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小學數學課程不僅是知識傳授的平臺,也是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如何將傳統文化與數學教學有機結合,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數學素養,成為教育者面臨的重要課題。本文旨在探討在小學數學課程中融入中華傳統文化的有效策略,通過挖掘數學知識背后的文化價值,設計富有文化內涵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的同時,能夠體驗和感悟中華傳統文化的智慧與美學。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數學教學 中華傳統文化 DOI:10.12278/j.issn.2097-5309.2025.01.012
在21世紀的今天,數學教育不再僅僅局限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計算能力,更承載著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使命。小學數學課程作為孩子們系統學習數學的起點,更是文化啟蒙的重要階段。將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與數學教學相結合,不僅能讓數學知識更加生動有趣,還能在孩子們心中播下文化自信的種子。面對這一教育新趨勢,教師如何巧妙地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數學課堂,使之與數學知識相融合,成為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文章圍繞這一主題,探討有效的教學策略,以期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現文化與知識的和諧共生。
一、當前小學數學教學現狀
生活化教學的廣泛應用。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化教學的應用日益廣泛。教師們正嘗試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相結合,通過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能夠在實際生活中感受和應用數學知識。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增強了數學教學的趣味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強化了知識的實踐應用,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然而,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一些教學方法的命名不夠科學,教學方法的內涵和外延不夠清晰,以及教學方法的凝固化和模式化傾向。
教學方法的多樣化和現代化。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教師們不再單一依賴傳統的講授法,而是嘗試采用更多的互動式、探究式教學方法。這些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嘗試教學法、反饋教學法、引探教學法等,它們改變了過去“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的有機結合。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高科技信息技術產品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進行輔助教學也是教育模式的一大轉變。
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提出,小學數學教學更加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教師們努力凸顯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高效的課堂學習中掌握數學知識,并對數學學科充滿學習熱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們關注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和實踐,提升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和數學思維能力。這樣一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高漲,動手、動腦能力得到提高,從而使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得到進一步提升。
二、小學數學課程中融入中華傳統文化的意義
增強文化自信與民族認同。在小學數學課程中融入中華傳統文化,對于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認同感具有重要意義。數學不僅是現代科學的語言,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代的數學成就非常多,如《九章算術》對數學思想的系統闡述,對圓周率的精確計算等,都是中華民族智慧的體現。通過將這些內容納入教學,學生不僅能學習到數學知識,更能深刻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持久魅力,從而在心中播下文化自信的種子,建立起對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感。
促進對數學知識的深入理解。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數學思想和方法,與現代數學知識有著內在聯系。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可以幫助學生從更深層次上理解數學概念和原理。例如,古代的“盈不足術”與現代的線性方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通過對比學習,學生可以更好地把握數學的本質。傳統文化中的數學問題往往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關,這種聯系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起數學與現實世界的橋梁,提高他們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豐富教學內容與方法。在小學數學課程中,有機結合中華傳統文化,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而且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傳統文化中的數學故事、數學游戲和數學謎題等,都是教學的寶貴資源。它們可以作為教學的切入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數學學習變得更加生動和有趣。同時,傳統文化中的數學思想也啟示教師采用更加多樣化和創造性的教學方法,如探究式學習、情境教學等,這些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數學知識,提高學習效果。
