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無數人的習慣形成風俗、大面的風俗形成節日、節日流傳成百上千年則形成文化。傳統文化是我們祖先生活習慣和生活信仰的見證,將其滲透在歷史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能夠提升學生的文化認同感、歷史素養和綜合素質。文章結合內地西藏班的特點,從中職歷史教學目標與定位的角度,闡述了傳統文化在中職歷史教學中的滲透策略,以實現對內地西藏班中職歷史教學的優化。
關鍵詞:傳統文化 中職歷史 滲透 內地西藏班 DOI:10.12278/j.issn.2097-5309.2025.01.030
內地西藏班學生作為特殊的學生群體,與內地學生在生活習慣、文化方面具有明顯的差異,在教學中應采用區別于傳統教學的手段。我校自2010年承辦內地西藏中職班以來,培養了數百朵“高原雪蓮”,體現出江蘇發達地區職業教育特色及成果。在國家相關部門提出內地西藏中職班應辦成增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熱愛祖國,熱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宣傳民族政策窗口的感召下,我們繼續做深,做實。2021年將內地西藏中職班化整為零,同漢族學生一起同時編組進班,同學同住,同樂同進,進一步鞏固“融,榮,合,和”的教育碩果,也給我們的研究增加一些新的樣本和方向。
教學過程中,將傳統文化融入歷史課堂這一創新的設計,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還能促進西藏學生與內地學生的文化交流,了解內地文化、傳統習俗,提升內地西藏班學生的社會交際能力,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一、內地西藏班概述
(一)概念
“內地西藏班”是中國教育體系中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特殊教育政策,是指根據中央政府的決策,在內地經濟、教育相對發達的地區,針對來自西藏地區的學生設立的特殊班級。中職階段“內地西藏班”的教育項目不僅涵蓋了廣泛的職業技能培訓,還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民族認同感。通過內地西藏班,西藏學生不僅能夠學到先進的職業技能,還能更好地融入內地社會,增進與各民族之間的交流。這一政策既體現了國家對西藏教育事業的深切關懷,也是實現民族團結、促進區域均衡發展的重要舉措。
(二)特點
內地西藏班享受國家政策的特別扶持,包括免學費、助學金及生活補貼等優惠政策,確保每位學生都能無后顧之憂地完成學業。同時,內地西藏班的教學資源也相對豐富,學生能夠接觸到最新的教學設備和技術,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內地西藏班在課程設置上充分考慮了西藏地區的文化特色,通過開設民族文化課程、舉辦民族文化活動等方式,加深了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認同。這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還能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內地西藏班的學生來自五湖四海,不同民族的學生在這里共同學習、生活,增進了相互之間的了解。這種跨文化的交流和學習,對于培養學生的民族團結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二、中職歷史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策略
(一)結合教材內容,挖掘傳統文化元素
1.借助歷史人物挖掘傳統文化
歷史人物是歷史長河中的璀璨明珠,其生平事跡、思想觀點、道德品質等都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屈原為例,他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的一些習俗也是為了紀念他的。屈原的《離騷》等作品不僅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據重要地位,更蘊含了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在中職歷史教學中可以通過講述屈原的生平事跡,如他忠誠愛國、憂國憂民的精神,引導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還可以結合屈原的作品,分析其中的文化元素,如詩詞中的意象、修辭、情感表達等,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傳統文化的精髓。此外,還可以挖掘其他歷史人物,如孔子、孟子等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通過講述他們的思想主張、教育理念、道德修養等,展現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這些歷史人物的故事和言論,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引導學生思考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
2.借助歷史事件挖掘傳統文化元素
歷史事件是歷史發展的脈絡,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元素。在中職歷史教學中可以通過講述歷史事件,如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唐代的科舉制度、明清時期的科舉考試等,引導學生了解傳統文化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演變。這些歷史事件不僅展示了傳統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還反映了傳統文化對社會發展的深遠影響。例如,通過講述科舉制度可以引導學生了解古代中國的選官制度和文化傳承方式,以及科舉制度對古代社會教育、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影響。同時,還可以結合科舉制度中的考試內容、考試形式等,分析傳統文化在科舉制度中的體現,如儒家經典、詩詞歌賦、書法繪畫等。這些歷史事件和傳統文化元素的結合,不僅能夠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還能夠培養他們的歷史思維和文化素養。
