,才能提高學生的心理認同度。
本課程設置包含三個情境。其一:2017年的一天,一位七旬老人在藥店內買藥時突然暈厥,藥店老板孫某對其進行心肺復蘇后老人醒來,孫某將其送往醫院,老人最終脫險。教師將相關事例導入課堂,引導學生體認緊急情況下的情境。其二:醫院檢查發現,老人雙側12根肋骨骨折,右肺挫傷。老人家屬認為:孫某實施心肺復蘇的操作行為不規范,導致老人受傷。因此,家屬向孫某索賠醫療費等費用11萬元。教師以此引導學生思考“正義”的內涵。其三:孫某表示,自己有鄉村醫生證和行醫執照,認為自己搶救的過程是規范的,急救措施在必要的強度內。
探究“真解決”
“真解決”的基本定位點是知行合一。“知”就是師生共同對議題進行充分的交流討論,教師的任務是講清楚相應的原理,學生的任務是構建專門的知識體系。教師要關注學生思維的延展和生活元素的融入,這樣才能夠讓議題的解決更為順暢。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第三個分議題“正義之守護”,筆者設計了兩個活動。活動一:角色扮演,讓學生思考:如果你是法官,會怎么判?同時思考不同判決可能帶來的影響。學生分組討論并選出代表發言。在“議”的過程中,學生的認識不斷深化、思維不斷拓展。活動二:觀看視頻,該案歷經二審作出了終審判決:孫先生有執業醫師證,心肺復蘇的操作過程符合規定,因此不需要承擔責任。真實的事例情境,使教學活動的因果關聯更清晰、更具可信度,也避免了刻意的說服教育,這反而能夠讓學生加深對“法律維護正義”的認知,并產生更多思考。
總而言之,議題式教學要從真問題、真情境和真解決這三個維度實施,才能讓課堂教學達到預期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