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常常會遇到一些和言語表達、文字使用相關的學生“官司”。這些“官司”處理起來,學生你一言我一語,追其蹤探其源,表面上輕描淡寫,實則內里繁雜無比,又總是層出不窮、日新月異,讓人煞費心神。這些“官司”究竟因何產生?它們之間是否存在共性,該如何處理?為解決這些問題,我對班級內出現的一些現象進行了整理和總結。
打不完的班級“官司”
外號官司:“盒馬快遞”原來不是快遞
某天中午午餐時,我看到有位同學幫助還沒吃上飯的值日生打飯,正深感欣慰,突然教室里傳來嬉笑的聲音:“盒馬快遞!”當時,我還因為學生將校內事件與校外生活實際建立起了聯系感到高興,直到我接到一通家長的電話:“孩子被起侮辱性外號‘河馬’,老師知道嗎?”一想到這個身材微胖的學生,我才驚覺,此“河馬”非彼“盒馬”!
后來,在進一步的調查中,我發現大多數學生都有外號,有些同學甚至有不止一個外號。有隨意評價外貌和性格的外號,有對名字進行誤讀、變調的外號,還有對姓或名添加其他前綴或后綴的外號,班里起外號的行為竟然已經靡然成風。雖然有部分學生對自己的外號持“無所謂”的態度,但更多的同學表達了自己感到不被尊重的煩惱和痛苦。
玩笑官司:一封文采斐然的“通緝令”
一個課間,我像往常一樣走進教室,突然發現教室后面的宣傳欄里多了一張紙片,我靠近一看,竟然是一張文言文版的“通緝令”,內容為:“全班通緝×××,其人十歲,因其‘插人誣告’(學生自造詞,解釋為安插眼線、故意誣告),殺人越貨,十惡不赦,罪該萬死,故此通緝。抓到賞金千兩,封萬戶侯。”后面還題上了日期和“官方認證”的蓋章。
看到我揭了“通緝令”,“發布人”迅速走到我面前主動認錯,解釋道:“這是和好朋友開玩笑的。”我隨即在班級內展開調查,發現類似的“通緝令”,已經從友好的伙伴之間轉移到了有矛盾的同學之間。誰還能簡單把它當作開玩笑呢?在班級管理中,像這樣裹著玩笑的“糖衣”,實則傳遞某類不良認知導向的語言屢見不鮮。
對復雜的“新語系”抽絲剝繭
對這樣令人眼花繚亂的語言現象抽絲剝繭,我們就會發現背后的復雜成因。
網絡文化對學生語言習慣的強力滲透。隨著網絡的普及,青少年對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的使用頻率逐步提高,短視頻、少兒動畫、網絡游戲中使用的一些不良語言,表現出更新速度快、傳播性快、傳播面積廣的特點,越來越多地對青少年產生影響。比如,“你個老六”“我真的會謝”“栓Q”等。這些語言出現在學生的日常交往中,成為阻礙班級管理的一大影響因素。
青春期語言存在特有的“編碼程序”。關于青春期孩子的用語,一位加拿大的語言人類學研究者馬塞爾·達內西認為,“話語編程”主要分為三種基本類型:情感語言程序、隱含語言程序和圈子編碼語言程序。其中,隱含語言的動力機制能夠一定程度上解釋青少年對于外號的取名過程,以及改變日常詞語意義的過程。學生以此形成了班級內的“小團體”,將其他“聽不懂的人”排除在外,以至于教師常常聽到他們講些讓人摸不著頭腦的話,可這些話卻能在學生群體里激起強烈共鳴。
該研究者還認為,青少年偶然學來的那些特殊的聲調、詞語和敘述方式,表現出了他們是如何認識自己、他人和環境的。在青春期這一特殊時期,青少年形成的特殊的心理加工機制和語言編碼方式,造就了他們語言詞匯多樣、易變、流行速度快的特點。
打好班級管理“官司”
“語言官司”是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的常見問題,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協同合作,共同營造和諧環境與融洽氛圍。班主任可以采用多方借力、里外兼修的方式,從班級管理實際出發,打好這場持久的“官司”。
