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鵲與烏鴉
小時候,村口的枝頭上
每天都能聽到
喜鵲“喳喳喳!”
烏鴉“呱呱呱!”
喜鵲的叫聲清脆,響亮,悅耳,吉祥
烏鴉的叫聲凄切,沉悶,聒噪,晦氣
人們喜歡喜鵲,討厭烏鴉
當喜鵲叫得歡鬧的時候
大人們會高興地說:“喜鵲叫,有客人要來到!”
當烏鴉聒噪得太厲害的時候
大人們就會撿起地上的石塊或木棍
狠狠地砸上去,把烏鴉趕走
可是,后來,不知從何時起
喜鵲沒有了,烏鴉也沒有了
(據說與生態環境有關)
在我的記憶里,至少有二十多年
近年,又有了喜鵲的蹤跡
數量也逐漸多了起來
它們成雙結對,在小區的屋頂或樹枝上
喳喳喳地歡叫著,讓我感到親切
仿佛又回到了童年
但也有了些許的遺憾
好幾年過去,至今還是沒有烏鴉的身影
沒有了這與喜鵲相對應的黃金搭檔
就像只有喜沒有憂的世界
讓人感覺虛假與殘缺
帝企鵝
每年的三四月份
南極的氣溫降到零下30攝氏度
帝企鵝們進入了交配繁殖的季節
它們從捕食區海域步行數百英里
到達零下40度的安全地帶
求愛,配對
然后,不吃不喝
經過兩個月的孕育
母帝企鵝會產下一枚重約4.5公斤的鵝蛋
并迅速移交給雄企鵝
讓它放到腳掌上孵化
體能消耗殆盡的母企鵝
急忙返回大海補充能量
為即將出生的小寶寶儲備食物
大約兩個月后,小企鵝終于出世
把自己養得肥肥胖胖
胃里儲滿了食物的企鵝媽媽
懷著滿腔的母愛和想念之情
匆匆趕回
及時將食物喂給自己的孩子
并替換凍餓了兩個月的企鵝爸爸出去覓食
可憐的是那些
在暴風雪的極度嚴寒中
凍死了孩子甚至連同丈夫也被凍死的母企鵝
信心滿滿的母愛
膨脹得讓它們發瘋
它們便拼了命地去搶奪別的孩子
經過激烈的打斗
直至精疲力盡被驅趕離開
才孤單落寞地站到一邊,慢慢清醒過來
呆呆地望著遠方(也許心里在流血)
默默地面對殘酷的現實
它們只有等到來年
重新擇偶,交配,養育自己的孩子
北極熊
我隱蔽在一個小雪堆的后面
舉槍瞄準母熊的腦門心
“呯!”一槍,母熊應聲倒下
鮮血染紅了腦袋上的白毛
和地上的雪。小熊不知道發生了什么
被槍聲和我們的突然出現驚呆了
本能地躲到母熊的身后
望著我們,發出嗚嗚的叫聲
小熊太小,是一只還在哺乳期的幼熊
我的同伴一腳把它踢開
我們幾個人一齊使勁
又推又拉,把母熊放到我們的雪地車上
拉回營地。北極熊的肉真是世間難得的美味
無論是清燉,紅燒,還是黃燜
都特別的香,特別的好吃……
但想到那只可憐的小熊
沒有了媽媽,在冰天雪地里,它只能餓死
想到熊媽媽倒地那一刻
它腦袋中一閃而過的對熊寶寶的擔憂
我就實在忍心不下,決定讓時間倒流
把母熊送回原來的地方
收回我射出的子彈
收回開槍的這個惡念
靜靜地坐在視頻前,看小熊在熊媽媽的肚皮上打滾
撒歡,欣賞它們母子的天倫之樂
馬
小時候的鄉村
趕馬,是一項古老又專業的技能
趕馬人養馬
馴馬
馭馬
馬是當時農村主要的運輸工具
大勞力
趕馬人用馬馱
或拖糧食
柴草
貨物
在山路上
代替人的肩挑背扛
有時候也當人的交通工具
我親自看到過養馬人在夜里
給馬添加草料
看到過把馬拴在樹樁上
釘馬掌
在削平馬蹄的時候
馬會痛
會踢
趕馬人總能嫻熟地將馬蹄鐵釘好
我坐過馬車
還在趕馬人的幫助下
騎過沒有馴化好的馬
被馬一陣狂奔亂跳
從馬背上甩下來
這些兒時的記憶
既刺激,又有趣
現在的鄉村里
基本看不到馬的影子了
趕馬的技藝
已經失傳
兒時的經歷
只能說給今天的孩子們聽
今天的孩子們
大多沒有親自接觸過馬
他們所見到
只有電視里的野馬
畫上的駿馬
游樂園里的木馬
動物園中的呆馬
這些都不是我所認識的
真正意義上的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