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對于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認同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初中地理學科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不僅涉及對自然環境的認知,也涵蓋了對人文地理的探索。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地理大概念單元教學,不僅能夠豐富地理學科的內涵,還能夠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傳承,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初中地理 大概念單元教學 DOI:10.12278/j.issn.2097-5309.2025.01.032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如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學科教學有效結合,已成為教育界關注的熱點問題。地理學科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方法,為傳統文化的傳承提供了新的平臺。通過大概念單元教學的設計,可以將地理知識與傳統文化元素有機融合,引導學生在探索自然與人文現象的過程中,深入體驗和領悟中華文化的精髓,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地理學科的育人功能。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地理大概念單元教學的必要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蘊含著深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智慧和道德理念,對于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傳統文化強調的“仁愛”“和諧”“禮義”等核心價值觀,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和社會責任感,促進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傳統文化中的詩詞、書法、繪畫、音樂等藝術形式,能夠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提升其藝術修養和創造力。再次,傳統文化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神話傳說、民間智慧等,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知識資源,有助于拓寬其視野,增強文化自信。
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可以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使其更深刻地理解祖國的多元文化。在信息時代背景下,我國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在不斷減弱。為此,相關部門出臺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對地理學科的整體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在普及地理知識,培育人地和諧觀念的基礎上,發掘中華傳統文化所蘊含的人文特質,將其融入初中學生的人文素質之中,促進其人文素質的提高。從主題關聯性、視角互補性和主題能力三個方面分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的教學效果與學生的學習效果相吻合。從上述內容中可以看出,在初中地理大概念單元教學中引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有益的。在中學地理教學的實際過程中,教師們要對初中地理大概念單元的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研究,尋找與傳統文化融合的途徑,使中學地理課堂變得更加充實。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地理大概念單元教學的價值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地理大概念單元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主要表現為:首先,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初中地理大概念單元教學中,可以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初中地理大概念單元的教學相結合,讓學生學會從多個角度去看待問題,形成批判思考的技巧。例如,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可以從對中華歷史和文化的理解出發,去探究它的發生、發展和演變過程。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其次,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地理學科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都是關系到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它在培養人的創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在初中地理大概念單元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應用已掌握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創新能力。例如,在地理教學中,要了解中華的優秀傳統文化,對地理情景作出創造性回答。唯有如此,才能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在初中地理大概念單元的教學過程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初中地理大概念單元教學或單科教學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把自己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去,學生可以學會把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技能進行整合和應用,從而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地理大概念單元教學的挑戰
地理學科教學面臨著多方面的挑戰,地理學科知識的廣泛性和復雜性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空間思維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這對學生的認知發展提出了較高要求。隨著全球化的加深,地理學科需要不斷更新教學內容,以反映全球環境變化、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等最新趨勢,這對教師的教學準備和專業發展提出了挑戰。再次,地理學科的實踐性和應用性要求學生能夠將理論知識與實際問題相結合,但受限于教學資源和實踐機會,這一目標往往難以充分實現。
此外,地理學科在應試教育體系中往往被邊緣化,導致學生和家長對其重視程度不足,影響了學科的普及和深入發展。地理學科教學還需要應對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帶來的挑戰,如何有效利用數字地圖、遙感技術、虛擬現實等現代工具提升教學效果,是地理教育者需要不斷探索的問題。因此,地理學科教學需要在內容更新、教學方法創新、資源整合和評價體系改革等方面不斷努力,以應對這些挑戰。
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地理大概念單元教學的策略
1.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教學資源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是提升初中地理大概念單元教學質量的關鍵,數字化資源的開發,如地理文化專題網站、App等,不僅為學生提供了便捷的學習平臺,還通過多媒體形式豐富了學習體驗。這些平臺可以整合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資源,讓學生隨時隨地都能接觸到豐富多彩的地理文化信息。實地體驗則是不可或缺的學習方式,學校應積極組織學生參觀各類文化遺址、博物館、自然保護區等,讓學生在真實的場景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社區資源,開展地理文化主題活動,如“家鄉地理文化探尋”“傳統節日慶典”等,讓學生在參與中加深對本土文化的認同和熱愛。
2.教學內容的選擇與整合
教學內容的精心選擇與整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地理教學的基石。這要求教師在備課階段,不僅要熟悉地理教材,還需廣泛涉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學、藝術等跨學科知識,尋找地理知識與傳統文化的契合點。
例如,在講解地形地貌時,除了引入山水詩畫,還可以結合古代文人墨客的游記,讓學生跟隨古人的足跡,體驗不同地域的自然風光與人文情懷。同時,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如虛擬現實(VR)技術,模擬古代旅行場景,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地理環境的變遷與文化積淀。