(二)利用現代教學手段,提升教學效率
1.借助電子白板加強教學互動
電子白板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工具,能夠有效提升課堂的互動性和參與感。教師可以利用電子白板展示豐富的教學內容,通過多媒體的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講解儒家文化的發展延續時,教師可以在電子白板上展示儒家經典《論語》的相關內容,并結合當代社會的實際情況進行討論。如通過電子白板展示《論語》中關于“仁”的核心思想,并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思考“仁”在當今社會的體現。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能更好地理解儒家文化的內涵,還能在互動中增強思辨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邀請學生在電子白板上寫下自己對“仁”的理解,形成一個互動反饋的環節。電子白板還支持實時問答功能,教師可以在講解過程中隨時提問,鼓勵學生參與,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比如,在討論儒家思想對現代社會的影響時,教師可以設置一個投票題目,詢問學生認為哪一個儒家思想對現代社會影響最大,通過數據反饋引導深入討論。
2.利用AR/VR技術豐富傳統文化體驗
AR和VR技術的發展為傳統文化的學習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在中職歷史教學中利用這些技術能夠讓學生更生動地體驗傳統文化,增強學習興趣。以古代山水名畫《李思訓·江帆樓閣圖》為例,教師可以通過VR技術將學生帶入虛擬的古代山水畫中,使學生親身體驗到李思訓的創作過程,感受山水畫的意境。這種沉浸式的學習體驗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傳統文化的美學特點和歷史背景。教師設計課程,介紹著名的山水畫作品及其背后的文化故事,然后帶領學生通過VR設備“游覽”這些作品。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可以通過互動功能與虛擬環境中的元素進行交流,甚至可以嘗試在虛擬畫布上進行山水畫的創作,這種實踐活動能夠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AR技術也可以應用于課程中。教師可以通過AR應用程序讓學生掃描教科書中的山水畫,借助電子設備觀看這些畫作的動態效果,甚至聽到畫作背后的解說。這種技術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豐富學生的文化體驗,使傳統文化的學習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3.借助互聯網豐富歷史學習資料
互聯網的普及為歷史學習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中職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的優勢,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料幫助學生更全面地理解傳統文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使用在線學習平臺,獲取關于傳統文化的多樣化學習資源。學生可以在這些平臺上觀看專家講座、參與在線討論,獲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觀點,從而豐富歷史知識。教師還可以利用社交媒體平臺,如微博、微信等,創建班級學習小組,鼓勵學生在這些平臺上分享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文章、視頻和學習心得。通過這種形式學生能夠在交流中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
(三)開展教學活動,提升教學效率
1.開展傳統文化歷史專題講座
專題講座是歷史教學中的一種有效形式,通過系統的知識傳授和深入的討論,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中的傳統文化。如組織“君君臣臣,子子父父”的專題討論,讓學生深刻理解這句話的內涵及現實意義。這一主題不僅涉及古代的政治倫理,也與現代家庭和社會關系密切相關。在講座中教師可以從歷史背景入手,解釋“君君臣臣,子子父父”的基本概念,即君王要有君王的形象,臣子要有臣子的形象,父親有父親的形象,子女要有子女的形象。同時,可以結合現代社會的實際情況討論這一傳統觀念在當今社會的適用性與局限性,引導學生思考傳統文化與現代價值觀的碰撞與融合。
在講座結束后安排互動討論環節,鼓勵學生發表個人觀點,分享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以提高學生的參與感,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在討論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如何理解“君君臣臣,子子父父”這一觀念在當今社會中的表現?現代社會如何在傳統倫理與個人自由之間找到平衡?通過這樣的討論,學生能夠在辯論中深化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并與自己的生活經驗相結合。為了增加講座的專業性和趣味性,可以邀請傳統文化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參與。他們可以分享更多的研究成果和實際案例,幫助學生更全面地認識傳統文化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2.組織傳統文化實地考察活動
實地考察活動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觀察能力的重要途徑。在中職歷史教學中組織參觀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博物館、遺址等,可以讓學生直觀地了解歷史文化,激發其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如以白瓷文化“邢窯博物館”的參觀為例,教師應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包括向學生介紹邢窯的歷史背景、瓷器的基本知識,以及此次考察的主要目標和注意事項。要求學生在考察前進行相關資料查閱,并準備問題,以便在參觀過程中進行思考。邢窯的歷史和文化深深影響了中國的陶瓷藝術。在考察中學生不僅能看到古代瓷器的制作工藝和藝術風格,還可以了解到瓷器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及其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