三、小學數學課程中融入中華傳統文化的有效策略
1.融入歷史知識
通過數學人物的介紹,增強學生對數學文化的認識。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入數學人物的故事可以極大地增強學生對數學文化的認識。以五年級上冊“小數乘法”單元為例,教師可以詳細介紹劉徽及其在《九章算術》中對小數的初步認識和應用。劉徽是三國時期的偉大數學家,他的工作不僅推動了數學的發展,也為后世的數學研究奠定了基礎。通過講述劉徽如何通過數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學生可以更直觀地理解小數的重要性和實用性。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讓學生了解到中國古代數學家的貢獻,還有助于培養學生對數學歷史的尊重和對數學學科的熱愛,從而在他們心中播下文化自信的種子。
利用數學史料,培養學生的傳統美德。利用數學史料進行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的傳統美德具有重要作用。以六年級上冊“圓”的學習為例,教師可以講述祖沖之如何通過刻苦鉆研,精確計算出圓周率的值。祖沖之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他是世界上第一個將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后第七位的人。教師可以描述祖沖之在進行復雜計算時所表現出的堅持,以及他對于數學的熱愛和奉獻精神。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不僅能學習到圓周率的相關知識,還能從中體會到古代學者的治學態度和道德情操,從而培養他們的科學精神。
結合節日習俗,設計數學教學活動。結合中國傳統節日設計數學教學活動,可以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同時,體驗和理解傳統文化。以三年級下冊“年、月、日”單元為例,教師可以結合春節制作活動日歷。在這個活動中,學生不僅要了解春節的傳統習俗,如貼春聯、放鞭炮、吃年夜飯等,還要學習如何計算閏年和平年的天數差異,以及如何確定每個月的天數。通過親手制作日歷,學生可以更直觀地理解年、月、日的概念,同時也能加深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認識和尊重。這種教學活動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還有助于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2.結合文化節日
結合中國傳統節日習俗,設計數學教學活動。結合中國傳統節日習俗設計數學教學活動,不僅能夠提升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還能加深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以四年級上冊“大數的認識”單元為例,教師可以在中秋節期間,設計一個與月餅銷售相關的數學問題。假設一家月餅店推出了限量版的超大月餅,每個月餅都有一個獨特的八位數編號。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根據這些編號進行排序,并計算出最大和最小編號之間的差值。這樣的問題不僅涉及大數的讀寫和比較,還能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感受到中秋節的文化氛圍。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能夠在真實的文化背景中應用數學知識,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利用傳統節日中的數學元素來教授數學概念。傳統節日中的許多元素都蘊含著豐富的數學概念,教師可以巧妙地利用這些元素來教授抽象的數學知識。以三年級下冊“面積”單元為例,教師可以在端午節前夕,設計一個與粽子相關的數學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學生需要計算不同形狀(如三角形、長方形)粽子葉的面積,以確定包裹粽子所需的材料大小。學生可以通過實際操作,如測量和剪切,來計算面積,并討論如何最有效地利用材料。這樣的活動不僅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面積的概念,還能讓他們通過親手包粽子,體驗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從而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識。
通過傳統節日活動培養數學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傳統節日活動往往需要運用數學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借此機會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以六年級上冊“分數乘法”單元為例,教師可以在元宵節期間,設計一個與制作燈籠相關的數學項目。學生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裁剪紙張,制作出不同大小的燈籠。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使用分數乘法來確定每個燈籠的尺寸比例,并計算出所需材料的總量。這樣的活動不僅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掌握分數乘法的應用方式,還能讓他們體會到數學知識的實際價值。通過這樣的教學活動,學生能夠在傳統文化的背景下,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
3.實物操作體驗
