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重點就業群體,大學生就業近年來受到普遍關注。如何順利走出校門、實現高質量就業?有些大學生在就業創業的過程中另辟蹊徑,將目光投向了廣袤的鄉村,在鄉村實踐中提升就業力,實現人生價值。
“繼續學習深造,還是直接就業?未來做什么工作?”跟很多大學生一樣,重慶移通學院的冉濤從大學三年級開始就為這些問題糾結。
2022年,冉濤正在為未來的選擇感到困惑時,在學校看到了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發起的“公益未來·中西部青年就業支持項目”的海報,報名參加了項目組織的活動。
冉濤組建了團隊,到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區大龍鎮干埝村調研,體驗鄉村日常工作,從不同角度理解干埝村“鄉村旅游+扶貧”的經濟模式,從而設計文化特色路線,讓鄉村煥發活力。
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調研發現,當今大學生就業的主要問題之一是社會接觸面太窄。大學生一直在象牙塔里學習,學業任務比較重,很少有時間關注和參與社會發展。
在高校調研的過程中,很多高校就業指導處的老師表示,畢業生實現高質量就業是學校的頭等大事,也是特別大的挑戰。但在與企業的交流中,很多企業管理人員表示很難招到合適的人。
“這是一種信息的錯配,我們無法影響每一家企業的用人方式,能做的是提升畢業生的綜合能力。”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王鵬說。青年就業支持項目重點面向中西部高校大學生,通過多樣化服務幫助中西部大學生提升就業力。
“我在鄉村場景下有了全新的職場體驗,這些寶貴經驗和技能使我在職業生涯中更加從容和自信,對自身價值和能力有了全新認知。”冉濤說。
這些項目經驗讓冉濤看到了自己的擅長之處,也更有勇氣追逐自己想要的未來。如今,他已經留校任教,積極帶領學生參與青年就業支持項目活動,幫助他們提升就業力,更好地就業。
“以前我只知道做好面塑,捏好每一個作品,現在我還能帶團隊,做策劃,宣傳銷售面塑作品。”在一個公益市集上,江西財經大學學生陳佳怡展示了她的“塑說新語”系列作品。
給陳佳怡帶來變化的是一系列大學生就業力實踐活動。2023年,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發起的大學生就業力實踐項目在26所高校展開,以提升學生的就業適應力和就業競爭力,同時支持大學生走進鄉村開展就業力鍛煉,鼓勵更多學子參與鄉村振興。
2024年,陳佳怡組建云端塑夢實踐團,依托這個項目走訪了面塑發源地山西嵐縣,創新搭建面塑資產庫,嘗試用AI輔助設計等技術,實現工藝流程的創新與面塑產品的量產。
到面塑發源地走訪后,陳佳怡對面塑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更深的理解,跟團隊一起設計出多元化產品體系,同時與嵐縣當地面塑工坊達成合作關系,授權傳統民俗面塑在江西南昌進行售賣。她還嘗試線上直播銷售、電商平臺推廣等方式,讓更多人了解和購買面塑產品。
“在實踐活動中,我們團隊成員的社會調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都得到了提升,還學到了財務管理知識、鍛煉了銷售技能,這些對我們畢業后找工作或者創業都有幫助。”在做項目復盤時陳佳怡說。她希望,實踐項目結束后團隊還能繼續合作,共同推動傳統技藝的傳承與發展。
關于促進大學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教育部等相關部門開展了很多工作。比如,開展“訪企拓崗”行動、實施“萬企進校園”計劃、組織實施好“特崗計劃”“三支一扶”“西部計劃”“大學生鄉村醫生專項計劃”等基層項目等。
“我們要動員更多社會資源支持大學生就業。同時也要看到,鄉村振興政策帶來了很多機會,廣袤鄉村大有可為。”王鵬說。
王鵬希望大學生綜合能力的成長可以跟鄉村振興的時代脈搏結合起來,在鄉村振興的時代進程中有更多青年力量參與。
現在,很多大學生返鄉做文旅產業、做農產品直播銷售等,對地方經濟發展起到了帶動作用,大學生本人的事業也得到發展。
王友釗是湖南師范大學旅游學院酒店管理專業的學生,理想是成為一名職業經理人,希望大學生就業力實踐項目成為他“實干”的起點。
在鄉村實踐過程中,王友釗發現鄉村數字化發展的巨大需求,職業規劃因此變化。項目結束后,他注冊了自己的公司,持續在鄉村數字化發展領域創業。為鄉村景區提供數字化改造服務,開發數字平臺,推動鄉村景區數字化轉型。
“大學生是能夠接觸前沿技術的人才,更應該肩負起支持鄉村發展的責任。”王友釗說,鄉村為大學生提供了廣闊發展空間,鄉村的實踐機會也是青年發展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