在博物館內,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的體驗活動,例如,讓學生觀察不同種類的瓷器了解其制作工藝,甚至可以組織小組討論,分享學生對瓷器設計和功能的看法。如此,學生不僅能獲得知識,還能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考察結束后,教師可以組織一次總結與反思活動。讓學生分享觀看的收獲和感受,討論傳統瓷器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與意義。這一環節不僅能鞏固學生在考察中獲得的知識,還能進一步拓展學生的視野,讓他們理解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關聯。
(四)開展跨學科教學
1.歷史與建筑美學的結合
建筑是文化的重要載體,而歷史則賦予建筑深厚的文化內涵。在中職歷史教學中結合建筑美學,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歷史事件及其影響。在講授歷史事件時可以引入相關時期的建筑風格,設計相關建筑項目,鼓勵學生選擇一個歷史建筑進行深入研究,探討其歷史意義、建筑美學、所承載的文化價值等。通過這種研究,學生既能夠掌握歷史知識,還能學習到建筑學的基本概念,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例如,在講解唐朝的盛世時可以結合唐代的建筑美學,如大雁塔、唐朝的宮殿建筑等,讓學生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文化氣息,幫助學生理解歷史背景,培養其對建筑美的欣賞能力。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的歷史建筑,進行實地考察。在參觀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建筑的結構、風格以及其歷史背景,鼓勵學生進行討論,從而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歷史,增強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審美能力。
2.歷史與地域傳統的結合
地域傳統是歷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地域傳統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與文化的關系。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研究本地區的歷史事件與人物,了解這些事件如何影響地方文化的發展。例如,在講解地方的革命歷史時可以結合當地的傳統習俗、民間故事,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這些歷史事件的背景和意義。教師還可以組織一些傳統文化活動,如地方民俗節慶、傳統手工藝制作等,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體驗歷史與地域文化的交融。引導學生比較不同地域的歷史與文化,分析其異同之處。例如,讓學生研究不同省份的傳統節日,探討其背后的歷史因由與文化內涵。這種比較研究能夠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對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
3.歷史與旅游文化的結合
旅游文化是現代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是旅游文化的根基。在中職歷史教學中結合旅游文化,有助于學生理解歷史的現實意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本地區的歷史遺址及旅游資源,以此為切入點,探討歷史文化對旅游業的影響。例如,研究某個歷史遺址是如何成為旅游景點的,以及它在傳播歷史文化方面的作用。在歷史課程中還可以加入旅游文化的相關內容,如旅游規劃、文化遺產保護等,讓學生了解如何將歷史知識應用于實際的旅游文化產業中。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教師還可以設計一個跨學科的項目,鼓勵學生策劃一個歷史文化主題的旅游路線,結合歷史、地理、經濟等學科的知識以及自身專業,幫助學生理解旅游文化的內涵。通過實踐,學生不僅能學到歷史知識,還能鍛煉自身的組織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傳統文化教育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還能提升學生的歷史素養和綜合素質。然而,傳統文化教育在中職歷史教學中的滲透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教師、學校和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未來的研究要進一步探討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中職學校在內地西藏班學生教育方面的差異,以及如何在更大范圍內推廣成功的教學經驗。
參考文獻:
[1] 陳東鵬《傳統文化教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滲透策略研究》,《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4年第2期。
[2] 朱俊文《傳統歷史文化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芻論》,《成才之路》2020年第9期。
[3] 周衛星《優秀傳統文化在中職學前教育美術教學中的滲透研究》,《美術文獻》2019年第8期。
(本文系蘇州職業教育學會職業教育探究課題“內地西藏中職班民族特性與德育教育的實踐研究”的成果,立項編號為:Szzjdylx202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