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科的探究性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圍繞歷史問題展開主動探索、深入研究,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科思維能力、綜合素養的學習方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有效開展探究性學習有助于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
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引下,眾多學科都將探究列為學科培養的核心素養之一,并針對探究提出了具體細致的要求。《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同樣在教學建議中明確提出要注重探究問題的設置,組織學生參與探究歷史的實踐活動。但如何探究、達成效果,則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與總結經驗。以《第二次工業革命》為例,本課是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它全方位地展示了人類在科技、經濟、社會等諸多方面發生的重大變革。借助探究性教學這一方式來展開相關教學內容,能夠引領學生更為深刻且全面地理解這一歷史時期所產生的深遠影響。下面圍繞探究性教學需要處理的幾對關系,深入闡述筆者在本課的實際教學中的思考與實踐經驗。探究性教學需要處理六對關系——
一是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關系。一節成功的探究式歷史課,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從創設學習情境、引入探究課題、明確歷史概念、把控歷史事實、落實課標要求,到引導學生深入探究、總結、升華,每一個環節都必須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如《第二次工業革命》一課中,教師切斷教室電源,創設現實情境,激發學生探究“電氣時代”的興趣。學生進入學習情境后,教師要把控探究方向,明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歷史概念,依托課程標準、課程內容,給學生指出思考方向,引導學生從背景、成就、影響三個角度深入挖掘。為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教師始終把控整體方向,帶領學生通過自主思考、小組討論、查閱資料等方式逐步探尋知識。
二是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的關系。扎實的歷史知識是開展探究活動的根基所在,探究活動是提升學生能力的重要途徑。如《第二次工業革命》教學中,學生首先要了解工業革命的開始時間、標志性發展、主要的發展階段等基本史實,在此基礎上,才能深入探究工業革命對社會生產力、階級結構、世界市場等方面的影響。通過這樣的探究活動,學生在鞏固知識的同時,才能進一步提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知識與能力的同步發展。
三是探究性教學與課程環節的關系。當前的初中歷史課大多遵循“導、學、探、診”四個環節開展教學,基本上每個環節均設置了探究性的問題、活動。筆者認為,教學環節雖為探究性教學提供了可實施的框架與步驟,但教學的落實,切不能通篇打著“探究”的旗號展開課程內容,單純以形式化的方式強加給學生。就初中歷史課堂而言,初中生正處于知識積累的階段,所掌握的基礎知識有限,其自主學習能力也尚在培養和發展之中,收集、篩選資料的能力有限且邏輯思維能力還不成熟,難以把握問題的關鍵,更難高質量地推進探究活動。因此,筆者建議不要通篇設置探究活動,以《第二次工業革命》一課為例,考慮初中生對于世界歷史的認知比較淺顯,為避免過度拓展擾亂學生思維,本課只把探究性活動設定在“探”這個環節,且不超過2個。比如,從對比兩次工業革命的角度出發,引出其他探究性思路:工業與科技的關系、工業與市場的關系、工業與社會的關系、工業與生產力的關系等。一個探究活動可以拓展出由淺到深的各種思路,分別覆蓋不同梯度的學生,這樣的教學環節才是符合學情的。
四是歷史與現實的關系。思考探究啟發性問題時,必須思考學科的特性。“以史為鑒”,歷史對現實有借鑒作用,學習歷史不能脫離現實。從人類的工業化進程來看,第二次工業革命屬于工業2.0“電氣化時代”,其在工業生產、社會變革上的影響延續至今。基于此,在設定探究性學習活動時,歷史情境的創設可以是“從生活看發展”。把學生分組,讓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去展開探究。拋出的問題可以是:工業4.0“智能時代”的哪些成果是工業2.0“電氣時代”的繼承和延續?現代內燃機汽車為什么不是蒸汽機車?石油化工在衣食住行各個方面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影響?當前你會選擇去哪種新興工廠工作?哪一類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延續?并舉例說明該工業化發展的歷史背景。通過現實追溯歷史,幫助學生提高探究能力。
五是探究性學習與課程思政的關系。在新課改背景下,探究性學習與課程思政相互融合、協同發力,探究性學習通過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為課程思政落地提供了有效途徑,課程思政則基于價值引領為探究性學習注入深刻內涵,二者共同助力學生全面發展與素養提升。歷史課程教學中,融洽二者關系更有利于高質量開展探究性教學。以此為考量,《第二次工業革命》課例可設置三個結合點:一是有溫度的結合,借助優秀科研專家的事跡,啟發學生傳承科學精神,厚植家國情懷;二是有深度的結合,由中西石油行業在行業壟斷方面的差異,彰顯中國國企的優勢,使學生領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三是有高度的結合,從資本主義的殖民時代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時代,直面當下激烈的競爭,激發學生的憂患意識,強化學生的時代責任感。
六是探究性教學與地方課程的關系。從探究性教學經驗中可以發現,學生自主探索時往往從身邊熟悉的事物或現象出發,所以將地方課程與探究性教學相結合,既能提供本土化的素材,增強學生學習的貼近性,還能讓學生切身感受到知識就在身邊,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第二次工業革命》是九年級的課程,教學時可以跨學段把七年級“中國近代社會變遷”的內容進行引導性整合。例如,天津的學生可以結合天津地方課程開展學習活動。近代天津的發展,離不開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西方先進工業技術和生產方式的傳入,以此為切入點,更能深化學生對工業革命的理解,激發學生挖掘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總之,開展探究性教學,教師可以融入的現實元素是多元的。
目前,各學科、各學段的探究性教學模式仍處于不斷探索與完善的階段。針對歷史教學,教師需要依據學科特色,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個性特點,靈活運用探究性教學方法,讓課堂更好地實現提升學生歷史素養、推進學科育人的目標。
讀了多期《教育家》雜志,每次都能給我很大驚喜。2025年1月第1期給我的驚喜尤其多。
如何搞好人工智能教育?是困惑,是挑戰,更是許多基層老師尤其是農村老師的“盲點”。本期的“專題報道”給了我們明確的答案,也給我們增加了信心。和專題中各位老師談到的一樣,我們缺少教材、缺少師資、缺少關聯課程,最主要的是缺少教育教學實踐。盡管我們明確AI時代的到來給我們的教育帶來巨大沖擊,但又茫然于到底該從哪里入手。《創新開課方式:推動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落地》等文章提出的一些切實可行的舉措,為我們提供了探索路上的引航燈。
除此以外,我很喜歡《以詩之名:白皛和他的詩教試驗》這篇文章。詩是最貼近孩子心靈的語言,詩教更應以其本真的方式為詩的存在和傳承鋪路。葉嘉瑩先生講求讀詩學詩要體悟詩中的“興發感動”,白皛老師在詩教的路上做到了傳承和創新,做到了在傳承和創新中開發出詩教應有的育人價值。葉嘉瑩先生不久前百歲而終,但葉先生關于詩教的理念和精神應該更多地被我們這些教詩詞的老師所領悟、所傳承。作為詩教的“傳薪者”,我很欣喜我所喜愛和一直踐行的一些東西出現在了《教育家》里,這也是對我自己莫大的鼓勵!
——甘肅省平涼市靈臺縣東關小學 李天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