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特別強調要聚焦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目標,錨定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以教育強國建設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教育強國建設是一項涉及各級各類教育發展的系統工程,而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無疑具有特殊的帶動作用。因此,黨中央、國務院作出重大戰略決策,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的質量和水平。這對基礎教育改革發展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因為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無疑是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石。統籌推進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一體化發展,促進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有效銜接,既是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迫切需要,又是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同時也是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重要基石。
基礎教育是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重要支撐
基礎教育是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性要素,也是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重要支撐。其對人才的培養,尤其是對學生創新素養的培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高等教育的培養成效。
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除了與生俱來的天賦和創造潛能,還通過教育不斷建立與世界的結構關聯,促進知識的增長、習慣的強化和精神的豐富,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未來的潛能和發展。因此,基礎教育不僅要滿足所有學生基本的學習需求,而且要有效地提升和發掘學生的綜合素養與創造性潛能。如果基礎教育能夠為每一個學生提供適宜的教育機會和優良的教育環境,那么就可以為他們升入高等教育階段之后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必要的動力源泉。
基礎教育既決定著人的全面發展,又對人的個性發展產生直接的影響。從全面發展的角度而言,學生的發展既包括生理的發展,又包括心理的發展,涉及體質與健康、認知與能力、情緒與情感、品性與價值觀等多個方面。所有這些方面都有一個持續的發展過程,而且各個方面之間是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某一方面的變化必然會影響其他方面的發展。因此,基礎教育必須建立全方位的教育體系,真正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從而為學生進入高等教育之后的充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從個性發展而言,學生是多樣化的個體,不同的學生呈現出不同的發展特質,特別是在學習興趣和學習方式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既然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方式、優勢特長等各不相同,那么學生理所當然地就會有不同的定位和選擇。如果用統一的標準評判和要求所有學生,就必然會造成學生發展的失衡,不僅會抑制他們的多元發展潛能,而且會嚴重阻礙學生進入高等教育階段之后的創造性發展。
高等教育創新人才的培養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學生堅實的知識基礎,但事實上,學生在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和創造潛能等方面的表現更為重要。如果學生所獲得的知識和技能零碎單一,反而會成為后續學習和創造性發展的阻礙。因此,一方面,基礎教育階段要設置豐富多元的課程,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激發學生多樣化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志向;另一方面,在基礎教育階段,學校要鼓勵學生形成學會思考的習慣和學會探究的能力,這些不僅能夠拓展學生的想象空間,而且能夠為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創造條件。這些能力和素養能夠有效地支撐學生進入高等教育之后的可持續發展。
當前的基礎教育難以支撐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
基礎教育能夠為高等教育階段的創新人才培養和科學技術創新奠定堅實的智力支持和人才基礎。在教育強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背景下,我們更要加強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的有效銜接,共同推動基礎教育辦學理念和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以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
近年來,我國在基礎教育改革發展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建立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基礎教育體系,其辦學質量和國際影響力明顯提升。然而,從總體上而言,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理念和培養模式離教育強國建設的要求仍然存在比較大的差距,難以支撐高等教育培養創新人才和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需求。一方面,教育中功利主義傾向表現得較為明顯,過于強調教育對于升學的作用,以致很多學生的學習目的被窄化為考取高層次的大學,將來謀求更好的就業機會和職業報酬。這種偏重狹窄的實用目標的教育,不僅損害了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且極大影響了學生在高等教育階段的學習動力和發展潛能。另一方面,教育中的“知識本位”模式依然普遍存在,特別是將教育的重心聚焦在書本知識的獲取及相應的分數追求上,忽視了學生與社會生活、生產勞動的聯系,從而阻礙了學生自主性和創造性的發展。教育強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既要全面提升全體國民的文化教育素養,又要著力培養造就新時代所需要的拔尖創新人才,從而形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支撐力量。因此,基礎教育必須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真正扭轉教育功利主義傾向,轉變“知識本位”的教學模式,有效促進學生充分、全面的發展,從而喚醒學生內在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基礎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路徑
基礎教育既連接著學生的現在與未來,又關涉社會的今天和明天。學校作為教育的主陣地,對人才與社會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擔負著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培育新人的主體責任。因此,學校教育必然包括最基本的兩個方面:一是將社會價值融入學校教育的全方面和全過程,將價值觀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核心內容;二是要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化發展創造條件,為學生的未來發展留出空間。要做到這一點,學校首先應該堅持正確的學生觀和發展觀,促進每一個學生在身心、智力、情感、審美、責任心和精神價值等方面全面發展,讓學生不僅學會認知,而且學會做事、學會與人共處、學會生存。其次,學校文化體現了學校的精神和價值取向,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資源,因此學校必須樹立科學的教育觀、政績觀和發展觀,培育向善向上的文化環境。任何一所學校都需要在確立正確的學生觀、教育觀和發展觀的基礎上,明確未來發展的方向,否則就會左右搖擺、無所適從,耗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卻不能取得實質性的進步和發展。
除了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創建向善向上的文化環境以外,學校還必須腳踏實地、開拓創新,夯實發展的核心資源,從而提升教育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為此,學校必須在課程、課堂和教研三個核心層面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
一是夯實學校課程。學校必須嚴格執行國家頒布的課程方案以及相應的課程標準,開齊、開足、開好國家課程。但不同的學校發展基礎不同,課程資源也不盡相同,因而,如何結合學校實際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進行科學的整合和創造性的實施,對于學校教育質量和特色發展至關重要。同時,從學生發展的視角,學校課程應該分為基礎性課程和發展性課程,既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基礎性保障,又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創造必要的條件。
二是夯實學校課堂。課堂是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場域,也是師生交流互動的重要平臺,其生長性、互動性對于學生的學習與生活都具有重要影響。雖然近年來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不斷賦能教育教學,變革課堂的形態,但傳統課堂目前依然是教育教學的主要陣地。在此背景下,激發教師教的主體性和調動學生學的主體性,提升課堂中教與學的有效性,無疑是基礎教育發展重要的路徑選擇。
三是夯實學校教研。教師的專業素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其教學方式,而教師的教學方式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的學習方式。沒有優秀的教師,很難培養出優秀的學生。相應的,沒有適宜的教研體系,很難培育出優秀的教師。因此,構建適宜的教研體系,推動深度而持續的教研活動,不僅是教師成長非常重要的發展路徑,而且是基礎教育質量提升必不可少的制度保障。
(作者系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