在氣候變化的教學中,二十四節氣的引入不僅僅是對時間節點的記憶,更是古人智慧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體現。教師可以設計跨學科的綜合課程,結合生物學、氣象學知識,讓學生動手制作節氣日歷,觀察并記錄一年中氣候變化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從而深刻理解傳統文化的智慧及其與現代科學的內在聯系。
3.教學評價的改革
教學評價的改革旨在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形成性評價強調過程的重要性,教師在開展初中地理大概念單元教學時可以通過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參與度、合作精神等,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提供個性化指導。此外,建立學生成長檔案,記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點滴進步和反思,有助于形成更加客觀、全面的評價。除了傳統的書面測試,還可以組織地理知識競賽、文化創意大賽、地理攝影展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展現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文化素養評價則關注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通過撰寫文化評論、參與文化沙龍等方式,深入了解學生的文化情感和價值觀。
4.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
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和引導者,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接納程度,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在中學地理教學中,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中學地理教學中,首要的任務就是提高教師自身的文化素質,使其得到全面提升。因此,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教師就必須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地理教育的發展。學校應對如何在地理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進行研究,促使教師將傳統文化元素有效融入初中地理大概念單元教學之中,使其發揮出更好的教育價值。學校及教育機構要為教師提供各種形式的訓練機會,例如傳統文化研討會、地理教學座談會等,讓教師開闊眼界,更新觀念。學校在開展推廣活動的同時,可以邀請有關文化方面的專家和學者來給教師講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價值,從而加深教師對中華文化的理解。
團隊合作是教師專業成長的一種重要方式,通過搭建一個師生互動的平臺,實現師生間的經驗共享、資源共享,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與團隊文化。教師可以相互學習、相互啟發,共同探索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地理教學的有效策略。在此基礎上,通過開展教學反思、課題研究等活動,加強教學實踐,提高自身的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
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地理大概念單元教學的實踐
1.挖掘教材,拓展傳統文化元素
中學地理課程實施的載體是地理教科書。而地理教科書中所選擇的教學內容具有綜合和復雜的特征,同時還會包含比較豐富的傳統文化元素。因此,要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教師就可以對教材進行深入挖掘,發掘教材中隱藏的傳統文化元素,以此作為切入點,把傳統文化和地理知識進行有機融合,使學生既能掌握地理知識,又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精華。
例如,在教學魯教版《疆域》這一課時,教師應充分發掘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因素,讓學生既能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能體會其獨特的魅力。在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對《徐霞客游記》中有關地形的描寫進行解讀。透過《徐霞客游記》,讓同學們對喀斯特地貌產生更多的認識,并能更好地掌握當地的地質情況。教師將文字形式的傳統文化元素導入教學中,可以使學生既能體驗到古人對自然地形的觀察與描寫,又能領略到古代人的嚴謹與獻身精神。同時,通過《徐霞客游記》中所蘊含的豐富的地理知識與古代的智慧,學生們自然而然地就會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促使他們去發掘更多的傳統文化,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同時也能讓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更多的了解。
2.與旅行相結合,對地理進行文化闡釋
在實施初中地理大概念單元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組織同學們到現場去參觀,并請來專業的講解員來解釋被調查地點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進行實地考察之前,要從中華傳統文化中精選出具有深厚傳統文化內涵的名勝古跡,例如名山大川、古鎮古村、古遺跡,進行實地考察。教師們在抵達目的地之后,會有專門的人文講解員向同學們進行詳細講解,并對這些景點的地理特性以及其中所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進行講解。在說明的過程中,要重點介紹中華民族的發展過程與精神譜系,讓學生體會中華各民族所創造的輝煌文明,體會到中華民族所崇尚的天人合一、禮樂并重的思想。同時,也可以將中國人的勤勞、務實、開拓、創新的精神,與當地的地理環境相聯系。在本研究結束之后,要求學生將自己的體驗記錄下來,并歸納出所學內容。學生要重新體會人文解說的內容,思考這片山水中所蘊含的中華傳統文化,并結合當今社會,思考如何傳承這種傳統,使學生對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產生更深的認識。
通過這樣一種將地理調查與人文解釋相結合的活動,教師能使學生在親自體驗式的學習過程中,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把抽象的傳統文化概念轉化為具體的內容,從而提高他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這種教學方法不僅具有趣味性,而且收效顯著,實現了將傳統文化滲透到初中地理大概念單元教學中的目標。
3.更新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創新思維
教學方法的創新是激活學生興趣、促進深度學習的重要手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地理大概念單元教學是一種綜合性的教學方式,旨在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首先,在情境教學法中,除了模擬古代絲綢之路,還可以創建更多具有時代特色和文化背景的地理情境,如古代航海探險、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等,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體驗不同文化的碰撞與融合,增強對地理空間和文化多樣性的認識。
其次,項目學習法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和實踐性,在“中國水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項目中,除了傳統的實地考察和文獻研究,還可以引入數字故事制作、社交媒體宣傳等現代手段,讓學生利用所學地理知識,結合水文化元素,創作具有傳播力的作品,既鍛煉了綜合能力,又傳播了中華文化。
此外,探究學習法鼓勵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由淺入深的問題鏈,如“中國傳統村落的空間布局如何體現風水學說?”“這些布局對當地生態環境有何影響?”引導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實驗驗證等方式,深入探究傳統文化背后的科學原理和文化價值。
綜上所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地理大概念單元教學,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也是對地理學科教學方法的革新與發展。通過教學內容的選擇與整合、教學方法的創新,能夠有效實現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周紀勇《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初中地理教學中的策略探究》,《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4年第8期。
[2] 段以雋、陸才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地理大概念單元教學的探究》,《地理教育》2024年第7期。
[3] 周尚博《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嘉應文學》2024年第13期。
(張新慧,1988年生,女,漢族,山東淄博人,大學本科,中學二級教師)
(本文系2023年淄博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理解·遷移:大概念引領下初中地理單元教學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立項號:2023ZJZX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