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這既明確了語文課程的性質,也揭示了語文課程的根本任務。語文課程的本體并非語言文字所承載的內容,而是承載這些內容的語言形式。傳統重知識傳授、重分析講解、重內容理解的教學方式,并未抓住語文教學的根本。語言文字所承載的內容是人人都能看得見的,而承載這些內容的語言形式卻往往被大多數人所忽視。鑒于此,語文教學的主要職責便是創設真實的語言情境,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語言、運用語言。
把握整體,感知語言的特點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從課文用詞的變化、語氣的不同、句式的差異等方面的比較入手,引領學生對課文的語言進行整體感知,進而把握課文的語言特點。例如,在教授部編版六年級上冊的《文言文二則》時,通過對比《伯牙鼓琴》和《書戴嵩畫牛》這兩篇文章可發現:《伯牙鼓琴》基本多用長句,《書戴嵩畫牛》則短句居多;《伯牙鼓琴》一句伯牙、一句鐘子期相互應和,《書戴嵩畫牛》則第一段寫處士,第二段寫牧童。可見,不同的語言特點有著不一樣的節奏和基調。《伯牙鼓琴》節奏較為舒緩,透著高山流水般的高雅,給人凄美之感;《書戴嵩畫牛》節奏比較歡快,充滿天真稚氣的童趣,給人有趣之味。
細心品味,領會語言的意圖
葉圣陶先生多次強調,閱讀不能僅是知曉文字的含義,更為關鍵的是要多進行對比、概括、揣摩與體味,以此來挖掘文章的語言特點。在以核心素養為本位的語文課堂中,品味語言是重點所在。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細致地揣摩、辨析課文里的語句,認真體味作者運用語言表情達意的方式,進而幫助學生理解“如此建立和運用語言”的意圖。
《慈母情深》一文的第19自然段是對母親外貌的經典且特別的描寫。一是這段文字中出現了三次“我的母親”,讓人不禁疑惑,作者難道不嫌累贅嗎?二是以“我的母親”作為主語時,都放在句末,這與我們平常的用語習慣并不相符。那作者為何要這樣寫?其背后又有著怎樣的意圖?帶著這些疑問,筆者是這樣在課上引領學生品味這段文字的。
首先,讓學生自由朗讀,隨后提問:讀完這段話,你有怎樣的感受?
接著,安排學生再次朗讀,引導他們去發現這段話的特別之處,即“我的母親”連續使用了三次,且都放置在句子后面。
然后,組織學生將文中的句子與“我的母親,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這段話進行對比朗讀,并讓學生談談哪段話能給人帶來慢鏡頭的感覺。
最后,引導學生逐句朗讀,在朗讀過程中讓學生說說記憶中母親的樣子。
如此一來,學生在細細品味的過程中,就能不知不覺地領悟到作者梁曉聲建構語言的意圖,這對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適時訓練,打磨語言的運用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多關注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通過適當的語言訓練,幫助學生提高語言建構和運用能力。比如,筆者在開展《伯牙鼓琴》教學時,就專門設計了兩處語言訓練內容。
第一處仿寫: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伯牙還會志在什么?鐘子期又會怎樣稱贊?
學生仿寫如下:
善哉乎鼓琴,依依乎若楊柳。
善哉乎鼓琴,習習乎若清風。
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善哉乎鼓琴,皚皚乎若白雪。
第二處是想象寫話:
請接著“伯牙幸遇子期,感嘆道——”寫下你要說的話。
學生想象如下:
伯牙幸遇子期,感嘆道:善哉,善哉,子期真乃我知音也。
伯牙幸遇子期,感嘆道:善哉,善哉,子期懂我琴聲,知我志向,世間知音唯子期也!
學生通過仿寫和想象,在學習作者個性表達的同時,也學會了根據情感需求變化表達句式,提升了對語言的理解和感知能力。
唯有在閱讀過程中才能真正學會閱讀,只有通過寫作實踐才能學會寫作,也只有置身于語言實踐里,才能掌握語言運用的技巧。在真實的語言實踐中,學生運用語言,發散思維,提升審美能力,增強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