運用傳統建筑模型制作,深化對幾何概念的理解。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通過實物操作體驗,尤其是結合傳統建筑模型的制作,可以有效幫助學生深化對幾何概念的理解。以五年級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單元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制作古代中國建筑中的榫卯結構模型。榫卯結構是中國古代建筑和家具中常用的連接方式,它不僅體現了古人對幾何形狀和空間關系的深刻理解,而且其精確的尺寸和對稱性也能夠幫助學生直觀地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性質。在制作過程中,學生需要計算各個部件的尺寸,了解角度和邊長的關系,這樣的活動不僅提升了他們的空間想象力,還讓他們體會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妙和數學在其中的應用。
通過制作傳統度量工具,加強對度量單位的認識。實物操作體驗還可以通過制作傳統度量工具來加強對度量單位的認識。例如,在六年級上冊“分數乘法”單元,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制作古代的尺子或秤,這些工具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悠久的歷史。學生在制作尺子時,需要了解和計算分數比例,以確保尺子上的刻度準確無誤。在制作秤的過程中,學生需要理解平衡和杠桿原理,這同樣涉及分數和比例的計算。通過這些動手操作的活動,學生不僅能夠加深對度量單位和分數乘法的理解,還能夠感受到古代中國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應用數學知識。
結合傳統節日食品制作,提升對分數和比例的應用能力。傳統節日食品的制作是另一個將實物操作體驗融入數學教學的有效途徑。以四年級下冊“小數的意義和性質”單元為例,教師可以在元宵節來臨之際,安排學生制作湯圓。在這個活動中,學生需要將面團等分,每一份代表一個分數,比如將面團分成八等份,每份就是八分之一。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需要計算每份面團的大小,以及如何將這些小面團組合成完整的湯圓。這樣的活動不僅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了分數的劃分和應用,還能夠讓他們了解元宵節的傳統習俗,體會到數學知識在傳統文化中的實用價值。
4.數學文化欣賞
利用傳統數學游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小學數學課程中融入中華傳統文化,可以借助傳統數學游戲來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興趣。例如,在三年級上冊的“數學廣角──搭配(二)”單元,教師可以引入“中國環”或“九連環”等傳統智力游戲。這些游戲要求玩家通過一系列步驟解開相互連接的環。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鍛煉邏輯思維和順序推理的能力,還能體會到中國古代數學游戲的樂趣。通過實際操作這些游戲,學生可以更直觀地理解數學概念,如空間關系、邏輯順序和問題解決策略。這種教學方法將數學知識的學習與文化傳承相結合,讓學生在享受游戲的同時,增強對數學知識的興趣。
結合傳統建筑美學,加深對幾何知識的理解。傳統建筑中的美學設計是教授幾何知識的寶貴資源。在四年級上冊的“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單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欣賞并分析中國古代建筑中的飛檐翹角。飛檐翹角是中國古代建筑的特色之一,其設計中包含了豐富的幾何形狀和對稱性。學生可以通過觀察和測量飛檐翹角的照片或模型,學習如何識別和構建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教師還可以講解這些幾何形狀在建筑中的結構作用,以及它們如何增強建筑的美觀和穩定性。通過這種跨學科的學習方式,學生不僅能夠加深對幾何知識的理解,還能欣賞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通過傳統藝術作品,提升學生的數學審美能力。傳統藝術作品是提升學生數學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在五年級上冊的“多邊形的面積”單元,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欣賞并制作中國傳統的剪紙。剪紙藝術中常見的圖案,如“福”字、“蓮花”等,往往具有對稱性和復雜的多邊形結構。學生在欣賞這些圖案的同時,可以嘗試自己設計并剪出類似的圖案。在設計過程中,學生需要計算不同多邊形的面積,考慮如何利用對稱性來簡化設計。通過這種活動,學生不僅能夠提高對多邊形面積計算的理解和應用能力,還能培養他們對數學美的感知和欣賞能力。這種教學方法將數學知識與藝術創作相結合,讓學生在創造美的過程中學習數學,從而提升他們的數學素養和審美能力。
在小學數學課程中融入中華傳統文化,不僅能夠豐富教學內容,還能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通過將傳統文化元素與數學知識相結合,教師能夠創造出更具吸引力和教育意義的課堂體驗。這種融合教育模式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同時,也能深刻感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在心中播下文化自信的種子。隨著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欣賞的加深,他們的數學學習也將變得更加生動和有趣。最終,這種教育策略旨在實現知識與文化的雙重傳承,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曾苗《小學數學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案例研究》,云南師范大學2023年碩士論文。
[2] 金廣日《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中國科技期刊數據庫 科研》2022年第7期。
[3] 唐小茜、周公平、王鐘坤《小學數學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探討》,《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4年第2期。
[4] 卞應旺《小學數學課程中融入中華傳統文化的有效策略研究》,《數理化解題研究》2024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