開展“班級語言規范大討論”。前期,教師在班級范圍內做足調研,了解班級真實情況。而后,以班會形式展開討論,由教師描述班級內存在的現象,學生自己來分類探討,分析這些語言形成的原因。對于那些具有班級“新解”的、“變味了”的詞語,通過當事人現身說法、旁觀者分享認知,學生能夠反思使用這些詞語沒有尊重他人的感受,會對他人的自信造成打擊,對同學之間的正常交往造成困擾,最終認識到這些是具有不良意義的傷害性語言。
在討論后,學生能夠深刻感受到照顧他人情緒和自尊的重要性,并最終達成一致:第一,在話語脫口而出前,要考慮后果;第二,分清講話的對象和場合;第三,尊重對方的感受,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觀念和他人相處;第四,敢于對不文明現象說“不”,不做旁觀者,不做傳播者。
在班會后,定期調查班級情況,開展常態化的班級總結,捕捉班級仍然存在的語言問題。一方面,做到“防患于未然”,挖掘班級管理中的潛在問題;另一方面,是對班級討論成果的鞏固,持續凝聚學生共識,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
抓實文明用語使用管理。要在年級形成合力,廣泛開展文明用語使用活動,其范圍不局限于校內用語,還延伸至朋友圈語言、微信聊天語言。在此過程中,有的學生鼓起勇氣,將深埋心底、曾給其造成傷害的話語傾訴出來后,問題得到妥善解決,他們受傷已久的心靈也得到了撫慰。將文明用語使用活動從班級逐步推廣到年級,為促進學生表達能力和人際交往水平的提升提供助力。
家校合力,拒絕不良“網絡熱梗”。家校合力,能夠更好地對學生行為起到督促、糾正和培養的作用。在家長會中,教師將班級出現的不規范、不文明的語言使用現象及其背后的成因和家長分享。例如,在學生中廣為流傳的動畫片插曲“歪唱”,以及其他不良“網絡熱梗”等。班主任需要提醒家長,這些不良語言現象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對自我的認知、對他人的理解以及對周圍環境的判斷,讓家長們意識到解決問題的緊迫性。
在此基礎上,班主任需要進一步和家長達成共識,明確學校對學生“不做‘電游控’”的要求和“減少網絡使用時間”的倡議,并為家長分享家庭教育和管理的適切方式。在班級范圍內利用碎片化時間開展閱讀活動,引導學生記錄每天的閱讀情況,以閱讀量來量化自己的成果,并積極動員學生將閱讀習慣延續到課后。針對部分在閱讀自律或上網時間管控方面存在困難的學生及其家庭,給予一對一指導,助力他們量身定制家庭契約,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幫助學生合理規劃在家使用網絡的時長,營造健康的居家學習環境。在這樣的引導下,學生之間掀起一股“閱讀浪潮”,大大減少了對不良用語的使用。
凝心聚力,揚班級清風正氣。基于環境對青少年的深遠影響,在班級管理中,更應加大向“內”用力,通過制定明確的班級規章,促進學生之間的互相監督、彼此鼓勵,改善班級風氣,營造和諧友善的班級環境,讓不良用語沒有“立足之地”。
以培養“受歡迎”的學生為目標,在班級范圍內開展“謝謝你,班級因你而美麗”活動。鼓勵學生每天發現班級內“正能量滿滿”的行為,并為其“點贊”。“點贊”者和被“點贊”的同學都會獲得相應的班級積分,并在月末為其頒發“美美與共”愛心獎。學生從最初關注“借筆”“擦黑板”等小事,到后來為他人自律勤勉、敢于擔當的良好品格“點贊”。學生的心態變得陽光了、語言變得動聽了,班級氛圍也變得積極了。敢于對不文明語言和行為說“不”的學生多了,清風正氣也就揚起來了。
青少年語言雖繁雜,但有跡可循。作為教育者,要走近學生,充分調查、理智分析,匯聚多方力量,優化班級管理、營造良好學風。以智慧引導青少年語言與價值取向,創造優質群體文化,構建友善、和諧的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